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音乐描写技巧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六):音乐诗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六):音乐诗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六):音乐诗【知识储备】一、正面描写——音乐本身的描写。

1、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2、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例如: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

(张祜《王家五弦》)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3、以形写声法,即通感。

音乐诗中音乐的旋律读者不能亲身感受,所以写作者总是化听觉为视觉,即使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二、侧面描写——乐器的不凡,聆听者的感受。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正面描写)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侧面描写)三、主题:音乐诗多为赞扬演奏者技艺高超,但有时会根据具体场景,抒发特定经历特定情感。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l),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 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4分)听者(或;作者自己)的惑受上;侧面。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代琴诗音乐描写分析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代琴诗音乐描写分析
情 感 的表 达 是 各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重 要 部 分 。而 音 乐 与诗 歌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是 情 感 得 以表 达 和 展 示 的 最 为 直接 的方 式 。在 诗 歌 中 ,情 感 更 多 的是 一 种 含 蓄 委 婉 的 体 现 ,而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中 ,情 感 的表 达 则 更加 的丰 富且 缠 绵 。在 诗 词 创 作 中 ,诗 人不 仅 仅 满足于通过 的音乐事项的描述来寄托他的情感 ,因此琴周围的景物成为诗人借用的对 象。景物不 同,它体 现出的文化精神和 意蕴 则 有 区别 。在 唐 朝 琴 诗 中这 样 的例 子 有 很 多 。如 唐 代 诗 人 张 枯 《题 上 饶 亭 》 :“溪 亭 拂 一 琴 ,促轸 坐披 衿 。夜 月 水 南 寺 , 秋 风 城 外 砧 。早 霜 红 叶 静 ,新 雨 碧 潭 深 。 唯 是 壶 中 物 , 忧 来 且 自斟 。 ” 诗 人 用 代 表 时 间 的 词 汇 夜 月 、 秋 风 以 及 早 霜 与代 表 景 物 的词 汇 红 叶 、碧 潭 等 融合 在 一 起 ,在 这 般 景色 下再 加 上 自斟 自饮 ,景物 的情 感 体 现 与 诗 人 内心 的想 法 融 为 一 体 。卢 纶 《陪 中书 李 纤 舍 人 夜 泛 东 池 》 :“看 月复 听琴 ,移 舟 出树 阴 。夜 村 机 杼 急 ,秋 水 芙 荷 深 。石 静 龟 潜 上 ,萍开 果 暗沈 。何 言 奉 杯 酒 , 得见五湖心 。” 月下听琴,江 山泛舟 ,琴 声微弱 。因此 ,需要一种安静的氛围 ,所 以,周围景物的宁静 为诗人想要达 到 “天 人 合 一 ”的效 果 提 供 了可 能 。在 如 此 特 殊 的气 氛 里 ,弹 琴 者 与 听 琴 者 都 能 更 好 的 摒 除 杂念 ,达 到物 我相 融 的 目的 。司 空 图 的 《诗 品》中说到 :“玉壶买春 ,赏雨茅屋 ,座 中佳士 ,左右修竹 。白云初睛 ,幽鸟相逐,眠琴绿 荫,上有 飞瀑 。” 在修竹 、 白云 、 幽鸟 、绿 荫 、飞 瀑 等 的景 物 下 ,能 够 欣 赏 友 人 弹 琴 是 一件 非常 惬 意 的事 情 。环 境 不 同 ,但 都 达 到 了 情 景 交 融 的 目的 。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教材拓展●■量霜瓯挑往往让人联想到冷峻、伟大、坚毅、里程碑式的意战争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儿个女义等,以“石雕”来比喻彼时的祥林嫂显然是失当人当时特殊的心理,她们希望“铜墙铁壤”能挡住的。

这里作者用“木刻”而不用“石雕”,我们除了敌人的船,挡住敌人践踏她们美好家目的铁蹄,希能感觉到祥林嫂已经没有了人的活力之外,还可望那些“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出米保护一二,保护以感觉到她质朴中的麻木。

她在严重悲哀的长期美丽可爱的家乡。

这也许是作者巧用这个比喻的侵袭、浸泡当中,已经被折磨得神情麻木,表露不用意所在吧。

出悲哀的神色,成了活僵尸。

这样,读者对她的性五、调动读者特殊的感觉格以及造成这样性格的原因可能会有更深刻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还有这样一个比喻理解。

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眇四、表现人物特殊的心理茫的歌声似的。

”这个句子中作刖“远处舟偻孙犁在《荷花淀》里写水生嫂等几个妇女探夫渺茫的歌声”来比喻“缕缕清香’ ,确实有些特别。

归来遭遇敌人时的情景: “清香”是嗅到的,“歌声”是听到的,将嗅觉形象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的“缕缕清香”用听觉形象“远处商楼上渺茫的歌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声”表现出来,确实给人全新的感受。

“缕缕清彳”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时断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感觉作者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比作“铜墙铁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这是一种持殊的比喻,壁”,将“高高挺出的荷花箭”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在修辞格上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通感”。

这样的哨兵”,如果单是追求形状的相似、描写的生动,为例子在其他文章里也有,比如“突然是绿许茸的单什么不和朱自清一样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本体是视觉的“坂”,喻体是听觉上的“充满幽情的乐曲”,二者给裙”,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呢所以作者用这样的喻体来写荷叶荷花肯定是别有用意的:一人的感觉一经沟通,“充满幽情的乐曲”悦耳动听方面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与当时的战斗氛之声,使“绿茸茸的草坂”似乎触手町及。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音乐美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 特点,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
意象与象征
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 抽象概念,使诗歌寓意 深刻,引发读者思考
意象:通过具体形象表 现抽象情感,增强诗歌 的意境和感染力
比喻:用相似事物比喻 本体,使诗歌形象生动,
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 以人类特征,使诗歌更
加生动有趣
意境的营造
诗词的旋律
诗词的节奏感:通过平仄、韵脚等元素,使诗词具有节奏感。 诗词的音韵:通过押韵、谐音等手法,使诗词具有音韵美。 诗词的旋律: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旋律。 诗词的吟唱:古代诗词常常被吟唱,通过吟唱的方式更能体现其音乐美。
诗词的节奏
节奏类型:古诗词中 常见的节奏类型有五 言、七言、绝句等, 每种节奏类型都有其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稻壳学院
古代诗词的韵 律与音乐美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古 代 诗 词 的 韵 律 02 古 代 诗 词 的 音 乐 美 03 古 代 诗 词 的 创 作 技 巧 04 古 代 诗 词 的 鉴 赏 与 评 价 05 古 代 诗 词 的 影 响 与 传 承
01
古代诗词的韵律
章节副标题
平仄与韵脚
声调与音韵:如 何产生音乐美感
意境与氛围:通 过诗词传达出的 和谐氛围
语言与音乐:古 代诗词的音乐性 表现
03
古代诗词的创作技巧
章节副标题
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相似事物的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 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 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和 动作,使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代琴诗音乐描写分析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唐代琴诗音乐描写分析

作者: 张驰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音乐创作
页码: 172-17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 唐代;古诗;琴;音乐描写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会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不能用确切的话语来诠释。

而唐朝诗人们在诗词的创作上,通过一系列写作技巧以及语言艺术将虚幻缥缈、无形之音用精湛的词汇展现了出来。

琴诗是唐朝众多诗词题材中的一个分类,诗人对于琴诗的创作有别于其他题材诗词。

诗人用文字来诠释内心情感,通过这些诗文我们也会感受到琴声的律动,感受琴声的欢喜悲伤。

本文通过具体的唐代琴诗来分析诗人是如何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有何特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音乐描写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富有情感色彩。

古代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热爱常常化作对心灵深处情感的倾诉。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通过对雁的飞行和鸣叫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深远的情感和壮美的意境。

而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对曲笛声音的描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常常与情感交融,形成了一种深邃的艺术韵味。

其次,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注重形象的描绘。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对音乐的声音、乐器的形态以及演奏技巧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苏轼的《赤壁赋》中,他以“遥听千帆远,目送孤雁低”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远近和乐曲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力。

这种直观的描绘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感。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强调了韵律与节奏的呼应。

音乐依靠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古诗词也常常通过对音乐中韵律感受的描写来表达对音乐的体验。

在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中,他运用了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诗歌与节奏感的音乐完美结合,塑造出豪放激昂的境界。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到旋律的旋转和节奏的起伏。

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还常常注重对音乐氛围的描绘。

古代文人常常以音乐的场景和环境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江河的广阔和鹳雀楼的高耸,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庄严和辽阔。

这样的描写方式使人在阅读古诗词时,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宏大。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音乐描写通过丰富的情感色彩、形象的描绘、韵律与节奏的呼应以及对音乐氛围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音乐描写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古代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得以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古诗词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名句

古诗词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名句

古诗词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名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把琵琶歌女演奏琵琶后白居易等人沉迷其中的心理烘托得淋漓尽致。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贺《李凭箜篌引》)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和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它不仅惊动了地上的皇帝,也惊动了天上的天帝。

乐声传到了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乐声传到了神山,教令神妪也感动不已;
乐声传到了海底,连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也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乐声传到月宫,成天伐桂、劳累过度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儿,竟忘记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
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通过
这些神奇的想象,把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烘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

《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简析《琵琶行》历来被益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

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

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音乐,逼真地再现了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1、准确的摹音。

诗人善于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手法是巧用叠词、双声叠韵等。

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音响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

例如,叠词:瑟瑟、嘈嘈、切切……双声:掩抑、幽咽……叠韵:间关、阑于……等等,都准确到位地描摹了多资多彩的声音,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生动的比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生动比喻来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多种声音来比喻几个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细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莺语花底”,宛转流利;“泉流冰下”,滞塞不畅;“冰泉冷涩”,低沉停顿;“银瓶乍破”,突然爆发;“铁骑突出”,激越雄壮;“声如裂帛”,强音收尾,嘎然而止。

这里以声喻声,以形绘声,声情并茂,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激发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3、鲜明的层次。

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第一乐段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出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

接着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

《琵琶行》与古诗文中描写音乐之比较

《琵琶行》与古诗文中描写音乐之比较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神山,

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写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

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
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
赏 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
风格。
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

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 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

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

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
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鉴 赏 与 品 味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 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 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 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 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 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 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 妙。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各种箜篌
箜篌演奏
鉴 赏 与 品 味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可是,旋律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比之其他事物更难描写。

在唐宋作品中,有一部分描写音乐的诗词比较有名,写法独特,各有千秋,作品以声、形、效果的多角度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运用比喻,对声音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把陌生的旋律变为熟悉的声音,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李白的《听蜀僧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一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用千山万壑中的阵阵松涛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清越宏远,铿锵有力。

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拢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得形象生动。

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贴切的运用比喻,以声喻声,其声跃然纸上,使人闻其声,临其境。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将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读者“眼见”其声,历历在目。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也有了重量。

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悦耳;“凤叫”,状其声之和缓悠扬。

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

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

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全南中学彭国英音乐欣赏实属听觉范畴,要把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身就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

舞的精彩,自然掌声不断;可若是没舞好,不仅落得个骂名,恐怕还会闪着自个儿的腰。

故而对音乐的描写鲜有诗人涉足,而流传下来的名篇更是少之又少。

新课标教材中也就《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和《赤壁赋》中涉及到三两行的音乐描写。

这些古诗文运用的独到的描写技巧令读者耳目一新。

且这些篇目无论从体裁,乐器,行文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都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第一,从体裁上看,它们各有特色。

同样是写音乐,《琵琶行》以“行”这种文体行文,接近乐府诗,在唐朝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

《李凭箜篌引》则是以“引”这种文体展开。

《听颖师弹琴》是一篇古体诗,《赤壁赋》则是“赋”的形式来行文。

第二,从乐器上看,他们所传递的曲调各自不同。

《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并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时琵琶真实的演奏效果。

因为琵琶的发音具有穿透力强,响亮而富有刚性,柔和而有润音,音质淳厚等特点。

《李凭箜篌引》中箜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洞箫能吹奏出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而琴则发出悦耳的弹碰声音。

第三,从内容上看,它们各有蕴藉。

《琵琶行》的序中,作者交代是送客人到湓浦口是听到了有人弹奏琵琶。

江州是诗人的伤心地,终日与偏僻抑郁为伍,诗人才华横溢,想当初在京城是何等风光,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轰轰烈烈。

可今非昔比,天上人间;琵琶女曾经色艺双绝,大红大紫;可如今年长色衰,夫君重利薄情。

面对落差,琵琶女只好借手中琵琶来倾吐失意,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的媒介正是琵琶,明暗两线相互交织。

是琵琶声留住了主人与客人,是琵琶声叙出了天涯沦落之恨。

浅谈《听颖师弹琴》的音乐描写

浅谈《听颖师弹琴》的音乐描写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4.043 《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著名诗人、作家韩愈的古体诗。 韩 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听颖师弹琴的整个 心理过程,把颖师弹琴的整个音乐形象以及音乐效果都展现 了出来,把音乐感人的力量凸显的淋漓尽致。 《听颖师弹琴》 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名篇之一,这首诗逼真的再现 了听觉艺术,并且还从新颖的视角用音乐意象拓展了音乐艺 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隐形的音乐变成了直观形象。 本文 就将对《听颖师弹琴》的音乐描写进行探析。 一、《听颖师弹琴》音乐描写的手法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这首古体诗中使用了很多表现手 法,而且使用技巧非常高超,让这首描写音乐的古体诗跳出 了前辈诗人束缚的同时也超越了同辈诗人写诗的模式。 首先,《听颖师弹琴》这首古体诗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比喻 表现手法。 在这首古体诗中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 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手法淋漓尽致的把琴声抑扬顿挫的变化 表现了出来,非常的贴切、生动。 例如在琴声刚开始诗人就写 出了“昵昵儿女情,恩怨相尔汝”这句诗,这句诗把当时弹琴 的情形真切而有感情的形容了出来,缓柔的琴声就像两个亲 昵的小儿女在一起轻言细语、卿卿我我叙说哀思一样。 但是 从接下来的两句诗中读者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琴声发生了变 化,即“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这时的琴声突然高亢起来 就像战场上引吭高歌挥剑杀敌的勇士一样。 这两句诗的比喻 手法用的比前两句还要精妙,不仅把激昂的琴声传神的描写 了出来,还形象的写出了听琴者的神态。 接下来的琴声变得 非常悠扬,就像漫天飞舞的柳絮一样,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 感觉,也像漂浮在空中的白云,给人一种沉醉之感。 正当作者 沉醉在悠扬的琴声之中无法自拔时,琴声又突然间发生了变 化 ,作 者 在 白 鸟啾 鸣 中 突 然 间 听 出 了 凤 凰 嘹 亮 的 高 歌 ,作 者 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百鸟朝凤图。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 我们能感受到琴师弹琴的声调越来越高,就像在悬崖峭壁上 攀援一样寸步难行。 正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琴声突然变得 很低, 仿佛刚才正在攀援峭壁的那个人跌落下了万丈深渊,

古诗文中描写音乐的方法

古诗文中描写音乐的方法
推手遽止之 . 衣泪滂滂。 湿
颖 乎 尔 诚 能 . 以 冰 炭 置 我 肠 无
例如 ,琵琶行 》 《 中从 “ 转轴拨弦 ” 开始 , 而后“ 嘈嘈切 切错 杂 弹” 继而 “ , 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 之后 , 声暂歇 ”于无声 处 便“ , 凝绝后是 “ 银瓶乍破水浆进 , 铁骑 突出刀枪鸣” 的声音突起 , 般 最 后以“ 帛” 裂 般的高音结束。 《 明湖居听书》 中说 唱过程则是 : 音不甚 大 , 声 随后越 唱越 高, 拔个尖儿 , 然后 回环转折 , 节节高起 , 而于极 高处 陡然 一 继 落, 声音变得渐低渐细 , 直至无声 , 却忽又扬起 , 最后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 是从一般音阶开始 , 而后渐低 , 后至于无 声, 再又突然进发 , 在激烈高 昂处结束 , 声音也 由简而繁 , 抑扬结 合, 快慢相 间, 高低交错 , 刚柔并 济 , 跌宕起伏 , 极尽乐声 的迂 回 曲折 、 变 万化 。 千
翱 0 9 2术 究 学年 期 0 研 1第
古诗文 中描写音乐的方. 去
翟 丽新 ( 北省抚 宁县 下庄 管 区高庄 小学 河
音乐作 为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 , 过耳 即逝 的特点 , 有 所以很 难描摹 , 然而古典文学中有些诗文对音乐 的描写却很 精彩 , 其描 写方法很值得借鉴 。

间 关 莺语 花 底 滑 .幽咽 泉 流 冰 下难 。
冰泉 冷 涩 弦凝 绝 . 绝 不 通 声 暂歇 。 凝
别有 幽愁 暗恨 生 . 时 无 声 胜 有 声 此
银 瓶 乍破 水 浆 进 .铁 骑 突 出刀枪 呜

曲 终 收拔 当心 画 .四弦 一 声如 裂 帛
东船 西舫 悄 无 言 . 见 江 心秋 月 白 唯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音乐描绘类古诗文专题练及答案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音乐描绘类古诗文专题练及答案

1.“管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管乐器和弦乐器的统称,古诗文中常用“管弦”代指音乐,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说明竖箜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__________ ”和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 ”,都用蛟龙起舞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4.柳永《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从音乐角度写市民日夜在西湖游乐的景象。

5.《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白居易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

6.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有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7.音乐是无形的,古人描写音乐时,常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去体现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或乐声的感染力,比如唐朝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 。

”8.《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比喻写出了音乐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

9.小明要为学校的音乐节写一篇新闻稿,他学习唐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以声写声的手法描绘音乐,获得一致好评。

10.班级准备开展“古诗里的音乐”专题活动,小刚在他准备的发言稿中写到:在古人的名句中,常借乐器之声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1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白居易《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音乐时,用“ __________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 __________ ”,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音乐的视角浅谈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诗词中讲究“随律押韵”、“随调则韵”,说明了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

本文从音乐学的角度以各类诗词为例,结合古典诗歌的汉语特点,了解中国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典诗歌汉语特点韵律美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艺术,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在古诗词中,二者有相互依赖,相互彰显艺术魅力的关系。

一、古诗词与音乐相得益彰的韵律之美1.古诗词的韵律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由于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句法和用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的韵律。

《诗经》虚实词的运用巧妙和谐,吟唱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讲求用韵节奏变化,使诗歌优美动听、富于变化,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处处彰显着音乐美。

2.以《陈风·月出》中“兮”字的用韵为例分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倒兮。

舒忧受兮。

劳心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之,劳心惨之。

”这首诗抒情色彩及其浓郁,韵味集中体现依托了尾部“兮”字的运用,其韵在“兮”的前一字上:皎、僚、纠、悄;皓、倒、受、馐;僚、绍、惨。

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说: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

之兮矣也之类,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之首……此等皆字,上为韵,不为义也。

虽人志各异,然用韵目的皆在于诗歌声韵和谐。

此种韵在《诗经》中较为多见,它以其特有的连贯、顺接、易于上口的特点,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声韵结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解释】古典诗歌具有音乐特性,而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不乏精品之作。

清代诗评家方扶南对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赞誉有加:“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本专题精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赏析古诗的音乐描写艺术,体会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预习任务】1.编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提供必要的注释,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组成群文,布置学生预习这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大意。

2.查阅韩愈、李贺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的创作背景,参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3.品读这三首诗,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及其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任务一欣赏一次完整的琵琶演奏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琵琶行》第二段详细描写了琵琶女从调音试弹到曲终收拨的整个过程,诗人从四个角度来描写。

首先是写琵琶女的上场和调弦准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其次是写琵琶女的演奏给人的总体感受以及演奏的技法特点及曲目,“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第三是用各种手法形象描绘琵琶曲的乐音及旋律变化特点。

前四句描摹琵琶特有的乐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后十句浓墨重彩描摹旋律变化的特点,曲调婉转流畅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艰涩暂歇如“泉流冰下”“冰泉冷涩”,激越雄壮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戛然而止“如裂帛”。

最后是用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而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2.梳理诗中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琵琶行、听颖诗弹琴、李凭箜篌引对比鉴赏

琵琶行、听颖诗弹琴、李凭箜篌引对比鉴赏

正面 描写
侧面 烘托
辽阔深广 神奇瑰丽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正
音 乐 效
划然变轩昂,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琴
比喻 通感
果 跻攀分寸不可上,
声 想象
旋 失势一落千丈强。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以形写声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律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律 变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沉不咽通暂声歇暂歇。
化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雄突壮出激刀昂枪鸣。
正面描写琴声 用了比喻的修辞 想象
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通过听者感受侧面烘托琴声 通过描摹环境侧面烘托琴声
变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化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描摹听琴感受 侧面烘托琴声
缠绵婉转 昂扬激越 悠远高扬
抑扬顿挫 高潮迭起
三首诗的相同点
运用想象,创设比喻,引进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丰 富的联想,使人产生可视的听觉形象。
三首诗的不同点
• 白居易描摹形象,全部以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事物设喻,朴实自然, 亲切可闻。
且从名诗“听”妙曲
古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技巧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 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 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学习目标: 1.通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诗弹 琴》三首诗的对比鉴赏,学习诗歌中描写音乐 的技巧; 2.用学到的理论,来分析其他作品中描写音乐 的语段。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篇一】一、借助通感比喻,以形写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要写出琵琶声幽咽、滞涩,诗人将听觉与视觉相沟通,借助“冰下流泉”这样的视觉形象加以描摹。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如下诗句:芙蓉泣露香兰笑此句写箜篌乐声“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以形写声,“芙蓉泣露”摹写乐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乐声的欢快,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借助通感比喻,以形写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二、借助类比联想,以声写声如《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用银瓶乍破声和刀枪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

又如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的如下诗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在这里用“万壑松”这一自然物的声响,突出了琴声的雄浑激越。

三、借助叠音拟声,以声摹声如《琵琶行》中的如下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四句诗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

四、借助动态过程,写其乐声变化四首诗,都借助动态过程,来表现音乐的丰富与变化。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尤为细腻。

这里仅举《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由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写起,再到《霓裳》《六幺》的弹奏,写得极为具体。

尤其是正始的演奏的动态过程,实在是妙绝:由落玉盘的大珠小珠,到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到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到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到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描摹出琵琶乐曲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的过程,写出了琵琶音乐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的多样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手法音乐属于听觉形象,用语言比较难以捕捉,因此,古代诗文对于音乐的描写更讲究技法。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常见的描写音乐的手法。

一、使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

一般是用大自然中常见的声音来比喻各种乐器的演奏或人物演唱。

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典型使用了比喻,以我们常见的容易领会的声音表现琵琶演奏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色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附: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 商声和羽声不是大自然的声音,不过是古代五音之二。

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二、使用通感,把抽象的难以捕捉的听觉形象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会系统地学习。

文中有两处比较典型的通感:(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使用通感描写音乐的典型古代诗文是刘鹗《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三、用景物来烘托音乐的效果。

这些景物渲染宁静气氛,恰好从侧面烘托音乐的感染力。

苏轼两首描写音乐的诗词鉴赏: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②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

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南朝梁·萧纲《弹筝》)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

(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元·萨都剌《赠弹筝者》)③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作简要分析。

两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

这些景物渲染出刹那的宁静气氛,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四、用听众的反应来侧面表现音乐的魅力。

或写听者的精神活动,或写听众的喝彩赞赏,都是从侧面写音乐感染力。

例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典型以听众反应来侧写音乐的例子。

再如:李白《听蜀僧濬jùn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中“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

这就是以听着的感受侧写琴声的美妙。

这首诗除了以听者感受侧写音乐之外,还使用了用典、以声写声、景物烘托的手法。

又如,《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唱完之后观众的反应,恰恰表现了王小玉说书的精彩震撼: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

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

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五、使用典故,引发联想和想象。

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2)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3)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4)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5)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6)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7)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8)坤山:一作“神山”。

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所谓“神妪”,疑用此典。

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9)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

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10)吴质: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1)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