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留白艺术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
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展开全文传统诗词“留白”艺术例析文字〖大中小〗)“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我国艺术传统中,诗和画总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随形,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往往相通。
不少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留白手法,取得了特别的审美效果。
白居易是大家公认的留白高手,他的《琵琶行》堪称留白的巅峰之作。
在琵琶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读者仿佛化身诗人去感受着琵琶女汩汩流动的哀惋之情,感受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撞击的震颤。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乐曲演奏过程之中短暂的“无”,使音乐和情感实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看似“无声”的“无”中生出整首乐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有”。
短暂的空白仿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给予我们的那种飘渺悠远的感觉。
短暂的余韵徐歇之后,积蓄的力量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轰然爆发出来,随即戛然而止。
此时惟有留白的“江心秋月白”冷寂无声,听众还深深地沉浸在乐曲营造的美妙世界里。
白居易在此诗中直接抒发内心情怀的句子很少,但诗人那绵绵浩荡的怨悱心潮,正是在琵琶女手翻弦飞的音符跳跃之间、旋律流转背后汹涌澎湃着 !即使在曲“声渐歇”的留白间隙里,诗人内心里何尝一刻暂息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潮涨潮落 ?如刘商的《行营即事》也是留白的杰作。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场面,而是选取“将军夸剑”这一细节。
通过将军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宝剑又杀了多少多少人,又荣膺了多少多少功名这一生活场景,控诉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惨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诗词中的留白
诗词中的留白初学诗歌者,常常写景过满,唯恐遗漏,使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
其实,作者写得再多,也是有限的,正如孔子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因为篇幅是固定的。
如果能让读者去想象和联想,那么,时空就会变得很长很大,甚至超出作品的千万倍。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下面就和大家谈谈诗歌的留白。
一、什么是留白?1、理解概念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留白雅称余玉,也就是说,它留下的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2、诗歌、雕塑、绘画、音乐艺术等,留白手法随处可见。
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几句诗,没有从正面描绘罗敷的惊人美貌,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的。
写出了各种人因罗敷而神魂颠倒。
这样,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
使读者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
这就是侧面描写留白。
雕塑留白——断臂维纳斯,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
传统绘画,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
”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音乐上亦多有“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二、诗词中的留白简介1、诗词创作中为什么要留白?留白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实而扩虚。
留白的重要作用:实中有虚方能传神,虚中有实才有寄托。
诗词的留白艺术
诗词的留白艺术诗词的留白艺术留白这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诗词的留白艺术:三种技法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
“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这种艺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绽出无数奇葩。
我观其线索,似乎有几种常见技法,在此列举,未必妥当,且以切磋:一、结构留白。
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这种技法很常见,王维诗作擅长此道,苏东坡曾赞其“诗如画,画如诗”。
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只说说其中—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诗告诉我们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
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二、修辞留白。
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
各类例证较多,不一一列举。
三、句法留白。
则产生于诗词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
它可以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良久沉思。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留白艺术——以李商隐《夜雨寄北》为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留白又称余玉,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延伸意境。
但是不能将留白理解为完全空白,因此讲究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当然留白不是任意而为之,它是创作者在创作中苦心经营的一种艺术。
留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有时也称为空白。
受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的图示理论影响,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的概念。
一、留白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与“空白”相关的词语“有无相生”的是老子。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相互成就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崔仲平,1996 :7)这正是留白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翻译留白机制的研究》一书中,作者也提到了留白机制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他认为对于文本的空白,读者是最直接的接触者。
这种空白不是文本的缺陷,而是能够引起读者审美反映的基本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在读者阅读之前,文本中会存在很多留白之处,需要读者去填补,正是因为这种填补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召唤读者的功能。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文本的空白是很有必要的,译者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空白,以期达到读者的审美反映。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中独钓寒江雪有多个译本,我们比较这三个译本:①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赵甄陶译,1999 ::126)②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吴经熊译,2010:238)③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译,2010:238). 赵甄陶认为江和雪是并列的两个意象,吴经熊认为江和雪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许渊冲则认为是在江上钓雪。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一、什么是古诗的留白之美?1.1 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现代诗相比,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其中之一就是留白之美。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常常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通过减少文字的数量来表达更多的含义。
这种留白的手法使得古诗更加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去思考诗意的深远。
1.2 留白之美体现的方式在古诗中,留白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省略主语和宾语古诗中常常省略主语和宾语,将诗的对象留给读者去揣摩。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句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里省略了主语和宾语,让读者去想象是谁在边境上行走,是谁发出了孤独的鹅叫声。
1.2.2 留白的标点符号运用古诗中常常使用标点符号来表达留白之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逗号的运用使得原上草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揣摩的余地。
1.2.3 含蓄隐晦的意象古诗中常常使用含蓄隐晦的意象来表达留白之美。
例如,孟浩然的《别董大》中有句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里的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意象,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二、留白之美的意义和价值2.1 留白之美的审美效应留白之美可以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展开无尽的想象。
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思考来填补留白,与诗人进行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这种审美效应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2 留白之美的观念意义古诗中的留白之美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写作风格。
它强调了表达的简练与含蓄,追求意境的折射和留白的空间。
这种观念意义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使得现代文学更加注重意境的呈现和读者的参与。
三、留白之美在具体诗作中的应用3.1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留白的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思考的空间。
为了表达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他省略了主语和宾语,通过戍鼓声与边秋鹅叫声的对比,使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思绪万千的氛围。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诗歌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析导读:在教学中,对诗歌诠释的完满与解读的精细常常会影响学生审美的趋向,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首诗的终生体验,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讲究留白将会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并激发学生不断品咂与不断追求诗意的兴趣。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
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文学艺术,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
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
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
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意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过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
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
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
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
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诗词中的留白艺术
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留白通常被用来暗示、预示或引起读者思考。
以下是一些诗词中留白艺术手法的例子:
1. 暗示故事情节的留白: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只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没有明确表达出送别时的具体情境和情感,但通过“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意象的组合,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出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表达含蓄情感的留白: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诗人只描述了昨晚的风雨和自己的浓睡,但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花的关切和忧虑。
然而,通过这个留白,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花的深深关切和忧虑。
3. 创造意境的留白: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并没有明确表达出对这些景象的感受。
这个留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之,留白是一种高妙的艺术手法,它让诗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的可能性。
巧用诗文中的留白艺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巧用诗文中的留白艺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八年级张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晚唐诗人司空图在《诗品》中对诗歌运用留白艺术的最高评价。
下面就古诗中的留白艺术与创新思维之间的联系做一点探讨。
一、概括性语言中的留白空间古代诗歌,大多是简约精炼之作,但看似简洁的言语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甚至一句话,在空间上,可横跨西北边陲与江南水乡乃至海角天涯,时间上,可上至三皇五帝下达唐宗宋祖以至上下五千年,内容上,可囊括东周列国、楚汉相争等重大事件,不少诗句中所蕴含的信息量难以预计,给人留下无限的探求空间,既是语言锤炼的精华,又具铅华落尽见真淳的朴质。
初中课本中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可谓是概括性诗歌语言的典范。
诗歌紧紧围绕木兰的形象着墨,详略得当。
其中不少情节惜墨如金,写得极为简约,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三十字,便高度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极为简练。
尽管只有几句话,却不乏意境,诗歌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顽强毅力。
边塞生活是艰苦的,远处忽断忽续传来打更的声音,让千里之遥的关外更显苍凉寂寞,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死沙场。
区区几十个字便将此情此景,写得有声,耐人寻味。
真可谓字字千金。
教学时,可利用诗歌语言的含金量丰富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可让学生对其中的句子进行拓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概括了木兰及战友们十几年间艰苦卓绝的征战生涯,可启发利用概括性语言所留下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扩展诗中的画面,再现作为女儿身的木兰,在军营生活中,除开要像其他战士那样经受战争的磨砺外,还要克服女性先天生理条件的弱点,其间艰辛不言而喻,学生可就这些因素去填充概括性诗句中留下的空白。
诗中像这样简括的句子比比皆是,为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诗词的留白例子
古诗词的留白例子留白,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运用留白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诗歌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
所以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布局和意境的需要.也常常受到诗人的运用。
司空图在二十四品中这样表述含蓄的:《诗品二十四则·含蓄》唐代: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留白这一表现手段就是深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释义: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留白的诗词比比皆是。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诗只有五行二十八个字,整首诗用大量的物象堆积而成。
在诗中,作者没有明显写出悲凉的心境,而这些“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物象,却形象生动表达了一个断肠人的心情。
由于留白,这首诗能给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
古诗中的留白之美,是指作者在诗歌中有意或无意地保留了部分空间,让读者在留白中自由想象,增添诗歌的情感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留白
之美,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一。
从古代到现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善于运用留白之美的技巧,以此来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用
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在最后一句却留出了“止观之余景”,让读者自己去品味,仿佛让我们与王之涣同时站在楼前,感受
着雄伟壮观的景色。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整首诗始终贯穿
着豪情壮志。
其中最为经典的几句话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几句话中含有极
其丰富的情感,而且非常易于让读者产生联想。
同时,留白的技巧也
被充分应用到了这首诗中,让读者在这些留白之间去体味自己的想法
和感情。
在现代诗歌中,留白的技巧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现代诗歌注重意境,
通过留白来表现出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
效果。
例如《二月》这首诗中,诗人翁卷用留白来表现作者的疑问和
不安,他的一个疑问就被留白的形式无言地表现出来了,这种巧妙的手法既使诗歌更加简洁明了,又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总之,留白之美在古代与现代的诗歌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技巧与美学相结合,让诗歌更加优美、富有质感和情感渲染力。
在现代的写作中,留白技巧也可以同样地被应用,让我们用留白之美,探究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浅谈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
浅谈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团风县李四光中学徐大芹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
那种一看就让人彻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人们往往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富有大量感悟、想象空间的作品欣赏不已。
《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夸赞了罗敷的环境、器物、服饰,铺陈描写了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神态,却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可我们却能想象到罗敷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这就是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罗敷形象。
这便是诗歌中留白的魅力。
一、留白处悟真情诗歌讲究“意境美”,固都很含蓄。
作者的情感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往往寄予在某些意象当中,让人去揣测、体会。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中的留白感悟其情感。
如唐代边塞诗人曾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写雪天送朋友的诗。
诗的结尾写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朋友已经骑马远去了,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深的马蹄印。
诗是表现惜别的情怀的,但这种情怀深沉、复杂、激动,难以说尽,干脆不说,而借那雪天隐约可见的一串马蹄印暗示给读者,让读者去想像诗人雪天送友情景:他站在雪地里,身处寒风中,已经望得很久很久,可他还在呆呆地向远方望着。
天气是寒冷的,而诗人那颗怀友的心却是热的,那雪地上的一串马蹄印展示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都能让读者在留白中悟真情。
二、留白要讲求艺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
让“空白”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
“空白”也可能就是教学的突破点,“空白”越来越明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就越得以增强。
诗歌教学的留白不是随意设置以哗众取宠,也不是执教者疏于备课导致的遗忘的角落。
诗歌教学的留白是精心设置的慧心所在,如绘画一样,云气蒸腾处看似“无”,看似白茫茫一片,但那“白”不是空白,更不是笔墨遗漏处,那里是作者精气神的汇聚,是千林万壑,是千山万水,是无声处的惊雷,是尺幅向外拓展的“世界”。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留白在艺术创作中应用很广,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留白艺术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能够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顾的成效,能够创建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地。
与西洋绘画中最大的不一样的是,中国画不会画满,而在尺幅上留下大批的空白,让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诗歌和其余文学式样的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建,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像。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诗和画老是作为姊妹艺术如影相随的,诗情与画意就像同枚硬币的两个面,绘画与诗词所创建的艺术境地常常相通。
好多诗词歌赋都借鉴了绘画的很多的留空手法,获得了有效的审美成效。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珍宝。
它把境界美、音韵美以及真理美交融为一体,产生了特别的审美成效,学生能够从这类艺术中遇到美的熏陶。
古典诗词艺术中特别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激荡的艺术境地。
这是对诗歌留白理论最为精粹的阐述,他重申了诗的语言一定特别1 / 5精警、委婉,力争少写甚至不写,让人在艺术空白中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建,即作者经过‘不着一字’的特别艺术手段,给读者留下能够浮想联翩的‘留白’,把创作与赏识,读者与作者联络起来,共同创建了‘尽得风流’的诗歌特别形象——那种余味无量的深沉境界。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留白特点(一)意象留白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亲密有关。
从口耳相传的民歌开始,写景则借景抒怀,咏物则托物言志。
所写之光景,就是客观的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意。
在乎象的空白中,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掌握诗歌意象,就意会诗歌的要旨,进入了诗歌的境界,感知诗人的感情。
所谓意象的构造,就是指一首诗中的很多意象,或由于近似而相属、或由于相反而比较,或由于联想而相应,此呼彼答、有机发展,成为一系统。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对于学习语文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留白审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词的精髓。
一、留白审美的含义----------------------------------------留白审美是一种艺术思想,也是一种文学写作技巧,它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增加部分的空白,使作品更加简洁、优雅,从而体现出作品的独特性。
留白审美在古诗词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让读者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古诗词。
二、留白审美在古诗词中的应用-----------------------------------------------1、层次感强:留白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强调作品的层次感,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留白能够让作品的意境更加浓厚,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2、情感表达:留白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留白能够让作者表达出他们情感上的不同,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3、审美感强:有时候,留白也可以用来表达审美感,让作品显得更加优雅。
古人常常用留白来表达一些不可言传的感情,这样就能够让作品显得更加优美。
三、留白审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1、了解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留白审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学生可以通过留白审美来体会古人的写作思想,从而对古代文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拓展想象力:通过留白审美,学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留白部分,去想象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思维能力。
运用留白的诗词
运用留白的诗词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
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
想象的空间。
以下是一些运用留白的诗词及其赏析:
1.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前两句用简洁的语言描
绘了一个寂静、荒凉的景象,山上没有飞鸟,路上没有行人,整个世
界仿佛都被白雪覆盖。
后两句则通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让读者自行想象这位老翁在江边垂钓
的情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2.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通过问答
的形式,将一个寻找隐者的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
处”更是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想象隐者所在的地方是如何的神秘和遥远。
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前两句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后两句则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留白的手法,让读者自行想象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所思所想,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些诗词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氛围或情境,让读者自行想象和补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诗歌中的留白
诗歌中的留白
留白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指在诗句中故意留出的空白,使得读者可以在其中自行想象,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意境。
留白可以是字词之间的空隙,也可以是行与行之间的间距。
这种留白不仅在视觉上造成了一种美感,而且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更加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涵,因为诗歌中留白与实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留白可以表现出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内心的感受,它可以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有力。
留白的运用,可以让读者在情感上更加投入到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可以让读者更加自由地解读诗歌内涵。
有时候,留白也可以是对于诗歌主题的一种象征性表现。
比如说,在一首探讨孤独的诗歌中,作者可能会故意在诗句中留下一些空白,来表现人们面对孤独时内心的空虚感。
总之,留白是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和意境。
在诗歌中,留白与实写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 1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分析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分析【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熏陶的重要责任,因而,将“留白”艺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之中,挖掘课本中别有意蕴的留白处,并在点睛处巧妙留白,带领学生体悟“留白”的智慧,这种尝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小学古诗词留白教学中进行处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留白,艺术处理中国古代诗歌非常讲究“留白”艺术,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
这种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魅力,可以带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领悟诗歌留白艺术的韵味。
1、以“动”代情类留白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有时会戛然转为写动作,以人物动作的描写代替情感的直接抒发,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余味无穷。
这一手法可以使读者从人物动作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对于这一句的理解,有的老师让学生直接字面理解为:最惹人爱又顽皮的小儿子,在溪头趴着剥莲蓬吃。
但在教学中某老师却发现了“卧”字表现的空白,她扣住“卧”字,请同学们观察插图中的孩子,孩子明明是趴着的,为什么说他是“卧剥”?经过想象和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卧”只是小儿的一种姿势,既是顽皮的小儿,累了肯定会有各种动作,还可能躺着、侧着等等,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卧”也可能是“仰卧”、“侧卧”、“俯卧”等。
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对简单的动作,凝练的字词的赏析,看见“卧”字背后潜藏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小儿的顽皮、活泼、天真烂漫的形象更加丰满。
又如学习《秋思》时,细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诗中留别时心情如何,归家途中又有怎样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先反复诵读,并想象景象。
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留白表现手法
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留白表现手法诗歌中有:种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如拟人、隐喻、转喻、夸张、对比、象征、虚实结合等。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都有。
有豪放婉约的诗,反映时代生活,自然流露作者的舞台情怀。
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由于作者的兴趣、人生经历和时代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
诗歌要讲究意境,留白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空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留白空间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审美空间。
所以留白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是诗人出于布局和意境的需要而使用的。
司空图这样表达了二十四条中隐含的:“不言,风流。
文字不涉及困难,也不再烦恼。
真的有屠杀,而且是大起大落。
如碧酒,花归秋。
久空尘,无心海沤。
浅深聚,取其一。
”留白的表达手段是得到“一个字都不要,浪漫一点。
”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空白的诗歌比比皆是。
比如马致远的诗《天净沙•秋思》。
枯藤挂在老枝上,归来的乌鸦在黄昏时呱呱叫小桥,流动的小溪,哈姆雷特的家小路,马,还有风流浪汉那个患相思病的旅行者仍然在世界的尽头这首诗只有五行二十八字,全诗由大量实物组成。
在诗中,作者没有写清楚悲伤的心情,但这些“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象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心碎的人的心情。
由于空白空间,这首诗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所以空白空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在这里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比如王伟的《鹿柴》空山上好像没人,然而我想我听到了一个声音,回到森林里,从绿色的苔藓中反射回来。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简单明了,但由于其含蓄的意境,产生了审美上的多义性,使得不同的人读了之后感觉不同。
李渔《虞美人》《春秋明月几时/往事知多少/昨夜小楼东风/月中故国不能回首//玉雕应该还在/只是朱妍的改变/问你能有多愁/只是一条河向东流》也是如此。
这首诗用意境中的空白来迁就诗人的情感,留下的空白也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强烈的情感。
王维诗中的留白
王维诗中的留白:王维的诗中经常使用留白技巧,通过描绘画面中的一部分,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种留白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也体现了王维的绘画技艺。
以下是一些使用留白技巧的王维诗句: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句诗描绘了一片深林中的景象,人们不知道深林中的景象,但是明月却能照亮深林,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2. “落花独自凄凉,月色入高楼。
”这句诗描绘了落花和月色,通过留白手法,让人感受到花落时的凄凉和月色带来的孤独感。
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句诗描绘了一座空山,没有人的踪迹,只能听到人的声音,通过留白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幽静感。
4.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句诗描绘了夕阳返照进入深林,照在青苔上的情景,通过留白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动态感。
总之,王维的留白手法为他的诗歌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艺术感,也展现了他的高超绘画技艺。
拓展资料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画家,被誉为“诗佛”。
他出生于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是唐朝时期的贵族子弟。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同时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他的诗作以描绘山水、自然景象为主要内容,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除了诗歌创作,王维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他的绘画作品不仅注重自然美的表现,也注重对人物形象和生活情趣的刻画。
他的绘画作品深受后人赞誉,被视为中国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王维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是一位贤能的官吏。
他在开元九年中进士,担任过太乐丞、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他在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他在晚年时期信仰佛教,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总之,王维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歌和绘画作品都成为了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的留白艺术乐浩明一、引言:从缺憾美说起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雕刻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则被认为是“奇迹中的奇迹、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 (罗丹)。
虽然她的双臂残缺,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妩媚、优雅、宁静、纯洁,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曾有人试图“恢复”她的断臂,但从没有创造出更美的维纳斯。
为什么呢?其实,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甚至于更美。
那种更美的获得是欣赏者发挥了想象力,进行了再创造,而形成缺憾美感。
这是—种留白艺术。
艺术的美感总是相通的,维纳斯的缺憾美是“留白”的成功,而留白之始祖在中国。
这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中国画的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它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对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引用)。
好个无中生有!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
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
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比如,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是一首爱情小诗,只写开头,没有高潮、结尾,留出许多空白。
甚至最后给出一个谜,谜底给读者去猜测。
在特定的爱情的背景下,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
由此可见,设计“空白”的目的并非让它真正空白,而是通过空白去达到内涵丰富的目的。
作者留下的并不空,而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法。
留白的诗词不局限于诗句字面的意义,在联想、猜测、揣摸之中获得字面以外的蕴含,诸如感情、哲理等方面的某种含义。
在诗的艺术空白中,那些故意省去的境况、那些虚化了的描写,并不是作者无法具体表现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调动想象力,去填补字面中的残缺形象,往往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在结构上看,虽然写了“桥上”“楼上”“明月”“窗子”等景物以及某种思绪。
但也只是开了个头,没有高潮和结尾,以“不全之全”构筑了诗的“空白”,使读者从“空白”之中获得“再创造”的审美需求;从字面看,诗描绘了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但故意留下原因不说,画面上是桥、楼、明月、窗子、梦的巧妙安排,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颇具意趣的画卷。
透过这字面意义,往深处探究,可以领略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原因:可能你是个美人,因为能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应是一代佳人无疑。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美丽高雅的你,已被人深深地恋着,进入相思者的梦中,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然而“你”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无限的幽怨和伤感蕴含其中。
这还只是感情的投射层。
然而,这首诗构筑得尤为奇妙,读者在领略诗的语义层次和感情层次之后,在反复咀嚼之中还可以品出诗背后的哲理意义:你在诗中既是“看风景的”,可同时又是一道“风景”被人看;“明月”为你装饰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在转化着,这样,诗又告诉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
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二、古典诗词的留白艺术:常见的三种技法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
“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这种艺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绽出无数奇葩。
我观其线索,似乎有几种常见技法,在此列举,未必妥当,且以切磋:一、结构留白。
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这种技法很常见,王维诗作擅长此道,苏东坡曾赞其“诗如画,画如诗”。
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
只说说其中—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现代诗也会这么去构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曾轰动了当今整个诗坛。
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
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光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多义现象产生了,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二、修辞留白。
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
又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子夜歌》中的“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丝,一字含双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各类例证较多,不一一列举。
三、句法留白。
则产生于诗词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
它可以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良久沉思。
也可以在科学语言看起来的错误,在文学语言中往往成为恰当的艺术空白,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看不到的景象,某种程度上看存在错误,却把人引入愁绪之中。
也可以通过词类活用产生一种复义感应或含混效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带给人无数美好想象。
也可以通过反常搭配(如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改变语义而形成的意义空白;如历来为诗词家们称赏的宋祁的《玉楼春》(春景)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和张先的《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句,就是因为“闹”字和“弄”字的反常搭配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受空缺。
古体诗通过炼字炼句实现留白,现代诗也有类似技法。
如雪莱的《西风颂》结尾有这么几句:西风啊要是冬天已经到来阳春还会远吗西风与春天反常搭配,读者沿着字面找到了外延义:随着季节春秋冬夏周期性的轮换,要是寒冷的冬天已到来,那么温暖的春天就不是遥远了。
它隐含着另外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内涵义:冬天象征黑暗腐朽的旧制度的最后猖獗,象征着死亡;春天的温暖与勃勃生机象征着新生。
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必然灭亡和对新社会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
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留白”,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以上可以看出,诗的“空白”艺术是诗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我们就可以活学活用。
也可以看出,以上技法既可相对独立运用,也通常互通共融,这便取决于诗词表达的需要和诗人创作的取舍了。
三、实践诗词留白:写什么?留什么?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张力,也最具有表现力,它差异于用大众语言写成的文章,尤其通过留白最能给读者以遐想。
那么在我们的创作中,写什么?留什么?我们还是在优秀的诗文中寻找答案,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一、写情节,留悬念比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全唐诗九万八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
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
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
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
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
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奔跑的领地。
二、写物象,留意象比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秋思》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是大量物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历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
断肠人在时、空的边缘徜徉,他在苦苦追寻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童话,他在热切地渴盼着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园!三、写形态,留神态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大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与空间位置,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作者与亲人离愁别绪的面貌、神态,这是空与白。
时空转换,乡愁积累。
简单的文字却带给人无比的震撼。
可见,诗需要用形象头脑,更考究跳脱与留白。
否则,就会显得过于表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如果不需想象,那也就会枯燥乏味。
四、写谜面,留谜底比如,前面中曾举列过,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的心房里爱情在酣睡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爱情小诗给出了一个谜面,谜底给读者去猜测。
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
五、写事物,留喻意此类,竹枝词特别值得一提。
竹枝词常用大量谐音做隐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前篇曾说过,刘禹锡用晴的谐音暗喻“情”。
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歇后语也入了诗。
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情郎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
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枉费思)。
这后一句是歇后语。
《雷泽竹枝词》也用歇后语的:燕子来时雁北飞,留郎不住别郎悲。
小麦空头难见面,春蚕作茧自缠丝。
后两句都是歇后语,以谐音比喻恋情。
比喻之精妙,令人感叹。
在诗词的留白艺术中写什么?留什么?答案或许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
“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
”一首诗完成后读者怎么解读全由读者说了算,对诗的明确赏析已与作者没有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