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2-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1·湖北黄石模拟)下表为我国1957年和1960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 2.4 5.11960年163.5 1.85 1.55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当时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解析】1958年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农业生产,随后出现了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

故选A项。

【答案】A2.下图为“1957年和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改革开放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最高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解析】从图中工农业总产值的数值可以看出,从1957年到1960年,工业总产值猛增,农业总产值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跃进”造成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为D 项。

【答案】D3.(2011·江苏南通模拟)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C. 《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信息,“军政费用”与“经济建设”要有一个“比例”,即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故选C项。

【答案】C4.(2011·江苏南通模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

006——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006——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总路线:时间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很重要的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材料。多媒体视觉效果的冲击对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有着很大帮助,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上,视频、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
三、本身存在的不足
教学语言的严整性还有待加强。课堂的气氛不够热烈。这其实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个性和教师的课堂调动能力的。自己的语气有时候过于平缓,缺乏激情。所以不能引人入胜。
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⑵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雷锋
⑶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自己要努力进取,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基本达到自己的设想的教学目标
1、从课堂的效果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基本上都了解和掌握了两部分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设想通过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反映良好。
二、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

第22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2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第22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有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有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1)召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2)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课程标准】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课时】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ZHUANTISAN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故选D项。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时期,不是经济恢复时期,D项错误。

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过渡时期,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

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4.中共七大、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A.召开于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变之际B.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C.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背景之下;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故A项正确。

5.中国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现象,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C.“一五”计划的实施“左”倾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编者:MAF 日期:2019.10一、【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三目,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在曲折发展中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初步了解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有较好的知识储备。

基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课要求学生将毛泽东置于1921-1976年的中国历史中去归纳分析其历史贡献,需要梳理较多的知识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四、【教学目标】1.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归纳其主要经验教训,对此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提炼这一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4.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附答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附答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横山中学2018届历史科必修二导学案(8) 2 课时课题: 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在曲折发展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在曲折发展导学案(8)参考答案自主学习部分一、1、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工农业产值、国营企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3、重工业、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业落后、国民经济;4、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要求过急;二、1、经济建设、中国特色、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党内的“左”倾错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阶段;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4、武汉、包头、西藏、宁夏、新疆、石油;三、1、全面夺权、按劳分配、铁路;2、生产和社会秩序、发达国家;知识探究★规律总结部分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起点非常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加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这也是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⑴成功:《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⑵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

3.1956年——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原因及经验与教训失误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影响,只是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里。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经验教训(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示范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示范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方案课标要求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教材分析本课为必修一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共八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第二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文革”发动的原因、主要经过、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和对“文革”的评价。

第三目内容主要介绍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27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农业、国防、民生和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这27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的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教学目标1.用史料还原史实,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认知和理解;2.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理性、辩证、全面和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3.指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4.通过了解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体会祖国强盛的来之不易,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历程教学难点:理解20世纪50—70年代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内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二战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等;亚洲的等;拉丁美洲的2、经互会(1)背景:随着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经互会”。

(3)影响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的轨道。

②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改行收购制;改革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措施:①经济: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评价: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措施:①实施加速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日益尖锐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战略;④改革的影响2、实质: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答案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16.B 17. C 18.B 19.C 20. 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案)

(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

记住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能说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2.能说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的任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指出党了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_______________2。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路线。

3。

1958年,全国掀起了“_________"的高潮和______________运动。

结果: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1961到1965年,中共中央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

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1.开始: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___全面发动起来.2.大事记:①“中央文革小组”煽动“__________________”②多地出现造反派组织____________事件,学校_______、工厂________“闹革命”③一些党政机关受到_______,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____________. ④国家主席_______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一起冤案。

⑤1971年9月13日,_______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机毁人亡。

⑥1976年9月,_________逝世。

3。

结束:_______年10月,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__________,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教学设计2: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2: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与曲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角度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遇到的问题。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抓住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历史阶段特征去理解、认识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建设成就。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实证,利用相关数据、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4.历史解释:依托教材,结合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我国在经济、政治、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5.家国情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列举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列举这些成就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与信念教育,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

难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导弹之父钱学森……,这是一串闪耀着光辉的名字,这是一串被人民所铭记的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和拼搏历史,他们耳熟能详却又已离我们而去。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激情澎湃的岁月,去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与曲折,去接受劳模精神的洗礼。

【新课讲授】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师】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归纳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出示材料:党的七大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1956年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高中历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历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1956年,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即发展生产力〕〔3〕提出总任务: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4〕确定经济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的探索。

3、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并提出了正确的处理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

4、1957年发起整风运动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领导人做自我批评。

探索中的曲折原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表现〔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2〕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导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也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1959年错误发动批判彭德怀等的“反右倾〞斗争。

〔4〕1959-1961年出现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原因:左倾错误泛滥;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曲折中的前进建设成就〔1〕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

第九章习题(答案)范文

第九章习题(答案)范文

第九章习题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1、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C.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实现 D.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1956年毛泽东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

《论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A.大干快上,超英赶美B.慢一点、稳一点C.力争高速度压倒一切D.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是()A.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D.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5、正式宣布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八大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1958年9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A.政社合一B.一大二公C.一平二调D.平均分配7、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A.《矛盾论》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8、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B.五·一六通知C.《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D.《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A.1956年1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C.中共八大的召开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0、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表述是()A.民族资产阶级B.小资产阶级C.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D.社会中间派二、多项选择1、中共八大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A.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B.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C.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体,以轻工业、农业发展为补充D.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充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1含解析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1含解析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伟大的建设成就)讲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分析认识其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归纳“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表现、过程和影响,归纳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分析评价其重大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涵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及失误2.难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的成就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主要国家领导人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右图是大跃进时期的水稻产量宣传。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各自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什么事件?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如何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引言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实现国家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和挑战。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3.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路径。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定义,并阐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步:学习历史案例•展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发展历史案例,如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的经验。

•分析这些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经济计划的实施、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挑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等。

第三步:讨论与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经验,并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第四步:拓展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路径。

•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如何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等。

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学习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案例,并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和困难。

同时,我们还讨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一些思考题,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思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提高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导学案

兰西一中高(一)(历史)导学案使用人:第18课DDDCD B(1) 中国特点:得到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分)(2) 侧重观点一: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分)侧重观点二: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给1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西方渡过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2分,答出其中两点可给2分)第18课DDDCD B(1) 中国特点:得到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分)(2) 侧重观点一: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分)侧重观点二: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给1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西方渡过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2分,答出其中两点可给2分)第18课DDDCD B(1) 中国特点:得到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分)(2) 侧重观点一: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分)侧重观点二: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给1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西方渡过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2分,答出其中两点可给2分)第18课DDDCD B(1) 中国特点:得到苏联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6分)(2) 侧重观点一: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分)侧重观点二: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给1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西方渡过经济危机提供借鉴。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现象。
4.课堂讲解:讲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如改革开放等。
巩固练习环节(5分钟)
1.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练习题中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 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课堂提问环节(5分钟)
1. 随机提问: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问题。
这些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这些知识点,并通过实例和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后拓展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例题2:分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答案:“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例题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三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组员:年级主任:【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复习⽬标:过渡时期总路线、⼀五计划、⼀化三改;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史实复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五计划、⼀化三改的影响。

【基础知识复习】⼀、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问题⼀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1、前提: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____________。

2、内容:⼀化三改。

即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实践:⼀五计划(________年---_________ 年)1、社会主义⼯业化起步(1)背景:①新政权的巩固---政治前提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④新中国是个农业国,⼯业底⼦薄弱(2)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____________。

(3)成就:①初步建⽴了独⽴的____________;②初步形成合理的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展开。

2、三⼤改造: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

问题⼆三⼤改造的⽬的、⽅式、实质、意义是什么?(1)⽬的:适应___________的要求;早⽇建成_______________。

(2)⽅式: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产合作社;(个体所有→集体所有)⼿⼯业:____________________⼿⼯业⽣产合作社;(同上)资本主义⼯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实⾏公私合营;(民族资本家所有→全民所有)(3)实质:是⽣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中共八大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难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学指引:本节书要求掌握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问题。

学生首先要清楚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和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打下基础;1956-1966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曲折发展的十年,有成就也有失误;1966-1976年是动乱的十年,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影响。

从中理
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的曲折性。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年)
1.社会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和工作。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

(2)方针:社会主义与并举。

3.一五计划(1953-1957):(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和进行改造(2)开展概况:到_____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都________________完成。

(3)意义:中国开始改变的面貌。

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对农业走道路;手工业组织;工商业掀起高潮。

(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评价:意义: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局限:改造后期,存在、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1966年)
1.成功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的召开:对国内主要形势和作了正确判断。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2.失误
(1)表现:1958年“”运动和运动。

(2)严重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 、巩固、 、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 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3.十年建设的成就(略)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总体状况: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2.周恩来的调整: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 的原则。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以 为突破口始,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使正常的 和 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 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交流探究】
探究一:
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1953~1956年
)
提示:(1)地区:东北地区。

(2)原因:①东北地理位置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②幅员辽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③该地区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探究二:读右图
思考:观察上述图表,这幅图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问题?原因有哪些? 提示:问题: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总产值的下降。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探究三:以下是我国从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提示: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课后作业】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C )
A.新中国的建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 B )
A.公私合营B.和平赎买C.加工订货D.没收
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D )
A.实现国家工业化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4.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B )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
5.1960年冬,党对国民经济实施的八字方针是( A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C.积极发展稳步前进D.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6.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 C )
①鞍山②包头③宝山④武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7.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其突破口是( D )
A.教育B.科技C.军事D.铁路
8.《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B )
A.1956年B.1958年C.1960年D.1962年
9.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C )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D.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10.1958年5月27日,村民阿牛在日记中写到“广播里面说全村的人都要集中起来,学习中央的最新理论指示。

”是因为当时在(B)。

A.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B.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庆祝“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庆祝“八大”胜利召开
11.全面建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正确的实践,又有哪些失误?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正确探索:①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②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③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教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