丑奴儿令

合集下载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

采桑子原文(汇总5篇)1.采桑子原文第1篇原文: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译文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雨雨,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采桑子:词红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jiān):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苏味道《王月十五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赏析: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某一恋人而发。

2.采桑子原文第2篇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朝代:清代作者:纳兰性德原文: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

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注释①土花二句:谓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了苔藓。

土花,苔藓。

铅泪,指晶莹之泪。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 ②清韵二句:谓清韵声声,那不是谁敲击乐器,而是她的凤翘触动了青竹的清雅和谐的响声。

清韵,清雅和谐的声响,指竹林晃。

动发出的声响。

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

”犀椎,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的小槌。

凤翘,古代女子的首饰,形如凤,故称。

此处代指所恋之女子。

③只应二句:意谓应将这秋色秋意写作诗篇。

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

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1篇)丑奴儿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著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译文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

在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们怎么描绘的!酒店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边,另有人家居住。

只要在这山光水色,美丽迷人的地方,没有什么事情扰乱我,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幸福了。

午醉睡醒了,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幽闲,心神舒畅自然。

野鸟飞来飞去,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

却叫我奇怪的是:白鸢在天空往下斜看着,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你这是为什么呢?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归盟的,你是不是新来的?或者是另有什么话要说的.呀?注释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李易安: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人。

礼部郎济南李格非之女,建康帅赵明诚之妻。

她是婉约派正宗词人。

她的词善于把日常生活用语,信手招来,谱入音律,语言淡雅,格律严谨,练字琢句,意境新丽。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效李易安体:效,学、仿。

体,写法、风格。

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

价作语助词。

李易安《行香子·草际鸣蛩》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怎生:作怎么解。

李易安《声声慢·寻寻觅觅》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青旗:酒旗。

潇洒:从容大方,态度悠闲。

万千:作无限解。

白鸥:水鸟名。

旧盟:稼轩于退居带湖新居之初,有“盟鸥”之《水调歌头》一阕。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作者被劾罢官,次年在江西上饶地区的带湖卜筑闲居,直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再度起用为止,其间长达十年。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丑(chǒu)奴(nú)儿(ér)。

《丑(chǒu)奴(nú)儿(ér)》。

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

《丑(chǒu)奴(nú)儿(ér)令》。

《罗敷媚》。

《罗敷艳歌》。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

是兼有歌舞的大曲。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

属“太簇角”。

《丑(chǒu)奴(nú)儿(ér)》为双调小令。

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张子野词》入“双调”。

四十四字。

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

两结句各添二字。

两平韵。

一叠韵。

作品名称,丑(chǒu)奴(nú)儿(ér)。

外文名称,无。

作品别名,《采桑子》。

《丑(chǒu)奴(nú)儿(ér)令》。

《罗敷媚》。

《罗敷艳歌》。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待考。

文学体裁,词。

作者,冯延巳李煜张先晏几道辛弃疾等。

词谱。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

典范词作。

《丑(chǒu)奴(nú)儿(ér)·书博山道中壁》年代:【南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

注释译文。

注释: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人。

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

在江西上饶市东。

广丰县西南。

古名通元峰。

因形似庐山香炉峰。

故改名为博山。

有博士寺。

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

不知道什么是。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

看便一世。

生来不识愁味。

”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

起坐牵我衣。

”5.层楼:高楼。

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明朝便是南荒路。

更上层楼王故关。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

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

硬要。

7.识尽:尝够。

深深懂得。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采桑子和丑奴儿一样吗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采桑子和丑奴儿一样吗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采桑子和丑奴儿一样吗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人。

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

在江西上饶市东。

广丰县西南。

古名通元峰。

因形似庐山香炉峰。

故改名为博山。

有博士寺。

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

不知道什么是。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

看便一世。

生来不识愁味。

”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

起坐牵我衣。

”5.层楼:高楼。

唐代李德裕《盘陀岭驿楼》诗:“明朝便是南荒路。

更上层楼王故关。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

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

硬要。

7.识尽:尝够。

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参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闲愁暗恨。

多少事欲说还休。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

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

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

却又说不出道不出。

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

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

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

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

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

他不知何为“愁”。

“爱上层楼”。

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

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

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采桑子最好的四首诗

采桑子最好的四首诗

采桑子最好的四首诗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以下是四首比较著名的采桑子:
1.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2.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3.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4.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些采桑子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经典之作,每首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欣赏。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精品多篇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精品多篇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精品多篇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翻译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漫漫,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其中一恋人而发。

赏析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谊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痛苦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依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依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

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事,看似在自说白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氛同,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

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沉思爱恋。

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红笺是美女亲手制作,专门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

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

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

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丑奴儿辛弃疾教学设计第1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味道,喜爱登高远望,喜爱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牵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味道,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注释: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①: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①:层楼:高楼。

①:强说愁:无愁而牵强说愁。

①: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丑奴儿》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自1162渡淮水来到南宋,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报复就始终无法施展,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得自保,无心应战,对于辛弃疾的一腔热血熟视无睹,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远远地任职于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远离抗战前线,这使得辛弃疾心中非常郁闷,而这一次落职长达十年之久,更加重了他的抑郁,就在这种抑郁难抒的状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上下两片将少年之愁和老年之愁形式剧烈对比,少年不知愁味道,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的辛弃疾血气方刚,对前途布满了信念和盼望,虽然他生长在中原沦陷区,但他的思想却丝毫未受到影响,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勇敢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他盼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挥兵北上,逐出金人,建立不世功业。

那时的他,只是爱上层楼,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即使要他说愁,也是强说。

一个强字,便写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少年轻狂,在他心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用愁来解释的,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吟诗作赋时,才学着古人悲天悯人牵强说愁。

优秀采桑子古诗词赏析【五首】

优秀采桑子古诗词赏析【五首】

【导语】采桑⼦,词牌名,⼜名“丑奴⼉令”、“丑奴⼉”、“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下⾯是分享的优秀采桑⼦古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优秀采桑⼦古诗词赏析精选 采桑⼦·群芳过后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尽⽇风。

笙歌散尽游⼈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中。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采桑⼦》中的第四⾸,抒写了作者寄情湖⼭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却⽆伤春之感,⽽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词⼈的安闲⾃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纯⽤⽩描,却颇耐寻味。

这⾸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尽⽇风。

”这⾸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得,整⽇轻拂着湖⽔。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对此,当是⽆限惋惜,⽽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

⾸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氛。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使⼈感觉春事已了。

“垂柳阑⼲尽⽇风”与上⼆句相联系,写出了栏畔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单是这风中垂柳的姿态,本来是够⽣动优美的,然⽽著以“尽⽇”⼆字,联系⽩居易《杨柳枝》“永丰西⾓荒园⾥,尽⽇⽆⼈属阿谁”来体会,整幅画⾯上⼀切悄然,只有柳条竟⽇在风中飘动,其境地之寂静可以想见。

在词的上阕⾥所接触到的,只是物象,没有出现任何⼈的活动。

眼前的是⾃然界,显得多么令⼈意兴索然。

“笙歌散尽游⼈去,始觉春空。

”下阕前两句是说,游⼈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空寂,⼜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词中通过对比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愁,展 现出词人对愁的理解和变化,增强了词的情 感表达。
叠句的运用
词中运用叠句形式,如“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也突显了词中情感的深 刻。
借景抒情的运用
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博山道中壁” ,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 加含蓄而深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汇报人:***
2023-Leabharlann 1-10CATALOGUE
目 录
• 词牌及作者介绍 • 词的背景与主题 • 词的内容与解释 • 词的特色与风格 • 词的影响与评价
01
CATALOGUE
词牌及作者介绍
原文和译文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宋代〕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译文: •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叠句形式的运用使得这首词的情 感表达更加深沉博大。通过反复 使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 ”,辛弃疾将少年时期与中年时 期的情感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情 感力度,也使得这首词的艺术表 现更加丰富多样。
03
CATALOGUE
词的内容与解释
上片内容与解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句词描述了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表达的忧愁。想说却说不出,最终只能说一句“天凉 好个秋”,暗示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法言说的忧愁。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卷本甲集作「采桑子」。

词牌名。

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

晚唐和凝词为创调之作。

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

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乐府雅词》注「中吕宫」,《张子野词》入「双调」。

此调四十四字,前后阕相同,各三平韵。

由四个七字句和四个四字句组成,每阕四字句处于七字句之间,使词气和缓;用韵甚密,而又使音节浏亮。

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风格,又可表现旷达与刚健的风格。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博山:地名,位于上饶以东永丰县境内,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十一·〈江南东路·信州〉》:「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稼轩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宋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

宋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

宋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盖:车篷;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阑干:“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阳光。

沧洲:水边的陆地。

翻译: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

驱车去追寻。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

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

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丑(chǒu)奴(nú)儿(ér)。

《丑(chǒu)奴(nú)儿(ér)》。

词牌名。

又名《采桑子》。

《丑(chǒu)奴(nú)儿(ér)令》。

《罗敷媚》。

《罗敷艳歌》。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

是兼有歌舞的大曲。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

属“太簇角”。

《丑(chǒu)奴(nú)儿(ér)》为双调小令。

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张子野词》入“双调”。

四十四字。

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

两结句各添二字。

两平韵。

一叠韵。

作品名称,丑(chǒu)奴(nú)儿(ér) 。

外文名称,无。

作品别名,《采桑子》。

《丑(chǒu)奴(nú)儿(ér)令》。

《罗敷媚》。

《罗敷艳歌》。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处,待考。

文学体裁,词。

作者,冯延巳李煜张先晏几道辛弃疾等。

词谱。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天凉好个秋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平。

典范词作。

《丑(chǒu)奴(nú)儿(ér)·书博山道中壁》年代:【南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字幼安。

号稼轩。

历城人。

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

在江西上饶市东。

广丰县西南。

古名通元峰。

因形似庐山香炉峰。

故改名为博山。

有博士寺。

雨岩等名胜。

辛弃疾词中有关博山的作品很多。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

不知道什么是。

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

看便一世。

生来不识愁味。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2014年保定一模
丑奴儿令 ·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 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 扁舟乘兴人。 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 1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 看内容 分) 题目“促” 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云成一 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 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 9.请结合全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 分) 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规范:
“诗人形象”不要变!
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 潇洒脱俗。(2分)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步骤 一) 。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 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 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 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步骤二) 。表现出 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

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

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

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三十首《丑奴儿》词作,值得品读!

三十首《丑奴儿》词作,值得品读!

三十首《丑奴儿》词作,值得品读!丑奴儿,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

丑奴儿为双调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宋代】辛弃疾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

谁解相怜。

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

放在愁边。

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宋代】李清照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宋代】秦观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

露滴轻寒。

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

明月无端。

已过红楼十二间。

丑奴儿·大石梅花【宋代】周邦彦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

洗尽铅黄。

素面初无一点妆。

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

零落池塘。

分付余妍与寿阳。

丑奴儿·咏梅【宋代】陈亮黄昏山驿消魂处,枝亚疏篱。

枝亚疏篱。

酝藉香风蜜打围。

隔篱鸡犬谁家舍,门掩斜晖。

门掩斜晖。

花落花开总不知。

丑奴儿·日高庭院杨花转【宋代】晏几道日高庭院杨花转,闲淡春风。

莺语惺忪。

似笑金屏昨夜空。

娇慵未洗匀妆手,闲印斜红。

新恨重重。

都与年时旧意同。

丑奴儿·绝代佳人淑且真【宋代】张孝祥绝代佳人淑且真。

雪为肌骨月为神。

烛前花底不胜春。

倚竹袖长寒卷翠,凌波袜小暗生尘。

十分京洛旧家人。

丑奴儿·谢人寄蜡梅【宋代】李之仪春风似有灯前约,先报佳期。

点缀相宜。

天气犹寒蝶未知。

嫩黄染就蜂须巧,香压团枝。

淡注仙衣。

方士临门未起时。

丑奴儿·济楚好得些【宋代】黄庭坚济楚好得些。

憔悴损、都是因它。

那回得句闲言语,傍人尽道,你管又还鬼那人唦。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采桑子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采桑子欧阳修的主题赏析【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这首词是欧阳修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在词中,词人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之美,表现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对现实人生深沉感受。

全词如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是全词之纲。

“群芳”即指百花。

“过后”自然是指春末时节。

然而。

西湖的美好,恰是“群芳过后”的景象。

1个“好”字,表现出词人独特的感受。

接着的“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两句,是对“好”的外在描写。

“飞絮蒙蒙”指的是暮春时节柳絮随风飘飞的场景。

其中“狼藉”和“飞絮”写出了遍地落花、柳絮飘飞的景象。

“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即纵横交织的样子。

这句是说,飘拂的垂柳整天迎风招展。

这里,词人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在动静结合中,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接着的下片由上片的写物进入到写人。

首先写道:“笙歌散尽游人去。

”“笙歌散尽”,这里是虚写,表现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就是繁花盛开时候,游人如织,轻歌曼舞的盛况。

而今,“始觉春空”。

1个“空”字,点明了暮春时节空寂的自然之景,也表明了人身处这样的空寂之中的心境。

“始觉”很有分量,不但表明了词人的心理感受,而且由外到内,推进了词作情感的深沉表现。

其中的“春空”,我们似乎感觉到这样的`意义,(西湖)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是那么的寂静,这样的寂静。

龚自珍《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译文及赏析

龚自珍《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译文及赏析

龚自珍《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译文及赏析《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是由龚自珍所创作的,词的上半阕,作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他从十七岁以来十五年间的坎坷经历粗略地描述了一番。

用了两个“纵横”,把自己怀才不遇,箫剑双负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清代:龚自珍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译文我于沉思中回首十五年间的往事,想到自己才气纵横,却屡遭挫折,辜负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泪流满面。

春天来了,我却连一个好梦都作不成,我为自己已逝的年华忏悔,然而我不相信此生终将如此,请看我的床头放着佛经。

《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注释丑奴儿令:词牌名,即“丑奴儿”,又名“采桑子”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十五年:这里指作者十八岁(嘉庆十四年,1809年)成人立志以来,到道光三年(1823年)的十五年。

箫:指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

剑:指报国的雄心壮志。

剑态、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中经常对举出现的两个意象。

春来没个关心梦:写梦境的空虚以衬托理想的无着。

关心:留心。

忏:本佛教用语,指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

这里指对渡过的岁月感到痛惜。

请看床头金字经:是说想通过念佛经以解脱现实的处境。

金字经:佛金字,指用金泥书就的文字。

《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创作背景这首词当作于道光三年(1823年),这一年,龚自珍将从前的词作进行删削,最后定为《无著词选》《怀人馆词选》《影事词选》《小奢摩词选》各一卷,刻入文集中刊行。

这首词所写即为删定词集后的感想。

《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赏析词的上半阕,作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他从十七岁以来十五年间的坎坷经历粗略地描述了一番。

感叹人生不易的诗句

感叹人生不易的诗句

感叹人生不易的诗句1、《丑奴儿令·沉思十五年中事》清代:龚自珍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译文:我于沉思中回首十五年间的往事,想到自己才气纵横,却屡遭挫折,辜负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泪流满面。

春天来了,我却连一个好梦都作不成,我为自己已逝的年华忏悔,然而我不相信此生终将如此,请看我的床头放着佛经。

2、《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五代:冯延巳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译文:雪晴后的小园白雪皑皑,春天还未到,池边的梅树却早已悄悄地绽开。

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在衔泥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着充满寒意的小草。

江南金陵的风景山川,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娇娆。

风光依旧可少年人转眼就见苍老。

相逢不易请让我们痛饮开怀,因为人生总是别离时节多而欢乐机会少。

3、《回乡偶书·其二》唐代: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4、《醉落魄(席上呈元素)》宋代:苏轼分携如昨。

人生到处萍飘泊。

偶然相聚还离索。

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

天涯同是伤沦落。

故山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译文:上次的分别还如昨天的情景一般清晰,感叹人生到处漂泊,就像浮萍一样。

虽然偶尔会相聚,但终究朋友还是要离散各地。

这多愁多病的身体,在等待朋友的消息中愈发消瘦了。

这杯离别的酒不要推却了,你我都是辗转外郡之人,漂泊不定。

虽辜负了归隐故乡的约定,可我总是西望峨眉山,期盼着归隐的日子。

5、《渡黄河》明代:谢榛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开头两句“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即用短促的句 式、轻快的笔调,写出行走在曲折崎岖、忽上忽 下的路上时给词人带来愉快轻松、怡然自得的感 觉。
这首词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把自己的感慨和盘托 出,使人感到亲热,写得如叙家常以平淡之语, 发清新之思。
02
文本细读
Chapter
词句解析
词牌解析
该词牌名为“丑奴儿”,又名“丑奴儿令”、“丑 奴儿慢”、“杏花村”、“荆溪路障”,双调四十 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三换韵。这种词牌 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有七字,但也有例外。
创作背景
01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 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 部尚书的辛弃疾在带湖和瓢泉过 着漫游山林,恬静闲适的生活。
02
这首词就作于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闲居瓢泉时。
诗词地位与影响
这首词是辛词名篇之一,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特 殊地位。
全词不过三十六句,一气流贯,笔笔顿挫、笔笔 折入,九转灵光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辛词“豪 放”的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忧虑未来
少年形象也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对未知的未 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感伤离别
在词中,少年形象还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和悲痛,对 离别的事实感到无奈和失落。
精神世界
01
追求自由
少年形象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 向往,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不 受限制和束缚。
珍视友情
02
03
探索内心世界
少年形象也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和重视,对朋友的离去感到悲痛 和失落。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辛稼轩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一语,为千古折笔之 妙。……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骨力之中。
•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康与之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

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

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

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

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小题1:①想象。

(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

(1分)②比喻。

(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1分)小题2: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

(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

(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2分)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

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

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秋思寄子由①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②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③。

【注】①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

此时苏子由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

诗人因秋而思,写了这首诗。

②小虫:蟋蟀。

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古柏行》诗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

(4分)这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答“烘托”亦可)(2)“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意为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它拖走,既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

(本小题5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9.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

(本小题6分。

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

【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阅读答案鉴赏】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阅读答案鉴赏。

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小题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答:小题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4分)答:小题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小题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

(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2分)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为炼字题。

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

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

光阴徒催人老。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小题2:试题分析: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

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

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

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

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

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

(2分)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9.同意(1分)。

‚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

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分)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

(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鉴赏】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

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

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

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3](1)本文表现了作者所恨为何事。

请试做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

”试分析此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1)①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②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2)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1兵戈阻绝老江边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谈看法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1老老字与上句五六年相呼应,写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乡之情念念不忘,由于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江边,老字写得悲凉沉郁,令人寻味不尽2.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阅读苏轼的《中秋月》一诗,完成第6题。

(6分)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6.(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

(3分)(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6.(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