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第八章X射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偏振等波动性质。 <0.1nm:硬X射线,>0.1nm:软X射线。
1.X射线是 电磁波 (横波)
2.X射线的 衍射(波 长测量)
波动性- X射线在晶体的衍射
利用X射线在晶体的衍射可以测定它的波长, 晶体作为立体光栅,一束X射线射入晶体,发 生衍射时,从任何一晶面上,那些出射方向对 平面的倾角与入射线的倾角相等的X射线,满 足布拉格公式
(1)1895年德国的 Rontgen(伦琴)发现X射线; (2)1896年,法国的 Becguerel(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
性;
(3)1897年,英国的 Thomson(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第八章 X射线
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1845年出生于德国的 一个商人家庭,1869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博士学位。1895年 11月8日傍晚,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实验时,为 了避免杂光对实验的影响,他用黑纸板将管子包起来,却发 现距阴极管一段距离外的一块涂有铂氰酸钡结晶物质的屏幕 发出了荧光,伦琴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射 线,经检查发现,射线来自阴极射线管管壁。
与太阳类似,不同体积的恒星其“老化”的速率是不一样的,对简单或复杂的生命体 影响也有差异,研究团队对生命在大小不同体积的恒星影响下的寿命进行了研究。奥玛利 -詹姆斯说:“可居住性并不是某个行星的固有属性,它本身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第八章:X射线
§1 X射线的发现 §2 X射线的产生机制 §3 Compton散射 §4 X射线的吸收
n=2dsin n=1、2、….. 出射线就会加强。
晶体可形成许多不同取向的晶面。X射线经不同晶面反射
时,凡光程满足布喇格公式,在 方向衍射的X光将得到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原子的能级和光谱都由原子的外 层电子决定的,那么内层的电子是否能发生跃迁而产生光谱呢? 这正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问题。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道尔顿 依据实验提出:“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该物质的不可分割 的原子组成。”他还认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大小、质量 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从而把哲学意义上的原子论推广到 科学的原子论。那么,线度大约在 10的10m原子是否真的不可再分 割了?十九世纪末,连续三年的三大发现,首开了人们向微观 世界进军的先河。它们是:
1979年,科马克、洪斯菲尔德因X射线层析图像技术获诺 贝尔生理医学奖。
8.1 X射线的产生与波性 一.X射线的产生
二.X射线的性质
1)X射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2)X射线有很大的贯穿本领; 3)X射线能使某些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 4)X射线是不可见光,它能使某些物质发出可见的荧光; 5)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波长极短0.01-1nm 的)电磁波,具有反射、折射、衍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致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 X射线研究热,1896年关于X射线的研究论文高达1000多篇. 之后十几年,主要工作有:
1906年,巴克拉通过偏振现象证实X射线是电磁波;1917年 因特征X射线获诺奖;
1912年,劳厄证实X射线干涉、衍射波动性,1914年诺贝尔奖;
1912-1913年间,布喇格父子用晶体衍射测出X射线波长, 1915年诺奖。 1922-23年间,康普顿证实X射线的粒子性,1927年诺奖。
在末日前的10亿年里,地球上的唯一生命将 是单细胞的微生物,漂留在高温、高盐的独
立水体里
28亿年后,地球生命将迎来末日。届时太阳 将膨胀成一个巨大的红色星球,其热量将使 地球成为灼热的死亡星球。在末日前的10亿 年里,地球上的唯一生命将是单细胞的微生 物,漂留在高温、高盐的独立水体里。
模拟显示地球末日来临前仅微生物可幸存
令人惊奇的是,当用木头等不透明物质挡住这种射线时,荧 光屏仍然发光,而且这种射线能使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感光, 不被电磁场偏转。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他未能搞清这种射 线的本质,因此赋予它一个神秘的名字--X射线。1895年12 月28日,伦琴向德国物理学医学会递交了第一篇关于X射线 的论文,《论新的射线》,并公布了他夫人的X射线手骨照 片。1901年,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人。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致于在全世界范 围内掀起了X射线研究热,1896年关于X射线的研究 论文高达1000多篇.对X射线的公布,促使法国物理学 家贝克勒尔也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之中,为了弄清X射 线产生的机制。他想,如果把荧光物质放在强光下照 时,是否在发荧光的同时,也能放出X射线呢?
于是他把一块荧光物质(铀的化合物--钾铀酰硫酸盐晶体)放 在用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上,然后放在太阳下晒,结果在底片上 果然发现了与荧光物质形状相同的“像”。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 发现,未经太阳曝晒的底片冲出来后,出现了很深的感光黑影, 这使他非常吃惊。是什么使底片感光呢?跟荧光物质是否有关呢? 他进一步用不发荧光的铀化合物进行实验,同样使底片感光;可 见铀化合物能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与荧光无关。1896年 3月2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惊人的发现,从此打开了一 个新的研究领域。
如此严酷的前景对于现在的外星生命寻找者来说却是希望所在。未来地球的景象暗示 着,在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上,或许具有比之前预计的更为多样的环境,许多之前认为不 可能出现生命的地方,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通过现有的地球和太阳的知识,英国的研究者计算出了当太阳膨胀成巨大的红色星体 之后,地球生命形态的变化时间表。之前的研究中,地球是作为整体进行模拟的,但圣安 德鲁斯大学的杰克·奥玛利-詹姆斯及其同事认为,应该把生命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可 能性考虑进去。
放射线的发现看似偶然,但正如杨振宁先生在评价这一故事时 所Biblioteka Baidu的那样,“科学家的‘灵感’对科学家的发现‘非常重要’; 这种灵感必源于他的丰富的实践和经验。”
其实,在1895年以前,由阴极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在实验里已 经存在了30多年,在射线发现前,不断有人抱怨,放在阴极射 线管附近的照相底片模糊或感光。如1879年的克鲁克斯, 1890年的古德斯比德等人,但他们都是“当真理碰到鼻尖上 还让其溜走了”的人。
1.X射线是 电磁波 (横波)
2.X射线的 衍射(波 长测量)
波动性- X射线在晶体的衍射
利用X射线在晶体的衍射可以测定它的波长, 晶体作为立体光栅,一束X射线射入晶体,发 生衍射时,从任何一晶面上,那些出射方向对 平面的倾角与入射线的倾角相等的X射线,满 足布拉格公式
(1)1895年德国的 Rontgen(伦琴)发现X射线; (2)1896年,法国的 Becguerel(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
性;
(3)1897年,英国的 Thomson(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第八章 X射线
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1845年出生于德国的 一个商人家庭,1869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博士学位。1895年 11月8日傍晚,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实验时,为 了避免杂光对实验的影响,他用黑纸板将管子包起来,却发 现距阴极管一段距离外的一块涂有铂氰酸钡结晶物质的屏幕 发出了荧光,伦琴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射 线,经检查发现,射线来自阴极射线管管壁。
与太阳类似,不同体积的恒星其“老化”的速率是不一样的,对简单或复杂的生命体 影响也有差异,研究团队对生命在大小不同体积的恒星影响下的寿命进行了研究。奥玛利 -詹姆斯说:“可居住性并不是某个行星的固有属性,它本身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第八章:X射线
§1 X射线的发现 §2 X射线的产生机制 §3 Compton散射 §4 X射线的吸收
n=2dsin n=1、2、….. 出射线就会加强。
晶体可形成许多不同取向的晶面。X射线经不同晶面反射
时,凡光程满足布喇格公式,在 方向衍射的X光将得到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原子的能级和光谱都由原子的外 层电子决定的,那么内层的电子是否能发生跃迁而产生光谱呢? 这正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问题。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道尔顿 依据实验提出:“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该物质的不可分割 的原子组成。”他还认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大小、质量 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从而把哲学意义上的原子论推广到 科学的原子论。那么,线度大约在 10的10m原子是否真的不可再分 割了?十九世纪末,连续三年的三大发现,首开了人们向微观 世界进军的先河。它们是:
1979年,科马克、洪斯菲尔德因X射线层析图像技术获诺 贝尔生理医学奖。
8.1 X射线的产生与波性 一.X射线的产生
二.X射线的性质
1)X射线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2)X射线有很大的贯穿本领; 3)X射线能使某些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 4)X射线是不可见光,它能使某些物质发出可见的荧光; 5)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波长极短0.01-1nm 的)电磁波,具有反射、折射、衍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致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 X射线研究热,1896年关于X射线的研究论文高达1000多篇. 之后十几年,主要工作有:
1906年,巴克拉通过偏振现象证实X射线是电磁波;1917年 因特征X射线获诺奖;
1912年,劳厄证实X射线干涉、衍射波动性,1914年诺贝尔奖;
1912-1913年间,布喇格父子用晶体衍射测出X射线波长, 1915年诺奖。 1922-23年间,康普顿证实X射线的粒子性,1927年诺奖。
在末日前的10亿年里,地球上的唯一生命将 是单细胞的微生物,漂留在高温、高盐的独
立水体里
28亿年后,地球生命将迎来末日。届时太阳 将膨胀成一个巨大的红色星球,其热量将使 地球成为灼热的死亡星球。在末日前的10亿 年里,地球上的唯一生命将是单细胞的微生 物,漂留在高温、高盐的独立水体里。
模拟显示地球末日来临前仅微生物可幸存
令人惊奇的是,当用木头等不透明物质挡住这种射线时,荧 光屏仍然发光,而且这种射线能使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感光, 不被电磁场偏转。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他未能搞清这种射 线的本质,因此赋予它一个神秘的名字--X射线。1895年12 月28日,伦琴向德国物理学医学会递交了第一篇关于X射线 的论文,《论新的射线》,并公布了他夫人的X射线手骨照 片。1901年,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人。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致于在全世界范 围内掀起了X射线研究热,1896年关于X射线的研究 论文高达1000多篇.对X射线的公布,促使法国物理学 家贝克勒尔也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之中,为了弄清X射 线产生的机制。他想,如果把荧光物质放在强光下照 时,是否在发荧光的同时,也能放出X射线呢?
于是他把一块荧光物质(铀的化合物--钾铀酰硫酸盐晶体)放 在用黑纸包住的照相底片上,然后放在太阳下晒,结果在底片上 果然发现了与荧光物质形状相同的“像”。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 发现,未经太阳曝晒的底片冲出来后,出现了很深的感光黑影, 这使他非常吃惊。是什么使底片感光呢?跟荧光物质是否有关呢? 他进一步用不发荧光的铀化合物进行实验,同样使底片感光;可 见铀化合物能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与荧光无关。1896年 3月2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惊人的发现,从此打开了一 个新的研究领域。
如此严酷的前景对于现在的外星生命寻找者来说却是希望所在。未来地球的景象暗示 着,在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上,或许具有比之前预计的更为多样的环境,许多之前认为不 可能出现生命的地方,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通过现有的地球和太阳的知识,英国的研究者计算出了当太阳膨胀成巨大的红色星体 之后,地球生命形态的变化时间表。之前的研究中,地球是作为整体进行模拟的,但圣安 德鲁斯大学的杰克·奥玛利-詹姆斯及其同事认为,应该把生命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可 能性考虑进去。
放射线的发现看似偶然,但正如杨振宁先生在评价这一故事时 所Biblioteka Baidu的那样,“科学家的‘灵感’对科学家的发现‘非常重要’; 这种灵感必源于他的丰富的实践和经验。”
其实,在1895年以前,由阴极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在实验里已 经存在了30多年,在射线发现前,不断有人抱怨,放在阴极射 线管附近的照相底片模糊或感光。如1879年的克鲁克斯, 1890年的古德斯比德等人,但他们都是“当真理碰到鼻尖上 还让其溜走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