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
对西欧和汉代庄园经济的看法
对西欧和汉代庄园经济的看法哎呀,说起西欧和汉代的庄园经济,我就想起了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咱们先来看看西欧的庄园经济吧,那可是让人们过上了“富得流油”的日子哦!在西欧的中世纪,庄园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庄园里的人们种植粮食、蔬菜、水果,还养了牛、羊、马等家畜。
这些农产品和家畜除了满足庄园里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外,还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换取更多的钱财。
那时候,有钱人家里都会有一个管家,专门负责管理庄园的经济事务。
这个管家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什么时候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出售农产品,还会和其他庄园的管家们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而在汉代,庄园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皇帝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因为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汉代的皇帝们会给予农民很多政策支持,比如减免税收、提供种子等等。
这些政策让农民们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汉代的庄园经济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大官僚和地主都会建立自己的庄园,以此来积累财富和扩大势力。
这也导致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西欧和汉代的庄园经济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两种经济形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西欧的庄园经济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而汉代的庄园经济则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
所以啊,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好了,现在让我们转回到汉代的庄园经济。
话说那时候的庄园里的人们过得也是相当滋润哦!他们每天都可以品尝到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美味的家畜肉食。
而且,庄园里的人们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丰收节、感恩节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当然啦,汉代的庄园经济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很多庄园里的农产品很难卖到外面去,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对西欧和汉代庄园经济的看法
对西欧和汉代庄园经济的看法哎呀,说起西欧和汉代的庄园经济,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这俩地方的经济模式可是大不相同呢。
咱们先来说说西欧的庄园经济吧,那可是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的一种模式。
在西欧的庄园里,大家都是一家人,共同劳作,共同分享收获。
这种模式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社会更加和谐。
而且,庄园里的农民们还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比如说免费的教育、医疗等等。
这些福利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是一个非常大的福利呢!
当然了,西欧的庄园经济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说,由于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附于庄园主。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总的来说,西欧的庄园经济还是让人们过上了比较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汉代的庄园经济吧。
汉代的庄园经济可是与西欧有很大的不同哦!在汉代的庄园里,地主们可不是那么好相处的。
他们会剥削农民,让他们过上非常艰苦的生活。
而且,地主们还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农民,让农民成为他们的附庸。
这样的生活,怎么能让人过上幸福呢?
当然了,汉代的庄园经济也有一些好处。
比如说,由于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地主手中,所以他们可以通过收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钱来投资建设,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不过,这种好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没有多大的意义哦!
总的来说,无论是西欧的庄园经济还是汉代的庄园经济,都有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有点饿了呢!得去弄点好吃的来填饱肚子了!。
西欧和汉代庄园经济的看法
西欧和汉代庄园经济的看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庄园经济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散发着各自独特的光芒。
西欧和汉代的庄园经济,各有各的特点,简直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聊起天来总能碰撞出火花。
今天就来聊聊这两者的不同,看看他们的庄园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1. 庄园的概念1.1 西欧的庄园经济西欧的庄园经济可谓是个大牌明星,尤其是在中世纪时期。
想象一下,那些大片的土地,四周绿草如茵,耕地、牧场、庄稼,简直就是农田的“超级大国”。
庄园不仅是个种地的地方,还是个小社会,里面住着领主、农奴,甚至还有一些小商贩。
领主就像个大老板,掌控着一切,而农奴呢?哎,真是辛苦得很!他们得在地里辛勤劳作,交税交租,生活得像个陀螺转个不停。
1.2 汉代的庄园经济反观汉代的庄园经济,情况又有点不同。
汉朝的庄园也不少,尤其是在土地私有制的背景下,很多豪强和官僚都开始兴建庄园。
不同的是,汉代的庄园有时候也像个小型企业,里面不光有农田,还有工坊、手工业,甚至是商品交换。
就像古代的“淘宝”,人们可以在庄园里买东西、换东西,活得相对自在。
不过,庄园主人往往是权力的代表,农民的日子也不算轻松,有时还得面对地主的压榨。
2. 经济模式2.1 西欧的自给自足西欧的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可以说是个“封闭式”经济。
农奴们在庄园里种地、养羊,吃的、用的几乎都能自己解决,真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宇宙。
然而,问题来了,庄园外的世界却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经济交流很少,整个庄园就像个小岛,跟外界联系不多,这也让他们的技术进步慢得像蜗牛。
2.2 汉代的开放性与此不同,汉代的庄园经济相对开放,交易和交流频繁。
庄园之间、城市与庄园之间的往来,仿佛是一个繁忙的集市。
农民不仅要忙着耕作,偶尔还得跑去集市上卖东西、换钱,生活得活泼多了。
汉代的经济模式更像是个“混合体”,既有传统的农业,也有一些手工业、商业,活脱脱的就是个“经济大杂烩”。
3. 社会结构3.1 西欧的等级制度再说社会结构,西欧的庄园经济里,等级制度可是森严得很。
中西方庄园经济的看法
中西方庄园经济的看法中西方庄园经济一、定义1. 所谓“庄园经济”,指的是以地主富有而奴隶卑贱之间的资本主义景观形式在农村、牧区和贵族住宅中特有的资本交换关系,以及它体现出来的具体社会经济形式。
2. “中外庄园经济”,指中国本土及被外国侵略过的国家或地区采取的庄园经济模式。
二、中国的庄园经济1. 中国的庄园经济始自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制度正式建立,诸侯成为大地主,实行资产获取和权力分配,建立起家长制中央集权的社会结构,集中土地权于一身。
2. 孝桑打破封建农业的宗法,使以一家主体临时土地承包给他人作为长期的耕作对象的农奴制度正式建立,出现了大量私有田地的管理和耕种,与发达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相联系,垄断了地主的特权。
3. 明清时期的农桑荷包,复兴了封建劳役农业,使地主的收入在乡村中得到更大的分配,此外,乡村贵族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它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牢牢把持着特权,长期占据着本地权力与知识的职位。
4. 民国时期,庄园经济开始推行变革,让走投无路的民众以雇佣的方式得到饮食,但仍没能完全抹平贫富差距。
三、外国的庄园经济1. 欧洲的庄园经济主要出现在中世纪,当时,靠着权力对贵族授予的保护,贵族们具备豪华而相对垄断的庄园经济形式,垄断农业、贸易及金融等,他们私有土地以及经营土地和自己有限的财产,为他们带来收益,可以让他们通过地641理大权来把比下层人民更大的收入。
2. 殖民地资本主义即在殖民地国家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特殊的经济形式。
它的局限很大,资源的分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长期以来都是殖民者优先,殖民地人口处于劣势地位,庄园经济的特点就是殖民者优先,并保持着旧的分配模式,制约了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经济社会文明发展。
四、总结1. 庄园经济是以地主为主体、以农奴为从属的封建社会经济,它不仅具有资本主义的特点,而且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和暴力力量。
2. 中国和非洲以及其他被外国殖民过的地区,曾经历了庄园经济高速发展,使得贫富差距更加拉大,殖民者占据优势,而地主利息从中牟利。
中国东汉地主庄园与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形成原因之比较
中国东汉地主庄园与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制形成原因之比较山西大学初民学院2013级文科试验班姚国荐摘要: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之中,东汉到隋唐,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
在很多方面都区别于前世,迥异于后世,异彩纷呈,格外炫目。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古的欧洲,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变得空前的紧密,市民阶层的膨胀、理性的宗教意识也在压抑之中逐步发展。
本文将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结合大量研究资料及翔实可靠的数据,为大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以农业发展为引子,以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为重点,并结合思想文化,对中古西欧贵族庄园制的形成原因进行可靠地分析。
关键词:庄园制、豪强、欧洲贵族一、农业发展我们知道,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经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东西方庄园制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亚欧大陆两端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分析庄园制的产生原因也必然避不开对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的研究。
在东汉时期(25A.D—220A.D),中国的水利工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永平十二年(69A.D),东汉明帝令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王景、王吴治理黄河,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大的减少了水灾的发生。
①同样是在东汉,《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有效的解决了从低河渠向高田灌水的问题。
而且,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普及的铁犁牛耕,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广。
前文提到的王景,在迁任庐江太守时,向百姓教用犁耕,使“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也极大地提高了冶铁技术,使铁器进入寻常百姓家。
诸如此类的农业技术,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发展,让掌握先进生产资料的大户成为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豪强地主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转眼中世纪前期的欧洲,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
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哲学(包括科学)服从神学”。
所以欧洲中世纪的农业技术发展基本上是停滞的。
进入中世纪中期以来,农业技术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其一是三圃制广泛推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百分之十五以上;其二是重型轮式犁取代了过去的扒犁,扒犁只能翻耕贫瘠的砂土,而轮式重犁则可翻耕草地和肥沃的洼地;其三是把马力用于农业生产,罗马人向来只是把挽具套在马颈上,拖拉重物时用牛可以,用马则极易窒息而死,十世纪发明了胸带挽具,套在马肩上,不但拖力提高 4 ~ 5 倍,而且速度更快;最后是水车和风车的广泛使用。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在中世纪的西欧和古代的中国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或田庄),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这种庄园经济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以拥有大量的地产为前提条件;同时还有许多依附于庄园的劳动力;田庄的劳动者受到庄园主的超经济剥削,定期向庄园主缴纳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并承担各种义务;庄园内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整个庄园表现出很强的自给自足性。
但由于受地域及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西欧和中国的庄园经济各自有着自身鲜明的地方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后半期的日尔曼民族的大迁徙,800年左右查理大帝颁布庄园敕令,此后庄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直到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变革,西欧的庄园也就逐步开始解体。
而古代中国的庄园与战国初期(约公元前5世纪)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关,此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到东汉(1—3世纪)时,在全国形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庄园,在唐朝(7—10世纪)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19世纪)。
其次,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庄园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
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主要是伴随着日尔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而不断建立起来的.715年,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即没收一部分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封给那些前线战斗的将领和官员,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采邑分封使依附于采邑上的广大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这一切为欧洲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查理又将征服战争中争夺的大部分土地以采邑形式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和亲兵,使采邑分封遍及全国。
于是欧洲的庄园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不断成长起来。
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一、大地产形成的途径及其私有权程度不同二、采取庄园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动因不同三、庄园内部生产组织、地租形态、政治权力不同四、结语【摘要概述】内容提要作为封建生产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不论是西欧庄园,还是汉代田庄,都有其鲜明的地方性和多样性。
比较而言,西欧庄园和汉代田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大地产形成的途径及其私有权程度不同;采取庄园式生产组织形式的动因不同;庄园内部生产组织、地租形态、政治权力不同。
由此可以得知,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形成为基础,以占有一定数量的人身依附劳动者为前提而产生的,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来看,它的存在,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关键词汉代田庄;西欧庄园;大地产;生产组织形式;地租形态【精彩摘抄】1.对封建庄园的定义: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对庄园或田庄的定义作一下明确界定。
马克思在《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一书中,对封建庄园的本质是这样认识的:“应把庄园视为封建西欧农业生产中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认识。
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所以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形态剥削。
而由于劳役地租的存在,提出了封建主对耕作者人身强制的必要性,因而在庄园上存在着控制农民的各种权力,同时这种权力也往往体现为直接剥削的权力。
”参考这一论述,再结合汉代田庄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封建庄园下这样一个定义:封建庄园是以大地产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例形态,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第29页)2.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的区别【读后感】对于西欧封建庄园这个内容,以前的初中教科书较少涉及,广东省的中考考纲中也没有提到,而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只在必修一活动探究课中简单涉及。
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处于知识真空的状态。
而关于东汉的田庄,笔者脑海中也只有模糊的概念——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类似于西欧的庄园。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科书对西欧封建庄园的内容介绍增加,这也倒逼着笔者要加深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时空观念]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特点。
1.搜集有关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的史料,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与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关系。
3.搜集有关中古时期欧洲城市自治的史料,从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城市自治引领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黑暗,步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近现代历史的历史意义。
4.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史实,对帝国的兴衰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等级制度(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2.庄园与农奴制度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1)庄园①历史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②土地类型:由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和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收入归领主所有自耕自收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份地和自由农份地)两部分组成。
(2)农奴制度①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二者均为领主的佃农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是独立的小生产者,土地权利受法庭保护②领主: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集中(1)过程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中西封建经济比较研究
中西封建经济比较研究摘要:中西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封建化的差异而在封建社会初期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形态与封建生产方式,即地主制经济与领主制经济。
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中国地主制经济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而西欧的领主制经济则缺乏弹性与活力而易于瓦解。
从而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下去,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则很快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西封建社会走向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关键词:地主制经济;领主制经济;租佃制;庄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中西封建化的差异,中西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初期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即地主制经济与领主制经济。
作为封建生产方式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的差别是很多的。
国内学者多侧重于对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或西欧领主制经济进行孤立研究,而少有学者将此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在借鉴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对二者产生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经营形态、双方劳动者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作了粗浅的比较,从中初步分析了导致中西封建社会不同的历史命运的原因,并对中西封建社会迥异的历史发展道路作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一、二者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背景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形成了以封建地主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封建生产方式,而欧洲中世纪早期却形成了以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和封建生产方式。
这是中西封建经济形态、封建生产方式各自最典型的特点。
之所以在封建社会初期产生这种明显的差异,笔者认为,这是与当时中西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西社会不同的封建化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的地主制经济是在奴隶制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与欧洲的显著不同是:它是在土地国有制和农村公社公有外壳破坏的基础上导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破坏土地国有制的结果。
而其经济根源则是当时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
春秋时,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各诸侯国先后废除了公田即“大田”、“甫田”上的生产和农村公社土地公有的外壳。
第32讲 中古时期的的欧洲 教学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英国:议会君主制 选择性必修1:P10 (1)确立①13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②13世纪中后期,议会权力逐 渐加强;③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特点:①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支持;②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问 题 探 究 :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权强化的原因
西欧庄园经济使得西欧摆脱了强大帝国组织的渗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 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则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
知识点2: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法国: 等级君主制 选择性必修1:P10
(一)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 (政治新变化)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代表
(结合选必1: P10)
材料一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市民 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4至15世纪,大西洋的经济开始活跃,并引起系列的社会变化,以英国为 例,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伦敦成为国内统 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485年开始的都 铎王朝非常主义强化王权势力,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1337年到1453 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强化了正在生长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 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民族国家。
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 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5.从庄园内的政治权力上看: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而中国古代田庄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 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6.从对国家整体的影响上来看:
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差异
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差异封建制度在西欧大约经历了1300—1400年,在我国则有2300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中,领主所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然后各个封建领主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
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如提供兵役、交纳贡赋等等。
各级领主的领地可世代相传但不能自由买卖。
各级领主把自己的土地分出一部分作为份地给农奴,其余就是自己的保有地,农奴在份地上耕种以维持生存,但必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保有地,所以劳役地租是领主占有制主要的剥削形式。
由于土地不能买卖,领主和农奴的身份永远也不会改变。
东方封建制国家譬如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这种土地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土地买卖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地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购买而不是封授,地主把土地出租给无地的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以维持生存和享受生活。
由于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生活极为艰难,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仅勉强维持温饱,遇到天灾或战乱就难以生存,他们一旦破产就会失去土地而沦为佃农、雇农。
当然,如果地主对土地经营不善,破产了也会失去土地成为穷人。
在地主占有制下,封建国家主要是以收取实物地租(也包括赋税、徭役等)的方式进行剥削。
由于东西方封建国家占有土地的形式不同,从而决定了在国家结构形式、权力结构体系和政教关系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1.国家结构形式西方封建国家结构形式主要特点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封建国家结构形式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制。
在西方国家,各级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行使几乎全部的国家权力,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铸币权等,封建割据势力十分强大。
以王室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十分虚弱,不能对各个封建领地进行干预,因此西欧各国实际上是由很多相互独立的封建领地所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而已。
中国的情况正相反。
中国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以地主占有土地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是不固定的,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类似西方领主那样的政治特权。
《西欧庄园》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统编)】
第8课《西欧庄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经济的基础。
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庄园内部的关系是领主压迫、剥削依附农民或农奴的关系。
这一时期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庄园法庭相关的知识。
2.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
通过本课学习分析,庄园法庭的作用、实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形成、领主和佃户的关系。
【教学难点】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节选)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犁成整齐的田垄、田沟。
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
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教师:这是中世纪农奴一天的生活。
通过材料,我们了解了农奴生活的困苦。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当时西欧乡村的组织形式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
(设计意图)通过中世纪农奴一天的生活这个小材料,来引出本课的相关话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又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庄园的兴起与发展展示材料:8世纪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度(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奠定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
1500年前后中西经济比较
1500年前后中西经济比较张书林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进入以庄园领主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欧洲的封建制度虽然比罗马的奴隶制度进步,但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依然低下。
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农业与手工业均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生产力的低下和僵化的宗教神学又限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从公元5世纪到11世纪,欧洲诸国对科学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人们常把欧洲的封建社会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
文艺复兴以后,西欧逐渐摆脱中世纪的羁绊,向近代资本主义迈进。
至16世纪,西欧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欧洲在15世纪就已经发明了曲柄、连杆与调节器,使得连续不断的旋转运动取代了直线往复运动。
出现了自动纺车,使纺线和卷线过程合而为一。
与此同时,卧式织布机广泛应用,逐渐取代较为原始的立式织布机。
1524年出版的《格洛肯东圣经》中介绍了一种脚踏纺车,纺车在下萨克森得到进一步改进,最终传遍欧洲。
英国在这个时期开始在纺织业中使用水力机械,如呢绒业中的起绒机、漂练机的流行,被有的学者视为“一次产业革命”。
随着纺织工具的改进,西欧国家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每个工人年产呢绒大约3匹到16世纪已达6匹,英国的呢绒年产量可用百万匹来计算。
纺织业兴旺加快了人口的地区集中与行业集中,在欧洲出现了一些以纺织业为基础工业的中心大城市。
意大利的米兰,单从事呢绒制造的人口就达6万人。
在采矿和冶金业中,16世纪的欧洲已大量使用风力或水力牵引的机械装置,炼铁炉普遍配置水轮驱动的风箱。
至16世纪末,英国已经有800座每周可生产3至4吨的炼铁炉。
在德国的一些地方开始用煤作为炼铁的燃料。
1556年德国人阿格里科拉著《金属的本质》一书出版,这部著作共有12篇,涉及采矿冶金的每道工序,研讨了勘察、经营、地质、工程、熔炼、试金等各方面的问题。
它提到的生产工具就有几十种,如滑轮、绞车、提水机、水泵、水准仪、水力风箱、炼炉等,提到的金属有金、银、铜、铁、铅、锡、锑、汞、铋等,甚至对采矿业的副产品盐、苏打、硫酸、玻璃等制作方法也一一进行介绍。
庄园与农奴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表演说,煽动极端的宗教狂热,渲染基督徒在东方的痛苦,土耳其人的罪行。
比较研究的前提是具有可比性。
1978年国门大开,中国人痛感自己的落后,进而探讨自身落后的原因,于是通过比较研究探寻自明清以来中国和西欧在发展上的差异,其实,中国从元代开始已落后于西方。
比较研究的学者分两大派:中西社会的结构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它们发展的差异性,中西社会的本质结构是相同的,发展的不同是发展阶段的差异。
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首先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为什么到了明清之际就落后了?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相同点:1、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生产关系方面,都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者相结合。
差异:1、中国农业精耕细作,西欧经营的是粗放农业。
2、在封建地产的经营方面,西欧是农奴制,中国是佃客分种制田庄。
3、西欧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可行使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中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4、中国城市是官员的驻节地,而西欧城市是独立自治的政治经济实体。
中国土地耕作制度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夏商时代的撂荒制(在一块土地上连续二三年耕种后抛荒,到其他土地上耕种,三年后再返回种植。
)----周朝的轮荒制---战国时代随着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推广,我国放弃了轮耕休耕制,发展了土地连作制---西汉的轮作复种制,由一年一熟改为两年三熟中国农业是相对单一的粮食种植经济,劳动力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
西欧由于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是一种农牧混合经济,是种原始的粗放农业。
中国很早就发现保持地力,用养结合的重要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东汉王充《论衡》。
西欧的劳动力缺乏,农业技术落后,所以始终未能放弃土地休耕的粗放农业,从而使畜牧业发展起来。
无论是西欧的庄园制和中国的分佃制农庄,封建地产的经营特点是超经济强制的产物,其要素资源的配臵不依赖于市场调节。
试论东汉田庄与西欧庄园经济
试论东汉田庄与西欧庄园经济提纲:一.东汉田庄1.东汉田庄的起源与发展2.东汉田庄的主体3. 东汉田庄的特点——闭门成市、聚族而居、私人武装4. 东汉田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二.西欧中世纪庄园1.西欧中世纪农庄的起源与发展2.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特点3.东汉田庄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异同4.西欧中世纪庄园的消亡及影响三.东西方封建庄园的历史地位及意义正文:东汉田庄和西欧中世纪庄园作为东西方专制社会封建生产的重要组成形式,其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与市场关系不甚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其产生,发展及对东西方社会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同时,也被其各自所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东汉田庄东汉田庄是大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占有大量耕地并控制着众多依附于他的人口,是汉代一种独立的经济体系,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已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㈠东汉田庄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封建田庄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得土地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无地可耕,与此同时,豪强地主的大片耕地却无人耕作。
因此,无地的小农业者或自愿投靠,或沦为奴隶强行被卖,于地主的土地上耕作。
于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在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形成。
汉代田庄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形成期;汉武帝后至西汉末——发展期;东汉——大发展期。
田庄在汉代发展蓬勃并非偶然:㈠西汉政权在多年战乱的基础上建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因此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赋税,轻徭役,加紧恢复封建农业,为田庄的产生铺平了道路;㈡汉代对土地买卖控制并不是十分严格,因此土地兼并现象相对严重,汉初政府“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得一些地主“得其所欲”,趁机垄断关梁河陂㈠。
东汉初期,共同支持刘秀建立霸业的开国功臣大多是封建田庄的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成为地方的割据势力。
转:中欧古代农业对比
转:中欧古代农业对⽐农业是农业⽂明的核⼼。
与欧洲相⽐,古代中国的农业相当⼀般。
中国的农业条件⽐欧洲好的多。
中国是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性⽓候,⾬热同季。
欧洲,以⽐利⽜斯⼭、阿尔卑斯⼭脉、⼤⾼加索⼭脉为界,以北地区是欧洲的主要⼤陆,地处寒温带和寒带⽓候带上。
冬季漫长寒冷潮湿,夏季短暂⽽凉爽。
从农业⾓度看,⾬热不同季,光照不⾜,积温不⾜,⾮常不利于农作物⽣长。
法国是欧洲条件最好的地区,最南端在北纬42度,最北是北纬51度,接近中国最北端漠河。
南⾯欧洲为地中海⽓候,不能提供⾬热同季的条件,夏季严重⼲旱⽆⾬,冬季温和多⾬,⾮常依赖灌溉,古代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出现。
虽然⾃然条件这么差,但是古代欧洲⼈还是可以吃⾁喝奶,不是靠放牧,是靠⼀套农牧结合的⽣态平衡的农业体系。
⽽中国的农业仅仅是单⼀的粮⾷种植。
与欧洲相⽐是落后的,甚⾄是畸形的。
古代欧洲的三圃制,把⽥分成三分:1. 休耕⽥⼜是牧地。
2. 秋⽥:⼤⼩麦和裸麦的种植3. 春⽥:种植燕麦和⾖类。
种⾖类的意义是绿肥,制造氮素。
优点是:1. 透过作物组合,使得⼟地利⽤率增加,⽽不导致天然肥⼒的衰竭。
2. 燕麦、⾖类可作为荒年急需之⽤。
如果未遇荒年也可作为⽜只饲料,增加⽜只的饲养。
3. 在这些作物中增加⾖类的栽培,⾖类是指蚕⾖、碗⾖、扁⾖、埃及⾖,这些⾖类是农民重要的蛋⽩质来源。
由于植物性蛋⽩质的供应,导致农民体格的强健。
4. 在三圃制的基础上,欧洲⼈甚⾄发现,⼩麦为芜菁,芜菁为⼤麦,⼤麦为三叶草,三叶草为⼩麦,准备了⼟壤。
这样便导致了被称为“诺福克轮作制”的⼩麦、芜菁、⼤麦和三叶草的四圃农作制的出现。
这种农作制度,使休闲的频率降低,因为三叶草加速了硝化过程,⽽三叶草的栽培⼜清除了地上的杂草,加速了⼟地利⽤的周转,提⾼了⼟地的利⽤率。
由于采⽤三圃制,存在休耕的牧地,农民有空间放牧。
1. 马吃草尖、⽜吃草中、⽺吃草根。
2. 牲畜粪便可以肥地,也可以在冬天烧着取暖。
3. 欧洲农民利⽤秸秆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与古代中国田庄之比较
在中世纪的西欧和古代的中国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或田庄),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这种庄园经济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以拥有大量的地产为前提条件;同时还有许多依附于庄园的劳动力;田庄的劳动者受到庄园主的超经济剥削,定期向庄园主缴纳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并承担各种义务;庄园内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整个庄园表现出很强的自给自足性。
但由于受地域及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西欧和中国的庄园经济各自有着自身鲜明的地方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较中国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后半期的日尔曼民族的大迁徙,800年左右查理大帝颁布庄园敕令,此后庄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直到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变革,西欧的庄园也就逐步开始解体。
而古代中国的庄园与战国初期(约公元前5世纪)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关,此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到东汉(1—3世纪)时,在全国形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庄园,在唐朝(7—10世纪)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持
续到清朝末年(19世纪)。
其次,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庄园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
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主要是伴随着日尔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而不断建立起来的。
715年,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即没收一部分叛乱贵族的土地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封给那些前线战斗的将领和官员,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不得世袭。
采邑分封使依附于采邑上的广大自由农民成为受封者的依附农民,这一切为欧洲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查理又将征服战争中争夺的大部分土地以采邑形式分封给自己的臣属和亲兵,使采邑分封遍及全国。
于是欧洲的庄园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自主地农民的土地而不断成长起来。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的庄园则是由于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纷纷向封建个体农民伸出了攫取之手,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他们的土地,从而为其大庄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从庄园私有权程度上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庄园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由于西欧的庄园地产主要来源于国王的分封,而西欧封土的占有是有条件和期限的,条件一般是为封君尽服兵役的义务;占有期限一般为终身;当封臣不尽义务时,封
君可以随时收回封地。
经过较长历史时期,封土才变成世袭占有。
所以,封土对于封臣乃至封君来说,其土地私有权都是不完全的,封臣不能随便转让封土,封君收回封土也十分困难。
虽然到十二世纪也产生了封土转让的事例,但其手续也十分复杂。
而汉代的大地产则主要是通过的兼并买卖而获得的,因而其买卖出让田庄土地相对较为自由,庄园主对其地产拥有相对完全的私有权。
第四,从地租形态上看,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这主要是由于庄园内的劳动者的身份所决定的。
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自由佃户和雇工相对较少,农奴每周出劳役3一4天,在领主自营地上劳动。
除了劳役之外,农奴还须交纳一些实物,相当普遍的是交谷物收成的十分之一。
另外,农奴还要交纳一些货币税。
古代中国的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见税什五”,即缴纳所获实物的百分之五十。
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第五,从庄园内的政治权力上看,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一种法权;而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
政治权力。
西欧封建主对庄园内的农奴具有的法权表现为:封建主占有封土,既有法律形式即分封、效忠仪式,也有法律内容即载明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或法律条例,封建主从农民那里取得份地,一般也是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完成的,农奴的人身依附程度,一般也都根据本庄园的习惯法而定。
庄园主在庄园上的法权主要是通过庄园法庭来体现的。
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家长的族权为核心,以邻里关系、同乡关系、主客关系为辐射,统治力极强。
它既表现为同宗、族人、邻里、同乡及其他依附农民对庄园主的一种君主般的尊敬和畏惧,又表现为庄园主对族人、乡里等人所行使的一种周济族人、关心乡里的“爱戴”。
当然随着唐代士族势力的衰落及宋明以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逐步取代实物地租成为农村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庄园内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产自主性增强,田庄主的政治经济势力也不可挽回的走向衰落。
第六,从对国家整体的影响上来看,西欧庄园经济使得西欧摆脱了强大帝国组织的渗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而中国古代的庄园则没能摆脱帝国的渗透,具有保守、消极的特点。
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由采邑制不断发展而来的,采邑制的实行,虽一时加强了王权,但土地的封赐使国王事实上失掉了对土地的支配权,最终
削弱了王权,导致封建割据和帝国的瓦解。
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的分散性,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根基,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多样性。
与之相对应的古代中国是以强大帝国的支撑为后盾,在土地制度上,即便存在较大的庄园也一般由单个地主掌握,而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也是最大的庄园主,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并通过宗法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掌握和控制中小地主,统治者还注意随时抑制土地集中的趋势,防止封建割据的形成,维护全国统一,维持强大的中华帝国的运转,并以帝国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进行渗透,通过儒家的宗法、等级观念钳制人民思想,维护思想领域的统治。
由此,古代中国田庄虽亦采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始终未摆脱强大帝国的渗透,它在强大帝国的运转下被带动随之发展,并有一定程度的辉煌。
但当帝国制度走向衰败的趋势日渐明显时,东方文明便不免要经受强烈的冲击。
(注:转自百度文库,原作者为广东省深圳市益田中学许林丽)更多高考历史方面的知识,可以扫一扫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