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人格障碍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人格障碍(PerSOnaIitydiStUrbanCe)也称人格异常、人格变态,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及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
多数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身,无严重脑和躯体疾病,不少病例40-50岁后病情趋于缓和。
精神疾病或精神创伤后所致的人格特征偏离,称为人格改变。
【诊断提示】1.病因社会心理学因素,如家庭关系不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精神创伤和不幸遭遇,不良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及生物学因素所致。
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
2.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1)偏执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在18岁前多有品行障碍的证据。
(3)冲动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5)其他类型人格障碍:根据发病主要特征分为情感型、魔症型、强迫型、衰弱型及说谎癖、偷窃癖、纵火癖等。
【治疗措施】(1)重在预防,从幼年起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行,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早预防纠正。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阅本书第80章。
(2)精神病学检查和咨询及优生、优育及婚前指导。
参阅社区卫生服务篇。
(3)可应用情绪稳定剂和抗冲动药物,如抗抑郁焦虑药中多塞平、安定类药、卡马西平、普蔡洛尔等。
(4)必要时采取强制性手段,同时加强管理教育。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对人格障碍的看法
1. 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出现异常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障碍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人格障碍会导致个体出现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3. 早期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由于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心理障碍,因此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个体缓解症状,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能力。
4. 社会应该对人格障碍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比较复杂,因此很多人对人格障碍缺乏了解和认识。
社会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总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高公众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为反复纠结一件事,不能释怀。
他们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
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
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
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人格障碍
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 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 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 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 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 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 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 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 利影响。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 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 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 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 极作用不可忽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10%。从得到的有限 的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 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学⽣常见的⼈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学⽣是社会的⼀个特殊群体,⼤学⽣接受过⾼等教育的⼈,是国家培养的⾼级专业⼈才,然⽽很多我们会发现⼤学⽣存在各种各样的⼈格障碍。
⼈格障碍,顾名思义,个体的⼈格有问题了,或者说是他的⼈格表现与他所处的环境步调太不⼀致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格、什么是⼈格障碍呢? 什么是⼈格? ⼈格,是⼀个具有⾼度概括性的抽象概念,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格是指那些在个体⾝上使⼈的⾏为⽐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
具体地说,⼈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它们决定了个体⾏为的差异、个体⾏为的跨时间的⼀致性和跨情景的⼀致性。
⼈格障碍具体指什么? ⼈格障碍它是与健康⼈格相对应的,但并不是⼀个⼈没有健康的⼈格,他就⼀定是患有⼈格障碍,所谓⼈格障碍也叫变态⼈格,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缺陷情况下⼈格的偏离正常性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
⼈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是情感和意志障碍,但思维和智能并⽆异常,⼀般始于青春期。
⼆是有紊乱不定的⼼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际关系。
三是他们没有责任⼼和责任感,对别⼈造成了伤害,也能做出⾃以为是的辩护。
四是缺乏⾃知,且不能从⽣活经验中吸取教训。
⼈格障碍形成原因有哪些? ⼀是⽣物学因素,⼈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视。
⼆是⼼理发育的影响,对⼈格的发育有着重⼤的影响,是未来形成⼈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三是社会上的不良风⽓、不合理现象、拜⾦主义等都会影响。
⼤学⽣常见的⼈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第⼀、⾃卑 ⾃卑感是对⾃⼰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
进⼊⼤学后,有些⼤学⽣发现“⼭外有⼭”尤其是当学习、社交、⽂体⽅⾯显露出某些不⾜时就会陷⼊怀疑⾃⼰、否定⾃⼰之中,产⽣⾃卑⼼理。
因此,⾃卑往往是⾃尊⼼受挫的结果,没有⾃尊⼼也就不会有⾃卑感,过强的⾃卑感往往⼜以过强的⾃尊⼼表现出来。
有些⼤学⽣的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第⼆、焦虑 此类⼈的特征是长期和全⾯地脱离社会关系。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
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人格障碍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为此我们大家对于人格障碍的出现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那么人格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介绍吧: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
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在校学习期间,有位同学在政治运动中受到 审查,组织上向B了解情况,B对此心情紧张, 认为自己会被牵连进去,终日惶惶,对同学更 加疏远。别人三两交谈或多看他一眼,便起 疑心,认为别人在议论自已;假日亦不外出, 怕别人怀疑或跟踪;听到同学谈某人交代问 题时则认为是暗示自己也应该主动交代,因
而常表白自己没有问题。大学毕业分到一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 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 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 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 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三 、 人格障碍的成因
人格障碍的成因包括:
生物、心理、社会三类
因素。
1.生物学因素
①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 表达情感; ②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③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④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⑤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⑥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 需要; ⑦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 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过分的井然有序、完美和控制,及 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并至少有下列 3项/7:
第七章 人格障碍、习惯和 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定义 成因 分类 诊断标准或临床表现
人格障碍
(personality disorder)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的定义
(一)人格(personality) 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是人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决定一个人特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 例如: 冠心病与A型性格;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 癔症与表演型性格。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
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人格障碍的病理病因,人格障碍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人格障碍病因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常见如下:(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
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
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
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
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概念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 善。
通常开场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开 展至成年或终生。
公认的正常人格范围的变异,是人格中某些品 质的过多或缺乏,远未到达害人害己的程度, 那么称为人格缺陷。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 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 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
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 夜;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⑨屡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⑩①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 而至少停学一次; ⑩②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 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甚至违 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 少有以下 3 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 会常规、准那么、义务等,如不能维 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 (或旷课)、屡次无方案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且这些行为 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3.归因 积极的归因 消极的归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把自己干的错事都归咎
于他人或外界因素。
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我谴责性归因
4.抑制〔压抑〕
正常的压抑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效率〔如 思维、记忆等〕,也不会阻碍人的社会功能。 一般来说,与上述逐条违背的,那么是病态的 压抑。使得压抑本身使人痛苦,心情紧张、心 烦意乱、脾气急躁。造成心理功能受挫,压抑 过度产生焦虑。生理功能紊乱。
人格障碍
病因
3.社会-文化因素 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 成人格障碍的温床。 观察 模仿 教唆 潜移默化
临床表现
偏执性人格障碍
也称妄想性人格 主要特点:猜疑和偏执 始于成年早期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偏执性人格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 解为敌意或轻视;
临床表现
强迫性人格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 疑及过分谨慎; ②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作出计划并不厌 其烦; ③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 忽视全局;
临床表现
强迫性人格障碍 ④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 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⑤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 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⑥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⑦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病因
2.心理因素 母爱被剥夺:儿童早期母爱被剥夺可形成 缺乏感情的性格。(幼儿在3岁以内缺乏与 母亲(或起母亲作用的一个人)接触的机 会,或在3岁内有一段时间完全被隔离或频 繁地更换乳母。)容易形成动作过分活跃 或过分被动。易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 社会行为。
病因
2.心理因素 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往往形成焦虑、胆怯 的性格;而过于溺爱,往往形成被动依赖 的脆弱性格。
临床表现
依赖性人格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要求或让他人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 担责任; ②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 地服从他人的意志; ③不愿意对所依赖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 要求;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等,是指人格 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常从儿童或少年期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 的大部分时期,进入中老年期以后其明显程度有所减弱。 人格障碍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 人格严重偏离正常,危害社会; – 对自身人格障碍缺乏自知力,常致本人痛苦;智能正常,认识能力 完整; – 人格障碍从儿童期或青春期之前开始逐渐形成,但其发生没有明显 的起病日期,在临床诊断上区分人格障碍和患病是很重要的,关键 在于确定行为异常的病程; – 人格障碍形成之后,一般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直到中年或进入晚 年后或由于饱经沧桑或由于年老力弱和精力不支,而程度明显减弱。
– 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动、 失眠、头痛、抑郁、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 – 神经衰弱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的同时辅以药物、物理或其他治疗。
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或癔病型神经症,是一类由心理因素作用于易感个 体引起的心理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
– ①分离型障碍。心理活动解体,不同的心理活动之间分离,如发作性意识改变, 常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狭窄、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后者表现为呼之不应,推之 不动、四肢发硬。可出现假性痴呆,神游和心因性遗忘等。 – ②转换性障碍。强烈的情绪反应转化为躯体功能障碍,如各种感觉、运动障碍 等。躯体症状一旦出现,情绪反应便消失,而且对情绪反应不能回忆。这些躯 体功能障碍无法用解剖生理变化来解释,甚至相互矛盾,而且病人对这些症状 漠不关心,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可以消除症状。 – ③躯体症状。表现出各种各样模糊不清,部位不定的躯体不适,常有腹痛、呕 吐、背痛、关节痛、四肢痛及头痛、月经不调等。
焦虑性神经症 简称焦虑症,是对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危险产生紧张、担心 和恐惧,或者其紧张不安与惊恐的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可伴有自主神经系 统症状和运动不安。 主要临床表现:
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
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长期而稳定的偏离正常的模式,导致其与他人之间产生困难和冲突。
人格障碍的发展背景和原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环境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讨论。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背景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些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家族中有类似障碍的成员有关。
遗传学研究发现,这些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即患者的近亲中也有更高的发病率。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有研究显示,早期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忽视等不良行为,以及缺乏稳定和温暖的家庭氛围,都会增加个体发展人格障碍的风险。
此外,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如贫困、暴力和社交压力等,也会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因素也是人格障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性侵犯、身体伤害和情感上的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和应对机制,从而增加了患人格障碍的风险。
此外,
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等也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的发展。
比如,孤独、内向和无自信等心理特点可能会增加个体患某些人格障碍的倾向。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的原因和发展背景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包括个体的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形
成了固定而偏离正常的人格模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人格障碍是
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正文结束。
回避型人格障碍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异常心理学基础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目录一、表现特征1.出世与入世2.特征定义二、形成原因1.1.低估计自己2.2.消极的自我暗示3.3.挫折的影响三、治疗方法1.1.消除自卑感2.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一、表现特征出世与入世回避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渡众生。
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
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特征定义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避世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
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
逃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
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
医学专题人格障碍多媒体
人格障碍的临床诊断形式
诊断与治疗
传统的直接提问的临床诊断方法 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 自陈式调查表
诊断与治疗
传统的直接提问的临床诊断方法
定义 根据各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直接向被试者提问,根据被 试者对提问的回答,确定该被试者是否符合某型人格障碍 的诊断标准。
缺点 增强被试者的防御心理,很难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
B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碳酸锂及卡马西平等
偏执型人格障碍
诊断与治疗
诊断要点 A 以猜疑和偏执为临床特征 B 上述表现呈长期性和持续性 C 社交和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或主观上感到痛
苦 D 始于18岁以前且现年在18岁以上 治疗 A 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森田治疗等 B 药物治疗 针对其临床症状,如有强迫者
人格障碍的类型(续)
冲动型人格障碍 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情绪和
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尚不清 楚。有人认为它与癫痫发作之间有一定联系。
强迫型人格障碍 是以过分要求秩序、严格和完美,缺少变通性和
效率为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据国外报道在人群中的 患病率约为1%,在精神科患者中占3%~10%。72%的 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
ICD-10的定义:是指某人的人格特征严重偏离在特 定文化、观念、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人们普通的 模式。它是根深蒂固而且持久存在的行为方式,表现 为对各种上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缺乏灵活变通性。
人格障碍的概念 (续)
4 项特点: 人格障碍是个体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影响着个体的感 知、思维、情感,特别是行为过程,并且在上述各方面的 表现具有相对同一性; 人格障碍是一种偏离正常发展的行为模式,明显违背了 个体所处文化的预期,严重妨碍了正常生活、学习,并使 个体及其周围人感到痛苦或困扰; 人格障碍不是酒精、药物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结果,其持 续时间长且不易治愈; 人格障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青春期或成年初期,但确诊 年龄必须在成年以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1、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根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
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2、童年期精神创作和不合理教养: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
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
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
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3、社会因素:人格障碍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
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