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学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X、Y、Z或H、D、I,我们便可以确定地磁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磁
倾角I在磁赤道处为零,向南或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当磁倾角为900 时,水 平强度H为零,该地点就称为磁倾极,它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等偏线:汇聚在南、北两磁极区,将全球分为负偏区和正偏区。
等倾线: 大致平行纬度线,零倾线在赤道附近,称为磁赤道。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地球表面特征和物理性质
五、地球内部的压力
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大气的压力,地下的物体不但受到大气压力,
而且受到岩层的压力。地球内部压力P的大小,取决于深度h(岩 层厚度),平均密度ρ和平均重力g三个因素,即: P = ρgh 在离地面不太深的地方,深度每增加1公里,地下压力约增加 270个大气压(取岩石密度2.7克/厘米2,g=980伽)。地心处的 压力,可能为350万大气压。尽管地心处物体没有重量,但是由于 该处要承受自地面到地心6371公里的岩石柱全部压力,所以是全球 压力最大的地方。
②地核中原来就存在着微弱的磁场; ③地核流体中具有差异运动或对流运动。 在这种前提下,地核物质和原来存在的弱磁场相互作用, 就会引起一种自激发电机的效应,使原来的弱磁场加强,形成 现在的基本磁场。由于目前还没取得观测数据,以证明这个设 想的正确性,所以仍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通过比较前人从理
论地磁得出的核幔接口 流体运动速度和从地震 学得出的下地幔结构.发 现地磁极变化路径与下
地幔地震波高速区相对
应,这表明 地磁极性倒转不仅 与外核流体运动相关, 还受控于下地幔结构的
变化
来正在研究。
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重力、密度示意图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地球表面特征和物理性质
七、地球的磁场
地球是一个磁化球体,磁针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受到磁力的
作用而指向南北方向。地球的磁北极吸引着磁针的南极,而磁 南极吸引着磁针的北极。据人造地球卫星高空测量计算,现在 地磁北极的位置为北纬78.50,西经690。地磁北极和地磁南极 的连线叫地磁轴。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的交角为11.50 。两个
球层组成,平均地壳厚度15公里;②地幔顶部密度3.31克/厘米3;③设地心的
密度为13克/厘米3;④取地球转动惯量为0.3309Mr2。采用各种经验关系式和其 他有关数据,他得出:地球内部密度分布 0-15(2.0-2.84) 15-350(3.31-3.52) 350-850(3.56-4.44) 850-2878(4.44-5.62) 2878-4711(9.89-12.26) 5161-637l(12.7-13.0)
常用伽马(r)为单位。1奥斯特等于105伽马。F在水平面上的投影H称为水 平强度,它的垂直分量Z称为垂直强度,它与水平面的夹角I为磁倾角,及
与正北方向的夹角D为磁偏角;在习惯上,磁偏角是指地磁北极对于地理
北极的偏角。地磁北极在地理北极以东称为偏东,为正;在地理北极以西 称偏西,为负。此外,水平分量H还可以分解为向北(X)和向东(Y)两个分量。
地质构造及地质年龄的新老等)而改变,在前寒武纪地盾和海
沟区热流值最低,海岭、弧后盆地和大陆裂谷区的热流值最高。
(三) 地球内部的热源
研究表明,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含量最多的是酸性岩。1 吨花岗岩(含铀18.5克和钾337900克),每年可产生8.2卡的 热能。由此推算,地球内部只要有20公里厚的花岗岩层,就 能弥补每年通过地表向外流失的热量。但酸性岩密度较低, 仅集中在地球的上层—地壳中,它们之中所含放射性元素产 生的热能只能影响地球的上部。地球深部的热源问题,近年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地球表面特征和物理性质
六、地球内部的温度
(一) 垂向温度分布
地球内部,深度愈大,温度愈高。地表以下40-50公里,每
公里增温20-30℃。再向下,增温减慢。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表
层即地壳部分,温度升高很快,进入地幔以后温度升高的速度降 低,到了地核,温度虽有升高,但速度更为缓慢,直至地心达到 最高温度。估计,核幔边界的温度在2480℃以上,地心的温度 不超过3000℃。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地球表面特征和物理性质
四、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地球自转所
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重力。
重力场强度在厘米· 秒制中,单位为达因/克,即 克·
厘米/秒2。重力场强度就是重力加速度。
(一) 纬度和高度对重力的影响
1.地面重力随纬度改变而不同: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地心距离的平
2.在地面以上,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约升高1公里降低
0.3086毫伽。
(二) 地球内部重力分布
地球表面最大的离心力只有3.4伽,为引力的1/288。地 面以下,离心力更弱。因此,地球内部重力场可以简单地看作 是地球的引力场。 一般认为,从地面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值大致随
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下2900公里处达到极大值,约为1080
磁极中间,有一根与地理赤道很相近的圈线,即磁倾角为零的
那条等值线,称为磁赤道。
(一) 地磁要素
地球磁场特征可用地磁要素—磁场强度(F)、地磁倾角(I)和地磁偏角(D) 来确定。磁场强度F以奥斯特为单位,即对于一个单位磁极的作用力等于1
达因时的磁场强度。由于地磁场强度不超过0.68奥斯特,为了方便起见,
地面各点长期变化不同,地磁变化率最大的地点,称为长期变化焦点。这
些点目前在缓慢地向西移动,平均每年移动约0.30。有人认为,这种向西漂 移,可能是由于地幔和地核在转动上的差异造成的。
短期变化: (A)平静变化:按一定周期连续出现的平缓而规律的变
化。例如地磁日变、季变等。
不同季节磁场垂直分量Z的日变曲线 不同纬度上磁场垂直分量X、Y、Z的日变曲线
(B)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的变化。例如磁
暴、地磁脉动等。 磁暴:一种几乎全球同时发生的强烈磁扰动。一般认为与太阳
黑子出现有关。
中国佘山磁暴曲线
长期变化:随时间变化缓慢,周期长
伦敦磁偏角和磁倾角长期变化图
(三) 地磁场的成因
现在流行的成因说是自激发电机假说。它主要的依据是:
①地核是一个导电的流体;
伽。从2900公里到地球质心,因地核物质密度很大,致使质量 减小的影响远大于距离减小的影响,重力急剧减小。地心处整
个地球对于质心的引力完全互相抵消,重力值为零。
地球内部重力的垂直分布(布伦)
深度(公里) 0 15 60 350 650 850 2700 2878 4561 4711 5161 6371 重力加速度(厘米/秒2) 982.2 983.2 984.7 994.3 998.1 996.1 1050 1080 630 590 430 0
(二) 大地热流 大地热流
单位时间内自地球内部高温处向地球表面低温处
在单位面积上流过的热量叫作大地热流。据研究,地表热流平 均 值 约 为 60-70mW/m2 , 现 在 每 年 流 出 地 面 的 热 流 约 为
2.4×1020卡,相当于300多亿吨煤燃烧放出的热量。
热流值的分布 无论在大陆或海洋都随具体的地质环境(如
方成反比。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385公里,所以赤道上的引力是981.4伽, 两极的引力为983.2伽,二者差1.8伽。某处的离心力与该处地球自转线速度 的平方成正比:赤道上离心力最大,为3.4伽,在两极为零。重力加速度由 地面引力减去离心力得到,在赤道处为978.0318伽,两极处仍为983.2177 伽。由此可见,在相同高度的情况下,由纬度变化而引起的重力差异不超 过5.2伽。赤道和两极的重力之比约为189/190,即一个物体在赤道上是189 公斤,它在两极处将是190公斤。
磁赤道以北,磁倾角为正,以南为负。 I=900偏为磁北极,反 之为磁南极。磁南、北极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甚至发生倒转。
地磁场水平强度H:大致沿纬度排列。赤道附近最大,两极
处为零。全球各点H都指向北。
地磁场垂直强度Z:大致与等倾线相似。Hale Waihona Puke Baidu赤道上为零。向
两极绝对值增大。北半球Z方向向下,为正值;南半球Z方向 向上,为负值。
地磁场总强度T:致沿纬度分布。由磁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二) 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场的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短期变化 又可分为平
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类。平静变化指经常出现、有一定周期和规律的变化, 它包括有:与日、月、地相对位置有关的太阳日变化及季节变化。干扰变 化的原因较多、较复杂:小的干扰变化大都是地区性的,大干扰则是全球 性的,其中磁暴变化的幅度可达几千伽马。磁暴与太阳活动、空间电流、 宇宙线、极光和高空辐射带等现象有关。 消去各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后,就可得出地球基本磁场的 长期变化 。
1.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地球表面特征和物理性质
三、地球质量和平均密度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的近似质量M=gr2/G≈5.97×1027 克。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 3 。一般情况下,地球内部的密度 随深度而逐渐增加。根据地震波速变化和某些假设,可推导地球内 部密度。
例如,布伦密度分布模式(K.E.Bullen,1970)假设:① 地球近似由同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