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 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 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拓展练习: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辨析下列作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融情于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前二句实写秋天菊花盛开之景,后二句发挥想像,虚写
2、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 思路:作用+ 内容+ 意境+ 情感 •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作用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 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诗鉴赏情景关系
语文课后巩固16
早读内容:必修三、必修四的古诗词(4月15-4月18)
三、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
从情景关系看表达技巧
从抒情方式来看——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从表现手法来看——衬托(正衬、反衬)
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
从写景方法来看
渲染——烘托(衬托)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景物的多角度描写(远近、高低、俯仰——绘形、绘声、绘色——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高考试题】
春日登楼怀归【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4分)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前两句。
(4分)。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1)“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2 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2 分)
(2)本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 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2分) 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 的沉寂,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 (2分)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 离愁别绪。(2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 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4分)
(1)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 手法。
(2)四句诗一句一景,句句含情, 通过写城下的茂盛的野草,随意流 淌的泉水,无人欣赏的落花和鸟鸣 ,营造出寂静、空旷、荒凉的意境 ,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的凄凉之 情。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 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 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 “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 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 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 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通过作者春天 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 情,烘托、反衬。
存在问题
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 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 准确、规范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 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万变不离其宗
提问方式: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 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 要叙述。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 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古诗鉴赏之情景关系例析
古诗鉴赏之情景关系例析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着流芳百世的文学价值。
其中,情景描写是古诗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情景关系,也是古诗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词汇。
本文将从情景关系入手,对古诗鉴赏进行例析。
情景关系,指的是诗中描述的情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情景关系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形象表现方式。
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人性、伦理道德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的综合。
下面本文将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浅析情景关系。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作品。
首两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表现了主人公热血、慷慨、豪迈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苏轼运用情景关系,将主人公和场景巧妙融合,营造出一个生动、亲切的情景。
比如“马蹄疾,人脚轻,情知只今夜,不觉五更钟。
”这两句,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生动地刻画了出行的场景。
在这里,诗人通过马蹄声和人脚声的对比,将狩猎的场景描述得十分真实。
人们在前往出猎的途中,惊扰了静寂的夜晚,令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冒险气息。
这种情景关系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狩猎的乐趣,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苏轼还通过情景关系来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既表现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远行万里的苦劳。
在这里,诗人成功地通过“功名”和“路程”两个元素,将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景关系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情景关系在古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猎场情景、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以及作者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必须善于理解和把握情景关系,才能真正领略古诗的意境与情感的内涵。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欢迎大家阅读!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二、融情入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融情入景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三、情景交融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既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又做到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辨析
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辨析整理:窦慧杰时间:2014、8“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A、情、景结构关系辨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知识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顾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从情景角度鉴赏这两句诗。
前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回想当初出征 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拂。用杨柳春风的 明媚春光来反衬离家的悲伤。 后两句以哀景衬乐情:如今回来的路 。 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用大雪纷飞的 严寒来反衬战后回家的喜悦。
如何判断“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1、明确含义: 乐景: 美好热闹的景物 哀情: 哀伤悲凉的情感
2、先通读全诗,读懂情感,确定是“哀情”; 3、分析景物描写,而且确定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别歌 。谢亭、西楼:送别之地。)
D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
有人以为,尾联毁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 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 处。你赞同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 括剖析。
A同意后一种意见。
B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 情”、“反衬”):前三联选取了古原上的碧云、 鸟儿、翠稻、农人等意象 ,运用拟人手法,描 绘出一幅水色山容清新明丽的春景图。最后两 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内心的沉重。 C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
总结 情景关系题答题步骤:
1.明确回答出情景的哪种关系。 2.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融什么情于什么 景。 分析意象,概括画面特点 (什么地方 的景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因什 么而产生的怎样的情感。
2012年高考模拟卷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古诗文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古诗文表现手法——情景关系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情景关系是诗歌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诗学范畴,情景交融是诗人们表现手法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中,关于古诗中情景关系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答简析题过程,一旦遇到“情”与“景”表现手法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回答:情景交融。
同学们以为这就是最稳妥的万能答案,而实际上,情景关系包括很多种类。
0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法也可叫:情由景生或由景及情。
先见景后生情,景乃诗之媒。
诗歌的主人公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打破先前的平静心情,激发出情歌。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登临高处之后见到一副萧瑟的秋景图:狂风急吹、猿猴哀鸣、江水滔滔、飞鸟四散、秋木凋零。
如此悲凉苍茫的景象,使得诗人不禁联想起自身的境况,“悲秋”、““艰难苦恨”、“潦倒”心中五味陈杂。
02 移情于景移情于景法:是将景物赋予人的感情,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浓烈。
在杜甫的《春望》中,伤感时花朵可以流泪,离别时鸟也会心悸。
这本是人才会有的行为,诗人却将其放在物的身上,这便是移情于景法。
李白的《劳劳亭》也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连春风也会在意离别的痛苦,不愿催促柳条发青。
03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法:也可称为由情写景、缘情写景,情感生发于见到景物之情,情乐见乐景,情哀见哀景。
景物不过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衬。
诗人李商隐在《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04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法:也可称为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发现诗人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描写长亭分别的语句:“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 以其景物自身没落、荒远、怀旧、寒凉的情致,与莺莺离别后的情致相通,将莺莺的离愁别绪融化其中。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情景关系(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情景关系【考情简述】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一、常见命题方式:(1)试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
(3)试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阐述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翁宏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
B.“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C.诗歌主要通过写主人公院中所见所感,抒发其忧思难解,反复抒写,意多重复。
D.尾联两句描写月亮升起时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忧愁、冷寂的意境,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2.诗歌颔联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
试结合诗句简析如何达到这一效果。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论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关系是诗歌理论中的非常重要的诗学范畴,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来说,一首诗歌往往是同时运用了几种情景关系,包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等,本文结合具体的古代诗词示例,简要的对其进行讨论和鉴赏,探讨中国古典诗歌情景关系的实质以及情景关系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等等。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探究全文如下:“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
“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
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
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命题者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考试材料,以情与景为命题点设题,尤其青睐赏析情景关系。
“情”是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考查,“景”是对诗歌形象的考查,“情景关系”实际上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
要解答情景关系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掌握并区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作结”等主要组合手法。
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就是景生情,情随景生,强调物的兴发感动作用。
诗人原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但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景物,有所触动和领悟,于是通过景物表达情志。
这种触景生情,情随景生,是一个由外到内的感情的触发过程。
例1:(2011・天津卷)【注】(?-878)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西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诗人的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萦绕着遥远的村庄。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融融怡人的春光
诗人归心的殷切
以哀景衬乐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 钱起 • 谷口春残黄鸟稀, • 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 • 不改清阴待我归。
•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 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 “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例题
台城 (唐)韦江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请赏析三四句的手法及作用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步骤 一)。春光明媚,柳枝飞舞 的乐景反衬人事全非哀伤之 情(步骤二)。用反衬手法 表现乐诗人的无限感伤怅惘 之情。(步骤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明确:隐含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警 戒,讽喻了唐统治者应励精图治。 借古讽今。
学以致用 抒情方式的考查
尾联将沾襟的别泪与丝 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般的密雨交织起来,十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送别之情,情与景色巧 妙地结合起来。分析是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否恰当?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 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 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 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 润。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 上离情别绪。
诗歌鉴赏中的 “是古典诗词重要的 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 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 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说通俗点 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 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 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 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 象含蓄、耐人咀嚼。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首词作赏析。”
• “就作品中的画线句,联系上下片内容,从情 与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 王维的《山居即事》的后两句诗“写出了怎样
的景与情?”
•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两何大表类现:无奈之情的,请 作简要分析。一”是直接问诗中的情景关系;
• 前“人雨认中为黄司叶空树二曙,是《灯问喜下诗现外白中“弟头的情卢人“”纶”的景见两。”宿句如》为何的全体颔诗联动人
山房春事二首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题:这是一首吊古之作,三、四句是如何体 现这吊古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 ①三、四句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 ②诗人写庭院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
减当年。用绚丽的春光美景更能反衬梁园极 目的萧条颓败,也更能突出诗人内心的沉痛。
• ③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抒情效果更 为强烈。
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 的?”
情景表现方式
• 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2.触景生情 乐景衬乐情 • 3.以景衬情 乐景衬哀情 • 4.以景结情 哀景衬哀情 • 5.以情结景 哀景衬乐情
春行即兴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4).哀景衬乐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柔美的春色图。
虽无一“情”字,但句句含情,表现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喜爱,寄寓了诗人在成都暂时安居之后的愉悦心情。
[注解]A.“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B.“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看,有四种方式: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1.以乐景写乐情夜下征虏亭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以乐景写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水、白鸟、青山、红花,一派色彩绚烂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反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
3.以哀景写乐情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4.以哀景写哀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渲染了冷寂凄清的氛围,烘托了天涯游子浓郁的乡愁。
三、从诗歌的结构关系角度: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是大部分诗歌的结构模式,先写景,后抒情,以景烘托诗人的情感。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等意象,点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萧瑟凄清浓郁深远的意境,烘托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2.先情后景:先直抒胸臆,接着用景物描写来表现情感之源。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开篇“多少恨”三字直抒胸臆,表现出浓重的痛苦之情。
接着回忆旧时春风殆荡繁华享乐的生活之景,而这一切只能到梦中去实现了,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3.以景结情:诗歌以写景句作结,情寓景中,耐人寻味。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本诗以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结,“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
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由暗风、冷雨、寒窗所构成的凄清悲凉的氛围不难看出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另外,情、景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是交错出现的: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首小令结构:景-情-景。
上片主要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侵晓到初阳,写所见所闻,最后落笔到荷花姿态。
下片由眼前荷花引发思乡之情——故乡遥,何日去?最后以梦景作结――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全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高考真题演练]1.(2011年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以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2.(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答案:借楼上的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3.(2011的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4.(2011的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