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的防护

合集下载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防范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防范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导读
•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 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相关的侵害是护 理人员一个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有关资料 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 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 被传染。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 加强个人防护,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 最低,以便更好的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 责。
HBV
•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 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但 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医源 性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胆汁、 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但所含的乙肝病毒含 量是很低的。
临床操作过程中常因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而造成针刺伤其中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最常见的原因操作前损伤非感染危险拔下针头帽时抽吸药液时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头帽时预防方法单手重新盖帽应用重新盖帽装置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1单手操作将针头套进针头盖2单手向下将针头套回3单手操作将针头盖扣住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抽血或注射收后从患者身上拔除带翼针头时?穿刺中拔除导管芯时?转移血样到试管时?断开与针尖连接的辅导静脉管路时?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穿刺中拔除导管芯时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各种注射时经静脉输液时传递中受伤拔针时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1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伤口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
医护人员针刺伤所面临的威胁计算
针刺伤发生的风险 人群中慢性HBV患者比例 人群中慢性HCV患者比例 人群中慢性HIV患者比例 暴露源是HBV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可能性 暴露源是HCV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可能性 暴露源是HIV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可能性 暴露源是普通患者发生针刺伤后感染HBV可能性 暴露源是普通患者发生针刺伤后感染HCV可能性 暴露源是普通患者发生针刺伤后感染HIV可能性 美国 0.42% 1.3% 0.32% 30% 1.8% 0.3% 0.13% 0.02% 0.001% 中国 9.09% 3.2% 0.10% 30% 1.8% 0.3% 2.71% 0.06% 0.003%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1. 工作环境:护士在接触病人时可能会面临繁忙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导致操作失误或不慎碰到针头。

2. 操作不当:护士在使用针头时,如果不正确地处理或处置针头,容易导致自己被针头刺伤。

3. 病人行为:某些病人可能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抓挠自己的皮肤或试图夺取护士手中的针头,导致护士被刺伤。

4. 高风险操作:某些高风险操作,如血液透析或手术,可能会增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1. 提供培训:为所有的护士提供必要的培训,了解使用和处置针头的正确方法。

2. 提供安全设备: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以减少被针刺的风险。

3. 提供工作环境支持:确保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减少拥挤和混乱的情况,以帮助护士在操作时更注意安全细节。

4. 识别高风险操作:针对高风险的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提供额外的安全措施,如特殊的手术室设备或专门的培训。

5. 鼓励报告:建立一个鼓励护士报告针刺伤事件的制度,以便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伤员和评估风险。

6. 宣传宣教:定期对所有护士进行宣传教育,提醒他们注意使用针头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处置方法。

预防护士针刺伤的关键是正确的培训和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同时要督促护士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和风险评估。

护士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护士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一、引言护士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不仅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为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的1. 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2. 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3. 建立完善的针刺伤预防和处理机制。

三、应急预案的组织机构1. 成立针刺伤应急处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部负责人、感控科负责人、护士代表等组成。

2. 小组成员职责:负责针刺伤的预防、处理、调查、分析、报告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 针刺伤的预防(1)加强培训:对护士进行针刺伤预防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2)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3)配备防护用品:为护士配备防护手套、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

(4)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2. 针刺伤的处理(1)现场处理:护士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a.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必要时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b. 立即上报,由应急处理小组进行调查、分析。

c. 根据伤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破伤风抗毒素、免疫球蛋白等。

(2)追踪观察:对发生针刺伤的护士进行追踪观察,关注其健康状况。

3. 针刺伤的调查与分析(1)收集资料: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伤情、处理措施等。

(2)分析原因:对针刺伤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3)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报告与通报(1)及时上报:发生针刺伤事件后,及时上报护理部、感控科等部门。

(2)通报学习:对针刺伤事件进行通报,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提高警惕。

五、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1. 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2. 加强对医疗设备、防护用品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3. 定期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锐器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一个很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刺伤,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

在工作中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近几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并制定了预防针刺伤应遵守的条例,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将针刺伤这种职业伤害降到最低,使护士更好地履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神圣职责。

一、针刺伤发生原因1、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针刺伤是由于意外地针尖刺破皮肤而引起的创伤。

当人们使用注射器、分解注射器或处置废弃注射器的时候,针刺的伤害随时可以出现。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原因。

有调查研究,护士在操作后每次都回套针帽的占40.3%,经常回套的占16.7%,其中以双手回套为主的占50.4%;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高达69.9%的护士从不戴手套,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根据美国CDC报道,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

2、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有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得到相关培训,而很大一部分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自已没有必要参加相关的培训。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

因此,很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和防护知识。

3、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受伤后报告率低,部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二、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课件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课件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14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安全的注射用具 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有研究 表明发生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的不完善,而 不仅仅是因为医护人员操作的粗心。
其他因素 对医护人员针刺伤相关因素做回归分析认为,针刺伤与 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 身体状况、性格特征、领导重视等多因素明显相关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32
针刺伤后紧急处理
冲洗
挤压
消毒
随访
上报
评估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33
Hale Waihona Puke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22
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加强针刺伤预防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如讲课、培训、制作vcd等对全体护 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知识教育,重点加强对低年资、临时 聘用及实习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
完善针刺伤报告制度
各医院应建立针刺伤的上报制度,制定针刺伤的处理流 程,并进行专人专项管理,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 全的控制与管理。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在受感染的医务人员中,护士 占80%。
感染程度:取决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流行 趋势在扩大。医务人员的职业暴 露率将增加。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11
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依次为
注射前: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 注射时:各种注射时 注射后:坺针时、分离针头时、回套针帽时、
回收医疗垃圾时 其他情况:如在手术室、产房被缝合针刺伤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30
针刺伤后的上报流程
1、暴露源若为HIV感染,有各医疗区医务办按规 定向市CDC报告,并有其组织HIV职业暴露处 理专家对暴露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药物干预性治 疗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防范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2/16
五、预防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经过普及标准预 防知识来改变造成锐器伤危险行为,医院对工作中 可能接触血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护 士,要把自我防护教育作为岗前一项特殊培训,以 加强对针刺伤认识。培养良好工作习惯,如不徒手 处理破碎玻璃器械,操作完成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 随手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勿堆放过满,手持无 针套注射器或锐器动时,不要将针头面对着自己或 他人。改变危险工作行为 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针 头重新套上针帽,防止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 后防止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
5
医疗护理人员发刺意外汇 报单,报感染管理科;
⑵汇报体检中心立案; ⑶汇报医务科立案;
6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6/16
四、详细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处理: ①假如病人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 应尽快接收HIV抗体测试作底线。 ②假如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以前已 感染HIV。 ③假如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 氮胸苷进行预防。 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 进行血清HIV抗体检验,假如在伤后1个月至6 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11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1/16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 测试。
②对于意外发生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 有有效疫苗或药品能阻止丙型肝炎感染。
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 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 功效,以确定是否职业
12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5/16

针刺伤防范制度

针刺伤防范制度

针刺伤防范制度1、针刺伤的预防(1)进行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注射操作时注意动作稳重与准确。

(2)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禁止回套针帽或二次处理,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

(3)利器物品摆放有序,相对固定。

(4)条件允许情况下,选用安全型针头穿刺,给传染病明确诊断的伤病员进行操作时建议使用安全型注射用具。

(5)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不能将手伸入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刺伤。

2、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1)现场处理:针刺伤后,反复挤压伤口旁端排出血液,用流动清水冲洗,再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

(2)报告记录:报告科室护士长,报告针刺伤发生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和暴露方式等,报告医院预防保健科或直接前往预防保健科就诊,填写《医务人员锐器伤登iaa》0(3)风险评估: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后,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查看伤病员侬结果,明确感染源;立即根据暴露源为医护人员开具相关他单,如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等。

(4)药物预防:①乙肝:若被暴露医护人员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或抗HBS水平不详,立即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U, 一月后再次肌注200Uo②艾滋: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由医院感染控制科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预防性用药监测,24h内服用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72h后服药无效。

③梅毒:肌注卞星青霉素120万U/左臀部、120万U/右臀部,每周一次,连续肌注3周。

若青霉素过敏,则肌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Ic)C)mg, 2次∕d,连用14天;或口服四环素50Omg,4次∕d,连用14天。

(5)定期随访:针刺伤后1月、2月、6月、1年进行随访。

护理针刺伤的安全防护与处理措施

护理针刺伤的安全防护与处理措施

护喇刺伤的安全防护与处理措fifi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针刺伤是指由头皮针、注射器针头、静脉导管、采血针或皮下注射针头等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针刺伤可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威胁到其生命。

因此,强化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升针刺伤防范意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血源性疾病对护理人员的危害病人血液中含有致病因子,是护理人员针刺伤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先决条件。

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近几年HIV的感染也在继续上升,有报道称,由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儿率为0.3%;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 的几率为0.1%;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或体液,其感染率为6%〜30%;医务人员被丙型肝炎病毒UI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几率为1.8%[1]02护理人员针刺伤产生的原因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水平偏低,自我防护意识淡泊,不了解针刺伤后带来的危害。

目前普遍存在护士严重缺编的状况,导致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加之其生理原因,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增多,从而增加了针刺伤的可能性。

3针刺伤的防护对策全院应定期开始职业暴露防护学习,特别是对新职工的岗前培训I, 规范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指导护理人员在碰到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方式。

规范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禁止针头回套针帽内;禁止用手分开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马上放入利器盒内;输液、穿刺失败时,禁止将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当马上改换新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帮助。

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的决定因素,使用利器盒,利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

医院应合理配置人员的编制,给护士创造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 改善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护士针刺伤应急预案

护士针刺伤应急预案

一、引言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操作锐器较多,存在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

针刺伤作为护士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可能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

为了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预防和应对能力,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标1. 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2. 确保护士在发生针刺伤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处理伤口,降低感染风险;3. 加强针刺伤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1. 防范措施(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和防范意识;(2)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降低针刺伤的发生;(3)使用安全型注射器,减少锐器使用;(4)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减少重复使用锐器;(5)设置锐器回收容器,确保锐器妥善处理。

2. 应急处理(1)立即停止操作,保持冷静;(2)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手帕压迫伤口,防止血液流出;(3)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残留血液;(4)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预防感染;(5)必要时,前往外科进行伤口处理;(6)及时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 检查与治疗(1)被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检查;(2)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确定感染情况;(3)根据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4. 报告与随访(1)发生针刺伤事件后,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2)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针刺伤事件进行登记、调查和处理;(3)根据患者病情和暴露风险,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感染情况。

四、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1. 医院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针刺伤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2. 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应加强对护士的监督,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针刺伤事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应急预案的落实。

五、总结护士针刺伤应急预案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暴露(针刺伤)防范与应急预案PPT课件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暴露(针刺伤)防范与应急预案PPT课件

设立问题反馈渠道
建立便捷、高效的问题反馈渠道,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反映针刺伤 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响应和处理问题
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解决 问题,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改进工作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针刺伤防护工作的改进过程,提出宝贵意见 和建议。
3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视
未来,医疗机构将更加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管理,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和监测体系,及时发 现和解决职业健康问题。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挑战和机遇
挑战
新的传染病和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 时,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仍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务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增强自我防护 意识。
正确处理针刺伤事件
一旦发生针刺伤事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 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系统培训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 技能水平,从而降低针刺伤风险。
教训反思及启示
02
防范措施与建议
操作规程培训与执行
严格培训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全面 的操作规程培训,确保他 们熟悉并掌握正确的操作 方法。
规程执行
要求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 中严格遵守规程,避免因 操作不当而导致针刺伤。
定期考核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规程考核,确保他们能够 正确、熟练地执行操作。
安全器械选用与更新
危害程度
针刺伤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 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 滋病等,严重危害医务人员身心 健康。
医务人员面临风险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步
第一步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
伤口应用消毒液侵泡或涂抹消毒。
包扎伤口。应使用防水敷贴。
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保持镇静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使用抗菌肥皂立即冲洗接触部位
报告和记录损伤患者姓名、器械和环境
刺伤后应在24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 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第1针30μg 第2、3针各10μg ;
01.
针刺伤的预防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提供防护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针尖和利器损伤发生的时间
使用前 使用中 使用后,丢弃前 丢弃中 不合适的废物处置
使用前损伤
非感染危险
例如:抽完药物重新盖帽的针尖。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染乙肝,主要指的就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什么时候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而感染乙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 。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小时内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案,行相应处理。
注 意: 在最初6~12周内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要用避孕套。

护士针刺伤的整改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整改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整改措施
护士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为了预防和减少这种事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整改措施:
1. 提供培训和教育:为所有护士提供针刺伤预防的培训课程,包括正确的操作针头和针筒、识别和管理高风险情况、正确处置使用过的针头以及紧急处理针刺伤的程序和措施。

2. 使用安全设备和工具:提供高质量的安全针头、防刺手套、废弃物容器和其他必要的设备和工具,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3. 强化操作规程: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操作规程,包括正确的穿刺和拔针方法,减少护士在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机会。

4. 规范废弃物管理:确保废弃的针头和针筒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收集、封存和处理,避免对其他人员带来潜在的伤害。

5. 提供心理支持:针刺伤对护士的心理冲击较大,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有助于缓解他们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6. 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一个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7. 文化氛围建设:营造一个安全文化氛围,鼓励护士主动报告和分享针刺伤的情况,同时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8. 加强合作:建立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如感染控制、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等)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和实施针刺伤防控措施,形成合力。

这些措施是可行的整改措施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适时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必要的,以确保护士能够全面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应对策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针刺伤的防护与应急处理PPT课件

针刺伤的防护与应急处理PPT课件

追踪与随访管理
追踪监测
对针刺伤者进行追踪监测,包括定期检查相关指标、观察病情变化等。
随访管理
对针刺伤者进行长期随访管理,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帮助其恢复 健康。同时,对针刺伤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 发生。
04 培训与教育
新员工培训内容
01
针刺伤的定义、危害及预防措施
伤。
采血过程
在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时,如操作不慎 或患者不配合,也可能发生针刺伤。
缝合过程
在外科手术缝合伤口时,由于缝合针 尖锐且操作空间有限,也易发生针刺
伤。
废弃物处理
在处理废弃的针头、注射器等医疗锐 器时,如未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也可
能导致针刺伤。
02 防护措施
增强防护意识
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
明确针刺伤可能导致的感染风险,如乙肝、丙 肝、艾滋病等。
针刺伤主要由于操作不当、注意力不集中、废弃物处理不当或设备设计缺陷等原因造成。
针刺伤危害程度
感染风险
针刺伤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如细菌、病毒等,增加 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心理影响
针刺伤事件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慌,影 响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
易发生针刺伤环节
注射过程
在注射药物或疫苗时,如未正确使用 针头或患者突然移动,可能导致针刺
在职员工定期培训
1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化安全操作规范
针对在职员工,定期开展安全操作规范的培训和 考核,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遵守相关规定。
更新防护知识与技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员工的防护 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应对针刺伤的能力。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的常见职业伤害之一,也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都极力避免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原因分析。

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

这是导致针刺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包括无菌操作不规范、使用失灵的设备等。

2. 不安全的操作环境。

医护人员很容易在手术室、急诊室等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3. 护士和医生的个人行为不当。

比如,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赶时间,从而把重心放在速度上,导致注意力分散,意外针刺造成。

然后,预防措施的具体执行。

1. 加强对医疗器材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

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良好的医疗器材使用方法,以确保其公共卫生标准的遵循。

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始终记住健康和安全是在工作中合理地避免意外针刺伤的一个重要前提。

所以,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穿戴保护设备,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规范。

3. 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行为因素导致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增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4. 进行意识宣传培训。

精心的意识宣传培训对于护理人员之间节省一些安全问题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可以在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培训,详细介绍日常手卫生操作规范、消毒检查和个人防护设备操作方法等,以便增强其操作规范和标准意识。

总之,避免意外针刺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从操作方法、个人行为到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都应该进行详细的安全规范宣传和实施。

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意外针刺伤降到最低,确保医生、护士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

碘酒、酒精消毒伤口
总结词
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详细描述
在伤口清洁后,应使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 理。这些消毒剂能够杀灭细菌,降低感染的风险。使用时应 注意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向上级汇报并填写报表
总结词
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填写相关报表,以便 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记录和管理。
部分医院可能存在人力资 源不足的情况,导致护士 工作压力大,疲劳过度, 容易发生针刺伤。
高强度工作
部分护士可能承担着高强 度的工作,长时间的持续 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疲劳, 从而增加针刺伤的风险。
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部分护士可能连续工作时 间过长,身体和精神状态 受到影响,容易发生针刺 伤。
患者不配合
患者精神异常
护士在操作时应保持 注意力集中,遵循安 全操作规程。
02
针刺伤的原因分析
操作不规范
01
02
03
操作步骤错误
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流 程进行,导致针刺伤的发 生。
缺乏经验
新进护士或者实习护士由 于经验不足,可能操作不 熟练,容易发生针刺伤。
操作粗心
部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存 在粗心、急躁的情绪,导 致针刺伤的发生。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主动采取 防护措施,不因疏忽或懒惰而放松警 惕。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严格的针刺伤防范制度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针刺伤防范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护士在执行操作时遵守规 定。
完善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合理分类和收集医疗废物,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提供安全防护设施
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
医院应提供安全型医疗设备,如安全型针头、锐器盒等,减少护士接触锐器的机 会。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

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及处理【关键词】护士针;刺伤;职业防护;处理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近年来,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中尤其是被针刺伤的伤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

下面笔者就在护理工作中学习积累的一些防护与处理措施介绍如下:1.针刺伤的常见部位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部位很多,因操作时因情况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部位有指尖、手掌、手背、前臂、身体背部等,其中最容易被刺伤的部位是医务人员的手指。

2.引发针刺伤的因素可能造成针刺伤的情况有:①废弃用过的注射、缝合针头;②给患者注射、缝合时(特别是患者不配合时);③针头用完盖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把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然后做清洁时,不慎被针头刺伤等;⑥折安瓿时致手割伤。

3.职业针刺伤的防护3.1 规范操作行为,做好自我防护。

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在操作行为上,预防针刺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要双手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用单手去套;②及时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锐器盒或耐刺的锐器中,容器外表应有醒目的标志;③执行注射、抽血时应戴手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④禁止徒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⑤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3.2 使用安全器具。

建议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具,如安全注射器、安全输液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连接系统等。

3.3 完善防护措施。

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标准的锐器物收集器,具有防渗透、防刺破、带盖密闭收集器,创造安全的环境,提供安全的用具,并且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尽量减少它的裸露时间。

4.护士针刺伤的处理①当被一般病人针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数滴血液;②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水下冲洗受伤部位5分钟;③用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④被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要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

护士针刺伤防护

护士针刺伤防护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专人收 集和焚毁。目前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 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 再进一步分类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势必 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 如管理不严,让医疗垃圾流入社会则会对 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针刺伤的危害
全世界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 ,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 了8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 :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 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 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来自 加拿大的报告显示,由针刺伤而感染ADS 护士持续保持在最多人数,占70%。以上 资料说明,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 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 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 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 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 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 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 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 器刺伤的发生。
4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在 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 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 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 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5.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及预防
注射前:
1、认真检查使用的医疗器械 2、安瓿开启 3、认真评估病人
6.针刺伤后的处理
二.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1.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立即向预防公共卫生科报告。 3.如患者为乙肝、丙肝、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 肝、HIV检测结果,公共卫生科应立即给发生针刺伤的医务 人员开具乙肝、丙肝、HIV检查单。 4.如患者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与患者沟通经 患者同意后,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 检测。 5.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公共卫生 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辖区疾控中心报告,由疾病控制中心 进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针刺伤的原因 .针刺伤的原因
1 .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 .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 2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 .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导致针刺伤 3. 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
3 .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针刺伤后不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护士在受伤后大多数能及时进行伤口消 毒,但对伤口处的挤血、冲洗、包扎等环节 往往较为忽视;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率低 (11.0%);受伤后报告率低(10.2%),也有一部 (11.0%);受伤后报告率低(10.2%),也有一部 分人甚至认为小伤无关紧要,无需上报。
5.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及预防 5.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及预防
注射前:
1、认真检查使用的医疗器械 2、安瓿开启 3、认真评估病人
注射时: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注射后:拔针方法、物品的整理,,禁止直接传 拔针方法、物品的整理
递锐器给别人
6.针刺伤后的处理 6.针刺伤后的处理
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 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 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 挤压;伤口冲洗后,应当进行消毒并包扎, 并按“ 并按“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 导原则” 导原则”做好登记、报告、评估暴露级别、 随访等方面的工作。
4.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1 .进行规范化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临床护士 .进行规范化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临床护士 的自我防护意识 2 .树立全面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是预防针刺伤 .树立全面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是预防针刺伤 的关键 3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5 .加强针刺伤的护理管理,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加强针刺伤的护理管理,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新 进展
临床护士是置身于特殊职业环境的特殊 群体,与病人密切接触,面临着多种职业危 害,如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 压力的危害等。其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 业危害正日趋严重,逐渐引起国内外医学界 的重视与关注,临床护士应意识到针刺伤的 危害性,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的健康。 本文将对针刺伤的危害、刺伤的原因及安全 防护对策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7.小结 7.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 重要问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 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医院管 理层对于职业安全应制定相应的防护制度, 全体护理人员必须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 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远离针刺伤 害,维护自身的危害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 的高危职业群体。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 的高危职业群体。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 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 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有关专家评 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约65万人,近年来以30% 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约65万人,近年来以30% 的速度递增。我国还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 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的感染率为3%。 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的感染率为3%。 这意味着临床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等工作过 程可能接触到HIV感染者几率在增加。 程可能接触到HIV感染者几率在增加。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的危害
全世界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 全世界约有100万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 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了 8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 8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 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感 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感 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 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 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来自加拿大 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来自加拿大 的报告显示,由针刺伤而感染ADS护士持续 的报告显示,由针刺伤而感染ADS护士持续 保持在最多人数,占70%。以上资料说明, 保持在最多人数,占70%。以上资料说明, 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 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