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十一章课堂学习管理

第一节课堂学习管理概述

一.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

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来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1.课堂学习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

2.课堂学习管理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4.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学生的定型期望

3.班集体的特点

第二节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二、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

3.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4.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的领导作风与课堂气氛

1.权威式领导方式,常常引起学生的高焦虑。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既害怕,又反感。教师在场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秩序好;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就明显下降。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不过,当班集体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权威式领导方式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2.放任式领导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各行其事,造成无组织、无结构、放任自流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气氛下,学生学习效率低,往往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生因不了解社会的要求、在课堂规范内应怎样活动、如何有效地同他人交往,常常会产生不现实的期望,因而不可避免会造成混乱,在课堂中问题行为也较多。

3.民主式领导:在民主式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喜欢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呈现一派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得以发展,活动的独立性较强。无论教师在场或不在场,学生的行为反应相差无几。

四、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一)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

1.洞悉:洞悉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还能注意到课堂内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

2.兼顾:兼顾指的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

3.把握分段教学环节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照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

4.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

(1) 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

(2) 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

(3) 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篇幅较长,可以由几个学生接力朗读。

(4) 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5) 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

二)教师的移情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关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

(三)教师的期望

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

(四)教师的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第三节维持课堂学习的纪律

一、课堂纪律的含义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使学生的行为有所遵循,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

三、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四、学生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

(一)强制阶段(0-6岁)

1.强制分为积极强制和消极强制。所谓积极强制就是,当儿童做出不当行为时,成人通过语言、目光或身体动作使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心理上感到压力,从而放弃不适当行为方式,回到纪律的轨道上来。消极的强制才有身体上的强迫,也就是体罚。由于体罚存在诸多负作用,应该尽量少用。

(二)强化阶段(6-9岁)

1.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知道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事物了。这时他们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他们的行为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三)遵从集体阶段(9-16岁)

1.这一阶段的儿童群体归属意识形成,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产生集体荣誉感,十分看重

集体荣誉。

(四)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成年)

1.大约从16岁开始,学生认为只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

2.这时是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最佳时机。

(五)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1.这一阶段是纪律约束发展的最高级的阶段。在群体中所有成员平等地共同商讨,为一个理想的目标,制定规则并实施规则。这时的纪律,事实上已不是纪律了,因为它不是外部的要求,而是个体内部要求的外化。

五、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

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4.赞扬其他学生

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六、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1.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问题行为包括品行和人格两个方面。

(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

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人格的适应不良,即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学生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

在中小学校中,学生人格适应不良较常见的症状是注意广度小、多动、寻衅闹事、学业志向水平低和人格不成熟等。

1.厌烦

2.寻求注意与地位

3.过度活动

4.性别差异

5.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是有直接关系的

三)课堂学习中对问题行为的调控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协调伙伴关系

7.与家长合作

第十二章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