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合集下载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中国国家发展重要的战略部署。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对“十四五”规划有清晰的方向和重点。

下面就来谈谈“十四五”规划应该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一、经济发展方向1. 创新驱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还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打造数字中国,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

2. 绿色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绿色生产和消费体系,推动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

这意味着将从根本上转变资源消耗高、污染大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效益的双提升。

3. 开放发展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而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通过推动大湾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等方式,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开放发展。

二、发展重点1. 实体经济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通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合理运用国内外资本,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式,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

2. 人才培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也是“十四五”发展的重点。

要通过加大对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要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更加积极地投身创新创业。

3. 社会保障未来五年,中国将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这意味着将加快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失业保险体系建设,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

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

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1. 引言本文档旨在概述国家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战略规划。

这个五年期间将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制定全面而具体的战略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2. 经济发展战略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将着重推动经济发展。

具体战略包括:- 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科技进步和研发投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 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和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3. 社会进步战略国家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将注重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具体战略包括:-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儿童和弱势群体的福利;-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

4. 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国家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战略包括:- 严格控制产业污染,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 增加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5. 区域发展战略国家还将加强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

具体战略包括:- 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发展和开放合作;- 支持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东北地区的振兴和经济转型。

6. 总结国家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

通过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国家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们期待这个五年期间能够为国家的未来奠定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基础。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十四五”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即2024年至2025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区域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有四个战略方向将成为实施区域发展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个方向。

首先,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区域差异的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些差异问题的关键。

这一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分配的合理性。

第二,要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交通条件的改善,能源的高效利用等,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

第三,要增强区域合作发展的动力。

政府应加强对各地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指导和支持,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各地区的经济互补和协同创新。

第四,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提高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动,提供更好的培养和发展机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政府应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建设,构建创新生态圈,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第三,要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是指2021年到2025年的发展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行动纲领。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在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创新驱动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等。

三、推进绿色发展:规划提出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强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优化城乡发展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措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优化产业结构:规划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加强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六、发展社会事业:规划强调发展社会事业,提出了促进人民健康、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就业等方面的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七、提高国际竞争力:规划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推进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措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体来说,十四五规划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事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等多个方面。

通过落实规划内容,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文件,是指2021年至2025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一规划的制定对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我们应该把握几个方向和重点。

要坚持高质量发展。

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要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要推进绿色发展。

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要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促进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要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要加强民生保障。

民生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目的。

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五,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各个地区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六,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建设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互利合作。

“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应该把握好以上几个方向和重点,以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和发言

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和发言

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和发言引言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和发言。

该规划是中国在2021年至2025年期间制定的重要发展纲领,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略目标根据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十四五期间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业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2. 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3. 人民生活改善: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民生福祉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 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

5. 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振兴战略,实现全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发言内容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一系列重要的发言表述也被提及,以指导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行动。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发言内容:1. 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3. 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4. 社会民生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5. 科技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结论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和发言,中国有望在经济、环境、人民生活、科技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

这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将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建设。

要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推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

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加强城市群建设,推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这将有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1)生态环境持续管理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调整产业布局,培育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

我们将严格按照“三区三线”的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发展高质量现代经济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将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

我们将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

我们将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的政策,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

我们将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将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我们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我们将加强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农民增收、幸福、安全。

“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点

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6期的区域开放新格局;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现代化开放经济体系;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继续扩大各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由上,笔者认为,制定“十四五区域经济规划”必须在新时代实施“一带一路”与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背景下通盘谋划、精心考虑和精密布局。

作者简介:李正图,男,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

“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点陈建军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面临百年未遇之变局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十四五”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将跃上万元美元台阶,进入1万—2万美元的准发达国家区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70%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将初步实现城市化,中国将拥有10亿以上的城市人口,实现几千年未有的从农村、农业、农民国家走向城市国家的巨变,这是一个巨大国家的超大规模的城市化,从传统的跟随型发展转向引领型发展,自主创新式发展将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主旋律。

面对这些历史性的挑战,有必要进一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利用中国的巨大国家的政治、经济、人口、社会和空间优势,加快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完善,加快形成以中心大城市一大都市群一大区域板块为主轴的空间优势发展格局。

构建中国的区域发展的主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支撑,以应对新的挑战,争取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一、“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特征“十三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发展优势越发明显,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亮点。

第二,中心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西安、南京、天津、重庆的一些中心城市的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渐接近沿海大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长沙、郑州等,形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与重点“十四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其时间跨度为2021年至2025年。

该规划的制定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明确方向和突出重点。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社会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探讨“十四五”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一、经济方向与重点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2.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关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注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环境方向与重点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耗和环境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

2.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和利用力度,推进减排工作,实现碳中和目标。

三、社会方向与重点1. 提高民生福祉水平:注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和保障,促进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2. 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3. 加强社会管理和风险防控: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强预防和处理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安全稳定水平。

四、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1. 推进科技创新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 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

3.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促进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十四五”规划应把握的方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

重点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民生福祉水平,推进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引言概述: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是指2022年至202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该规划是中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计划,旨在指导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一、经济发展1.1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便的就业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1.2 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1.3 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社会建设2.1 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推动教育现代化和人材培养体系的建设。

2.2 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2.3 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

三、生态环境3.1 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3.2 能源革命:加大清洁能源的开辟和利用,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3.3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创新4.1 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哺育和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2 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加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3 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五、国际合作5.1 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预全球经济管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

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

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
1.经济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

2.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环保减排: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
排放和生态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4.开放合作: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力提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人民民生: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

6.战略性新产业:培育与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7.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8.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高民族
文化软实力。

9.城乡发展: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和农村
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水平。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布局应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区域内中心与边缘的差距。

“十四五”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从四大方面着力:都市圈与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应通过结构优化提高支撑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破除“一市独大”提高都市圈支撑力和带动力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被称为都市,超过500万可称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一般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00公里。

按此标准,我国达到都市标准的城市大约有30座,也就是说,我国已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应对现有的都市圈进行规划,促进都市圈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出发点是提高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都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获得发展机遇,周边的农村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周边地区得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都市圈与相邻的都市圈会发生耦合,也就是彼此连接起来,甚至发生重合。

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经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一、引言十四五规划是指2021年至202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是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制定的重要规划纲领。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二、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目标: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

预计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左右。

2. 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4. 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合作。

三、社会建设1. 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

2. 医疗卫生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能力。

3. 就业与社会保障:积极推动就业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4. 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四、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

3. 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4.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生态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地建设,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五、农村农业发展1. 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1.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青藏高原、祁连山等保护修复。

二是加大开放力度。

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

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五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

六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振兴要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引言概述:《十四五规划》是指中国政府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覆盖了2021年至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方向。

该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发展1.1 宏观经济目标:《十四五规划》将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增长率在6%左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1.2 重点领域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1.3 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创新驱动2.1 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2 人才培养:《十四五规划》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2.3 产业升级:《十四五规划》将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

三、民生改善3.1 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将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就业增长。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3.2 教育和医疗卫生:《十四五规划》将加大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覆盖面。

3.3 扶贫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将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一、引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十四五规划是指2022年至2025年的国家发展规划。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二、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目标:力争年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

2. 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创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 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进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5. 城市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

三、社会建设1. 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高素质人材。

2. 就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 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软实力。

5. 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能源革命:加大清洁能源开辟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3. 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需求。

5.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五、科技创新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 人工智能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哺育新兴产业和新动能。

3. 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引言概述:十四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涵盖了2021年至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发展1.1 宏观经济目标:十四五规划旨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左右。

1.2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3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社会建设2.1 就业与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2 教育与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3 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三、环境保护3.1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2 能源与资源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实现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减排。

3.3 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四、科技创新4.1 科技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4.2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4.3 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十四五规划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等领域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这些内容的实施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国家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的目标。

“十四五”规划与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

“十四五”规划与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

“十四五”规划与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 孙久文一、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

(一)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几十年来,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人口和经济重心仍然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

1935年,从东北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爱辉区)到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

胡焕庸线东南边的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胡焕庸线西北边的国土面积占64%,人口只占4%,两边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8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亿多变成14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胡焕庸线东侧的人口占93.7%,相比70多年前仅仅减少了2.3 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分布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因素,例如地形、地貌、气候等。

中国的主要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都集中在东|2021年第3期2021年第3期 |CHINA POLICY REVIEW部和南部地区,导致中国的人口、交通和城市都密集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二)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演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

“四大板块”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当前,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四大板块”总体战略。

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战略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大战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布局应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区域内中心与边缘的差距。

“十四五”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从四大方面着力:
都市圈与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应通过结构优化提高支撑力和带动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
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破除“一市独大”提高都市圈支撑力和带动力
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被称为都市,超过500万可称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一般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00公里。

按此标准,我国达到都市标准的城市大约有30座,也就是说,我国已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
应对现有的都市圈进行规划,促进都市圈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出发点是提高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都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获得发展机遇,周边的农村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周边地区得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都市圈与相邻的都市圈会发生耦合,也就是彼此连接起来,甚至发生重合。

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经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城市群一般分布在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的地区。

中国十大城市群,一半以上在东部。

据测算,我国十大城市群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仅十分之一多一点,GDP总量占全国接近三分之二,人口占三分之一多一点。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

解决的办法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城市群的经济要素向城市群之外转移;二是城市群之外的人口向城市群内转移。

调查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除核心城
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规模都不太大,通过集聚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可承载比现有规模多一倍的人口。

如:
长三角城市群的南通、扬州、泰州、镇江、湖州、嘉兴、绍兴等城市,承载力还有扩大空间。

京津冀城市群中,廊坊、保定、沧州、唐山、秦皇岛、邯郸等城市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江门、中山、珠海的城市规模都不大。

成渝城市群的泸州、内江、合川、广安、南充、遂宁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这些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优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解决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市独大”的问题,还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十四五”时期,城市群的内部结构应不断优化,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克服行政分割,消除市场壁垒,提高一体化水平。

具体来看,城市群内的核心城市发挥吸引力、集聚力,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其他城市,发挥优势,形成分工,加强联系与合作,这些城市将逐步由区域性中心城市蜕变为功能性城市。

此外,城市群应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转移、对接合作、知识溢出等途径促进周边地区发展。

城市群之外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
我国的城市群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20%,城市群之外尚有80%的面积。

这些区域的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没有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经济很难发展起来。

因此,非城市群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应通过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和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来实现。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城市群之外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经济社会活动向一个地区集中演化而成;同时也具有主观性,对那些具备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条件的城市,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未来在我国将陆续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的半径一般50公里至100公里,辐射范围一般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0万至500万,和地级市规模相当。

应把城市群之外的大多数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约有150座,可承载2亿左右人口。

一些区域范围大,城市数量少的地区,应将区位条件好、腹地比较大的县城培育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完善其功能,增强其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首位度。

首先,根据中心城市有效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将相应的许可权赋予中心城市政府行使。

其次,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外交通建设,构建高效合理的交通网络体系,不断拓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腹地。

第三,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本区域内甚至是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第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将周边的县城和小城镇纳入城镇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区域城市结构更加合理。

第五,加强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化边缘为中心破解省域交界欠发达
几乎每个省都有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有离省会城市较远的处于省域边缘的欠发达地区,有的位于两省交界,有的位于三省交界甚至四省交界。

这些地区多为贫困山区,往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差,应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为契机,以改善交通条件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对本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十四五”时期,应重点解决中心与边缘的差距问题,途径有两个: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二是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需要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尤其是统一规划,是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

把互不隶属的省际交界地区若干县市,按照地缘关系、经济联系、利益链条确定范围,由上级规划部门主持编制区域合作规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就是在国家发改
委地区司主导下编制的,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成为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省际交界地区合作规划。

建立经济合作区是一个新的尝试,是对行政区管理体制的补充,能促进省际交界地区和市际交界地区加强经济合作,加快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建议国家发改委组织对省际交界地区编制区域合作规划,推动合作机制的建立,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级中心城市,一般区位比较优越,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腹地比较大,城市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对人才和经济要素有一定的吸引力。

通过政策上鼓励、财政上支持、宏观上重视,就能够迅速崛起,化“边缘”为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缩小与省域中心地区和城市群地区的差距。

如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徐州、连云港、宿州、亳州、临沂、济宁、商丘等城市的发展,将使淮海经济合作区整体得到发展。

破除城乡体制障碍加快小城镇现代化
特色小镇是依托特色产业和小城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宜居宜业的大型社区。

比较典型的特色小镇有旅游小镇、康养小镇、物流小镇、教育小镇、体育小镇、工业小镇等。

特色小镇既可以吸引城市退休职工休闲养老,也可吸引附近农村居民就近居住,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

要防止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以及成为没有产业支撑的空心镇。

发展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国来看,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大小不等,多数基础设施比较薄
弱,产业发展缓慢。

多数城镇实行传统的村庄体制,多数居民有承包地和宅基地,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建设用地难以高效利用,周边农村居民进镇居住仍然存在体制障碍。

“十四五”时期,应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本改变小城镇的体制,按照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使之成为现代化小城市,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大村庄。

规模较大的城镇可以改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