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

2. 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视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3)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出示PPT,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计划。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写一篇关于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情感教育是否到位。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注重全面性,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文字简练、情感真挚,旨在告诉女儿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读文章的过程中,对于关键词和句子理解的必要性;•用批注和笔记记录下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加深阅读效果。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引入,激发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兴趣。

导入方式:•展示文章标题,询问学生对文章的猜想;•设计题目,让学生先行思考;例题:标题:《致女儿的信》问题:根据题目,猜测文章内容。

2. 讲解文章首先让学生自阅文章,然后由老师进行演讲和讲义,解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讲解方式:•加强主旨,突出情感;•点明文章构思脉络;•突出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思考。

3. 细节分析细节分析通常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章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文章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文章的铺垫、高潮和结尾。

4. 文化历史纵览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进一步理解主旨和情感。

举例:•进一步了解袁枚的生平、思想、作品;•探究《致女儿的信》体现的思想意义。

5. 总结准备总结将目前所学内容整合,并引导学生合理思考。

总结方式:•回顾文章阅读过程和讲解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启示和意义。

三、教学指导1. 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语言的基础;•精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

2. 学生建议•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需在结合篇章整体去理解词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批注和笔记的方法,并在细节分析和总结准备过程中,进行笔记记录和集中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1、教学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一、导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一直有一个话题古老而又新鲜人类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此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话题吗。

(学生回答)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扫清字词障碍忐忑(tǎn tè) 繁衍(yǎn) 一剖黄土(p óu) 怒不可遏(è) 化为乌有无与伦比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

愤怒到极点三、学生朗读课文,并提示学生注意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明确: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谁备,以童话的形式讲述爱情的真谛,主要注意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情节,四、复述课文第一次:上帝从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从末见过的力量——爱情。

(态度:迷惑不解,惊慌不已,勃然大怒)第二次:上帝从男人和女人的眼睛里发现了一种无以伦比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

(态度:怒不可遏)第三次:上帝从男人的目光中发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心灵的追念,(态度:久久的伫立凝视,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五、探究过渡: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诚”“心灵的追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

1.2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1.3学习信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深入探讨信中的主题思想。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信中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爱与尊重。

3.2增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1.2学习信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分析信中的情感变化。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信件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1.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信件知识,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

2.课文阅读2.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3.课堂讨论3.1.1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3.1.2信中父亲是如何教育女儿面对人生困难的?4.比较阅读4.1让学生比较阅读《致女儿的一封信》和《背影》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两篇文章中的亲情主题,理解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5.语言品味5.1教师选取信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品味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2学生仿写优美语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6.小结与作业6.2布置作业:写一篇《致父母的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致女儿的一封信》,让学生理解信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信件的深层含义。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仿写优美语句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讨论的深度有待提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1.2学习并掌握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1.3理解信件的主题,感受父爱如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2.2学会通过信件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质。

3.2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信件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1理解信件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1.2掌握信件的写作格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3.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分析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引导学生掌握。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信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2.课堂讲解讲解信件中的抽象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信件,教师点评并指导。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

3.拓展延伸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感受父母的爱。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信件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件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情。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优美的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爱的痕迹,学会感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2)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激发学习的动力。

(3)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爱的痕迹,学会感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提高语文素养。

4.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寻找爱的痕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学会感恩。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文章。

3. 搜集有关亲情的名言警句,进行积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亲情相关的歌曲或短片,营造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父母爱的理解和经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悟。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真实的亲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爱的表达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女儿的信,信中阐述了作者对女儿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强调了父爱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父爱的伟大,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对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由于课业负担重,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学会珍惜父母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品德。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一封信》教案内容预览:8、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活动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学生对亲情和父母之爱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感悟亲情和父母之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期望。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进行学习和运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亲情和父母之爱。

(2)学生分享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学习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的写作能力,关注语言的流畅性和内容的真挚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思考。

三、新课讲授: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解读课文,挖掘其中的内涵。

2.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学生圈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2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写作实践5.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5.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课堂所学。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课件。

3.父爱相关的故事、视频等。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学习并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3)认识并理解母爱的伟大与价值。

2.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和课文解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掌握论证和描述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爱的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豁达包容、关心他人、感恩父母的美德;(2)在情感交流中加深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温馨和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表达出母爱的博大和深厚;(2)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认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价值;(2)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对文中几个重要片断进行讲解和点拨。

同时,看图片,分析情境,识别重点。

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易于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中来。

2.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简单谈谈该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爱情与母爱的区别,以生动有趣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解读:在课堂上,对于重点与难点,通过师生讨论、展示、概括等方式来进行解读。

教师可提问如下:①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是什么?②文字选用了哪些修辞和描写技巧对母爱进行表达?③文章的结构和情节描写有何特点?④如何评价母亲的行为和母爱的含义?(3)现场演绎:在交流课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上台表演短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母爱以及其在青少年内心中的分量。

(5)大班演讲:在课堂中,选取几个学生发表演讲,推动更多的人得以表达个人情感、印象与感悟。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女儿的深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女儿的爱。

难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写过信给家人?信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父亲想对女儿说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爱。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对家人的爱。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亲情主题。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爱。

2.分析课文中的亲情表现,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

3.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亲情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亲情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看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 课《致女儿的信》教课方案内容预览:《致女儿的信》教课方案设计企图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当花季的少男少女,必定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联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素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明示了爱情的真理。

爱情,能够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

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登山虎攀上了年青人的心房,略不留意就简单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基于这类考虑,拟对教材作以下安排:学习目标:l.认识书信的写法;持续达成词语、名言警语和文学知识的累积;2.认识“爱情的真理,感觉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掌握萌动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品尝含义深刻的语言,认识爱情的特质,建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1页/共7页2、教课难点:学生处于特别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实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点,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布看法。

教课时数:一课时。

教课方法:议论商讨相联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课协助手段:多媒体。

课前准备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顷刻间疑惑不解勃然震怒无与伦比勃然大怒曙光屹立凝望生殖2.查找资料,认识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收集相关爱情的名言警语;4.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丽》等等。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发问:同学们已满十四岁了,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可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观点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够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经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身世在一个农民家庭,一世著作颇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作者对爱情、人生的独特观点,以及其表达方式的巧妙之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自身的经历和观察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爱情的短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介绍作者的背景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3.深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拓展: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5.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课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互动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课件、视频短片等,辅助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形式可以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

2.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读后感、小论文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短片、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2.学习工具:纸笔、字典等传统学习工具,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学习资源。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_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 8 课致女儿的信 ( 人教版九年级上 )_ 九年级语文教课设计第 8 课致女儿的信教课内容本文在第43— 48 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向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

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叙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异的答卷。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繁衍、勃然大怒等词语。

2.熟习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领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叙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取代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说爱情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经过收集对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建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领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理。

教课重,难点及教课打破◆要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忆”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谨慎的关系。

◇教课打破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亲母亲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对于爱情的对话。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1.对于爱情的名言警语和存心义的故事。

2.预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此外两封信,对他的看法有全面的认识。

◆学生准备 1.收集相关爱情的名言警语。

2.认识苏霍姆林斯基的平生。

3.能够向身旁的尊长咨询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课步骤(1 课时)教课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列举爱情名言,进入新课学习。

1.列举爱情名言,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2.指引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主体构造2.经过阅读神话,整体感知,掌握要点和要点情节。

情节。

3.经过启迪,帮助学生理解神话的要旨3.经过教师提示,理解神话的要旨,初和爱情的真理。

步领会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忆三者的关系。

4.经过语言,勾画父亲形象,指引学生4.品尝文章语言,领会浓郁、同等的父睁开对于爱情是什么的议论。

爱。

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列举相关爱情的名言警语,集体议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相信、理解、忠诚、热忱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材分析^p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络,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

学生假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缺乏,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

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展正确的引导。

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

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

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目的: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2、过程和方法目的:①学习联络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进步学生的分析^p 理解才能。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妙”;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入的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
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学内容本文在第43—48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

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讲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优秀的答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母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关于爱情的对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关于爱情的名言警句和有意义的故事。

2.事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另外两封信,对他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

◆学
生准备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2.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3.可以向身边的长辈询问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列举爱情名言,进入新课学习。

1.列举爱情名言,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把握神话故事的主体结构2.通过阅读神话,整体感知,把握关键和关键情节。

情节。

3.通过启发,帮助学生理解神话的主旨3.通过教师提示,理解神话的主旨,初和爱情的真谛。

步体会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4.通过语言,勾勒父亲形象,引导学生4.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浓烈、平等的父展开关于爱情是什么的讨论。

爱。

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列举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集体讨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信任、理解、忠诚、热情等。

1.列举自己查找到的名言警句,如: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爱。

”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

”——弗罗2.询问学生,父母长辈有没有和他们交流过爱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去体会作家是如何向十四岁的女儿解释爱情的。

2.和家长交流爱情的话题,但大多围绕早恋的问题。

大方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质疑。

二、阅读
神话,体会爱情的真谛(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什么方式跟女儿解释爱情?为什么他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直接跟女儿讲道理呢?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

2.上帝创造世界后,几次来到人间? 3.他三次来到人间,三次发怒,是什么导致上帝的怒火? 作为惩罚他给予人类衰老和死亡。

但是,人类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高于上帝。

4.大天使是如何叫这三种东西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1.他给女儿讲述自己从祖母玛丽娅那里听到的神话故事。

枯燥的说教,不能够展现爱情的美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也向女儿传达:谈论爱情并不可耻,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三次来到人间。

第一次是一年之后,第二次是三年之后,第三次是五十年之后。

3.是他在男人和女人的目光中看到他不熟悉的东西。

第一次他看到目光中有“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第二次他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第三次他在男人忧郁悲伤的目光中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4.分别是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学生展开讨论,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
忠诚和追忆是对爱情的巩固和延续。

三、分析父亲形象。

体会作者的爱情观和教育观。

(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她:幸福源于智慧。

而获得生活的智慧的途径之一,就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经验和指导。

在你和你的父母之间有没有这种经历?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他的评价。

1.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自己的体会,回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讲述令你难忘的经历。

2.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如:“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

”‘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你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坦诚、平等、明智的父亲。

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他的理解。

本课总结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

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板书设计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是什么? 上帝人类衰老忠诚死亡心灵的追念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搜集名人对于爱情的解释和
论述,以及优美的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让学生体会到爱情的艰辛、不易、责任、甜蜜等更深刻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忐忑( ) 繁衍( ) 一杯( ) 答案与提示:t洫晓yon p6u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3.神话故事中,把那对夫妻放在多长时间中去验证他们的爱情的?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中去验证的。

是为了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表现出的父亲形象是怎样的?
◆个性练习设计1.“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与提示:“我”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引导女儿,希望女儿能够体会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借助一个故事或者一-一则名言,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3.如果你和父母谈起“爱情”的话题,他们会怎么回答你呢?如果你的孩子询问你,你会如何回答他呢?请你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父母与子女之间讨论爱情的对话。

教学探讨与反思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同时
它也是青春期教育中一个敏感的话题。

“谈情色变”困扰着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美好”来定位感情,避免学生将同老师、家长讨论这个话题看作是洪水猛兽。

紧紧抓住苏霍姆林斯基的温隋语言和神话传说的精髓,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情是需要时间和困境去验证的。

补充资料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从事校长和教师工作长达32年。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考和建议都融入到他的文章当中,关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告诉教师和父母只有经历怎样的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他的代表作品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公民的诞生》、《致女儿的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