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 城市化的进程: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成熟阶段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经济因素:工业化和商业化
-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婚姻家庭观念
- 政治因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4. 城市化的影响
- 正面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交流促进
-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资源紧张
5.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和阶段
知识点梳理
1.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活动繁荣、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结构。
-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复杂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文化活动、明确的功能分区、高度的组织和管理等特征。
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
-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
2. 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进行城市问题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城市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城市化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简短介绍城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城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城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城市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城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性和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并且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读图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讲述: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猜歌小游戏,具体就是老师唱一小段的歌曲,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歌,那么现在准备开始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童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这首是什么歌吗?[学生回答] 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 它所描述的又是哪里呢?[学生回答] 深圳。

[教师讲述] 对,它所指的就是我们广东的经济特区深圳,歌词中所描述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那么在这些“城”和“金山”聚起之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深圳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而如今的深圳怎么样呢?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去过深圳,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么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顺着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弄清城市发现的脉络和轨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4.阅读一篇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或新闻报道,提炼其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字数不少于300字。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州人的学生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教学过程着重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学情分析】高一4班大部分为广州市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大城市,而近年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解这一课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影子,所以,讲解本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影响系统的思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例子发生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感兴趣,回答问题也较为主动。

由于高一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配套)

2.3城市化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民工潮》影像片断。

民工涌入城市,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安家落户,从事非农业活动,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城市化”。

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此影像片断反映何种现象?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等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知识点一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2.城市化含义:3.推动城市化发展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市化意义: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量变化资料,根据情境素材探究如下问题。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5.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6.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从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发表自已的见解。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21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1题。

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

知识的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B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 .形成城市带1.解析:从图中信息我们可以直接获取该城市在1990年-2021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一、人教版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伦敦的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最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和意义;2.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热爱自然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五、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引入新课:请欣赏图片资料,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你记事到现在,或从你来到泸州市到现在,你看到或感受到了泸州的哪些变化,请将关键词记录下来。

看完资料后各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交流,并请一位代表来给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答案。

投影泸州几个地方的变化景观图和人口变化表。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回答。

教师引入: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看出,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而且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贵阳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建筑物的变化,交通的变化,城市规模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3.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溧阳城市用地变化,诸如“溧阳新汽车总站地区以前是什么样子”等(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城市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城市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前言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城市化内容所编写的。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但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本教案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历史进程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因素。

3.理解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城市化概念和特征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的增长。

在城市化中,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城市空间的拓展也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资源消耗的增加。

2.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城市地位提高,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3.城市体系层次分明,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

4.城市化带动着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资源的消耗。

5.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互为促进。

二、城市化历史进程1. 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定居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古代文明的发展,如中东的古代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国的古代文明都是城市化发展的代表。

2.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机器的发明和生产的机械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人口大量增长。

全球城市化率也随之提高,人们开始生活在工业城市中,城市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形式。

3. 当代城市化发展当代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公路、铁路和拓展的城市地铁系统将城市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2.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巨型城市,如东京、纽约、首尔等;3.发展中的国家出现了大规模城市化,如中国、印度、巴西等。

三、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消耗增加,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2.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增加,造成环境污染;3.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4.城市的扩张和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word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拟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展三查〕第一步:自学。

根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格。

〔要求:先独立考虑,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流,时间-5分钟〕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老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题进展点评,最后总结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理答案限时记忆4.限时记忆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完成学案1.2题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稳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时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

完毕播放视频?生态城市?,同时提出将来的城市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城市,学生作为将来城市的建立者,城市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妙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与自然相协调,鼓励学生作为城市将来的建立者,让城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妙,首尾照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程度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3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3城市化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溧阳城市用地变化,诸如“溧阳新汽车总站地区以前是什么样子”等(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3.制作一份关于城市化知识的手抄报,内容需涵盖城市化的概念、特点、类型、衡量指标、我国城市化现状及特点等。手抄报要求设计新颖、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出一套关于城市化的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并附上答案。
5.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城市化”的短文,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对城市化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典型现象,如城市扩张、高楼林立等,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现象的关注。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单一视角、缺乏系统思维的情况。因此,教师需关注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多角度的地理分析框架。同时,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可能对城镇化问题关注不足,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介绍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城镇化基本知识。
(2)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讲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城镇化现象。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
2.学习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
3.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主题,如“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3.讨论要求: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发表观点,组长做好记录。
4.结果分享: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4. 提高学生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过程及驱动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 难点: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城市化实例进行教学。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城市化的特点和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城市化案例资料,如我国部分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2. 收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相关资料。

3. 制作课件,展示城市化的相关图表和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和过程,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

3. 分析城市化的驱动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城市化的各种因素。

4. 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5. 讲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谈谈对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途径。

8. 课后反思:让学生思考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六、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我国某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1. 展示案例图片,让学生观察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

2. 分析案例中城市化的特点,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4. 探讨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如优化城市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城与城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城与城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城市等级提升的表现有哪些?一、什么是城市化:1.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2)拉力(城市):3.城市化的影响:(1)影响聚落形态:(2)影响生产方式:(3)影响生活方式:(4)影响价值观: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略微拉直的“S”形曲线1.初期阶段:水平低,发展慢2.中期阶段: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3.后期阶段: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案例4]P33——[活动]P34-35●板书设计城市化标志——城市化进程●教学反思第三节 城市化(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简述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用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1)平整土地(2)兴修水利(3)绿化环境2.不利影响:(1)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2)各种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活动]P373.合理的城市布局:——生态城市为目标[活动]P38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5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自主学习,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

难点: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城市化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是哪座城市呢?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流行着这样一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如今,我们都知道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上海浦东的发展已然全面超越了浦西,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浦东,浦东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学习。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城市化……【讲授】一、什么是城市化【新课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请同学们看教材p31图2.16,它为我们展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年份城市发展的情况,请大家对比分析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一方面该地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新增了许多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人口数量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对比这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的小城市。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2. 了解城市化的过程,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表现。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速度。

3. 城市化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科技进步、政策影响。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4. 总结:教师总结城市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章:城市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生态系统。

2.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产业结构。

3. 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人口迁移、城市贫困、社会不平等。

4. 城市化对文化的影响:文化融合、文化保护、城市特色。

5. 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的机遇、社会进步的机会、环境问题的挑战。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引发学生对城市化影响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具体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探讨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教师总结城市化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强调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分析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教学内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了解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
(2)完成课前预习
二、教学课题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三、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
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
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3.比较英、美、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活动内容是对课本图 2.19内容的再一次运用,利用美国,印度的城市化进程的曲线,对照图
2.23,指导学生划分美国、印度的城市化随时间的发展阶段。


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市化。

5.提供图片:
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要求: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五.< 兴趣分组,活学活用> 课后活动设计走进青州
通过有关政府部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搜集青州市的城市用地资料、不同年份的市区图、不同年份人口资料、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等资料。

在班里举行一个讨论会,讨论青州市的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可以用小论文等形式来展现研究学习的成果或者以建议书的形成反馈给有关部门。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通过可感可知的真实事例,不仅激活教材的理论,实现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还加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施设计:根据学生兴趣分成小组,制定目标,分工协作,集体反馈,教师指导,展现成果。


六、教学反思
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节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工业化,指导学生探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聚集效应也相应出现。

究竟如何正确认识
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学生具备辩证思维。

在教学中采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这一问题,效果很好。

课堂辩论的优点很多,一是在辩论中至少能够形成正反两个方面的辩点,有利于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观念发生冲突,二是学生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和广泛参与,充分实现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三是在知识、观点、情感和互动和交流中能够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同时,辩论中成功的喜悦也为学生增添了发展自身潜能的自信,等等。

这节课上学生在辩论中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完成,理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利与弊,也获得了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以此为基础,能够顺理成章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