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写作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新闻比较

一.价值取向上不同的主体依据受众意识与舆论导向受众本位。

在西方,新闻媒体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商业性经济实体。

它们拥有自己的私有产权,充分的经济自由选择。

传者本位。

在我国,新闻媒体在国家运作和社会稳定中扮演者关键角色,意识形态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宣传教化,政策的事实讲解成为它的主要功能。

两种不同的主体依据就是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取向:1、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受众意识;2、以传者为依据的价值取向,称为传者意识。

受众意识的表现:1、要尊重受众的知情权;2、要尊重受众的自觉能动性;典型性和传神性3、重视对受众的调查。

二.题材表达上的主客差异——客观报道与主观认知我国新闻失实现象的表现浮夸溢美,拔高事实捕风捉影,凭空捏造以微观的真实掩盖宏观的不真实三.表达方法上的层次区别——表现和陈述1)在语言技巧上的区别:中国的新闻写作主要采用的是陈述的方法;西方的新闻写作则是变现的方法中国: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纪实的风格,特点是讲究字词的锤炼和结构的严谨。

陈述用于反映客观内容的概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进程,能给人以总的印象,比较富裕概括性。

没有陈述,就看不到客观内容的总体和发展,便没有广度。

外国:知和感要统一。

任何一条新闻,都必须具有传播的事实,也必然会在接收对象身上引起某种程度的传播效果。

传播者的目的性和受众的感受性要结合起来,要做到知和感的统一。

表现的方法:白描、细描(细节描写)表现的基本构成——画面、形象和细节2)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四.结构安排上的风格异趣曲折和朴直直: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顺序写来,整个结构是一条直线,如河水平顺地流过宽阔的河道。

曲:是讲求记叙层次的变化无定,忽断又续,造成起伏不平的结构格局,似一泓山泉,在嶙峋怪石间跌宕流淌。

由于宣传职能的作用,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有时需要突出某一事实,因而有意无意地损害了结构的逻辑性。

定势我国的新闻写作,历来讲究结构上的严整,层次分明,但缺少变化。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方新‎闻报道比‎较篇一‎:‎中西新‎闻报道比‎较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

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

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

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

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

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

中西方解释性报道之比较

中西方解释性报道之比较

论中西方解释性报道的异同第一,背景式新闻写作与述评性新闻写作,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以2007年普利策奖国际报道奖获奖作品《“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和中国新闻周刊《杭州飙车案70码背后:民意的红灯》为例进行对比。

一、靠背景解释,还是靠逻辑说理。

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基本上都是在客观的报道新闻事实,即通过新闻事实、背景材料的运动给读者呈现一种真实可信的画面。

文章由几个方面组成:1、一个医生在治疗一个因电击严重受伤的五岁小男孩,同时发现其血液中铅含量严重超标为开头。

2、从而揭开中国最为严重的铅中毒事件之一,并进而上升到环保的层面。

3、介绍铅的污染源,包括制造铅锭的工厂。

4、村民铅中毒的表现。

5、背景材料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对铅中毒的定义,研究表明铅含量过度带来的危害。

6、接着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场灾难体现了在面对中国飞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损害时,中国民众是多么的脆弱。

”虽然是作者的观点,但读者完全可以从上述材料中领悟到。

7、接下来作者将视角延伸到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损害。

在谈到具体损害问题上,作者引用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统计数据来说明。

8、铅大量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原因。

9、国外面对中国高含铅量商品可能造成危害的举措。

10、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防范铅中毒的斗争尚处于早期阶段,而美国早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此类行动。

11、工厂为躲避监督将厂设在农村而不是城市。

纵观这篇解释性报道,我们很难看到作者主观性的意见,基本上都是在材料的介绍中给读者呈现,虽然没有作者的主管意见,但读者却能从报道中读出铅含量超标的危害以及中国现在的环境问题,发人深思。

大量的背景材料,可以尽可能地扩大读者的视野,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去认识新闻事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与条件下发生的,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还进一步知其所以然。

这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给读者展示的是尽量真实的世界。

这正如美国资深报人马克•埃思里奇所说:“在当今异常复杂的世界中,解释性报道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中西方新闻写作模式的几个不同特点

中西方新闻写作模式的几个不同特点

Several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s
Writing Model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作者: 韩玉花;尹洪山
作者机构: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42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121-122页
主题词: 新闻写作;中西文化差异;表现风格;文化背景
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新闻的写作模式往往体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中西方新闻写作模式的差异一是表现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上,中国记者比较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西方记者更善于形象思维.二是西方新闻记者较少采用陈述的表达方式,而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表现.他们在写作中多采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善于通过形象化的比喻使新闻富有情趣,善于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把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写活,从而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借鉴、吸收西方新闻写作技巧,有利于我们突破固有的写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充分实现新闻的价值和功能.。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

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

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

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

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

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

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新闻报道叙事差异比较研究(赵强南宁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530001 )摘要:西方新闻报道像写故事一样,给读者客观、悬念、刺激感,而我们中国新闻报道像写报告一样,讲究准确、直观、详细。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西在新闻报道叙事上的差异,在市场经济越发完善的中国,我国的新闻报道叙事的手法会不会再将来和西方新闻报道手法趋同,或者说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作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报道叙事方式和技巧,本文试图揭示西方发达国家私营媒介新闻报道叙事手法产生的原因,希望对中国学者产生启迪。

关键词中西、新闻报道、差异、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

正如泰国《东亚日报》所言:“中国正真站起来了,成为世界大国。

”10月3日,同为金砖四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

而巴西人在申奥陈述中特别提到北京奥运会成功鼓舞了他们。

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吸引了世界关注。

另外,南宁是除北京以外,唯一设有大使馆区的城市,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开通国际列车的城市。

这些新闻事件,都被中国和西方国家广泛报道。

但是同一事件,西方媒体报道叙事和中国媒体产生差异,导致西方受众的误读,而不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差异不可小视。

什么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叙事?“文本(text)的原意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1。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闻报道文本:是一种新闻的印刷形式或者说是书写形式的总称。

即我们看到的报纸的新闻手稿、及广播电视新闻的文案等等文字性新闻作品。

“新闻文本属于叙事文本,叙事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

1.新闻报道叙事差异的历史原因(1)记者本身的素质。

特别是记者和政府关系的差异。

这个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的很明显。

西方发达国家新闻记者和政府关系密切,但又保持中中立色彩。

记者和政府中的许多官员是朋友关系,记者可以很方便的从政府那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中国新闻记者和政府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记者必须服从于政府的安排,听命于政府官员的指导和要求。

从一般性报道语言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

从一般性报道语言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

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吴建清1(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61)内容提要: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政论语言等一样,是一种书面语言。

本文通过对大量报刊新闻的阅读和分析,发现中西方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遵循了简短精悍、准确具体等共性,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新闻语言必定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各自的风格。

本文拟就一般性新闻报道这一手段,运用比较法来探讨中西方语用的异同。

关键词:语体语用比较新闻报道1. 引子“语言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邵培仁,2000),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

语言运用得好与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

新闻语言是指与文学语言、政论语言、科学语言等行业语言相区别的,专门用于表达新闻事实的特殊语言。

它既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

因此,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既要尊重一般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也要符合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规律。

语言是事实的载体,是新闻报道的直接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的语言是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将直接影响事实的表达,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和可读性。

对于新闻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中西方各具特色,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 从一般性新闻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的特色2.1 西方新闻语言的报道与特色:2.1.1 西方新闻记者写新闻似乎是“惜墨如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要点突出、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是西方新闻写作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色。

为了使报道短小精悍,他们把句子和段落尽量缩短,但每个段落必须做到统一、连贯、有力;短的句子还是要通顺。

其次是简练。

美联社(AP, the Associated Press)专门把“简短”(shortness)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章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

”(程道才,2004)其他西方国家也莫不如此。

简洁明快的风格,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而在导语(lead)中则体现得最为明显。

中西方新闻导语风格特色比较

中西方新闻导语风格特色比较

以及互动 的内容等有一定 的了解 。通过 的公 安部 门利用微博借 助 网民的力量 成 时 ,避免谣 言传播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 网络传播 的内容 了解 网络舆情 ,及时把 功追缉逃犯 ,获得 了不错 的社会 反响。
握 舆论动态 ,掌握社情 民意 。并对可能 在 处 理 公共 性 突 发 事件 时 ,政 府
条导 语 :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邮 电部 7 日
三 、繁 杂与简洁
现在 ,西方记 者为导语 的求新求异
( 透 社 9月1 日 电 )滦 河 引 清 绞尽脑 汁 ,导语的形式 已经 出神人化 。 路 1
水 , 人 民 品 香 茶 , 天 津 2 0 户人 家每 来看美联社 的这条导语 : 3万
美 国新 闻学教授艾米 利达斯说 : “ 闻 户免 费供应5 克龙井茶…… 新 0
惠特彻奇 电
通过 比较可见 ,新华社 的导语夸大
地 点:希 罗普 那的一处花 园
时 间 :午 夜 … …
实 的成 分 统 统 删掉 。” 如新 华 社 的一 其辞 ,光靠华 丽的辞藻 ,脱离 了生活 的
社. 0 :1 2 1 9 0 1
路 透社 的一个重 点 自然 比新华社不 来 看报道天津引滦工程 的两条导语 :
( 华社9 1 新 月 1日天 津 电 )今 天
个外 国记 者写道 :“ 两个好 , 生
分 伯仲 的多点更 能吸 引我们 的眼球 。再 生一个更好这 就是 中国政府 和中 国共产
清晨 , 当天 津 千 家万 户拧 开 水 龙 头 ,
( 作者 简介 :赵亚 丽,吉林师 范大 学国际文化 交流学院讲 师 ;山玉玲 ,吉
从 2 0多公 里 引 来 滦 河 水 源 源 流 淌 的 时 头 ,新 颖别致 ,引 人人 胜 。类似 的在 西 0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张萍201X-2-1 16:52:30 来源:201X年01月30日16:40 今传媒摘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

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中式新闻写作注重客观性和传统价值观,西式新闻写作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多样化观点的呈现。

下面是一篇关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新闻报道的中西写作风格对比。

中式新闻写作风格:据官方媒体报道,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防控措施,力求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其中,封锁措施被广泛实施,包括禁止大型集会、关闭公共场所、封控疫情重点区域等。

此外,各地政府还加强了医疗资源的调配,加强了疫苗研发的推进,并积极敦促公民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官方数据显示,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疫情传播速度得到明显放缓。

各地政府也积极做好病例的隔离收治工作,加大疫情防控的力度,为疫情的最终彻底消除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式新闻写作风格:报道称,近日,中国政府在防控新冠病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从禁止大型集会到关闭公共场所,再到封控疫情重点区域,各地政府在努力遏制病毒的传播。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医疗资源的分配,积极推进疫苗研发,并敦促公民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据数据显示,这些措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疫情的传播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各地政府也加强了病例的隔离和收治工作,并加大了防控力度。

这些举措在疫情的最终消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式新闻写作侧重于官方数据和政府举措的呈现,表达对政府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而西式新闻写作则更加强调多样性观点的展示,突出民众的参与和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中式新闻写作风格:针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报道中,中式新闻写作更加注重客观性和传统价值观。

在报道中,会重点强调政府的举措和数据,以此来突显政府的决策科学、及时和有效。

这种写作风格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中式新闻写作注重维持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在疫情防控方面,政府的举措和决策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的关键。

通过强调政府的努力和成绩,中式新闻写作给人们传达了一种安全感和信心,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至关重要。

其次,中式新闻写作倾向于展示政府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

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

中西深度报道比较论□郭光华 朱祖纯 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入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的报道。

中国的深度报道虽然受到西方深度报道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受自身深厚的文化背景制约,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特色。

本文拟对二者的不同风格与不同的源流作一番比较。

一、背景式写作与述评式写作:两种不同的风格 深度报道的旨趣不在于报道,而在于解释。

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的说法,它旨趣就是“阐明和解释”。

“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还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它们意味着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1]正因为如此,人们又往往将深度报道称为“解释性报道”。

如何来完成这一“解释”任务?我们发现,中国的深度报道与西方的深度报道在“解释”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西方的深度报道,重视用事实本身所蕴涵的意义来解释,即通过大量的背景材料(另一些事实)来揭示意义。

美国学者杰克・海敦说:“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也就是那个被过多地被滥用的词语‘有深度的报道’。

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

”[2]我国学者刘明华教授概括说:“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式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性报道。

”[3]中国的深度报道在作“解释”时,则较多地依赖议论抒情等手法,其思辨色彩比较浓。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时统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既能以情感称胜,又可以以哲理见长;既有重于当代社会的批判眼光,又有偏于历史经验的回溯思考。

”[4]我们姑且将西方的深度报道称之为“背景式深度报道”,而将中国式的深度报道称为“述评式深度报道”。

将二者作番粗略的比较,其风格差异显而易见。

概括来说,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靠背景解释,还是靠逻辑说理。

西方的深度报道通常都是大量地使用有关背景材料来完成“解释”的任务。

很多新闻学家直截了当地在解释与新闻背景之间划上了等号。

他们认为,“解释,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所以,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加有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

中西新闻写作传统差异比较

中西新闻写作传统差异比较
悲 剧人 物时 , 确定 了一个 基本 的新 闻思维 形态 : 审美 对 象 的崇高情 感 产 生 于 悲 剧 性 格 在 冲 突 中的 毁灭 。
媒业的老板们对报纸商 品性能 的关注 , 远远高于对 其政治品质的注重。在他们看来 , 谋取高额利润是
最 重要 的 。 比如 , 方 报 纸 会 尽 力用 社 会 趣 闻迎合 西
新 闻思维观 、 价值观、 人格观 、 道德观 、 职业观、 表现观等方面阐释 中西新 闻写作传 统的思想和文化 差异, 分析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 因, 可为中西新 闻写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 词 : 中西 ; 闻写作 ; 统 ; 异 新 传 差
分类 号 : 20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63—19 20 )3- 11- 3 G2 A 17 3 5(0 6 0 0 3 0 新 闻是 对新 近 发 生 的 事 件 的报 道 , 闻信 息 是 新
收 稿 日期 :0 6— 1 7 20 0 ~1
作者简介 : 柯根松 ( 9 1 ) 男 , 18 一 , 湖北大 冶人 , 中科技大学新 闻与信息传播 学院硕士研究生 。 华
维普资讯

1 2・ 3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 0 6年 6月
普通读者 , 用商业 、 交通等信息满 足商人需要 , 用扩 大 销量 累积 资财 。西方 早期 新 闻业 老板们 的惟利是 图 , 接导致 了当 时报 纸并 未 能真 正干 预现实 生 活 , 直
并 未发 挥 大众传 播 媒介 特 有 的文化 整合 功能 。
因此 , 这种思维强调人生 的苦难 、 人的孤独 、 现实的 荒诞等负面情感 , 以激起崇高情 感。而在“ 天人合 ” 的指 引下 , 国新 闻记 者 的 新 闻思 维 表 现 为 对 中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中外新闻报道对比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

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

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

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中西方新闻写作关于“新闻价值”的认识不同

中西方新闻写作关于“新闻价值”的认识不同

中西方新闻写作关于“新闻价值”的认识不同中西新闻写作在新闻价值上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新闻实践的差异。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多的强调传媒的经济功能,倾向于把传媒视为一种产业,把受众看作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中国则更多的强调传媒的政治和社会功能,更倾向于将传媒变成社会教育机构,向受众宣传和讲解各种正确的观念。

西方新闻习惯于把新闻价值归纳为七个标准,分别是“读者、影响、接近性、及时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而我国新闻界则习惯于将其归纳为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和时新性等五个要素。

从这种区分看,西方更注重受众,以受众为本位。

正因为如此,中西媒体在新闻价值上有认识上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新闻的及时性方面,西方更注重及时,中方则更关注于时宜性,有些新闻必须从社会利益的角度考虑。

从新闻自由的理念来说,消极报道、批评性的报道似乎是西方推崇的新闻理念,但中国人以“仁”为社会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这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的新闻价值观。

再次,西方媒体的商业意识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使媒体获得恒多的商业利益:而在我国,体现的则是中国传媒的本位意识。

二是对异常性理解的不同。

新闻价值由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组成。

在不同类别题材的新闻中,衡量新闻价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国新闻报道中,判定新闻价值一般是以政治思想上的重要性、显著性为首要标准。

只是近年来随新闻事业改革的深化才逐渐重视趣味性等因素。

而西方新闻报道中则把新奇性、趣味性以及人情味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一场橄榄球比赛在媒体中的位置要高于一次火药味甚浓的总统竞选演说。

造成中西方新闻价值差异的原因众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西方的受众本位论。

西方媒体的商业意识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使媒体获得恒多的商业利益。

西方的受众本位特点,受众的利益和传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受众的依据就是新闻欲求的满足,因此,西方是以受众为依据的价值取向。

中西方讣闻写作之比较

中西方讣闻写作之比较

中西方讣闻写作之比较提要:讣闻报道是欧美国家报纸的家常菜,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等也相继推出了讣闻版。

由于讣闻报道是“舶来品”,此类新闻的写作在我国现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与参考书中处于空白。

鉴于此,笔者参照欧美国家报纸讣闻写作教科书与报纸范例,并结合我国报纸讣闻的写作,探讨讣闻的报道与写作的内容、手法、注意事项,以及写作中存在的争议。

关键词:讣闻;内容;手法;争议在美国华盛顿法拉格特广场上,有一位每天卖早餐和快餐的小摊贩卡尔洛斯,二十年如一日,他卖的卷饼已成为当地的名小吃,是附近许多人的依赖。

另外,这位小商贩记住了几百位常客的喜好,会调整对待每一个人的口味,让每一位顾客深感亲切。

不幸的是,小贩卡尔洛斯在2010年10月1日不幸因患心肌梗塞猝死,引发了许多与他相识和不相识的人的哀思,《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刊登了他的讣闻和故事,于是人们自发地前去寄托哀思。

其实,讣闻报道是欧美国家报纸的家常菜,大多数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综合性报纸普遍开设有讣闻版,每天一到两个版,其位置大多放在非常重要的评论附近,而许多读者也把阅读讣闻当成一天中的必修课。

如美国的《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等都辟有讣闻版。

《纽约时报》的最著名的讣闻记者罗伯特·麦吉·托马斯(RobertMaGThomas)因为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讣闻报道而获普利策奖提名。

2005年3月29日,中国也出现了刊发普通人逝世新闻的版面——《新京报》的“逝者(OBITUARIES)”版。

《南方都市报》的地方版深圳新闻版于2005年5月推出“追思”版,即使是地处祖国西部兰州的《西部商报》,也在8月12日创办了讣闻报道。

2006年4月14日,《辽沈晚报》讣闻版与读者见面。

现在《成都商报》、《东南快报》、《温州都市报》等也相继推出了讣闻版。

一方面,国内越来越多的报纸增设讣闻版,另一方面由于讣闻报道是“舶来品”,此类新闻的写作在我国现有的新闻采访写作教材与参考书中处于空白。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

言将其 表现出来 , 向读者 呈现 出新 闻事 件 的整体 面 貌 及相关 的内部 联 系 , 加深 读者 对整 体事 件 的理解 并启
迪他们对此事件作进一 步的思考 。所 以中 国媒 体更倾 向于题材较为严肃 , 着重 于思 想性 、 指导 性和知 识性 的 政治经济 科技 这 一类 “ 硬 新 闻” , 其 特 点是 稳 健保 守 。
方 面 分 析 产 生 此 差 异 的 原 因。
关键词 : 新 闻写 作 ; 价值观 ; 文体 ; 语 言
中 图分 类号 : H 3 1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6 7 1 4 ( 2 0 1 7 ) 0 6 - 0 0 4 1 - 0 2
新闻报道是记者通过新 闻媒 介用新 闻语言 向读 者


样, 对读者产生深刻 的影 响。由于 中国和西方 国家位 于
不同的地域 , 分别有 着悠长 的历史 和丰富 的文化 , 所 以
趣 的形象元素 , 比如 具体 的人 物 、 复杂 的场 面、 典 型 的 细节等 , 而后用 流 畅朴实 的行 文 , 充 满感 情 的笔触 , 将 新 闻事件细致生 动地 描绘 出来 , 从而 使读 者 的感官 受 到强烈的感染 , 因此 也就 获得 了人 们 的关注 。 中国记 者采写新闻时 , 常 常是 先对其 掌 握 的具 体感 性 材料 进 行抽象加工和概 括 , 然后 根 据新 闻事实 的特点 总结 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6 7 1 4 . 2 0 1 7 . 0 6 . 0 1 9
林 区教 学
Tea chi ng o f For e s t r y Regi 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透社东京7日电]“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访问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新华社电]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动物园观看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
三、新闻倾向性表现的方式不同
?
?一、主体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向内求的内向型文化。它善于将外界的矛盾冲突诉诸于内心的精神力量,使之得以消融、化解,进而达到内外一致的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注重人主体精神的弘扬。当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也总要凸现人主体的力量,显现人面对自然无往不胜的精神。如新闻媒体对1998年漫布中国大江南北的特大水灾的报道,就典型体现了这种思想和文化心理特点。
四、新闻价值判断的侧重点不同
新闻价值由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组成。在不同类别题材的新闻中,衡量新闻价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我国新闻报道中,判定新闻价值一般是以政治思想上的重要性、显著性为首要标准。只是近年来随新闻事业改革的深化才逐渐重视趣味性等因素。而西方新闻报道中则把新奇性、趣味性以及人情味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一场橄榄球比赛在媒体中的位置要高于一次火药味甚浓的总统竞选演说。同是发生在中国的一起拐卖妇女案件,中国媒体将警方侦破案件的过程作为报道的重点,表现警方的敬业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西方媒体则把妇女被拐卖的过程及拐卖后的遭遇作为报道的重点,表现出一种猎奇、窥探的心理。
2.西方文化受基督文化影响很深,西方人认为人想求得庇护,就必须向远处的基督教去诉求,每个人都应有鲜明的个性,一个人不断发展自我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就是不断缩短自我和上帝的距离。所以,西方文化是注重个体意识的外向型、断裂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特点决定其新闻中人物的个性化特征鲜明。如果说中国文化群体意识的特征造成新闻人物常是一类人物的代表,形成的是模式化、类型化的人物,那么,西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则是黑格尔笔下所说的“这一个”,绝不雷同。即使是同一记者笔下的人物报道,人物也因各自外在的性格不同而面目迥异。
二、思维方式不同
钱穆曾在《略论中国文学》中说中国人重生命相通,西方人重事物相异。我们善作求同思维,当一种文体形成,会因袭很长时间,如曾一度流行的“新华体”。求同思维易在新闻写作上形成僵化的模式、套路。
西方人求异思维决定了西方记者总在每篇报道中进行各种创新和探索,以求相异,这突出表现在导语的设计与写作上。西方新闻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导语上花样翻新。同一件事,中西方记者的导语就迥异其趣:
当然,弘扬人精神力量的同时,也要恰当地对自身行为做一定的反省和反思,如被称为“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的关于大兴安岭火灾事件(1987年)的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就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哲理思考和解说,是从人与自然冲突悲剧性的一面来反思人与自然合一、与社会合一的现象。
我国新闻报道中人物多是“扁平形”高大全式的人物,人物和实际生活拉开了一定距离,在这距离中,新闻记者将新闻报道艺术化、审美化,实现了一种精神追寻,读者也从中得到了精神净化和升华。
西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多是“圆形人物”,生活实感强,但由于其过分注重“写实”,缺少“形上”层面的精神意蕴,因此很难看到一种群体性的精神风貌。
中国的内向型文化使中国新闻报道在倾向性上显示出强烈的主观倾向,而西方新闻报道则显得较为客观化、中性化,注意在新闻写作中隐蔽倾向性,使一般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记者和媒体所要传达的立场和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和手段,是西方媒体发展成熟的表现。
在我国,由于媒体发展史短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新闻写作上的不成熟,使倾向性和立场的表露显得过于浅露、直白,表现技巧和手段单一,带着很强的说教性。近年来随新闻改革的深化,这种情况已大大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