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杀菌机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
消毒剂杀菌的原理是通过破坏或抑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及结构功能,从而杀灭或抑制其繁殖,达到杀菌的目的。
具体的杀菌原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作用:某些消毒剂能与微生物的细胞成分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氧化损伤并杀菌。
例如,过氧化氢可以通过释放活性氧分子,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导致微生物死亡。
2. 蛋白质变性:部分消毒剂能够与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反应,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和沉淀,使微生物失去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 细胞膜破坏:某些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导致微生物死亡。
例如,氯化物可以与细胞膜的脂质发生反应,破坏膜的完整性。
4. 酶活性抑制:一些消毒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的关键酶活性,阻碍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例如,酚类消毒剂可以与微生物的酶发生反应,影响相关代谢途径的正常进行。
5. DNA/RNA破坏:部分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或
RNA分子,阻断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复制,导致微生物死亡。
例如,紫外线消毒可以直接破坏微生物的DNA分子。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杀菌效果,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
毒剂和使用方法。
同时,正确的使用和浓度控制也是保证消毒剂有效杀菌的关键。
化学药剂消毒与杀菌pp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常用的化学消毒杀菌剂
• 3、臭氧(O3) 臭氧是略带淡蓝色、有特殊气味的刺激性不稳定
气体。当人吸入浓度极低的臭氧时,有益健康。其 浓度大于0.01mg/L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长期吸入 有损肺功能。
臭氧是优良的消毒剂和强氧化剂,不仅能杀死水 中许多致病微生物,还能将水中的有机物转化成容 易被微生物降解和容易被活性碳吸附的有机物。 4、过氧化氢(H2O2) 液救过用中氧于毒化口休氢腔克俗含的名漱患双,者氧,0.水33%%,的的无H水色2O溶溶2液水液用溶。于液1%清静的洗脉H伤注2O口射2水(,溶创抢 伤、溃疡等)。如清洗浓泡。
1、液氯(Cl2)
氯气和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次氯酸 能穿过细胞膜,使酶的活性减弱或丧失从而杀死细 菌。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所以自来水常用氯气来 杀菌消毒。
2、高锰酸钾(KMnO4)
KMnO4俗名灰锰氧。0.1%的KMnO4水溶液用于水 果等食物消毒,0.01%~0.02%KMnO4溶液用于一些 有机药物中毒的洗胃及尿道灌洗。0.1~0.5%的 KMnO4溶液可外用洗涤伤口。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常用的化学消毒杀菌剂
• 8、84 消毒液 即NaClO水溶液,是一种高效、广谱、无毒、
去污力强的消毒剂,能快速杀灭甲、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细菌芽胞等各类致 病菌。可用于对衣服被褥、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及 容器餐(饮)具、家用物品、运输工具、垃圾的消 毒。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B、醛类消毒剂:
杀菌机理 使蛋白变性或烷基化; 杀菌特点是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效。 但温度影响较大。如甲醛、戊二醛等。该类消毒剂可
酒精消毒机理(《医用消毒学简明教程》)
酒精作为皮肤消毒剂在医疗卫生与个人家庭中应用极为普遍,只有正确认识与应用才能保护人体健康。
酒精消毒是由法国著名化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首先对葡萄酒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之后,第一次分离出了酵母菌,揭示了酒精发酵的实质,并且发明了“巴氏”消毒法,酒精消毒也因而得到应用与推广。
一、为什不能用纯酒精消毒杀菌呢?1、这是根据酒精的杀菌机理与特点经过测定而确定的。
由于细菌不具备进行氧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其氧化代谢的酶均分布于细胞膜的表面;故其细胞膜蛋白质的干重可以达到70%以上,蛋白质是酒精杀灭因子的靶点物质。
2、酒精杀灭细菌的原理,主要是能渗入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和沉淀,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1)如果酒精浓度过高,达到80%以上的浓度就会大大增强、加快蛋白质凝固的速度,使微生物族群的外层微生物接触到酒精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就发生迅速的变性凝固而形成对内层、里面微生物群体的包膜称之为:保护层。
这个保护层为一层通透性极差的蛋白质层,阻止了酒精杀灭因子继续向菌体内部的微生物群体的渗透,阻断了酒精杀灭因子进入菌群、菌体内部,将全部微生物杀死。
(2)由于细菌都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族群的形式存在的,菌群深层内部的、未接触到酒精杀灭因子的微生物个体就不能被杀死。
这些在包膜保护层内的未被杀灭的细菌待到适当时机如:包膜保护层破裂,就将冲破包膜保护层重新露出复活、生长繁殖。
(3)达到80%以上并浓度逐渐增高的酒精,其渗透性逐渐降低。
尤其是高浓度时,酒精的杀灭因子就更不能透过这个由外层菌体蛋白质变性形成的包膜保护层而渗入菌群的内部,接触到深层的每个细菌,导致杀菌能力逐渐减弱,就达不到消毒的目的了。
二、综合杀菌效果最佳浓度是65——75%酒精杀菌消毒能力的强弱,其浓度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高或过低都不行。
经过测定,使用65% ~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固,又不形成阻挡酒精杀灭因子穿透的保护包膜。
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
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因素化学消毒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水处理、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来起到消毒和杀菌的作用。
其杀菌机制可以归纳为与微生物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并引起微生物死亡。
然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接触时间、微生物种类等等。
化学消毒剂主要通过破坏或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来实现消毒作用。
细胞膜对于微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它控制着物质的进出以及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化学消毒剂通过与细胞膜中的脂质结合,使膜的完整性受损,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死亡。
此外,一些消毒剂还可以干扰细胞膜中脂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失去原有的流动性和选择性通透性,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运作。
细胞壁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结构,它在维持细胞形态和稳定性的同时,也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的关键。
某些化学消毒剂可以与细胞壁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结合,破坏壁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此外,部分化学消毒剂还可以抑制细胞壁合成酶的活性,阻碍细胞壁的修复和再生。
化学消毒剂还可以通过干扰微生物细胞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来起到杀菌作用。
部分消毒剂可以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酶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内代谢和生理过程。
此外,一些消毒剂也可以干扰微生物核酸的结构,阻碍DNA和R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其杀菌机制,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温度是影响消毒剂杀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速度。
其次,消毒剂的浓度也是影响其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适当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可以增加其与微生物的接触机会和有效浓度,从而提高杀菌效果。
另外,接触时间也是影响消毒剂效果的重要因素,较长的接触时间可以增加消毒剂与微生物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杀灭效果。
次氯酸钠消毒原理
次氯酸钠说明
1、含量: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12%,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有效氯为0.12-1.5%左右。
(1)理化性质
纯品的次氯酸钠为白色或灰绿色结晶,工业为淡黄色或乳状剂,有较强的漂白作用,对金属器械有腐蚀作用。
(2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
次氯酸钠属于高效的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
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是含氯消毒剂的最主要的杀菌机理。
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
次氯酸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
次氯酸钠的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而次氯酸钠在水中能解离为次氯酸
所以说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高效的消毒液。
(3)影响次氯酸钠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PH:PH值对次氯酸钠杀菌作用影响最大。
PH值愈高,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愈弱,PH值降低,其杀菌作用增强。
②、浓度:在PH、温度、有机物等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氯浓度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能增强杀菌作用,此现
象在浓度较低时较明显。
④、有机物:有机物能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杀菌效能。
⑤、水的硬度:水中的CA+、MG+等离子对次氯酸盐溶液的杀菌作用没有任何影响。
⑥、氨和氨基化合物:在含有氨和氨基化合物的水中,游离氯的杀菌作用大大降低。
⑦、碘或嗅:在氯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碘或臭可明显增强其杀菌作用。
⑧、硫化物:硫代硫酸盐和亚铁盐类可降低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食品消毒剂一般有哪些?
食品消毒剂一般指标准适用于清洗食品容器及食品生产经营工具、设备以及蔬菜、水果的消毒剂和洗涤消毒剂。
因为关乎食品安全等人身健康问题,故而也使得它在我们日常或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那么食品消毒剂一般有哪些种类的呢?过氧乙酸杀菌机理:过氧乙酸属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气体和溶液都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细菌芽孢、真菌、藻类及病毒,也可以破坏细菌毒素。
其杀菌作用比过氧化氢强,杀芽孢的作用迅速。
二氧化氯杀菌机理:过氧乙酸属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气体和溶液都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细菌芽孢、真菌、藻类及病毒,也可以破坏细菌毒素。
其杀菌作用比过氧化氢强,杀芽孢的作用迅速。
季铵盐消毒液季铵盐本身是一种消毒剂,而且还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可以降低物体的表面张力,这个特点会大大增加它的消毒和清洁作用。
杀菌机理:季铵盐在水中水解后带正电荷,吸附于微生物表面,形成离子微团,逐步渗入细胞质的类脂层和蛋白层,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容物外渗,导致细胞死亡。
同时又使细胞蛋白凝固,使酶及其结构蛋白变性,破坏微生物的代谢和使胞浆蛋白、胞膜沉淀,将微生物杀死。
含氯消毒剂杀菌机理:氧化作用:次氯酸为很小的中性分子,它能通过扩散到带负电荷的菌体表面,并能通过细胞壁穿透到菌体内部起到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衡而致细菌死亡。
以上所列消毒剂是用于水果、蔬菜清洗消毒的,下面介绍一种用于清洗食品设备及容器的工业食品清洗剂。
SQ-1食品工业碱性清洗剂三桥牌SQ-1食品工业碱性清洗剂是以食品级氢氧化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液体清洁剂,有效成份含量为≥31%,特别适合用于食品、饮料、乳品、啤酒等行业设备,容器、管道的CIP清洗使用。
产品特点在于:1. 三桥牌SQ-1型碱性清洗剂是一种无色透明、浓缩的液体碱性清洗剂,本产品具有卓越的耐硬水性能,能有效去除脂肪,蛋白质等复杂污垢,适用于清洗重垢设备、管道、容器。
消毒剂原理
(一)、液氯消毒氯气加入水中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不同的水质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也不一样,但最终起消毒作用的产物为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
1. 当水中无氨氮存在时CL2+HO2→HOCL+H++CL– (1)次氯酸是一种弱电介质HOCL→H++OCL– (2)次氯酸与次氯酸根在水里所占的比例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HOCL和OCL–都具有氧化能力,但HOCL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荷细菌的表面,并渗入细菌体内,氯原子氧化作用破坏细菌体内的酶,使细菌死亡;而OCL–带负电,难于靠近带负电荷的细菌,所以虽有氧化能力也难起消毒作用。
从图Ⅰ可以看出,在pH值5.6-9.5范围内,水的pH值越低,HOCL的百分含量越大,因而消毒效果越好。
2. 当水中存在氨氮时,(1)式产生的HOCL就会和氨化合,产生一类叫胺的化合物,其成份视水的pH值及CL2和NH3含量的比值而定。
NH3+HOCL →NH2CL+H2O (3)NH3+2HOCL→NHCL2+2H2O (4)NH3+3HOCL →NCL3+3H2O (5)当水的PH值在5-8.5之间时,NH2CL和NHCL2同时存在,但PH值低时,NHCL2较多,NHCL2的杀菌能力NH2CL强,所以水的PH值低一些,也是有利于消毒作用的。
NCL3要在PH值低于4.4时才产生,在一般的饮用水中不大可能形成。
所以,无论水中是否存在氨氮,在使用液氯消毒时,在pH值6.8-8.5范围内,pH值越低,消毒效果比PH值高的消毒效果好。
(二)、二氧化氯消毒二氧化氯化学性质活泼,易溶于水,在20℃下溶解度为107.98g/L,是氯气的溶解度的5倍。
氧化能力为氯气的2倍。
CLO2是中性分子,在水中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极易穿透细胞膜,渗入细菌细胞内,将其核酸(DNA或RNA)氧化后,从而阻止细菌的合成代谢,并使细菌死亡。
在饮用水中CLO2灭菌反应如下式.(6)、(7)所示。
CLO2+ e→CLO2– (6)CLO2+2H2O+4e→CL–+4OH– (7)实验测知,式(6)式的电极电位0.95V ,式(7) 式的电极电位0.78V。
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化学方程式-定义说明解析
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化学方程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84消毒液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环境清洁等领域。
其具有高效杀菌、消毒、除臭等功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消毒剂。
本文将从成分、生效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等方面来探讨84消毒液的特性。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84消毒液的生效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成分。
其混合成分所起到的协同作用,使得这款消毒液具有优异的杀菌消毒效果。
同时,84消毒液具有较强的抑制细菌繁殖能力,能有效消灭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从而保证了所处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此外,本文也将详细介绍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消毒液发挥作用的机制和过程。
化学方程式不仅能展示出各个成分在反应中的转化,还能反映出消毒液在杀菌过程中释放出的活性氧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消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的目的在于系统地介绍84消毒液的成分、生效原理和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加深对该消毒剂的认识。
只有深入了解其原理和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合理应用这一消毒剂,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消毒液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总结起来,本文将从概述、成分、生效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等方面全面展开对84消毒液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用这一消毒剂,促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章节组成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章节的目的和重点。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编写方式: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并探讨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和化学方程式。
2.1 84消毒液的成分在第二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84消毒液的成分。
通过对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84消毒液的组成以及各个成分在消毒过程中的作用。
2.2 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第二章节的重点是探讨84消毒液的生效原理。
【赛有渔】常用水产消毒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赛有渔】常用水产消毒剂种类及作用机理常用水产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卤素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主要是指溶于水中能产生具有杀菌活性的次氯酸的一大类消毒剂.目前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主要有次氯酸钠、漂白粉、二氧化氯、氯胺一 T、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氯溴三聚异氰酸等,大多数刺激性强。
该类消毒剂主要通过在水中形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破坏其磷酸脱氢酶或与蛋白质发生氧化反应,致使细菌死亡。
次氯酸分解形成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氧化或氯直接作用于菌体蛋白,形成氮一氯复合物,干扰细胞代谢,引起细菌死亡。
含溴消毒剂:典型代表物为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
该系列消毒剂主要通过在水中形成次溴酸,降低微生物的表面张力,破坏有机物保护膜,促进卤素与病原菌蛋白质分子的亲和力,提高杀菌活性与传统的氯制剂相比,该类消毒剂具有杀菌效力高、广谱、药效更持久、不易挥发、对金属腐蚀性小等优点. 含碘消毒剂:指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制成的各种制剂,水产上常见的碘制剂有聚乙烯酮碘(PVP-I,又名聚维酮碘)、季铵盐碘、蛋氨酸碘、碘酸等。
碘可氧化病原体胞浆蛋白的活性基团.并能与蛋白质结合,使巯基化合物、肽、蛋白质、酶、脂质等氧化或碘化,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该类消毒剂亦为广谱消毒剂,对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
酚、醛、醇类消毒剂酚类:如来苏儿、苯酚、复合酚可使菌体蛋白变性、沉淀或使一些氧化酶等失去活性,对细菌、真菌和大部分病毒有效,对芽孢无效。
醇类:乙醇、异丙醇等可使菌体蛋白变性,干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主要对细菌有效,常用于皮肤消毒。
醛类:能产生自由醛基在适当条件下与微生物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结合及某些其他成分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对细菌、芽孢、病毒、寄生虫、藻类、真菌均有杀灭作用,主要有甲醛、戊二醛,甲醛具有高刺激性、高致癌,生产上常使用戊二醛。
酸、碱、盐类消毒剂酸类:柠檬酸、醋酸、乳酸、甲酸、过氧乙酸可使菌体蛋白变性、沉淀或溶解,对多种细菌、真菌等均有杀灭效果。
各种消毒剂优缺点
各种消毒剂优缺点2008-12-29 12:07:41| 分类:默认分类阅读25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含氯消毒剂凡是能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统称含氯消毒剂。
它是一种古老的消毒剂,但至今仍然是一种优良的消毒剂。
通常所说的含氯消毒剂中的有效氯,并非指氯的含量,而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氯的氧化能力。
该消毒剂分为以氯胺类为主的有机氯和以次氯酸为主的无机氯。
前者杀菌作用慢,但性能稳定,后者杀菌作用快速,但性能不稳定。
常见消毒剂型:①液氯,含氯量大于99.5%(V/V);②漂白粉:含有效氯25%(W/W);③漂白粉精:含有效氯80%(W/W);④三合二,含有效氯56%(W/W);⑤次氯酸钠,工业制备的含有效氯10%(W/W);⑥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有效氯60%(W/W);⑦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90%(W/W);⑧氯化磷酸三钠,含有效氯2.6%(W/W)。
杀菌原理:含氯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有3点:①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次氯酸为很小的中性分子,它能通过扩散到带负电荷的菌体表面,并通过细胞壁穿透到菌体内部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衡而致细菌死亡;②新生态氧的作用,由次氯酸分解形成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质氧化;③氯化作用,氯通过与细胞膜蛋白质结合,形成氮氯化合物,从而干扰细胞的代谢,最后引起细菌的死亡。
主要优缺点:优点:①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②毒性低;③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③有腐蚀性;④易受机物,pH等的影响。
杀菌作用通常能杀灭细菌繁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
使用方法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与干粉消毒等方法。
①浸泡法:将待消毒或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
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分钟以上;对肝炎病毒和结核杆菌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对细菌芽胞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养锦鲤常用的8种杀菌消毒剂
养锦鲤常用的8种杀菌消毒剂通过破坏细菌体内的蛋白质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一、含氯消毒剂,这种消毒剂是通过易溶于水的次氯酸穿透细菌细胞膜进入体内,使菌体蛋白氧化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的过程。
这种消毒剂可以杀死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等各种微生物,可谓杀菌效果强大,也是平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
二、醛类消毒剂,包括甲醛和戊二醛等,其原理是一种活泼的烷化剂作用于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羟基和疏基,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使微生物死亡。
但是对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有刺激和固化的作用,因此平时使用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切不可用于餐具和空气中的消毒,一般用于医疗器械的杀菌和消毒,且经其消毒或灭菌的物品必须用灭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后才可使用。
三、醇类消毒剂,和平时生活中的酒精消毒不无关系,它可凝固蛋白质,导致微生物死亡,是一种中效消毒剂,常用的是乙醇和异丙醇。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破坏多数亲脂性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由于这类消毒剂易受有机物影响,而且易挥发,所以应采用浸泡消毒或反复擦拭的方法以保证其作用时间。
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杀菌四、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它们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起到杀菌作用。
医院里一般用于非关键物品的清洁消毒,也可用于手消毒,这种消毒剂与其他消毒剂复配可提高其杀菌效果和杀菌速度,可将其溶于乙醇来增强其杀菌效果。
最强悍的消毒剂,杀灭所有细菌,且安全无毒,无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五、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和臭氧等,具有强氧化能力,能将所有微生物杀灭。
杀菌原理,如二氧化氯,通过对细胞壁强大的吸附和穿透能力,放出原子氧将细胞内的含巯基的酶氧化,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不同于醛类消毒剂的是,这类消毒剂消毒后在物品上不留残余毒性。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所以避免在高浓度时(>500ppm)使用。
次氯酸钠消毒原理
次氯酸钠说明
1、含量:工业制备的次氯酸钠含有效氯10-12%,次氯酸钠发生器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有效氯为0.12-1.5%左右。
(1)理化性质
纯品的次氯酸钠为白色或灰绿色结晶,工业为淡黄色或乳状剂,有较强的漂白作用,对金属器械有腐蚀作用。
(2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
次氯酸钠属于高效的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包括次氯酸的作用、新生氧作用和氯化作用。
次氯酸的氧化作用是含氯消毒剂的最主要的杀菌机理。
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形成次氯酸,作用于菌体蛋白质。
次氯酸不仅可与细胞壁发生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其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胞死亡。
次氯酸钠的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而次氯酸钠在水中能解离为次氯酸
所以说次氯酸钠溶液是一种高效的消毒液。
(3)影响次氯酸钠杀菌作用的因素
①、PH:PH值对次氯酸钠杀菌作用影响最大。
PH值愈高,次氯酸钠的杀菌作用愈弱,PH值降低,其杀菌作用增强。
②、浓度:在PH、温度、有机物等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氯浓度增加,杀菌作用增强。
③、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能增强杀菌作用,此现
象在浓度较低时较明显。
④、有机物:有机物能消耗有效氯,降低其杀菌效能。
⑤、水的硬度:水中的CA+、MG+等离子对次氯酸盐溶液的杀菌作用没有任何影响。
⑥、氨和氨基化合物:在含有氨和氨基化合物的水中,游离氯的杀菌作用大大降低。
⑦、碘或嗅:在氯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碘或臭可明显增强其杀菌作用。
⑧、硫化物:硫代硫酸盐和亚铁盐类可降低氯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常见含氯消毒剂
常见含氯消毒剂常见含氯消毒剂篇一一、含氯消毒剂什么是含氯消毒剂?1、是指溶于水中能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
如:漂白粉、84 消毒液(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2、有效氯能反映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大小,有效氯越高,消毒剂消毒能力越强,反之,消毒能力越弱。
含氯消毒剂特点:1、优点:杀菌范围广;作用迅速;性能稳定; 水溶性好;使用方便;货源丰富等;2、缺点:有效氯容易丧失;氯味大,刺激性大(易引起使用者流泪、结膜充血、咳嗽,并刺激皮肤和粘膜。
);金属腐蚀性强(如持物钳浸泡生锈,器械预处理浸泡生锈,消毒衣物引起洗衣机腐蚀。
);有漂白作用;有难闻的氯味。
二、选用含氯消毒剂的基本原则:价格低廉、高效方便、安全环保三、常见含氯消毒剂1、什么是84 消毒液?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份的无机含氯消毒剂。
次氯酸钠单分子状态下的含氯量为10%,因此有效氯的含量较低,消毒能力较弱。
常见产品:中光84 消毒液2、84 消毒液的特点:2.1、优点:杀菌广泛、快速,使用方便,无毒性,价格低廉。
2.2、不稳定, 遇光和热都会分解,因此,避光密封保存有利于其稳定性。
对棉布和纸张有漂白作用,对金属表现出腐蚀作用,浓度高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3、常见84 消毒产品的临床实际操作临床实际操作以及在销售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二氯异氰尿酸钠是什么?二氯异氰尿酸钠又名优氯净,属于氯化异氰尿酸类消毒剂。
有效氯含量为60%-64%, 杀菌能力较强。
常见产品:中光消毒片、顺发消毒片、万福金安消毒片2、二氯异氰尿酸钠的特点:2.1、优点: 杀菌范围广,杀菌力强,储存稳定,易于运输,水溶性好,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2.2、缺点:水溶性不稳定(20度左右时,1周内有效氯约丧失20%;30 度左右时,可丧失50%); 有刺激性气味,对金属有腐蚀性和对纺织品有损坏作用,低浓度下的杀菌作用不及次氯酸钠3、常见二氯产品的临床实际操作以及在销售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
消毒剂消毒灭菌法实验原理随着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细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细菌在人类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是引起传染病、病毒疾病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元凶。
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和爆发,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消灭细菌,这就是消毒。
消毒是一种利用一定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消灭病原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消毒剂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方式,其原理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或破坏细菌细胞膜、细胞壁等结构,实现细菌的灭活。
消毒剂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氯化物、酚类、醛类、过氧化氢和紫外线等。
在各种消毒剂中,氯化物是最重要的一种。
氯化物可以通过氧化作用,攻击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病原菌的关键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氯气和次氯酸钠是最常用的氯化物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菌体上的酸碱平衡、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酚类消毒剂有菌落清、杀菌水和酚类甲醛等。
醛类消毒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应破坏细菌的关键结构,使细菌失活。
醛类消毒剂常见的有福尔马林和戊二醛。
过氧化氢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机理是通过破坏细胞壁和染色体结构,使细菌失活。
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能力比其他消毒剂还要强。
过氧化氢常被用于清洗医疗器械和消毒卫生间。
紫外线消毒剂则主要依靠紫外线的硬碟杀菌作用和电离辐射杀菌,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小。
常见的紫外线消毒剂有紫外线灯、紫外线透镜等。
在实验室里,通常的消毒方式是采用气雾和液态消毒剂。
气雾消毒剂是指将消毒剂储存在低温高压下,释放消毒雾气并吸入消毒,这种方法可以消毒空气和难以清洁的设备。
液态消毒剂则是指将消毒液喷洒在被消毒物体上,常见的消毒液有84消毒液、过氧化氢和酒精等。
消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防止病毒的传播和爆发,在实验室和医院等场所都需要密切关注,并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来进行消毒。
实验方法1.杀菌环境的准备首先要对实验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蚕业生产中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消毒机理
蚕业生产中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消毒机理摘要在蚕茧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蚕病发生和蔓延,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化学消毒剂对环境、用具、蚕体、叶面等进行全方位的严格消毒。
简要论述了在蚕茧生产中常用的含氯类、醛类、表面活化剂、硫化剂及石灰等化学消毒剂种类及其消毒机理。
关键词蚕业;化学消毒剂;消毒机理消毒是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传播感染水平上的处理过程。
在家蚕的饲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蚕病的危害,目前防止蚕病发生和蔓延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化学消毒剂对环境、用具、蚕体、叶面等进行全方位的严格消毒。
由于化学消毒剂杀菌效果好、价格低廉,在蚕业生产中早已被广泛使用。
国内化学消毒药物的品种、品牌很多,但其有效成分不外乎氯类、醛类、表面活化剂、硫化剂及石灰等几类。
现对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消毒机理加以介绍。
1含氯消毒剂本类药物又可分为无机含氯消毒剂、有机含氯消毒剂。
目前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原药主要有漂白粉、漂白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防消散)、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尿酸、氯化磷酸三钠、次氯酸钠等。
由于此类药物的杀菌作用主要由次氯酸所致,因此其使用剂量一般按药物的有效氯含量计算。
杀菌机理:①次氯酸分子小,不带电荷,可以通过细胞壁侵入菌体细胞内与菌体蛋白(含酶类)结合使其变性至死;②次氯酸很不稳定,极易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将菌体蛋白氧化变性;③次氯酸在分解产生新生态氧的同时产生盐酸,盐酸与次氯酸反应产生氯气,菌体蛋白接触氯气而变性;④氯代异氰尿酸类可以制成烟剂消毒,制成烟熏剂的杀菌机理主要为氯化作用,衡量含氯烟熏剂的质量以氯的含量和挥发率为主要指标。
有些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氯化磷酸三钠、次氯酸钠等其水溶液常呈碱性,具有包涵体的病毒在碱性条件下极易溶解而释放出游离病毒,游离病毒极易与次氯酸作用使蛋白变性致死。
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常作为蚕体蚕座消毒剂(配制成防僵粉),对真菌性病害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其主要机理是漂白粉石灰撒在蚕体蚕座上遇潮在光的作用下,漂白粉分解出氯气抑制真菌孢子发芽,从而达到预防僵病的效果。
简述消毒剂的作用机理、类型及其影响
截止2020年3月13日24时,中国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81021例,累计死亡病例3194例[1];在联合国3月13日统计的数据中,除中国外共有122个国家和地区确诊51767例,死亡1775例。
WHO 就COVID-19对公众的建议中有勤洗手,经常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清洗或肥皂和清水洗手。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提到,病毒在56℃30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被有效灭活病毒[2]。
消毒剂的使用历史已逾百年,在日常生活及医院的疾病防控上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医疗发展水平及条件愈加完善的今天,仍需要用消毒产品进行全方面的防控和预防[3]。
对物体及皮肤表面等进行有效清洁消毒在消除细菌病毒、减少交叉污染和控制感染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4]。
在2002年版的《消毒安全规范》中,消毒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是指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的微生物;抗菌是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胞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抑菌是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5],其对微生物影响力从大到小为灭菌、消毒、抗菌和抑菌。
杀菌的概念行业标准中并未提及,杀菌是消灭物体中有害致病菌体,杀菌剂能杀灭或抑制微生物滋生,其中的杀菌并不一定是将微生物杀死,很多时候只是对其生殖有抑制效果[6]。
1 消毒剂作用机理消毒剂对细菌等微生物有消杀作用,根据细菌的结构及化学物质可对其作用机理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作用细胞壁或细胞膜结构。
细菌的细胞最外层通常带有负电,与镁离子或钙离子作用可保持其稳定,阳离子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消毒剂)带有一个强的正电荷和一个疏水区域,可取代细胞壁及细胞膜上的二价阳离子,破坏脂质双分子层,影响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7],氯己定可能通过作用细胞壁/细胞膜上的脂质,在大肠杆菌和枯何陵玲 张 毅 王 耀(广东嘉丹婷日用品有限公司, 广东肇庆, 526238)摘 要:简述了消毒剂的三种主要作用机理,根据不同依据分类,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消毒剂类型,另外还描述了消毒剂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包括饮用水污染和耐药性产生等,因此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合理的消毒杀菌很重要。
乙醇消毒的原理
75%乙醇消毒的机理乙醇属于中效消毒剂,其杀菌作用较快,消毒效果可靠,对人刺激性小,无毒,对物品无损害,多用于皮肤消毒以及临床医疗器械的消毒.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并具有较强的渗透作用。
一些消毒剂溶于乙醇中,杀菌作用可增强。
因此,乙醇还常用于一些复方消毒剂的配制。
理化性质:乙醇又称酒精,分子式为CH3CH2OH,相对分子质量46。
07。
为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辛辣味,易燃烧,沸点为78.5℃,闪点为11.7℃,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市售医用乙醇体积分数一般不低于94。
58%。
杀菌作用:乙醇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通最为人所熟悉的消毒剂,人们从孩提时代接种疫苗前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肤时,就知道那是为了消毒,而那甜甜的酒味就是酒精发出来的。
乙醇之所以能消毒,其作用机理如下:(1)使蛋白质变性乙醇作用于细菌细胞首先起到脱水作用,乙醇分子进入到蛋白质分子的肽链环节,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这种作用在70%的含量下显得更强。
(2)破坏细菌细胞壁乙醇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60%~85%的乙醇比较容易渗透到菌体内,使得细菌细胞破坏溶解.(3)对微生物酶系统破坏乙醇通过抑制细菌酶系统,特别是脱氢酶和氧化酶等,阻碍了正常代谢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乙醇对细菌繁殖体、真菌及病毒都有很好的杀灭作用,研究表明:(1)乙醇能够迅速杀灭细菌繁殖体,但革兰阳性菌对乙醇抗力较革兰阴性菌略强。
60—75%乙醇,作用5min即可杀死包括支杆菌在内的细菌繁殖体;而对化脓性链球菌、淋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绿脓杆菌,则可在1分钟内杀死。
(2)乙醇在较高体积分数(>80%)时,具有很好的杀病毒(包括小核糖核酸病毒和乙肝病毒)作用,灭活病毒一般需要3~10min。
通常,乙醇对亲脂性病毒灭活效果好,而对亲水性病毒效果较差。
80%左右的乙醇为快速、高效杀病毒剂,即使大量在有机物存在下也可灭活有一定抗力的亲水性病毒。
(3)乙醇对真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体积分数在70%~90%范围内杀灭真菌作用效果较好;杀灭真菌孢子需要较长作用时间,一般30~60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灯消毒:紫外线是指波长在200nm~380nm之间的太阳光线,包括3类:UV-A波长为315nm~380nm,UV-B波长为280nm~315nm,UV-C波长200nm~280nm。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290nm—2000nm)中紫外线约占13%,其中UV-A占97%,UV-B 占3%,UV-C接近于0。
对人皮肤损伤的只有UV-A、UV-B。
通过特殊工艺制成的UV -C紫外线灯,用来进行消毒灭菌。
消毒剂消毒
1.病原体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
芽胞(坚固的胞壁酸)>无囊膜病毒>囊膜病毒>细菌
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
细菌:由于细胞壁结构的不同,G+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固定肽聚糖是磷壁酸和糖醛磷壁酸,许多物质能够穿透细胞壁而进入细胞内部;而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丰富的类脂质构成,类脂质是阻挡外界药物进入的天然屏障;另外G-菌中的R质粒据说也能够破坏部分消毒剂,所以通常革兰氏阳性菌要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消毒剂更敏感。
细菌芽孢:由于芽胞具有较厚的芽胞壁(内含特有的吡啶2.6二羧酸,DPA)和多层芽胞膜,结构坚实,含水量少,大多数消毒剂是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的,例如酚类、季铵盐类、乙醇类等,但浓度较高也可抑制芽胞的生长发育。
目前公认的杀芽胞类消毒剂主要有:戊二醛、安环氧乙烷及碘伏类等。
病毒:一般来说,病毒的抵抗力介于细菌繁殖体和芽胞之间;根据结构的不同,病毒又分为有囊膜病毒(亲脂病毒、憎水病毒)和非囊膜病毒(亲水病毒)两种。
具有亲脂特性的消毒剂对囊病毒是有效的,如酚类制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盐类等消毒剂对畜禽常见囊膜病毒(猪瘟、鸡新城疫等)是很有效的,但其对非囊膜病毒的效果就很差;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及鸡法氏囊病毒等非囊膜病毒必须用高效消毒剂才能确保有效。
病毒颗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中心为核酸,外包蛋白质外壳(衣壳),两者合称核衣壳(nucleocapsid)。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囊膜),也有一些病毒,在核酸外面紧包着一层蛋白
质膜,即芯髓(corn),再外才是衣壳。
消毒剂作用机理
(一)对细胞壁的作用
许多消毒剂低浓度时就可以使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如酚类消毒剂可溶解繁殖期的大肠杆菌,因为此时细菌的胞膜脆弱且磷脂含量低,易被破坏;而戊二醛则可以和胞壁脂蛋白发生交联,胞壁磷壁酸中的酯联残基形成侧链,从而封闭了细胞壁,阻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排出。
(二)对细胞膜的作用
研究表明: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膜内容物漏出。
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可穿透具有大量微孔细胞壁而进入细胞内,并能和膜上的磷脂—蛋白质复合物反应,破坏局部或整个组织结构从而使低分子的化物(如核苷酸、氨基酸)从胞浆内逸出,甚至可诱使自溶酶引起细胞壁溶解。
(三)消毒剂对胞内成分的影响
使胞浆内蛋白质和酶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凝固,导致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都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参与各种生理代谢活动的酶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这样细菌就处于瘫痪状态而迅速死亡。
影响核酸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发。
不少消毒剂可与核苷酸发生反应,如嘌呤和嘧啶环上的氨基常常是消毒剂作用的靶点,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消毒剂还可以破坏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根据消毒剂的化学特性,化学消毒剂可分为七大类,它们的杀菌机理和特点如下:
A、氧化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释放出新生态原子氧、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团;杀菌特点是作用快而强,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
以表面消毒为主,如二氧化氯、双氧水等,该类消毒剂为灭菌剂。
B、醛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或烷基化;杀菌特点是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效。
但温度影响较大。
如戊二醛等。
该类消毒剂可做灭菌剂使用。
C、酚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使酶系统失活;杀菌特点是对真菌和部分病毒有效。
缺限:蓄积中毒性;对皮肤产生过敏性、各种类型的皮炎;酚具有比较明显的致癌性质。
D、醇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干扰代谢;杀菌特点是对细菌有效,对芽孢、真菌、病毒无效,如乙醇、乙丙醇等。
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只能用于一般性消毒。
E、碱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溶解;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病毒和一些难杀死的微生物。
杀菌作用弱,有强腐蚀性,如火碱等。
只能作为一般性预防消毒剂。
碱类氢氧化钠(烧碱)没有长效作用,
不适合猪场大、小门口消毒。
因为它极易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NaOH+ CO2=NaHCO3
碳酸氢钠呈白色,在水中溶解度较小。
当我们把靴子从水中拿出来,会看到靴子上白白一层,往往误以为是烧碱,对防病很有好处,产生错误的安全感。
碱类氢氧化钠(烧碱)很强的腐蚀性。
对金属、木器、漆面等有损坏作用。
F、卤素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因,与氨基结合使蛋白变性。
特点是能杀死大部分微生物,以表面消毒为主,性质不稳定,杀菌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如次氯酸钠、“84”消毒液、优氯净等。
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
G、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改变细胞膜透性,使细胞质外漏,防碍呼吸或使蛋白酶
变性。
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但对芽孢、真菌、病毒、结核病菌作用差。
碱性、中性条件下效果好,如季胺盐类消毒药百毒杀等。
该类消毒剂为中低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
季胺盐类杀灭机制: 细胞溶解机制
细胞膜上带负电的磷脂 -
-
- -
- - -
- -
-
疏水尾部 带正电的头部
CH3
-
- -
-
-
+
-
带正电的头部与带负电的细胞膜发生静电结合, 然后其疏水的尾部插入细胞膜内。
N + CH3 QAC 一但这种分子大量地聚集在细胞膜内时,这种物理联结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细胞膜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