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
味辛廿,大寒。
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吕邵娃;苏红;郭玉岩;孙爽;杨大宇;李永吉【摘要】经文献检索和查阅相关书籍,查找了近30年来国内外白虎汤的相关研究,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白虎汤是“寒剂之祖方”,用于治疗阳明热证和气分热证,解热效果显著,并能够抑制炎症反应,下调炎症因子.同时,文献研究结果也提示:白虎汤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方剂,其解热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还不够明确,应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白虎汤;伤寒论;药理作用;热证;阳明热证;气分热证;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作者】吕邵娃;苏红;郭玉岩;孙爽;杨大宇;李永吉【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白虎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4味药物组成,传统用于治疗阳明热证和气分热证,当今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被称为“寒剂之祖方”,后来的桂枝白虎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甚至有的学者(清·陆九芝)认为温病中辛凉解肌法、甘寒清热法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笔者通过对目前有关白虎汤的临床、药理等做以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1 白虎汤的中医论述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阳明一经,以燥为本,各种原因导致化燥伤津,向上逼迫肺金,肺之化源断绝,全身大汗出,亟需饮水自救。
中医治疗阳明热证和气分热证一般以清泄胃热,增液止痉为主。
白虎汤的功能主要是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在《伤寒论》中主治以下病症。
1.1.1 解肌表邪热: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石膏性寒清热,辛甘生津透表。
热即伤津,故配伍知母清润,入肺胃肾经。
再佐以性味甘平之甘草、粳米保护胃气、生津之用。
清气分热剂-白虎汤
白虎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里热旺盛
大热
温病气分实热 热邪逼迫津液外泄 伤寒阳明经热 热盛伤津,热扰心神
大汗 大烦渴
里热甚,鼓动气血, 脉洪大
白虎汤
君 臣 佐 佐使
石膏 清热透热,生津除烦 知母 清热滋阴 粳米 益胃生津 甘草 护胃调药
白虎汤
• 随证加减: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 烦渴引饮甚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白虎汤 附方
• 白虎加苍术汤 • 组成:白虎汤加苍术三两。 • 功用:清热、祛湿。 •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
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者。
• 使用注意: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白虎汤 附方
• 白虎加人参汤 • 组成:白虎汤加人参三两。 •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
里热炽盛,而见四大症者。或白虎汤证见背微恶 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以及暑热病见 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
方剂学
第一节 清气分热
• 适用病证: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 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 数有力等。
• 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白虎汤
• 出自《伤寒论》 • 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炙,三两(9g) 粳米六合(9g) • 功用:清热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 恶热,脉洪大有力。 •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配方颗粒单煎与合煎成分研究
2020年12月 第17卷 第24期白虎汤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由石膏30 g、知母9 g、甘草3 g、粳米6 g组成,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后来由于疾病种类的增加,推动其临床应用的发展,在内、外、妇、儿科疾病中均有应用[1]。
中药配方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中药饮片按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提取物与适当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供临床调剂使用的粉状或颗粒状产品[2-4]。
矿物药作为中国医学临床用药的三大来源(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之一,种类繁多,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5-8]。
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复方单煎、合煎在化学成分、药效以及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已有相关报道,但含矿物类中药配方颗粒复方单煎、合煎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差异性尚未见研究。
本实验运用超高效液相(UPLC)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对含矿物类中药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含矿物类中药复方单煎、合煎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差异性,为中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1 仪器与实验材料1.1 仪器Agilent 1290超高效液相色谱仪;DAD紫外检测器(美国Agilent公司);XS205DU电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KQ7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机(江苏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Thermo Fisher ICAP-Q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Mlestone Ethos One 微波消解仪;Milli-Q Advantage A10自动纯水机。
白虎汤配方颗粒单煎与合煎成分研究李养学1,2,钟惠娴3,李素梅1,2,曾志浩3,黄华靖31.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州 510095;2.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95;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摘要]目的:建立白虎汤配方颗粒单煎与合煎对比指纹图谱,比较各样品中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含量差异,探索中药单煎液与合煎液的等效性,为中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经方白虎汤临床应用概况-杜立遥
111第19卷 第11期 2017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11 Nov .,2017白虎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原书中共有五处涉及此方,分别出自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厥阴病篇及发汗吐下后病篇[1]。
至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2]中将白虎汤证的主症归纳为“四大症”,即身大热、汗大出、大渴、脉洪大,并提出了白虎汤“四禁”:即脉浮弦而细、脉沉、不渴、汗不出这四种情况,但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过程发现并不尽然,认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当疾病发展至阳明气分证阶段,即表邪入里化热或里有郁热,不一定阳明热证各症状俱在,都可使用白虎汤加味治疗而不必拘泥于白虎四禁[3]。
具体的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1白虎汤方剂配伍特点白虎汤中石膏为君药,辛甘寒凉,入肺、胃二经,清热解肌,达热出表,可出气分之高热;知母味苦性寒、质润,为臣药,亦入肺、胃二经,既助石膏清热,又兼有滋阴增液之功,两药相须为用,更增清热生津之效;炙甘草泻火解毒;配粳米可以保养胃气兼以和中,扶正达邪;配石膏则又甘寒生津。
白虎汤煎法“煮米熟汤成”,利用粳米作增稠剂,增加药汁的黏度,提高石膏在药汁中的含量,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白虎汤的临床疗效[4]。
全方共奏清热生津之功,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
2白虎汤的临床应用白虎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除烦、止渴生津,古法中常用于治疗夏季暑热、高热、发斑、过敏性紫癜等[5],现代研究表明其在解热、抑菌、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抗痛风、降血糖及降脂作用方面均有作用[6]。
白虎汤临床应用广泛,在内、外、妇、儿各科,包括传染性疾病都有应用。
2.1 内科疾病通过张友堂等[7]收集的白虎汤214例验案统计,在内科疾病中,白虎汤所治疾病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比47.7%;另外在风湿结缔组织病、理化因素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亦有应用。
方剂学课后答案(自编版)
1、何为方剂、方剂学?方剂学与中药学有何区别?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依照组方基本结构,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剂型及用法,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与中药学的区别在于中药学研究的是单味药物的功效,而方剂学研究的是多味药物组方之后的功效,不是简单的药物相加,其中还蕴含着很多的中医药物的基本理论。
2、如何理解“以法统方”?一般说,在临诊时运用中医理论,确定主证完成「辨证」以后,就要进行「论治」。
论治首先是「立法」(确定用何种治法),把治「法」确定以后,就要根据「法」去选方、用药。
前人把这种方法称做「以法统方」,意思是说要根据治「法」的要求去选用方剂及加减药物。
3、从总体而言,配伍的目的是什么?①增强药力;②扩大治疗范围;③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④控制多功效单味药中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4、方剂组成的原则是什么?其基本结构包括哪些方面?君臣佐使原则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佐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5、剂量变化对方剂功效与主治有何影响?①剂量增减,药力也之增减;②剂量改变,剂量比例变化改变方中的配伍关系,影响改变该方功效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
6、内服散剂有几类?各有何特点?内服散剂有两类:一种是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另一种是1、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麻黄汤、桂枝汤组成:桂枝、甘草//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功用:疏风散寒解表//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麻黄汤: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风寒表虚证,有汗无喘,脉浮缓2、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为何配伍收敛之五味子、白芍?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从白虎汤论温病与伤寒之别
从白虎汤论温病与伤寒之别摘要:通过白虎汤在《温病条辨》、《伤寒论》中的运用,来论述其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区别,以利于临床使用。
关键词:白虎汤;温病条;辨伤寒论1.《温病条辨》之白虎汤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1]也有记载,在上焦篇第 7 条云: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吴氏认为白虎汤适用于温邪由太阴肺络卫分顺利传入阳明胃经气分的证候。
热势亢盛,邪热向外而见脉洪、舌黄、面赤;邪热虽言向外,阳遏于里,欲出而又不能透达则恶热;热逼津液,肺胃津伤则见大汗、渴甚。
白虎汤药重力猛功专,清气分之大热,实属“辛凉重剂”。
正如吴瑭所言:“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
”《温病条辨》中又提出了白虎汤的四大禁忌,其曰:“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之;脉沉者不可与之;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不渴者不可与之。
”大热、大渴、脉洪大是阳明气分热盛之三大主症,亦为白虎汤证之辨证要点,热不盛不可用白虎汤,以防凉遏之弊。
当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太阴温病亦可见反不渴,但舌必紫绛,脉必细,身有灼热,与白虎汤证不难鉴别。
热盛者多见汗出,然汗不出者未必热不盛,故汗不出者不用白虎汤有失周全,若热盛于里,即使无汗,亦可用白虎汤退热保津。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条云:“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此条阳明温病讲述的是两个阳明,均有高热,白虎汤证也可以有大便闭,小便涩,但没有腹满拒按,脉象浮洪。
因此,通过吴氏在太阴温病与阳明温病所述,白虎汤既能清肺热,又能清胃热。
2.《伤寒论》之白虎汤白虎汤方始出《伤寒论》[2],其太阳篇176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此条论述阳明病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
“表有热,里有寒”,历代医家[3]多有论述,笔者倾向于胡氏[4]“寒”字当“邪”字解,并认为该证当为表里俱热。
白虎汤1
白虎汤目录“白虎汤”在《伤寒论》“白虎汤”在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白虎汤”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虎汤”在《伤寒论》“白虎汤”在《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白虎汤”在《圣济总录》卷八十六“白虎汤”在《回春》卷二“白虎汤”在《顾氏医径》卷五“白虎汤”在《校注妇人良方》卷七“白虎汤”在《女科万金方》“白虎汤”在《普济方》卷四○三《伤寒论》:白虎汤【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伤寒论》页首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白虎汤【处方】知母(三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粳米(半合)【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页首《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虎汤【处方】知母七十五两,甘草三十七两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
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
小儿量力少与之。
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注意】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页首《伤寒论》:白虎汤【处方】知母6两,石膏1斤(碎),甘草2两(炙),粳米6合。
【药理作用】抗乙脑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4;7:456),用本方煎剂于实验性小白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与大青叶提取物、竹叶石膏汤、安宫牛黄散等对照组相比较,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存活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
《温病条辨》中白虎汤类方的应用
《温病条辨》中白虎汤类方的应用贾晓鑫;毛娅【摘要】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乃属辛凉重剂,善清气分邪热,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中,创造了一系列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09(022)008【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白虎汤类方;《温病条辨》;治疗应用【作者】贾晓鑫;毛娅【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于其最善清气分邪热,投方即似秋风之乍起,炎暑主消,正如吴瑭言“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故以西方白虎命之,即为白虎汤。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把辛凉剂分为辛凉平剂、辛凉轻剂、辛凉重剂。
白虎汤即属辛凉重剂,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组成。
其中生石膏辛甘寒凉,入肺、胃二经,清热解肌,达热出表,可出气分之高热、知母苦甘、寒,亦入肺、胃二经,可助石膏清热,兼有滋阴增液之功;生甘草泻火解毒;配粳米可以保养胃气兼以和中,扶正达邪;配石膏则又甘寒生津。
全方共奏清热生津之功,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
吴鞠通继承并灵活运用白虎汤于温病治疗中,并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以白虎汤为基础方的白虎汤类方,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化斑汤等。
现对各方在《温病条辨》中的具体应用,浅谈如下:“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温热之邪入太阴气分,滞于肺经气分无法外达则出现恶热;火热循经炎上则面赤;热邪蒸腾,逼津外泄,温热乃为阳邪,易伤阴津,故出现大汗;渴甚之象,舌黄,脉浮洪皆是温热之邪壅于太阴肺经的表现。
温热之邪最易伤阴,故口渴是温热类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方剂学(1)
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羌活独活柴胡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生姜薄荷人参甘草羌活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祛下部风寒湿邪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柴胡解肌透邪行气二药助君解表散邪又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
前胡化痰止咳茯苓渗湿消痰生姜薄荷为引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人参益气扶正,一则助正气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之。
称之“逆流挽舟”法。
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峻下热结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硝、黄配合,相须,泻下热结之功益峻。
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二者合用,消痞除满+助泻下通便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力峻,久煎则泻下力缓。
辩证:痞满燥实四症见及舌红苔黄,脉沉实。
大承气汤—峻下剂小承气汤—轻下剂调胃承气汤—缓下剂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芒硝桃仁冬瓜仁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郁结之毒牡丹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两药合用,泻热破瘀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
桃仁活血破瘀,助牡丹散瘀消肿冬瓜仁清肠利湿,引湿邪从小便去,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
辩证: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大黄附子细辛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细辛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大黄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
辩证: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剂学复习总结题2
四、简答题1.白虎汤与五苓散主治证中均有“烦渴”,其病机与治法有何不同?答:白虎汤主治证中的烦渴,是由于阳明气分热盛,热灼津伤所致,治当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使热清烦除,津生渴止。
五苓散所治的烦渴,是因为膀胱蓄水,气化失司,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所致,治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使水去气化,津液上行则烦渴自愈。
2.简述柴胡在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及逍遥散中的配伍作用。
答: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配伍作用是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与黄芩配伍,以和解少阳。
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配伍作用是升阳举陷,与补脾益气药配,以益气升阳,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证。
柴胡在逍遥散中的配伍作用是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配芍药养血柔肝疏肝,补肝体利肝用。
3.真武汤主治何病证?方中用芍药、生姜的意义是什么?答: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方中用芍药敛阴缓急而舒筋止痛,并利小便,且监制附子之温燥;重用生姜温胃散寒行水,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助白术、茯苓祛湿。
4.祛痰剂、活血祛瘀剂、祛湿剂、消食剂中为何常配伍理气药?答:这四类方剂中常配伍理气药是因为痰涎粘滞易阻滞气机,用以行气导滞,气顺则痰消,有利于痰邪消除。
瘀血阻滞则气机不行,用以行气、行血,有利于气机通畅、瘀血之除。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亦易阻滞气机,用以行气、气行则湿化。
饮食之停滞也易使胃肠之浊气阻滞,用以使气机调畅,有利饮食之消化。
5.五苓散主治证中有口渴,为什么方中要配伍桂枝、白术等温燥之品?答:五苓散所治烦渴,是因水蓄下焦,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所致。
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桂枝温通阳气,既内助膀胱气化,协渗利药以布津行水,又外散太阳经未净之邪。
二药合用使水行气化,津液上承,则烦渴自愈。
6.举例说明补气健脾方中常配伍行气药的意义。
答:补气健脾方剂适用于脾胃气虚之证。
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而补气之品性较壅滞,易于碍胃,故补气健脾方剂宜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使之补而不滞。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
【伤寒名医验案:白虎汤】白虎汤[方药]知母六两(9克)石膏一斤(碎)(30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主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必悉具,凡符合本证之病机者,皆可使用。
但在下列情况下不可妄投: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应予注恿。
[运用]一、三阳合病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
或作中湿治。
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
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五》)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
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白虎汤治疗内分泌疾病验案3则
白虎汤治疗内分泌疾病验案3则
俞烨晨;王旭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7(49)12
【摘要】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阳明经证的主方,主治气分热盛证,原方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效。
我们临床灵活运用白虎汤加减治疗多种内分泌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整理验案3则(王旭主治)如下。
1糖尿病黄某,男,49岁。
2016年9月16日初诊。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俞烨晨;王旭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1
【相关文献】
1.六味地黄丸(汤)治疗内分泌疾病验案举隅
2.梁苹茂运用温病学方剂治疗内分泌疾病验案3则
3.白虎汤加减治疗恶性疾病发热验案举隅
4.白虎汤治疗"寒症"验案二则
5.白虎汤加减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
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
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
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
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
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
然因热盛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则恐伤津化燥,愈伤其阴。
即如柯琴所说:“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
经曰:甘先人脾,又曰:以甘泻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卷3)。
因此,当以甘寒滋润,清热生津之法治之。
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
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生津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故为方中君药。
张锡纯认为石膏“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
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说明石膏长于透热除烦而生津止渴,为退大热、复津液平稳可靠之品。
知母苦寒质润,苦寒泻火,润以滋燥,“能益阴清热止渴,人所共知”(《本经疏证》卷7)。
本方用之“清肺胃气分之热,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重庆堂随笔》卷下)。
既助石膏以清热,又润为热邪已伤之阴,正如《本草正义》卷1曰:“知母寒润,止治实火,泻肺以泄壅热……清胃以生津液……热病之在阳明,烦渴大汗,脉洪里热,佐石膏以扫炎”,为方中臣药。
粳米、甘草和胃护津,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以防寒凉伤中之弊,并使药气留连于胃,更好地发挥作用,共为佐使。
以上诸药配伍,共成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剂,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则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诸证自解。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取辛甘寒之石膏与苦寒润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须,使清热生津之力倍增。
二是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补中护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凉伤胃,使祛邪而不伤正。
药虽四味,但清热生津之功却甚显著,实为疗气分大热之良剂。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是清法的代表方、基础方、常用方。
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热甚而津气耗损,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以清热益气生津;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以清热凉血,熄风止痉;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以增发散风寒的作用;胃火炽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昏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生大黄、玄明粉,以泻热攻积,软坚润燥;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以和解少阳;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清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呕;不恶寒但发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消渴证而见烦渴引饮,属胃热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牙龈炎等具有气分热盛之证者,以及糖尿病、老年口腔干燥症、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脑卒中、变应性亚败血症、风湿性心肌炎、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登革热、风湿性关节炎、不明原因高热等辨证属于里热炽盛的多种疾病。
[使用注意] 《伤寒论》指出:“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当病邪在表,由于风寒所困',表证未解,邪未传里,未出现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有力等阳明经症状时,不宜应用。
《温病条辨》卷工提出白虎汤有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阳虚发热者,由于脾胃虚弱,阳气外越,表现身热自汗,倦怠懒言,但恶风,脉浮无力等,忌用本方,以免伤阳气。
阴盛格阳,表现为真寒假热者,禁用本方。
[源流发展]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
原方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热(原文为'寒’字,多数注家认为应是'热,字),白虎汤主之”。
原文350条曰:“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乃主治阳明经证胃热证之主方L1,。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除用于治疗“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中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以外,又增“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明代《医学入门》卷4用治“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小儿疮疱隐疹伏热。
”《痧证治要》卷4用治“温病身热,自汗口干,脉来洪大,霍乱,伤暑发痧。
” 以白虎汤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剂甚多。
《伤寒论》以白虎汤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即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阳明经证热盛兼阴伤气耗者;《伤寒论》又以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清热除烦,人参、麦冬益气养阴,半夏和胃降逆,即为竹叶石膏汤,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失和降证;《金匮要略》以白虎汤加桂枝和营卫、通络止痛,即为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身热骨节疼烦,后世亦用于治疗风湿热痹。
以上皆为张仲景自己对白虎汤的加减卫化方。
后人对白虎汤的加减衍化方较多。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卷lO,以白虎汤去粳米,加葛根、麻黄以发汗解表,名白虎加葛根汤,治疗伤寒头痛,骨节烦疼,口干烦渴者。
《类证活人书》卷18,以白虎汤加苍术燥湿和中,名白虎汤加苍术汤,治疗湿热病热盛夹湿证。
金。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以白虎汤去粳米,合小续命汤以祛风通络,名白虎续命汤,治疗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者。
元。
《此事难知》,以白虎汤加栀子清心除烦,名白虎加栀子汤,治疗老、幼、虚人伤寒五六日,昏冒谵语,或烦不得眠者。
明。
《丹台玉案》卷2,以白虎加人参汤再加麦冬、五味子、天花粉、山栀、黄连、生姜、大枣,以加强清热生津之力,名白虎加参汤,治疗热病汗后烦渴,脉洪大,背恶寒者。
《寿世保元》卷8,以白虎汤去粳米,合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名白虎解毒汤,治疗麻疹已出,谵语烦躁,作渴者。
清。
《四圣悬枢》卷2,以白虎汤加元参、麦冬养阴解毒,名白虎加元麦汤,治疗寒疫,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同书卷3,再加紫苏解表透痘,名白虎加元麦紫苏汤,治疗痘病太阳经证未解,而见烦渴者;同书卷4,以白虎加元麦汤加浮萍发表透疹,名白虎加元麦青萍汤,治疗小儿疫疹初起,阳明素旺,烦热烦渴者。
《杂病源流犀烛》卷15,以白虎汤加人参、竹叶以益气生津、清热除烦,名白虎加人参竹叶汤,治疗中暑,平素阴虚多火者。
《治痢南针》,以白虎汤合六一散以清暑利湿,名白虎合六一散,治疗伤暑霍乱,身热肢寒,自汗口渴,小便短赤者。
《温病条辨》卷1,以白虎汤加犀角、元参凉血解毒透疹,使大清阳明气热之剂,一变为气营两清之方,名化斑汤,治疗温病误汗,热人气营,神昏谵语,发斑者。
《重订通俗伤寒论》,以白虎汤合调胃承汤,一清胃热,一泻胃实,名白虎承气汤,治疗胃火炽盛,液燥便闭之证。
此外,张锡纯主张以山药代白虎汤中的粳米,认为“以生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
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之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以上内容均极大地发展与丰富了白虎汤的内涵与外延。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适应证的认识白虎汤是《伤寒论》著名方剂之一,见于太阳、阳明、厥阴各篇,后世研究《伤寒论》者多把白虎汤列为阳明经主方,而与阳明腑证的三承气相并列。
如陈念祖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云:“何为阳明经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反恶热是也……若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口渴,是已罢太阳,为阳明经之本证,宜用白虎汤主之。
”“何为阳明腑证?曰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腹满、大便硬是也。
”陈念祖在阳明一经之中又分经证、腑证,其义即在一经之中,据其脉证的不同而来分辨表里。
陈氏此种研究方法本身无可非议,但亦有医家认为白虎汤及其适应证并非阳明经的典型方证。
如清。
陶华《伤寒全生集》指出:“阳明病家如言身热、微恶寒、带额目痛、鼻干不得眠,则是阳明经表证。
”清。
程钟龄《医学心悟》本陶氏之论,言之更详:“阳明经病,目疼鼻干,漱水不欲咽而无便闭、谵语、燥渴之症,是为表病里和,则用葛根汤散之,假如邪已人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谵语、燥渴、便闭、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则用承气汤下之;假如阳明经病初传于腑,蒸热自汗燥渴谵语而无便秘腹胀之症,是为散漫之热邪未结实,则用白虎汤清中达表而和解之,此治阳明三法也,倘经腑不明,临证差忒,误人匪浅。
”陶、程二氏根据临床实际,认为承气汤系治阳明腑证之有结实者,而白虎汤则是治阳明腑证无结实为散漫之热邪者,二方适应证虽有有形结实与无形热盛之别,但均应属于腑证,不应与阳明之表证(即经证)相混淆。
同时提出阳明经证用葛根汤为治,似有补《伤寒论》之未逮,可资临床参考。
2。
关于白虎汤的君药对于白虎汤君药,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有云以知母为君者,如成无己、许宏等,基本观点是根据《内经》“热淫所胜,佐以甘苦”和“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为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