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_教案新部编本_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59287e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a.png)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节日里的故事”,具体内容为《2024年端午的鸭蛋》。
本文以2024年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讲述鸭蛋的腌制过程,传递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详细内容涉及端午节的由来、鸭蛋腌制的方法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鸭蛋腌制的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鸭蛋腌制的方法及其意义。
2. 教学重点: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课文生字词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鸭蛋腌制材料(如鸭蛋、盐、白酒等)。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习俗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2)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学习。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腌制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鸭蛋腌制的方法及意义。
(3)学生动手腌制鸭蛋,体验传统技艺。
4. 随堂练习:(1)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2. 课文生字词3. 鸭蛋腌制的方法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1)略我眼中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以此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fe8ba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5.png)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的鸭蛋》,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作者对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端午的鸭蛋》。
2. 生字词学习:端午、鸭蛋、故乡、习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2. 难点:理解作者对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课文内容。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端午的鸭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讨论作者对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
4. 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习俗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2.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观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合作学习的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家乡习俗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家乡的文化。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首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或短篇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17课《端午的鸭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7课《端午的鸭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b00c3910ef12d2af9e7a2.png)
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框架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民风民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及意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平淡质朴和语言及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本文珠情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莫名其妙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板书设计)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明确: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0c696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3.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端午的鸭蛋》2.相关教学辅助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的相关食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美食吗?(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二)深入分析1.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
(三)写作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写一篇关于家乡美食的短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鸭蛋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二)情感体验1.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二)写作技巧分析1.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写作实践1.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家乡美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端午的鸭蛋》,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b6c205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5.png)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详细内容为第一至第三章节。
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以鸭蛋为主题,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鸭蛋模型。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端午节的习俗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鸭蛋。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词语讲解:结合课文,讲解生词、成语。
(2)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端午的鸭蛋》2. 重点词语:鸭蛋、端午节、习俗、家乡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4. 课堂小结:了解传统文化,热爱家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2)结合课文,用“鸭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1)a. 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端午节习俗中关于鸭蛋的故事。
b.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fed4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4.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的鸭蛋》篇一第十七课教师寄语:喝到故乡水,想起故乡人。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重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横线的的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络子()囊萤映雪()车胤()城隍庙()腌鸭蛋()2.解释下列词语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莫名其妙:囊萤映雪: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自主探究。
4.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清文章思路)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6.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7.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8.课文较后三段: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9.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
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较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502d5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d.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一、自学1、了解作家汪曾祺,学习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品味平淡自然而韵味十足的语言。
二、量学1、字词门槛() 籍贯()腌蛋()门楣()苋菜( )络子() 车胤()囊()萤映雪城隍( )庙大襟( ) 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2、汪曾祺:江苏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沈从文的学生。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
著有散文集《》。
3、思考回答:(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2)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句子能体现这种感情?三、导学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写法?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4、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试举例说明。
四、用学品读(2、3)段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五、测学1、注音或写汉字Xiàn()菜门méi()车yìn()城huáng( )庙náng[]()莹映雪肃()然起敬络()子腌( )蛋大襟( )2、“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代诗人《》中的诗句。
3、选文记叙的是最普通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作文有什么启示?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用囊莹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5、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
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
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d9066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1.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端午的鸭蛋》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尤其是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了解端午节习俗。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描述性的语句的理解。
(2)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实例教学法: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为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五、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收集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资料,准备课堂上分享。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引出课文《端午的鸭蛋》。
(2)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尤其是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端午节习俗,分享各自的了解。
(3)实例分析:以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为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4)实践活动: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制品,如鸭蛋壳画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端午的鸭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66bad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f.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1《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文化背景及节日习俗;2.学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提高口语、阅读、写作能力;3.能够通过阅读、听说训练,理解端午饮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文化阅读:《端午的鸭蛋》2.阳历和农历的关系和追溯3.和端午节有关的饮食文化和特色菜三、教学重点1.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口语、写作能力四、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讲解2.以文化为基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五、教学方法1.文化读物阅读2.小组讨论3.多媒体呈现4.语言输出练习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呈现端午节刺绣、粽子、糯米饭等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测是哪一节日。
2.简单介绍端午节习俗,引发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学习探究。
(二)文化阅读1.呈现阅读材料《端午的鸭蛋》,让学生自主阅读。
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文化学习1.针对学生提问情况,由教师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包括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背景及代表性的食品等等。
2.制作图片,展示端午节古代的一些习俗、活动和民俗习惯。
(四)词汇学习1.呈现端午节相关的词汇图片,帮助学生阅读、认知相关词汇。
2.老师出示口头类比活动,让学生猜测类比词的意思。
三、语言输出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及其内涵和价值。
2.组织学生用口语和写作的形式回答问题,学生在语音、语调及语言表述方面参考教师的指导。
七、作业布置1.分组完成端午节与其他节日的对比报告;2.整理分类端午节相关词汇,并进行巩固复习。
八、板书设计端午节相关的基础知识、词汇、文化原则等。
九、教学检查1.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期末建立端午节的主题墙。
2.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师自我总结。
十、教学总结随着文化的传播及多样性,人们对于古老而又富有内涵的端午节文化认知只有加深,领略端午节饮食文化内涵和欣赏其美,才能愉悦地度过端午佳节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阅读文化材料、听取教师讲解、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等过程中,加深了对端午节的认知和理解。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935c9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e.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鸭蛋。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友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吃鸭蛋的原因。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2)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为什么端午节要吃鸭蛋?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端午习俗有哪些?(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
5. 实践环节(1)学生口头表达:介绍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2)学生书写练习:用所学生字词造句。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了解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文化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文化探究活动,如制作端午节相关的手工艺品、绘制端午节主题的绘画作品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 亲子活动: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进行端午节的相关活动,如包粽子、挂艾叶等,增进亲子关系,传承家庭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初中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
![初中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https://img.taocdn.com/s3/m/e6173e5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d4.png)
初中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端午的鸭蛋》;(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知道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意义;(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地域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文章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2. 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意义;3.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文章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端午的鸭蛋》全文;2.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2)引导学生关注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者观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实践与拓展(1)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文章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小作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43fb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a.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10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感受文章的韵味和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过完端午节,在享受快乐之余,也深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
现在让我们看看江南的节日和我们有何不同。
(板题)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3、拟写广告词好的东西,应该让所有的人知道。
请大家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向外界推荐。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选择一样家乡的名有特产为它拟写一则广告。
四、布置作业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5876a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1.png)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教学方法:讲述、提问教学内容: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与鸭蛋的关系章节二: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讲述、展示图片、互动讨论教学内容:讲述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展示不同地方端午节的鸭蛋习俗和特色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鸭蛋习俗章节三:鸭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学方法:讲述、展示案例、互动讨论教学内容:讲述鸭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一些成功传承和创新鸭蛋文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创新自己家乡的鸭蛋文化章节四:鸭蛋美食制作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制作鸭蛋美食教学方法:演示、实践、互动讨论教学内容:介绍几种鸭蛋美食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演示其中一种鸭蛋美食的制作过程学生分组实践,互相交流制作心得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方法:总结、提问、布置作业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鸭蛋在端午节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提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布置作业,如调查自己家乡的端午节鸭蛋习俗,或者创作一首关于鸭蛋的诗歌等。
章节六: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教学方法:讲述、展示图片、互动讨论教学内容:讲述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和影响展示不同地方端午节的特色和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章节七:鸭蛋的艺术表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教学方法:展示、分析、互动讨论教学内容:展示鸭蛋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如绘画、雕塑、剪纸等分析这些艺术作品中的鸭蛋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探讨艺术作品中的鸭蛋如何传达文化意义章节八:鸭蛋的社会价值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鸭蛋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教学方法:讲述、展示案例、互动讨论教学内容:讲述鸭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展示一些鸭蛋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鸭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章节九:课堂活动:制作端午鸭蛋礼包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方法:实践、合作、展示教学内容:分组让学生制作端午鸭蛋礼包,包括装饰鸭蛋、准备礼包材料等学生合作完成礼包制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强调活动的意义和乐趣章节十: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让学生对端午节和鸭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教学方法:总结、反思、分享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对端午节和鸭蛋的理解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教育教学方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教育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806ba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b.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教育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传统节日与文化》,具体内容为《端午的鸭蛋》一文。
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挑选、制作、食用等方面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共同探讨端午节吃鸭蛋的习俗。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句子结构,讲解语法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进行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端午节吃鸭蛋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内容:端午节习俗:吃鸭蛋鸭蛋制作过程:挑选、腌制、煮熟课文重点:阅读理解、信息提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端午节吃鸭蛋的短文。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吃鸭蛋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
鸭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吃鸭蛋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有一定的寓意。
鸭蛋形似心形,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在端午节这天,家人团聚,共同分享美味的鸭蛋,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https://img.taocdn.com/s3/m/75332c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7.png)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对文中描述的端午风俗、鸭蛋特色及作者感情进行深入学习;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作者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学习生词、成语及特殊句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端午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提高学生的词汇、成语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的感情表达,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生词成语的学习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的习俗,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感情。
(15分钟)3.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作者写作风格,讲解生词成语。
(20分钟)4.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5分钟)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0分钟)(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端午习俗、鸭蛋特色、作者感情、写作风格3. 生词成语:挑选5个左右,展示在黑板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简述端午的习俗。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风格,举例说明。
(3)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成语,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 答案:(2)结合课文例句,分析写作风格。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端午习俗、鸭蛋特色等内容掌握较好,但对作者感情和写作风格的分析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文学作品,了解不同作者对端午的描绘,拓宽知识面。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6720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9.png)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优秀6篇】端午的鸭蛋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https://img.taocdn.com/s3/m/7034f0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a.png)
2024年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详细内容为教材第27页至29页。
该文通过对端午节的习俗——吃鸭蛋的描述,引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探讨,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语的掌握。
难点:作者情感的理解,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语。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析生字、词语,指导学生阅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作者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主要内容:端午节习俗、作者情感、传统文化3. 生字、词语:鸭蛋、怀念、习俗、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从端午节的习俗入手,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组织一次“家乡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家乡的习俗,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74d296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8.png)
2024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端午的鸭蛋》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深入剖析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家乡端午习俗的深厚情感。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讲解重点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明确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端午节的习俗生词、短语重点句式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端午节习俗。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写一段关于家乡端午节的文章。
2. 答案:(1)课文熟读,理解端午节习俗。
(2)例文:端午节是我们家乡的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鸭蛋。
每当我拿起一颗咸香的鸭蛋,剥开壳,就能看到那金黄的蛋黄,让人垂涎欲滴。
端午的鸭蛋,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cf560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7.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5篇第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对比感受丰富多彩地民间文化习俗。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自然流畅而意蕴丰厚的写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用心品味生活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趣。
2、难点:欣赏作品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3、关键:体会从平凡中现真情的表现。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日子吗?(端午节)。
大家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谁吗?(屈原)端午节,我们通常都干什么?你所了解的端午风俗都有哪些?(吃粽子,赛龙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高邮,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正课1、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快速阅读,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 1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2、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提问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提问二: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而作者却花费大量笔墨去写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描写是否多余?明确: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d4e1f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5.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小事抒发乡情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2)理解作者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提到端午节,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如粽子、龙舟、雄黄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汪曾祺却对端午的鸭蛋情有独钟。
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这小小的鸭蛋有何独特之处。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学生朗读后,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端午的风俗家乡鸭蛋的特点端午鸭蛋的玩法(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端午的风俗(1)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哪些端午的风俗?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这些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作者详写了“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略写了其他风俗。
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家乡端午风俗的独特之处,同时为下文重点写鸭蛋做铺垫。
2、家乡鸭蛋的特点(1)作者是如何描写家乡鸭蛋的特点的?明确:作者从鸭蛋的名声、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吃法等方面进行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一、儿歌导入(5’)1、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问: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2、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
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端午的鸭蛋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0’)1、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段)(第2~3段)(第4~6段)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10’)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明确: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
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我们一起来读2、3两段。
2、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
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
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
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
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明确: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看呢?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
(10’)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看看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1、“平淡而有味”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
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例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
(全班齐读)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3.“有淡淡的幽默”例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
(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5’)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明确: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3、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小结: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
除此之外,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学到了哪些写作的好方法?请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过渡: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
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倘若······”。
端午节刚过,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你能否也能有所感悟?五、布置作业。
(5’)1、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600字的左右的文章。
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如过年放鞭炮、发压岁钱,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2、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3、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两遍。
结束语: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
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大家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和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汪曾祺语言特色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平淡而有味(第1段)(第2~3段)(第4~6段) 2、适当的方言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3、淡淡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