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表面活性剂功能与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增溶了一种极性有机物后,会使表面活性剂对另一种极性有 机物的增溶程度降低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
• 乳液聚合:聚合反应在胶束中进行 • 石油开采:“驱油”以提高开采率(二次采油和三次
采油) • 胶片生产:去除斑点 • 洗涤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
• 乳状液:指一种或多种液体以液珠形式分散在与它不相混 溶的液体中构成的分散体系,由于体系呈现乳白色而被称 为乳状液
一相是与水不互溶的有机相,故乳液的两相也分别被称为 水相和油相。
表 3-1 液滴大小对分散体系外观的影响
液滴 大小
大滴
>1μm
0.1~1μm 0.05~0.1μm <0.05μm
外观 可分辩的两相 白色乳状液 蓝白色乳状液 灰色半透明液 透明液
3.2.1 乳状液的类型及形成
3.2.1.1 乳状液的类型和鉴别
(1)稀释法:利用乳状液能够与其外相液体混溶的特点,以 水或油性液体稀释乳状液便可确定其类型。
(2)染料法:将少量水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若整体被染 上颜色,表明乳状液是O/W型;若只有分散的液滴带色, 表明乳液是W/O型。
(3)电导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好,W/O型乳状液导电性 差,测定分散体系的导电性即可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3.1.3.2 被增溶物的化学结构
• 脂肪烃与烷基芳烃被增溶的程 度随其链长的增加而减小;随 不饱和度及环化程度的增加而 增大;带支链的饱和化合物与 相应的直链异构体增溶量大致 相同。
图 3-3 烷烃和烷基芳烃在月桂 酸钾溶液(15%)中的增溶量
• 烷烃的氢原子被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取代后,其被表 面活性剂增溶的程度明显增加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3.1 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1)具有相同亲油基的表面活性剂,对烃类及极性有机物 的增溶作用大小顺序一般为: 非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
(2)胶束越大,对于增溶到胶束内部的物质增溶量越大。 (3)亲油基部分带有分支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较直
链的小。
(4)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活性剂分子上引 入第二极性基团时,对烃类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 极性物增溶作用增加。
(4)滤纸润湿法:将一滴乳状液滴于滤纸上,若液体迅速铺 展,在中心留下油滴,则表明该乳状液为O/W型;若不能 铺展,则该乳状液为W/O型。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1. 非极性分子在胶束内核的增溶
–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等不易极化的非极 性有机化合物
– 增溶后胶束体积变大
2. 在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增溶
图3-2(a) 胶束内核的增溶方式
– 分子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相似的极性有机 化合物,如长链的醇、胺、脂肪酸和极 性染料等两亲分子
– 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之间 ,增溶后 胶束并不变大
- 以聚氧乙烯基为亲水基团的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通常将被增溶物包藏在胶 束外层的聚氧乙烯链中
- 被增溶的物质主要是较易极化的碳氢 化合物,如苯、乙苯、苯酚等短链芳 香烃类化合物。
图 3-2(d) 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
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四种形式的胶束增溶作用对被 增溶物的增溶量大小顺序如下:
(4)>(2)>(1)>(3)
图 3-5 氯化钠对偶氮苯增溶作用的影响
3.1.3.5 有机物添加剂的影响
• 添加烃类等非极性化合物,会使其增溶于活性剂胶束内部, 使胶束胀大,有利于极性有机物插入胶束的“栅栏”中,即 提高了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
• 添加极性有机物后,增溶于胶束的“栅栏”中,使非极性碳 氢化合物增溶的空间变大,增溶量增加
图 3-2(b)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 增溶方式
3. 在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
- 苯二甲酸二甲酯等既不溶于水、也不 溶于油的小分子极性有机化合物和一 些高分子物质、甘油、蔗糖以及某些 染料
- 这些化合物被吸附于胶束表面区域或 是分子“栅栏” 靠近胶束表面的区域
图 3-2(c) 胶束表面的吸附增溶
4. 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
• 乳化:形成乳状液的过程 • 内相和外相:在乳状液体系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一相称
为内相,另一相连成一片,叫做外相
• 连续性和不连续相:外相也叫做连续相,内相由于其不连 续性又称为不连续相。
•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内相也称分散相,外相也称分散介质 • 水相和油相:由于大部分乳状液有一相是水或水溶液,另
图 3-4 正庚烷和正庚醇在十四酸钾溶液中的增溶作用
3.1.3.3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增溶作用的影响,随表面活性剂类型和被增溶 物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多数情况下,温度升高,增溶作 用加大。 3.1.3.4 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3.1.3.4 添加无机电解质的影响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 中添加少量无机电解质,可增 加烃类化合物的增溶程度,但 却使极性有机物的增溶程度减 少。
1. 乳状液的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 (1)水包油型(O/W):内相为油,外相为水,如人乳、牛
奶等。 (2)油包水型(W/O):内相为水,外相为油,如原油、油
性化妆品等。 (3)套圈型:由水相和油相一层一层交替分散形成的乳状
液,主要有油包水再包油(O/W/O)和水包油再包水 (W/O/W)两种形式。
2.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第 3 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3.1 增溶作用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 3.3 润湿功能 3.4 起泡和消泡作用 3.5 洗涤和去污作用 3.6 分散和絮凝作用 3.7 表面活性剂的其它功能
3.1 增溶作用
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
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胶 束的存在,使得在溶剂中 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 度显著增加的现象
2. 基础:胶束的形成,表面活 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 束越多,难溶物或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 溶解得越多,增溶量越大
图 3-1 2-硝基二苯胺在月桂酸钾水 溶液中的溶解度
3. 特点 –自发进行的过程: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体系 更加稳定 –以分子团簇分散在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增溶后溶 液的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等没有明显改变,说明 溶质并非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与使用混合溶剂提高溶解度不同:表面活性剂的用 量很少,没有改变溶剂的性质 –与乳化作用不同:增溶后没有两相界面存在,属热 力学稳定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