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金盛华)-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hwartz的价值观理论
设想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 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 认为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目标的类型,或 目标所表达的动机内容。
价值观满足以下5条标准:
(1)价值观是一些概念或信念;
(2)价值观是人们想要追求的终极状 态或行为; (3)价值观是超越具体情境的;
(4)价值观对行为或事件的选择和评 价具有指导作用; (5)价值观是有层次的,它们根据相 对重要性的不同进行排序。
施瓦茨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 简称SVS)
57项价值观,用以代表10个普遍的价值观 动机类型:
◇
(1)权力(Power):社会地位和特权, 控制或统治他人和资源; (2)成就(Achievement):根据社会标准 通过能证明个人成功的竞争;
(3)享乐主义(Hedonism):追求生理上的 满足及愉悦;
(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Hofstede(1980):
◇个人主义是指在团体、组织中情感相 对独立; ◇集体主义的”我们感”很突出,在组 织中重视成员资格,对组织有情感依赖, 强调忠于本集体的那些价值观。
Hui &Triandis(1986):
集体主义是有关人际间感情、理想、信 仰、观念和行为间的一种综合体。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简 称IC)(1988):从个体对待配偶、父母、 亲戚、朋友、邻居及同事的态度等六个方 面衡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
(8)传统(Tradition):尊敬、接受传 统文化和宗教要求的习惯和思想; (9)遵从(Conformity):抑制引起他人 不安或伤害他人及违背社会期望与规 范的行为、倾向和冲动;
(10)安全(Security):社会交往和个 人的稳定、安全、和谐。
三、 价值取向与主要关联心理变量 的关系
兴趣 更能充分反映 价值观
个体差异性; 自由选择性。
(三)价值取向与行为
□行为是价值取向的表现;
□价值取向引导行为;
□行为可能诱导价值取向的改变
◇做出重大行为之前,个体有价值判
断的过程(有意识,直接) ◇琐碎行为或习惯行为:头脑中的图式 起作用,也受到价值观影响(无意识, 间接)。
解释、预测、导向 价值观
第九章
价值取向
本章要点
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观理论 价值取向的关联心理变量 价值观的测量 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状况
案例
2005年1月上旬,中行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 原负责人高山,因涉嫌内外勾结票据诈骗案突然 失踪,数亿元资金不知去向,在当地引起强烈震 动。近年来,职务犯罪嫌疑人携款外逃已成为经 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的新动向。如何预防和打击这 种犯罪行为,斩断贪官外逃的“灰色通道”,成 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84岁的慈善家余彭年公开表明,他的30亿财产不 留给儿子。余彭年常说的一句话是:“儿子强于 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他 们有房子住,有工作做,有这些就足够了。”余 老先生生活简朴,却慷慨捐助社会。
√ 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
√ 宗教型的人信神或寻求天人合一等; √ 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二) Rokeac百度文库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 观理论
□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 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 界、舒适的生活等; □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为达成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 □价值观调查表(M. Rokeach,1973) 由36项价值观信念构成的,分别测量这两类 价值观(两类各18项)。
Triandis(1989):
个人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个人目 标而非小组的目标,强调服务于个人的价 值观、个人爱好、与众不同、独立;
集体主义的核心含义是优先考虑小组的 目标而非个人的目标,强调服务于小组的 价值观,为了保护小组的完整、成员的独 立及和谐的关系可以把个人的目标放在次 要的地位。
(五)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 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 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Schwartz (1994) 在一个社会成员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 (value socialization)中会表露出某种共同性, 而这种“共同性”就是所谓的文化价值观。
不同文化下的行 为比较
可能诱导价值观 的形成
行为
行为的改变会导致价值 观的改变 (哪怕是表面的、暂时 的妥协)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阶段1:20世纪80年代前
——全面介绍、移植和验证阶段
阶段2:2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化”或“本土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
研究
杨中芳(1994)
表9-1 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项目
终极性价值观
舒适自在的生活 令人兴奋的生活 有成就感 和平的世界 美丽的世界 平等 家庭安全 自由 幸福 内心的和谐 成人的爱 国家安全 快感 救世的 自我尊重 社会认可 真正的友谊 智慧
工具性价值观
有抱负的 心胸开阔的 有能力 欢愉的 干净的 有勇气的 宽容的 愿意助人 诚实的 富于想象的 独立的 智识的 有逻辑 有爱心的 服从的 礼貌的 负责的 有自制能力的
二、价值观理论
(一)Allport的六分类
Spranger( 《人的类型》 1928):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 美的、宗教的
价值观研究量表 (Allport&Vernon1960 )
√ 经济型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 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
√ 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2、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杨国枢(1992) 人类社会→生活圈(两种主要运作方式) √个我取向(individualorientation)— —以自主性为重 √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以融合性为重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具体表现为: √家族取向
√关系取向
(4)刺激(Stimulation):兴奋、新奇和生活 中的挑战; (5)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独立的思想 和行为——选择、创造、探索; (6)世界主义(Universalism):理解、欣赏、 容忍和保护所有人和未来的福利;
(7)仁慈(Benevolence):保护和提高那些 个人交往较多的人们的福利
1、需要和动机 ◇需要——内部不平衡状态 ◇动机——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需要是价值观形成的主体根据和判断 尺度。(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满足人 的需要的程度) 价值观 需要
价值观对需要具有 调控作用。
√需要是激发人行动的基本动因; √需要层次较低,价值观层次较高; √价值观对需要有规范或定向作用;
(一)价值取向与态度 联系◇价值观功能和作用的实现需要通 过态度来完成。 ◇都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区别◇价值观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
◇态度是情境性的;价值观是超越 情境的
◇ 态度与具体行为的距离更近,对行为 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而价值观没有直接的 行为动力意义。 价值观 态度 行动
(二)价值取向与需要系统
第一节价值取向概念及一般 问题
一、价值取向的界定
(一 )价值
□主体说——主体感受和体会
□客体说——客体本质属性 □关系说——客体属性与主体需求间 的匹配(动态)
(二)价值观
Kluckhohn(1951)
①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 得的”的看法; ②个人或群体的特征; ③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什么行为方式、 手段和结果过日子;
本土 跨文化
从中国人共同的、 独特的心理、行 为出发
1 、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费孝通(1947)
在差序性同心圆中,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后“一圈 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 局中,“社会关系也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 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自我 重要他人 一般人
Rokeach(1973)
①一般的信念;
②具有动机功能、评价性、规范性和禁止性; ③行动和态度的指导; ④个人和社会的现象;
Schwartz(1998)
①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 ②在个人生活中或其它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 则的作用;
(三)价值取向
金盛华(1995) : 人们对特定事物所 采取的价值观。它是和具体事物、情境相 关联的,是人们在特点对象之上所进行的 价值选择。
4、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1983)——《人情与面子:中国人 的权力游戏》 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可能存在三种不 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 √工具性关系→公平法则→客观决策;
√ 情感性关系→需求法则→亲情困境;
√混合性关系→人情法则→人情困境。
◇西方人社会——工具性关系——公平法 则;
◇中国人社会——情感性关系(或接近情 感性关系的混合型关系)——需求法则和 人情法则。
(二)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 构
金盛华认为, 中国人价值观结构,其在整 体上是以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 伦情感为优先取向的亲社会结构,具有鲜明的 “好人定位”的特点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构(图 9-1)
金钱权力
公共利益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好人定位”结构(图 9-2)
表9-2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各因素的得分情况
价值取向 工作学习 品格境界 公共利益 名望追求 家庭人伦 法律规范 金钱权力 从众认同 有效样本量 平均数(M) 5459 5464 5458 5461 5457 5459 5464 5459 4.957 4.938 4.648 4.006 3.863 3.589 3.088 2.982 标准差 (S.D.) 0.743 0.669 0.901 0.970 0.876 1.240 0.959 0.898
2、情绪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 为反应。 ◇情绪——与主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 度体验; ◇情感——与人的社会关系需要相联系, 并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态度体验。 构成要素一 情绪情感 价值观 以心理体验的方式反映
3、兴趣爱好
◇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兴趣在行为中的表现即为爱好;
◇归根到底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
第二节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状况
一、中国民众整体价值取向结构 特点
(一)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现状
《中国民众价值取向问卷》(QVOC)(金盛 华),共40个项目,为防止趋中性回答定 势,采用6级评分制。 □8因素模型(按强度递减排列) √工作学习取向; √品格境界取向;
√公共利益取向; √名望追求取向; √家庭人伦取向; √法律规范取向; √金钱权力取向; √从众认同取向;
(三)
Morris的生活方式理论
价值:包含实际价值(operative value)、 想象价值(conceived value)、客体价值 (object value)三种涵义。
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 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问卷 (ways to live questionaire,1956) 13种生活方式(想象价值,即理想价值观)。 ※价值观=生活方式(极端) → 把抽象的东西用 具体的行为阐述出来 → 完成形而上向形而下的 转换
√权威取向
√他人取向
3、富贵与道德追求 □文崇一(1993)
◇提出“富贵与道德”的二分模式
◇中国人的价值观始终在正面的“富贵
与道德相容”与负面的“富贵与道德冲突” 之间徘徊。 ①富贵与道德相容:富贵而道德;道德 而富贵。 ②贫贱与道德相容:贫贱而道德;道德 而贫贱。
③富贵与道德相斥:富贵而不(轻) 道德;不(轻)道德而富贵。 ④贫贱与道德相斥:贫贱而不(轻) 道德;不(轻)道德而贫贱。
价值观 VS 价值取向 ◇价值观——强调“观”的认知层面,注重 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视角,具有系统性和 静态性等特点; ◇价值取向——指向性更为明确,与更为具 体的行动选择相关联,是个人价值观的体 现。 ※很多研究情境中,价值观=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更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联性和 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