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化 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学

摘要:

隐士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由其产生的隐逸文学也以一种独特和神秘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的文学、思想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隐逸文学是表达了隐逸者隐逸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中所包含的隐逸思想同样折射出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本质。同时,西汉作为我国大一统之初的发展时期,其上承春秋,下启魏晋的特殊历史地位,也为解开西汉隐士及隐逸文学的神秘面纱赋予了重大价值及意义。西汉时期的隐逸文学,继承了春秋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源泉,其隐逸文化同时也对后世的隐逸起到了奠基作用。

关键词:西汉隐士隐逸思想隐逸文学

目录

1.引言 (4)

2.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4)

2.1隐士的定义 (4)

2.2隐士的名称 (4)

2.3隐士的分类 (5)

3.西汉时期隐逸的原因 (6)

4.西汉隐逸文学 (8)

4.1隐逸思想 (8)

4.2隐逸文学的特征 (9)

4.3隐逸文学的主题 (10)

4.4隐逸文学的表现形式 (11)

5.总结 (11)

6.参考文献 (12)

1.引言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逸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极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力,进而蔓延影响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西汉作为中国五千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在西汉之前,秦朝改变了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年之久的诸侯割据的复杂分裂局面成为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但是,秦王朝的暴政使其仅传二世而亡。相对于秦朝的短暂而言,西汉才真正意义上基本奠定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发展的基础。西汉结束秦朝暴乱,确定此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因此,西汉隐士隐逸的原因及衍生的隐逸文学都具有更为特别的特点。

2.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2.1隐士的定义

关于隐士定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缮性》中“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在《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隐居不仕之人”,这里只强调了“隐”而没有解释“士”的确有失偏颇。简单地来说,隐,隐藏,隐蔽,有隐居不仕之意;士,知识分子,否则隐居也就无从谈起。对于终身务农的农民,贩卖生意的商人,他们不做官就不能称之为“隐士”。《南史·隐逸》道,“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就是说能称之为隐士的必须有名且有才华的贤者,否则的话跟樵夫也没什么差别。综合来说就是具备了这些条件的贤者可以做官却没有也不为此而努力的人,看来“隐士”并不是一般的人。

因此可以认定被称作隐士要符合的条件有三。一是,他必须是士才,也就是说要有文化有才华,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二是,他有自己的正确的对待仕途的思想,他有条件但他可以拒绝,他有能力但可以不去争取;三是,他的心理对自己的作法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他自己强烈的认可把自己归于隐士的行列,而并不是后人强加之名。

2.2隐士的名称

隐士是用来形容有才华的士人,因此士人们就有更多的名号来形容自己的这一角色及身份。对于其名称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是对其直接的描述,比如,隐士、隐民、隐者、山人、居士、处人、退士、处士等,读者可以通过名字直观地看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其次是就道德上对其尊敬的称呼,高士、高人、逸士、隐君子等,赋予了他们美好的品性;最后是富有诗意的雅号,云客、幽人等等,更加添得一抹云淡风轻的诗情与淡然。

其实,这些名称种类繁多,有的同时可以化为两个部分之中,所以苛刻的划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能够从这些名称中看出人们赋予了这些隐士高尚、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等等美好的品德,这一点历来都比较认可。这些名称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一类人物,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

在这么多的名称当中,当属“隐士”一词最为常见,流传最广。《荀子·正论》有云,“天下无隐士,无遗善”;《文子·精诚》,“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旧唐书·隐逸列传》中有“坚回隐士之车”一语。由此更加确定了“隐士”一词高频的地位。

2.3隐士的分类

在隐士的定义的问题上还有不少人有不同的见解,那么,给隐士做分类更是古今学者津津乐道之事。圣人孔子就对此做过阐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①孔子不仅做了分类更是就此层次来说分了等级。又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就可以看出对于“隐”,有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种类。

当代学界并没有能把分类做到人人认可,反而有愈加凌乱之势。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精神等人文领域来划分,同样可以从先官后隐、忽官忽隐等时间层面来划分;同样有人从思想层面把隐士分为了儒家隐士和道家隐士。譬如,有真隐和假隐之分。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他们从不做官,也不和官方打交道,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此谓真隐;而明代的陈继儒,虽不做官,却好与官家来往,因此被讥笑“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②。半官半隐与忽官忽隐:我们所熟悉的王维,官居丞相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我们不能把他算

①语出《论语·宪问第十四》,《论语注译》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②蒋士铨所作传奇《临川梦·隐奸》出场诗末两句

做隐士,但他却大有隐逸思想;又如元末明初的王蒙,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又再度为官,过一阵又回去过起了隐居生活。中国士人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也呈现出隐士之差别。比如庄子、陶渊明等人,他们更加倾向于恬淡闲适随性的生活,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而伯夷、皇甫谧等,他们就更注重道义,这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都必定受到了两种思想的双重影响,但想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却绝非易事。

3.西汉时期隐逸的原因

由上文所知能称之为隐士的人都是有文化有才华之人,而他们往往对仕途的渴望超出常人,他们更加渴望能够用自身的才华来为国家分担,为人民解难,连孔圣人也为此周游列国。然而为何他们放弃仕途形成隐逸之风呢?

可以说隐逸之风真正兴起是伴随于“士”的产生,应当是在春秋战国之时,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期和喷发期。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各家互不相让,其中儒道两家对隐逸思想注入颇多,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庄子爱“独与天地精神来往”①的隐逸风,他更偏爱与自然相融合,随兴而来,随兴而去,他所强调的是自然与生命与志向的结合,是自我价值在自然中的实现。而儒家的隐逸思想多半还有积极入世的想法在内,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志,虽有隐逸想法却仍旧是“隐居以求其志”

②。隐士们受两家思想的渲染从而产生的隐逸思想也大多朴实而自然。先秦诸子的时代过去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两汉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西汉加之东汉所形成的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期,也是我国大一统之初的发展时期,它与之前分裂战乱的朝代相比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社会制度有分封制过渡到郡国制,而百家争鸣的格局也被“先崇黄老,后尊儒学”所代替,这使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所以说,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文化倾向,由于士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那么我们就不能单单地把这一时期的归隐理解为避祸了。当然士人积极入世毕竟承担着同样的风险,因此这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本身的特殊情怀同样是隐士成因的一部分。不为物役、不为势

①出自《庄子·天下》见《庄子译注》,王世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②出自《论语·季氏》见《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