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的镜鉴
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的镜鉴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在南京的历史演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历史变迁,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与教益。
一、古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在古代,南京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明代的南京城是南京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太祖朱棣建都南京后,对城市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
明成祖朱棣还在南京修建了盛世宫苑,如明孝陵等,将南京打造成一个宏伟壮丽的皇城。
然而,明代的南京城并未完全保留下来。
清朝入主中原后,南京成为了南京卫的一部分,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清朝在南京修建了夫子庙、秦淮河等重要景点,注重了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京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然而,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重新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的南京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例如,南京中山陵的设计中融入了西式建筑风格,体现了新中国的民主、开放和现代化。
此后,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持续发展。
20世纪30年代,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包括南京新街口、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等。
这一时期对于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南京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当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多个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如南京奥体中心、南京紫峰大厦等。
这些项目不仅让南京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为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城市规划方面,南京注重发展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通过规划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南京吸引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建筑发展方面,南京注重保护历史遗产和传统建筑。
例如,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景区保留了古老民居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
明清时期的南京
03
明朝时期,南京成为京师,清朝时期则成为江宁府,均为当时
的政治、文化中心。
近代南京的发展
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对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
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这一 时期,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南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和破坏,城市发 展受到严重中国成立后,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开始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重视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得到 了快速发展。
南京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为南京 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06
南京城市的人口变迁
南京的人口历史变化
人口增长
南京人口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增 长,尤其是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由于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升, 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人口减少
在战争和政治动荡时期,如太平 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南京 人口出现了大幅减少。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经历了东吴、东 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朝代,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太平天国时期,南京作为天京,是太 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南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 中心。
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如太平天国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重大历史 事件都与南京密切相关。
受教育程度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南 京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发 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教育 人口比例增加。
南京城市发展历程PPT课件
都城以内——三大综合区,东部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南部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北部为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 仓库等分区。
古代南—南京城墙
东晋的影响还不局限于此。建康还是当时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舞台。现在的 日本、朝鲜当时都和东晋王朝有外交关系,并派过使节到建康访问。
古代南京——六朝古都
第13页/共77页
1.2 六朝古都 东晋 建康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古代南京——六朝古都
第14页/共77页
1.2 六朝古都 六朝遗迹—南朝陵墓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现存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处43件,分布于宁 栖公路两侧和江宁县东南部的田野之中。陵墓年代最早始于刘宋永初三年 (422)。帝陵3处,王侯墓9处,失考墓7处。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 石兽分天禄、麒麟、辟邪三种。
古代南京——金陵情怀
第18页/共77页
1.3金陵情怀 隋唐遗迹—栖霞寺舍利塔
古代南京——金陵情怀
第19页/共77页
1.3金陵情怀
隋唐遗迹—南唐二陵
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南麓,是南唐 两位皇帝陵墓。两墓依山而建,相距 100米,规模宏大,均有前、中、后 三 主 室 和 侧 室 10 间 。 主 室 均 为 仿 木 屋结构,梁柱、斗拱,涂红施彩。钦 陵富丽雄伟,墓底周长63.8米,高5 米多。前、中两室以砖砌建,涂朱绘 彩。后室石门楣上大型浮雕"双龙戏 火珠",昂首吐气,张牙舞爪,大有 凌空欲飞之势。下方左右柱壁各置一 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 士像,相貌威严,神态逼真,令人望 而生畏。
古代南京——六朝古都
第7页/共77页
明南京城市介绍
姓名: 董新光 指导老师:王瑜 时间:2014.9.28
南京城市建设
一.历代南京城的建设脉络; 二.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 三.明代南京城的城市布局; 四.明代南京城的城市建设特点;
规划思想
一.明代南京城的城市规划思想;
印象南京-山水城林
一.历代南京城的建设脉络;
4、城市节点分析(一) 明南京城墙
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始建于1366年完 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8年,是世界 第一大城垣,
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 外郭四重城墙环套的格局,不遵循 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 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 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 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 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墙更是超过 60公里。
石
头
山
巍峨葱郁的钟山在东面,为“青龙象”; 隐伏嶙峋的石头山在西面, 为“白虎象”; 奔流灵动的秦淮河在南面, 为“朱雀象”; 逶迤绵长的覆舟山横亘于北面, 为“玄武象”, 四象之间平展的谷地为皇宫所在。
覆舟山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特点
通过对管子、考工记,以及中国明代南京城市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的以诸多特点:
关键点:
•地域均属四大水系: 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 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 滁河水系。
• 城市水系发达,湖泊 河流密布,如秦淮河形 成形成城市水系景观带。
3、城市道路分析
道路布局特点: •都城内道路由 官街、小街、巷 道形成道路网络, 分两大部分:旧 城范围沿袭历史, 以六朝、南唐形 成的道路为基本 骨架;新城则以 宫城为核心,以 御道为轴线。 •两大部分之间 通过竺桥、玄津 桥、复成桥和白 下桥以东西向道 路联系起来。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南京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在古代,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曾经是六朝古都。
当时的南京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人们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为生,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建设也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工业化起步20世纪初,南京开始迈入工业化的道路。
当时,南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造纸、轻工等行业。
南京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建设。
第四阶段: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
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南京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
此外,南京还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化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有秦淮河流过其间。
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一座大都市逐渐形成。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在现在南京城楼和五台山东一带,出现了最早的聚落,这就是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约在四千年前,又有一批新的民族到这里来生活,他们会用手转轮来制造圆形的陶器,具有一层薄薄的器壁,颜色带灰色以至黑色。
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黑陶文化。
大约三千多年前又有一支懂得冶炼青铜(铜和锡的合金)技术的部落,从秦淮河方向千迁来,他们会用青铜器制造头、鱼钩和小刀,但大量还是石器。
在时代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和西周。
近年被发掘出来的这术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京地区有二百多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在东面太湖流域的奴隶制国家叫吴,西面长江中游的奴隶制国家叫楚。
吴的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楚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北)。
现在的南京地区处在“吴头楚尾”。
传说吴王夫差曾经在今南京城里冶山,筑冶城,为冶炼的作坊。
吴国东南有个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国为了对付楚国在边境上筑了个越城。
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这里筑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叫金陵邑。
南京古名金陵,艰险导源于这个金陵邑。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他四处巡游。
在南京周围的重要城邑停留。
其中的秣陵为一政治中心,所以南京在古代称秣陵。
秦淮河在孕育这些古代城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公元220年——280年),东吴控有长江中下游。
孙权的统治中心,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后迁秣陵,再迁公安、武昌(今湖北鄂城),终于定都建业。
公元212年孙权从京口迁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的意思。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两大古都长安和洛阳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建康(建业、南京)在江东于安宁中得到发展。
孙权又派兵到台湾和海南岛,派使者出使南海诸国,有些国家的使臣和商人也和建康交往。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引言城市规划与发展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也面临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介绍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情况,并探讨其中的成就和挑战。
南京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之时,便有规划修建宏伟的皇宫和城墙,代表着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辉煌。
在清朝时期,南京又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改造,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宗教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南京在建设工业区和住宅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城市规划的特点近年来,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南京市的发展规划,南京将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
在城市规划方面,南京积极进行了城市更新和城市绿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尊重自然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南京的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南京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领域。
南京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南京还积极发展服务业,打造国际化商业枢纽。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南京,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的需求,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不仅拥有发达的陆路交通,还有水路和空中交通网络。
南京加强了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了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生态保护南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南京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了一批公园和绿化带,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南京还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南京古城发展历程简介
南京古城发展历程简介
南京古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
随着历史的演变,南京成为六朝、隋唐、南宋等朝代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136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南京定为首都,并建设
了城墙和宫殿。
这个时期称为南京明城时期。
南京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大量建筑和文化遗产在这个时期留存至今。
由于清朝的建立,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此时期称为南京清城时期。
清朝在南京进行了一些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但城市的繁荣程度大大减弱。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
在此
时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和修复工作。
南京古城的规划也逐渐形成,包括鸡鸣寺、夫子庙、明孝陵等历史遗迹开始得到保护和修复。
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叶,南京古城的发展受到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南京再次成为全国重点城市之一。
城市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南京古城的规划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至今,南京古城已经成为了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南京古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城市发展的脉络,也展示了南京作为一个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二、南京规划简史
1、 “东吴建邺城规划格局” 2、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3、 民国时期《首都计划》 4、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2000)》 5、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二、南京规划简史
➢ 古代六朝建康城、明代都城均有严格的城市建设规制;
宜城市
黄山市
九江市
景德镇市
南昌市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3.2 构筑一日生活圈和一小时通勤圈
林场
桥林
铜井 禄口
仙林 汤山
南京与周边城市联系的轨道交通规划图
南京机场到周边城市高快速交通网络规划图
➢ 加强轨道交通向都市圈城市的延伸:规划新增六条南京都市区通往南部两县以及周围城镇的都市圈 快速轨道交通线。分别是:宁高线,禄口-高淳;宁马线,铜井-马鞍山;宁和线,桥林-和县;宁滁县, 林场-滁州;宁仪线,仙林-仪征;宁句线,汤山-句容。
行政区划: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鼓楼,白下,玄 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 合区、高淳县、溧水县。
面积: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 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
人口:
区域/人口(万人) 全市
市区
户籍人口
629.77 545.97
常住人口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 京篇
2020/11/10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目录
一、 南京概况 二、 南京规划简史 三、 南京现行规划 四、 三副城规划 五、 南京房地产板块分析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一、南京概况
1、区位 2、历史 3、地形 4、气候 5、行政区划 6、交通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及其对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始。
自此后,南京历经了东吴、东晋、南朝、宋、元、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东吴时期:南京作为孙权的都城,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城区的西北部。
2.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3.南朝时期:南朝四国相继定都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园林、佛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
4.宋朝时期:南京成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城市规模达到高峰,人口超过百万。
5.元朝时期:南京被定为行省都元帅府,城市规划有了很大发展,建设了许多宫殿、庙宇、桥梁等。
6.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7.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天安门、天王府等建筑。
8.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建筑、道路、桥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划以“江南古城、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美丽南京。
二、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人文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旅游、民俗等资源。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十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初稿)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2 0 0 0 年 10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二、人口与城市化 (8)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四、产业空间布局 (14)五、交通设施 (16)六、市政设施 (18)七、城市生态环境 (22)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九、城市公共设施 (29)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一、规划不足部分 (36)二、相关影响因素 (39)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一)【引言概述】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南京扮演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角色。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丰富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南京的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等内容。
【正文】一、南京的建城沿革1. 南京的建城起源于古代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95年的吴国时期。
2. 南京在明朝时期成为中国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3. 清朝时期,南京再次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4.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临时首都,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南京的建筑风格1.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建筑的代表性标志,展现了传统的城市防御系统。
2.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南京的城市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黄金分割比例和富丽堂皇的装饰为特点。
3. 南京的民居建筑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以精美的木结构、雕花和园林为特色。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1. 中山陵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地标之一,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吸引着大量游客。
2. 紫金山是南京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拥有秀丽的山水景观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3. 夫子庙是南京的文化名所,富含传统的文化元素和庙堂建筑风格。
四、南京的文化底蕴1.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2. 南京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文学、绘画、戏曲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3.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南京成为中国文化智慧的重要源泉。
五、南京的城市规划1. 近年来,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善计划,提升了整体城市形象和功能。
2. 南京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等大型城市建设项目,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3.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总结】南京作为中国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城市历史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其建筑风格、名胜古迹、文化底蕴以及城市规划都是南京鲜明的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当今城市的传承
•
南京靠近长江,城中河流纵横,多 为人工开凿,其水陆发达程度不言而 喻,河流主要从南京的西面通过城墙 的水门进入城墙,城外有护城河,河 流在都城中的主要作用为两点,即保 护都城的作用和水陆交通的作用。河 道直接相互交错,形成水上的交通节 点。从右侧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河流 较多,为了不妨碍陆地上的交通,在 南京城里建造了很多的桥梁,作为水 陆交叉点。而且南京城内外的长江上 还设有很多的码头,供货物装卸。以 下新河为例,从长江起,从南京西南 部进入城中,在城中东西向贯穿都城 ,河上有石城桥,三山桥,下浮桥, 上浮桥等诸多桥梁,可见当时水陆的 发达。
当代南京的区域划分
• 市管县体制下的南京市,其辖境大体为明初建 置的应天府属8县中上元,江宁,溧水,高淳,江 浦,六和流线范围(句容,溧阳两县现属其他市 管辖)。到了1992年,前市共辖10个区、5个县; 十个市辖区中有6个城区、4个郊区。其中只有玄 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 区与明代的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余几个县 区和明代是南京没有什么很密切的联系,大抵在 新中国成立后所划分,在此不具体谈论。但从上 面所举得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代南京的区块划分 与明代的划分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具体区域范围已 经有很大的不同。
五、交通分布——国都的血脉
• 个水陆与陆路发达的国都。陆路 交通受城门开口朝向的影响,主 要的道路都是以城门为起点,另 一个城门为终点,贯穿整个南京 城。南京城内的道路多以南北向 和东西向为主,呈现井字型排列 ,道路之间的穿插,形成一个个 节点,构成网状体系。而且明初 的南京周围多山,城内也有丘陵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 的排列方式。还有一个影响便是 皇城的位置,皇城是都城的心脏 ,而且面积很大,皇城中有很多 政府机构,所以,皇城的位置很 大程度影响了南京道路的排布。
南京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遗产保护
南京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遗产保护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南京城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探讨,以凸显南京作为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一、南京城的历史沿革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
以下将从三个时期分别介绍南京城的历史沿革。
1. 南京城的建立与六朝时期南京城最早见于《史记》,记载为吴国吴王夫差所建。
然而真正发展壮大的是在东晋时期。
南京因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成为东晋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后,南京成为六朝时期南朝的首都,先后有宋、齐、梁、陈、南梁、南陈等朝代先后建都南京,使南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展繁荣。
2. 明代南京城的辉煌明朝时期,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其地位和影响力在世界上得到广泛认可。
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曾在南京建都,并在南京构筑了壮丽的宫殿和城垣。
南京城保留了众多明代建筑群,如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等,这些都是南京城历史沿革中的重要见证。
3. 近现代南京城的变迁在近代,南京曾多次成为中国政治中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
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曾是日本侵华军事占领的重要据点,在此期间发生了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的事件。
1949年以后,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至此,南京成为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城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南京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将从保护意义、保护措施和保护成果三个方面介绍南京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
1.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南京城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南京城的文化遗产是南京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南京城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2. 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南京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综合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发展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介绍南京城市面貌的变化。
一、城市规划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南京城市规划相对落后,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和现代感。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
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南京启动了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如新城、经济开发区等,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发展潜力。
二、建筑风格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南京的建筑风格主要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大量的老旧建筑依然保存在城市中心。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南京开始引入国际化的建筑理念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
例如,紫金山世界贸易中心、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等,这些建筑的出现使得南京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现代化都市的风貌。
三、交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南京修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地铁线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南京还进行了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的优化,推行了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四、人居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南京加大了绿化工程建设力度,修建了许多公园和绿地,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南京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质,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南京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选择。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规划的改进、建筑风格的更新、交通发展的推进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得南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南京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不断迈向现代化都市,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将继续努力,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
南唐江宁府图
都城南移,跨淮 立城,包括了秦 淮河两岸经济富 庶旳居民区、商 市区,建造结实 宏伟旳都城,体 现了“造廓以守 民”旳规划思想
隋蒋洲(南京)图
宋建康府(南京)图
元集庆路(南京)图
明城墙皇城及外郭图
庞大旳都城,充分体现 了大一统王朝旳气势。 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 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 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 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 中规矩”务实思想旳体 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 制体系,布局规整,轴 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 城轴线同步并存,各有 分工
第五个时期:当代化时期
• 建国后,从1950—2023年共进行了深浅不同旳总体 规划7次,为1954年《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草案 》、1957年旳《南京城市初步规划草图(草稿)》 、1960年旳《南京地域区域规划》、1975年旳《南 京城市轮廓规划》、1980年旳《南京市城市总体规 划(1981—2023年)》、1992年旳《南京市城市 总体规划(1991—2023年)》、1998年旳《南京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9—2023年)》
建国早期旳南京城市规划
• “一五”时期,以苏联城市规划旳理论、措施和 布局形式进行规划,采用功能分区理论分七种用 地,追求平面构图形式,此规划过于迁就现状
• “大跃进”时期,1960年编制旳《南京地域区域 规划》是大跃进时代产物,存在“规模过大、占 地过多、原则过高、求新过急”旳“四过”现象
•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城市建设布局混乱
如今,南京已经成为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 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主要旳政治、军事、科教、 文化、工业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 科技创新中心
回忆南京城变迁
• 1、原始村落 • 2、六朝时期 • 3、南唐突破 • 4、明朝辉煌 • 5、近代《首都计划》 • 6、当代1980年、19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
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
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
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
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
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
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南荒都诚变迁示倉烂■■■ ■• ■ ■■II 曹图1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
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从1919—1949 年的30年间,共进行了大小深浅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7次。
为1919年的《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的《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 年的《南京市政计划》、1928 年10 月的《首都大计划》、1929 年12 月的《首都计划》、1930—1937 年的《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和1947年的《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
建国后,从1950 —2000 年共进行了深浅不同的总体规划7 次,为1954 年《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草案》、1957 年的《南京城市初步规划草图(初稿)》、1960 年的《南京地区区域规划》、1975 年的《南京城市轮廓规划》、1980年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1992年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年)》、1998 年的《南京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9—2001 年)》。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1929年编制的《首都计划》和1980 年、1992 年编制的经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
1927 年,国民政府设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1929 年编制完成的《首都计划》,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设计文件。
按照该规划进行的道路建设,构成了今天南京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五”时期,以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布局形式进行规划,城市人口规模按劳动平衡法计算,近期132.7 万人,用地规模130 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200 万人,用地规模260 平方公里。
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理论分七种用地,追求平面构图形式。
“一五”末,根据中央“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发展大城市”的原则及提倡节约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
1957 年编制的规划,缩小规模,远期人口控制在130 万人,用地139 平方公里,超过规模则安排到外围卫星城镇。
此规划过于迁就现状。
“大跃进”时期,建工部提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要来个大跃进,……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要提前实现。
南京规划部门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的人民公社规划、卫星城镇规划等。
1960 年编制的《南京地区区域规划》是大跃进时代产物,存在“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的“四过”现象。
紧接着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计委提出三年不搞规划、下放精简规划人员和机构,以至造成这一时期内城市建设布局混乱。
1974 年重设规划处,1975 年编制《南京城市轮廓规划》,提出“改造老城区,充实配套新市区,控制发展近郊工业区,重点发展远郊城镇”的规划原则,并以内外交通为规划重点。
1978 年,市规划局成立后,组织力量开始编制《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年)》,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根据南京的实际,提出富有创意的“圈层式城镇群体布局”,于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次具有法律依据的规划文件。
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介绍1 、首都计划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 年定南京为特别市,1 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
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请吕彦直建筑师等国内专家相助。
1929年12 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
《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 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 、"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
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 。
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
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
规划者对欧美模式采取三种态度分别对待,第一,在欧美得到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于《首都计划》。
如道路、铁路的设计,规划形式及指标都直接借用了欧美规划的成功经验;第二,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如确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区用地方面,大都参照欧美的规划指标稍加修改;第三,欧美国家实践后出现问题的规划模式,则弃之,以新的规划观念和模式代替。
如城市干道布局力避"对角线式" 。
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 。
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思想与观念。
《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共编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
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 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
远期人口规模预测至百年后,远期南京城市人口为200 万人,以六年为近期期限,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在明故宫;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
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灵活。
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华路等。
此外还有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国府路(今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
计划还拟将旧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
市内交通保留从下关至建康路的”宁省铁路"(即”小火车”)。
计划在新街口建立环形广场,周围成为全市交通、商业、金融中心。
工业区规划是根据孙中山”南京新建设计划"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片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片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之基地。
商业中心拟在明故宫旧址处,这一规划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全城向东发展,实现城市以同心圆式向四周均匀拓展的目的。
文教区规划基本保持现状,以鼓楼、鸡鸣寺一带为基础。
公园区除在市中心设新街口公园之外,还计划以林荫大道联系全城公园,使之浑然一体。
在交通规划上,城内道路拟分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
环城大道拟利用明代城垣改筑为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道路,城垣内侧拟筑林荫大道相辅,供游人通行。
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并以横路联络”状如蛛网”。
铁路规划考虑了新线铺设的走向、总客站位置的调整以及火车渡船、过江隧道的设计构想。
其中作为近期规划的客站选址,拟模仿欧美模式,总客站设于将来市中心位置--明故宫、富贵山之间,意在"促其为一优美繁盛之商业区域,与纽约中部铁路之总站,具有同一之效力”,以此引导城市中心区向东迁移。
港口规划以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试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
南京港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
飞机场规划设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及小营四处。
红花圩机场紧接中央政治区之南,平时作为民用,战时可作军用机场,用来保护政治区。
图2 《首都计划》国都界线图图3 《首都计划》首都道路系统图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编制过程:1979年初,南京市规划局根据中发[1978]13号文《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工作》的精神,组织铁路、水运、公路、民航、市政、公用等有关部门和部分工厂、企业技术人员并邀请南京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专家,参加编制南京城市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