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CB518200-G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12-12-高原病和减压病
第一节 高 原 病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高原空气稀薄,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33. 78 kPa)约为海平面(101. 33 kPa)的1/3,吸人气氧分压为7. 47 kPa。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快速进驻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后,人体的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缺氧及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高原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综合征,称为高原病( high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或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严重者可出现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3.药物预防可适当采用载氧适应,即在驻地出发前1天或当天,腰间皮下注氧600~1200ml效果肯定,这是急进高原人群或部队集团人群的首选应急措施。载氧加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更好。乙酰唑胺0. 25g口服,每日2~4次,上山前2天起服至登高原后3天。多种中药,如红景天、丹参、藏天露泡腾片、复方党参片、参芪花粉片、丹参滴丸、诺迪康胶囊等,可防止急性高原病发生,但缺乏严格的临床研究。
【发病机制】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又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各种功能相应的改变,以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道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窦),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除海拔高度外,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能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速度和严重程度。寒冷、饥饿(低血糖)、疲劳、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差或患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易诱发高原病。高原病与海拔高度、停留高原时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明显关系。
青藏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
青藏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吴天一耸立在地球上的高山和高原,构成特殊的地理单元,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既感受到了这一极度环境的影响,又深感它存在的重要。
对医学生物学来说,高原(山)是一个低氧环境,然而人类需要在此生存和开发。
据WHO(1996)的统计,全世界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的人数为1.4亿,加之,全世界每年有4千万人去到高山和高原地区,即总计有1.8亿人蒙受高原低氧的影响。
低氧(hypoxia)这一术语,表达了这样一个概念,即由于海拔增高,形成大气压下降和氧分压降低,导致人体的低氧血症(hypoxemia),海拔3,000m以上,人体的氧离曲线开始陡峭,缺氧明显化。
到达特高海拔,即5,500m,大气压仅为海平面的1/2,此时人体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并引起显著生理反应和一系列临床问题。
而在珠峰顶,即海拔8,848m,大气压仅为海平面的1/3,人体的血氧水平相当于心肺病人的频死状态(West,1981)。
低氧,这就是高原对人类的挑战。
我国有世界上最为博大高耸的青藏高原。
因此低氧对人类的影响是我国高原生命科学中要解决的重点课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西部大开发更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我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医学的重要内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high altitude adaptive physiology)受到了重视,因为环境、资源和开发都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
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低氧环境,不同高原人群(世居和移居)的低氧适应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高原环境与人类进化、遗传、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疾病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藏高原作为人类和医学地理学(human and medical geography)的研究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物资源成为研究人类适应的理想之地,而这里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又构成了研究的“群体优势”。
高原低氧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
第39卷第3期2018年6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9No.3Jun.2018收稿日期:2018-05-21作者简介:陈静侬(1964-),女,广东澄海人,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高原低氧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及应对措施陈静侬,李军(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摘要:平原地区的人群初进入高原,容易引起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高原病”,抑制了渴望进驻高原工作、旅游人群的欲望.了解平原与高原转换初期机体呼吸、心血管、神经、运动等系统的生理适应原理,借鉴原住居民的驯服机制,根据健康基石原理,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措施、强化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特性、采用复合式方法提高睡眠质量、实施低强度运动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高原反应,使初上高原人群生活正常化.关键词:高原病;驯服机制;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G 8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8)03-0067-06平原地区的常住人群进入高原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又称高原病[1-4],但世代居住高原的各族人民,被证实对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5-6],因此,系统了解平原地区人群初进入高原产生不适应的成因、世居高原地区人群低压低氧驯服机制,为普通人群进驻高原工作、旅游提供适应指导,对促进高原旅游产业,进而推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原住居民低压低氧驯服机制1.1环境适应机制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原适应是指世居的人群发生的一种可遗传的,而且具有遗传基础结构、功能和习惯特征,因而能很好地在高原环境中生存繁衍的过程[7].长期生活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中,人体的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等方面会做出相对应的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在人体形态适应方面,主要表现在体表特征、身体线性尺度、骨的干骺融合时间等方面[8];机能适应方面,生活在高原的藏族比汉族有较大的胸围和肺体积,更大的肺活量,肺容量及残气量,更佳的睡眠质量,更好的高海拔体力劳动表现和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需求[9].在运动状态下,藏族比汉族可获得更大的工作负荷和氧耗水平,表现了更高的副交感和较高β-交感神经张力[10];血液成份中的Hb 和HCT ,13岁以下各民族间无差异,13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汉族的Hb 和HCT 都比藏族高[11],生活在海拔3800m 和4300m 以上的人群,Hb 和HCT 指标明显高于海拔3200m 生活的人群.1.2基因遗传机制藏族的高原适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学基础.研究认为,藏族人群的线粒体与汉族不同,从而导致在高原缺氧状态下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12].并有学者发现HIF-1a 基因C1772T 等基因多态性与高原缺氧··67适应有关[13-14].西藏人(Sherpa地区)eNOS的两个位点频率比低海拔地区高,在与缺氧有关的2个基因EPAS1和EGLN1选择性扫描中发现了强信号,这两个基因与非藏族的低海拔地区(汉族与日本人)明显不同[15-16],绝大多数藏族人群居住于高原地区,其高原适应能力优于汉族,遗传因素不可低估.1.3营养素摄入机制研究表明,合理营养有助于高原习服,高原地区的营养状况有别于平原地区.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饮食习惯调查显示,高原原住居民三大能源物质的摄入习惯与平原地区不同.高原地区谷物的摄入以青稞为主,而平原地区多以小麦、大米为主,青稞具有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和低糖营养特点,尤其是所含的β-葡聚糖量是所有大麦品种中最高的,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17-20].富含脂肪的肉类主要是牛羊肉,又称红肉.红肉是一类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VB11、VB12、硒、锌、铁等,是平衡人类膳食的重要营养源,对人类机体发育、智力发育和机体健康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氨基酸,如色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牛磺酸以及B族维生素和抗氧化维生素具有提高缺氧耐力的效果,高原地区独特的草本植物也具有抗缺氧的作用,如红景天和三七提取物对进入高原人群的生理功能有改善作用[21].2初期进入高原环境机体的应激变化2.1呼吸系统适应性变化低压低氧引起缺氧诱导因子(HIF)等转录因子介导的多个基因的转录翻译改变,引起机体能量代谢稳态失衡、神经内分泌改变、体液平衡紊乱、氧化应激和血管功能异常[22].人体面对低氧环境时会产生生理性适应,在人体刚进入高原环境中,最先发生明显变化的是肺通气量增加,特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和胸闷气急,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增加肺部氧气分压,以满足机体在低压低氧环境下的氧气需求,经过一定时间的机体适应后会有所改善,但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易导致血液中CO2含量下降和碳酸氢钠盐的储备量相对增加,严重后果将导致呼吸性碱中毒[23-25].高原的低压环境中机体的最大摄氧量会减少,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可能与动脉血管中的血氧饱和度与最大心输出量的下降相关.所以进入高原环境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促进的作用[26].2.2心血管系统的适应反应人体在高原环境中进行活动或者休息时,因受到低压低氧的影响造成血液氧含量的减少,为了能够正常供给机体氧气的需求,通过增加心率来应对因环境变化造成血液供氧量不足的问题,虽然在一段时间适应过程后心率有所下降,但相较平原环境中的心率高[27].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心脏的每搏输出量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对每搏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中有总血容量、心脏体积和心肌的收缩力度,在高原环境下每搏输出量的改变与总血容量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28].心肌的收缩与舒张是自发性的,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主要是由细胞内Ca2+浓度控制的,而Ca2+浓度的控制主要是受肌浆网、质膜和线粒体膜等调节,高原低压低氧的环境可以改变Ca2+的通透性,造成心肌肌浆网Ca2+转运障碍和缺氧性心肌功能损伤,进而改变了心肌的收缩和舒张[29-30].2.3血液成分的改变平原人群初进入高原时,血浆容量在前14天的时间内出现下降的趋势,血浆容量的下降是机体在高原环境中表现每搏输出量下降的重要导致因素,在进入高原1-2天的时间内出现血浆容量的减少也造成机体即刻出现血液浓缩现象,但机体为了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红细胞显著增加,使得血液浓缩进一步持续.血液的浓缩对机体的影响是有双重性的,积极的一面是血红蛋白增多使得机体耐力得到提升,同时消极的一面是血液浓度升高造成血液粘滞性增加,减少了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同时增加了心率[31].2.4骨骼肌生化功能适应·68·高原环境中机体活动对人体肌肉负荷大于平原环境,肌乳酸的堆积增多,肌肉耐力呈现下降[32].高原环境中骨骼肌生化指标分析中显示,股四头肌中的磷酸果糖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有明显下降,证明糖酵解活动提高,底物氧化酶活性降低,肌肉最大做功明显下降[33].在对高原环境中骨骼肌变化的研究中发现,人体骨骼肌随着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单位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氧气、营养、能量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理论上毛细血管的增多有利于肌肉摄氧能力的提升[34].人体生理学研究显示高原训练对肌细胞中肌红蛋白的浓度有增加的效果,肌红蛋白的增多有利于肌肉对氧气的储备,但在训练中需要高强度训练才会出现明显的增幅.2.5机体运动素质特征久居平原者初到海拔3000-4500m或以上地区,往往会出现各种低氧反应.长时间处于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机体的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加强,特别对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大腿和上肢肌肉横断面积分别下降[35],并且Ⅰ型纤维的横断面积和Ⅱ型纤维面积都不同程度地降低[36],不能维持较大负荷体力劳动,骨骼肌横断面积减小;训练效果的减弱,导致肌力的流失和力量的下降.低氧环境中机体对缺氧刺激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更为显著[37],但是由于缺氧,活动强度的提升极为困难,负荷强度相对较小,运动中最大心率和运动后心率较低,机能反应较低[38].人们在高原缺氧环境下从事较长时间的有氧代谢活动,他们的最大摄氧量在长时间处于高原环境下会显著提高,高原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39-41];随着负荷功率提高和活动时间增加,机体会逐渐适应,而同时肺活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阶梯式提升.低氧低压的环境对人体的力量、爆发性力量和灵敏素质有降低的现象,有学者研究发现低氧的环境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传导和传递出现减弱现象,进而使速度、力量、灵活性和爆发力下降.3应对高原缺氧环境的对策3.1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措施初上高原,机体基础代谢率相对于平原时会升高30%,当在高原居留的时间持续过长时人体基础代谢仍高于平原水平17%[42].高原地区青少年的血糖含量相比于平原地区会有所下降,而糖耐量、糖酵解、糖异生会有所提高;其中高原地区青少年的脂代谢加强,血游离脂肪酸、血甘油三脂、血胆固醇、脂肪分解酶代谢会上升,而脂肪合成酶下降;同时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分解增强;尿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排出量增加,肝肾组织中含量下降,大脑、肾上腺、外周血、尿维生素C含量下降.营养适应首先要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加强对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摄取油炸食物;针对维生素排出量增加的特点,要加强维生素B1、B2、C和硒、锌、铁的摄入[43],脂肪的补充要以红肉为主.3.2强化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特性平原过渡到高原时,高原缺氧会对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强烈刺激,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功能失调,并且神经—体液调节产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同时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的皮质和纹状体神经元产生衰弱和凋亡[44],这就极易导致类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神经系统的受损,会使刚入高原的青少年的心理功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如:精神萎靡、情绪抑郁、焦虑不安、工作学习效率降低等,并且还伴随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心理状态调整可以采用低氧预适应模式,通过间歇性缺氧对机体神经系统的刺激,增强神经系统对心理功能的调节[45];增强机体对缺氧的免疫能力;其次,以情境性模拟训练为内容进行健康指导,达到心理适应的目的.3.3用复合式方法提高睡眠质量进入高寒、低氧、低压的高原环境时,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应激反应,如:机体产生兴奋、紧张、恐惧等现象,进而导致人体睡眠絮乱、睡眠觉醒次数增多[46],同时在这种低氧、低·69·压环境下人体的呼吸频度增加,导致低氧血症,并对机体的睡眠节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浅睡眠期增多,慢波睡眠期减少,睡眠的连续性受到破坏[47].睡觉前1.5h进行有氧运动练习,对促进正常睡眠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有氧运动结束后的1-2h内,身体疲劳度很高:神经兴奋性下降、肌糖原储备耗尽、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降低,感觉身体乏力,反应迟钝,引发躯体性疲劳,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但是高原运动的强度需严格控制,以步行和肢体的摇摆运动为主;主动调整呼吸方式,在进入高原环境前,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呼吸尽量采取有节律的腹式呼吸,并且努力控制主动呼气,因为呼气是主动,吸气是被动,上了高原以后,注意保持以呼气为主的习惯,感觉呼吸不适,先用嘴呼气,保持大脑处于非缺氧状态,有利于加深睡眠深度;睡觉前可以进行必要的按摩,主要是面部和腹部,采用轻、慢、长的手法,按摩的方向顺着淋巴流动的方向,时间控制在15min之内,有利于刺激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机制,容易入睡;有条件的可以通过低频重复电或磁刺激等物理刺激,增加脑细胞代谢功能,改善低氧睡眠,增强睡眠质量,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的药物.3.4采取低强度运动生活方式高原环境中氧含量骤减,肺泡内氧分压下降,弥散入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也随之降低,容易导致器官组织供氧不足[48],机体发生不适的心理、生理变化使人的交感神经产生兴奋,末稍血管强烈收缩,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巨增;同时高原地带植被稀少,日间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易导致机体发生脱水、皮肤和口唇干裂等现象;同时在高寒且风冷指数高的高原环境下,机体容易发生冻伤现象[49].因此高原地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应加强对强度的控制,应避免强度过大,因为氧供应不足会对神经及心脏产生一定损害;其次,避免因强紫外线以及高温对人体皮肤的损害;同时在高寒环境下要加强保暖,避免机体冻伤现象的发生.4结束语高原低氧低压,同时还具有高寒、干燥、湿度小、降水量低、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初上高原使人机体代谢加强、神经系统衰弱、睡眠障碍、生活方式适应性下降,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的引发伤亡.但是通过加强对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合理调控、增加神经过程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的均衡刺激,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转化在机体需要的条件下依从配合,从而有效提高高原反应的心理抵抗,使睡眠正常或者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保证正常的生活方式.虽然高原的恶劣环境,可是机体通过营养、心理、睡眠、生活方式等调节可以习服,但是需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设置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循序渐进,重视各个程序环节,否则容易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参考文献:[1]刘辉,李成,耿瑞慧.藏区高原环境对武警执勤官兵肾脏功能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6,27(4):376-378.[2]刘晓秋,解亚宁,韩婷婷,等.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睡眠质量及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5-636.[3]王东川,冯基.部队高原卫勤保障难点与对策[J].武警医学,2012,23(6):541-542.[4]ISHIKAWA M,YAMANAKA G,YAMAMOTO N,et al.Depression and Altitude:Cross-Sectional Community-Based⁃Study Among Elderly High-Altitude Resident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s[J].Culture Medicine&Psychiatry,2015,40(1):1-11.[5]LORENZO F R,HUFF C,MYLLYM M,et al.A genetic mechanism for Tibeta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J].Nature Ge⁃netics,2014,46(9):951-956.[6]GILBERT-KAWAI E T,MILLEDGE J S,GROCOTT M P W,et al.King of the mountains:Tibetan and Sherp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for life at high altitude[J].Physiology,2014,29(6):388-402.[7]MOORE L G,NIEERMEYER S,ZAMUDIO S.Human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regional and lifecycle perspective[J].·70·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8,107(S27):25.[8]席焕久.藏族的高原适应——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J].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9]WU T,KAYSER B.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J].High Alt Med Biology,2006,7(3):193-208.[10]ZHUANG J,DROMA T,SUTTON J R,et al.Autonomic regulation of heart rate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Tibetan and Han residents of Lhasa(3658m)[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3,75(5):1968-1973.[11]GARRUTO R M,CHIN C T,WEITZ C A,et al.Hematological differences during growth among Tibetans and Han Chi⁃nese born and raised at high altitude in Qinghai,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003,122(2):171-183.[12]LUO Y,GAO W,LIU F,et al.Mitochondrial nt3010G-nt3970C haplotype is implicated i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on Tibetans[J].Mitichondrial DNA,2011,22(5-6):181-190.[13]WANG S,SUN X,LIU K,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hypoxia environment and glucose trans⁃port1gene polymorphism[J].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7,24(2):425-429.[14]刘坤祥,孙学川,王圣巍,等.HIF-1基因C1772T、G1790A多态性与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关系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24(3):654-658.[15]YI X,LIANG Y,HUERTA-SANCHEZ E,et al.Sequencing of50human exomes reveals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J].Science,2010,329(5987):75-78.[16]PENG Y,YANG Z,ZHANG H,et al.Genetic variations in Tibetan populations an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at the Hima⁃layas[J].Molecular Biology&Evolution,2011,28(2):1075-1081.[17]GONG L,JIN C,WU X,et al.Determination of Arabinoxylans in Tibetan Hull-less Barley Bran[J].Procedia Engineer⁃ing,2012,37(2):218-222.[18]GONG L X,JIN C,WU L J,et al.Tibetan Hull-less barley(Hordeum vulgare L.)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antioxi⁃dants[J].Cereal Chemistry,2012,89(6):290-295.[19]ZHU F,DU B,XU B.Superfine grinding improves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ies of bran dietary fibrefrom Qingke(hull-less barley)grow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China[J].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15,65:43-47.[20]ZHU Y,LI T,FU X,et al.Phenolics content,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dehulled highl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L.)[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5,19:439-450.[21]郭长江,李可基,王枫.特殊营养研究进展[J].营养学报,2015,37(2):124-126.[22]席焕久.藏族的高原适应——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J].人类学学报,2013,32(3):247-255.[23]卓金源,吴赵昭,徐旻霄,等.高原体能训练对我国高水平优秀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与形态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3):93-100.[24]马小明,樊蓉芸.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性的影响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94-97.[25]冯恩志,戴胜归,石路,等.平原移居高原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室功能的变化及高压氧预处理的干预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69-71.[26]高炳宏,朱欢,张昊楠,等.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特点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1):99-105.[27]张华耀,张彦雪,杨哲新,等.习服高原与脱习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2,28(1):94-96.[28]包政权,马国素,胡进明,等.观察初次进入高原的旅客在不同海拔高度生理指标变化[J].高原医学杂志,2011,21(01):17-19.[29]牛文忠,范泉水,方丽,等.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1,21(3):62-63.[30]李泽清.模拟梯度海拔交替低氧训练对大鼠心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31]张英.高原环境血红蛋白变化的若干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8,18(2):62-63.[32]沈晓玲,陆映红.高原低氧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08,18(3):54-57.[33]周忠林,路宗霞.关于高原训练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的综述[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1):125-127+133.[34]陈立军,王兴,王茹.在多巴高原与平原分别实施有氧运动处方对肥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6):89-93.[35]赵晋,田野.高原、亚高原训练对世居亚高原运动员最大力量素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71·(10):53-58.[36]郑现杰.快速力量训练大鼠对骨骼肌Ⅰ型、Ⅱ型肌纤维影响的实验研究[J].科技信息,2010(15):545-546.[37]阳仁均,殷劲,钱钰,等.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对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3):26-29.[38]蒋丽,王迪,殷劲.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高原-亚高原-平原”和“高原-平原”训练模式的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2):67-71.[39]李立群,李汉杰,王飏,等.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74-77.[40]王刚,高炳宏,高欢,等.亚高原训练对不同高原训练经历男子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4):42-48.[41]葛艺明,吕晶红,郭晓明,等.速度滑冰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3):71-74.[42]李卫平,田中,郑蔓丽,等.模拟高住低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红细胞生成作用和身体成分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5,25(2):52-54.[43]李强.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营养补充[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03-105.[44]陈亚妮,王延奇,万红,等.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J].职业与健康,2014,30(10):1409-1412.[45]BEIDLENAN B A,FULCO C S,ROCK P B,et al.Effect of six days of staging on physiologic adjustments and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during ascent to4300meters[J].High Alt Med Biol,2009,10(3):253.[46]周琳琳,刘春,陈郁,等.高原驻防部队官兵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其与慢性高原病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7):576-580.[47]朱文标,陈策,杨亚芳,等.浙江省温州市精神专科医院女性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7):2592-2595.[48]许其龙,康磊,李沐霖.高原高空及坑洞施工现场长管道吸氧效果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2):137-139.[49]高继科,田国祥,赵富学,等.环境学理论视野下甘肃藏区高原群众体育锻炼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6):28-33.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ody under Hypoxia atHigh AltitudeCHEN Jing-nong,LI Jun(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Abstract:When people living on the plain go to the plateau,it is easy for them to suffer a series of adap⁃tive“altitude sickness”such as headache,insomnia,loss of appetite,fatigue,dyspnea and so on,which inhibit their desire to work and tour on the plateau.Countermeasures like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adaption theory of body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nervous and other sports systems,learning from the domest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aboriginals on the plateau,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health foundation,taking targeted nutri⁃tion measures,strengthe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cortex nerve process,adopting complex method to improve sleep quality,and launching a low-intensity exercise lifestyle can reduce altitude sickness and help those who go to the plateau to lead a norm life.Key words:plateau sickness;domestication mechanism;countermeasures责任编辑周春娟·72·。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
朱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2011CB013400
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
张洪潮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
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
单杰
武汉大学
教育部
2012CB720000
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
崔平远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陈清焰
天津大学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祝之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
夏昆
中南大学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
肖瑞平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范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训练对高原习服效果的观察
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训练对高原习服效果的观察张永超;金国辉;叶忠明;张磊;庞斌;张红军;陈学庚;刘彬【摘要】急性高原反应是部队进驻高原后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部队官兵提前进行缺氧训练,对促进习服高原缺氧环境,缩短适应调整时间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航空兵部队某部进驻高原驻训前,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部分飞行员和地面官兵进行适应性缺氧训练,以观察高原习服效果.【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36)012【总页数】1页(P1382)【关键词】高原习服;缺氧【作者】张永超;金国辉;叶忠明;张磊;庞斌;张红军;陈学庚;刘彬【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处;610041 成都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处;611833 四川都江堰空军都江堰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610041 成都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处;611833 四川都江堰空军都江堰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611531 四川邛崃解放军95746部队医院;650600昆明解放军95685部队;401329 重庆解放军95478部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1.46急性高原反应是部队进驻高原后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部队官兵提前进行缺氧训练,对促进习服高原缺氧环境,缩短适应调整时间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航空兵部队某部进驻高原驻训前,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对部分飞行员和地面官兵进行适应性缺氧训练,以观察高原习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进驻高原飞行员8名、地面官兵166名,均为汉族男性,平原出生,年龄17~46(25.5±4.9)岁。
8名飞行员全部进行训练,地面官兵分为训练组(n=62)和对照组(n=104);所有受试者进驻高原前均经体格检查确认健康。
1.2 方法部队进驻高原前1周,利用飞行员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2007型)对训练组官兵开展适应性缺氧训练,具体方案:模拟2000m海拔(氧浓度16.2%)训练1d,3000m海拔(氧浓度14.1%)训练2d,4000m海拔(氧浓度12.2%)训练3d;10min/次,1次/d。
高原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高原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谭秀娟【摘要】高原肺动脉高压主要是由于高原习服不适应或不良适应而产生的高原疾病并发症.高原低氧环境下,低氧导致肺血管收缩,持续低氧能够诱导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产生和发展.慢性低氧造成肺血管重构和右心室肥厚等病理生理现象,进而会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病.因此,明确高原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理为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现就近几年对高原性/低氧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4页(P674-677)【关键词】肺动脉高压;血管收缩;血管重构【作者】谭秀娟【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6目前,很多肺动脉高压的定义是指在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 mm Hg(1 mm Hg=0.133 3 kPa)[1-3]。
根据最新的肺动脉高压分类指南,高原肺动脉高压(high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HAPH)属于其第三类[2]。
HAPH患者在行动时具有呼吸困难、头痛,并易感到疲劳等症状。
随着病程的发展,会出现心脏代谢性失常,甚至危及生命[3]。
HAPH是由于高原低氧(缺氧)环境下,代偿性地使肺换气增加、血管收缩引起的[4],常见于高原习服不适应,或者不良适应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疾病。
其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氧化应激[5-6]、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肺血管重构[7]、肺血管纤维化以及心脏早期适应性增厚[8]等是促进HAPH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据统计大约有1.4亿人是永远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上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 500 m以上,这些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及其后代,其基因表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9],这些变化使得生存在高原环境中的人与健康平原居民相比,也具有相似的肺动脉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10-11],以适应极端环境而生存下来。
高原习服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高原习服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张卫花;康龙丽【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年(卷),期】2018(039)002【摘要】高原低氧环境一直是影响高原人群居住、工作、旅游的重要限制因素,低氧环境可以使人体许多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生理健康及精神状态受损.面对这一问题,除直接的药物治疗外,高原习服是缓解高原低氧危害的重要天然途径.高原习服是指当平原地区人进入高原时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显然,高原习服的相关机理及预防措施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人类更好的生存及生命健康.本文综述了高原低氧对人们的具体危害;高原习服的重要性及意义;高原习服相关生理、分子机制以及促进高原习服的措施,为更好地了解高原习服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总页数】5页(P108-112)【作者】张卫花;康龙丽【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高校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 712082;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高校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 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5【相关文献】1.习服高原与脱习服 [J], 张华耀;张彦雪;杨哲新;黄芃;王菲菲;孔繁玲2.进藏列车女乘务员高原习服-脱习服过程对月经的影响 [J], 冯平;张雪峰;王胜玉;周其全3.高原习服与既往高原暴露对急性高原病预防的作用 [J], 唐绪刚;张学森;姜大春;薛林4.高原习服对急进高原人员健康影响的Meta分析 [J], 张科;琚国全;郭春;汪辉武5.急进高原和高原习服两种状态对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 [J], 杨家树;刘杰;戚丽华;黄思妺;矫祯浩;吴方;李孟丽;苟津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73计划2011-2012年项目清单
附件:973计划2011-2012年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1CB012800多时空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基础研究李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11CB012900 新型能源装备中大型锻件均质化热制造的科学基础李建国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013000激光微纳制造新方法和尺度极限基础研究姜澜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CB013100 高性能LED制造与装备中的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刘岩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CB013200 空间光学先进制造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李圣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朱向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013400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张洪潮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周创兵武汉大学教育部湖北省科学技术厅2011CB013600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杜修力广州大学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地震局—1—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1CB013700深海工程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与全寿命服役安全滕斌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2011CB013800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朱合华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2CB113900 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黄三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部2012CB114000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害控制的基础研究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2012CB114100害虫暴发成灾的遗传与行为机理康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114200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郭岩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2012CB114300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宋纯鹏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114400 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爆发机理与免疫防治的基础研究宋林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2012CB114500木材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卢孟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2012CB114600 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夏庆友西南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2CB214700 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和资源潜力评价肖贤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214800 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刘文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2CB214900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刘炯天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CB215000 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卢春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2CB215100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袁小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12CB215200 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12CB215300 草本能源植物培育及化学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料的基础研究马隆龙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CB215400碳基燃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体系基础研究韩敏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2012CB215500 基于贵金属替代的新型动力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理论基础研究孙公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315600 新型宽带大动态毫米波器件及应用中的微波光子学基础研究郑小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12CB315700 面向宽带泛在接入的微波光子器件与集成系统基础研究纪越峰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2CB315800 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机制研究刘韵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3—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315900 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研究兰巨龙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316000能效与资源优化的超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研究牛志升清华大学教育部2012CB316100 高移动性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重点理论基础研究范平志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2CB316200海量信息可用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李建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CB316300面向公共安全的社会感知数据处理谭铁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316400 面向公共安全的跨媒体计算理论与方法庄越挺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CB316500基于新一代测序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与方法张学工清华大学教育部2012CB416600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416700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蒋少涌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416800 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张招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2012CB416900 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朱教君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4—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417000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杨桂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2012CB417100 典型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关键过程、规律与调控原理郑循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417200 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翟盘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2012CB417300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周怀阳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417400 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王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7500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管又飞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517600 常见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刘志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7700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研究侯凡凡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7800 环境代谢因素致高血压机制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祝之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夏昆中南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5—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肖瑞平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付小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范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12CB518300 前列腺癌分子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孙颖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8400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8500 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8600 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研究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8700 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戈宝学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518800 动物重要病原菌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致病机理研究周锐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湖北省科学技术厅2012CB518900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炎症的基础研究吴建国武汉大学教育部—6—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519000 重要病毒持续性感染形成和维持的分子机制研究袁正宏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619100 新型医用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及生物适配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2012CB619200 高性能近红外InGaAs探测材料基础研究及其航天应用验证龚海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619300 全组分可调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器件应用沈波北京大学教育部2012CB619400铁性智能材料的高性能化研究任晓兵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12CB619500 航空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基础研究张新明中南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2012CB619600 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张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719700城市高层建筑重大火灾防控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孙金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公安部2012CB719800 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陈云敏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单杰武汉大学教育部2012CB720000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崔平远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7—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陈清焰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720200大型客机主要气动噪声机理及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孙晓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CB720300 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高效、节能、减排科学基础张金利石河子大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局2012CB720400钢铁生产过程高效节能基础研究张欣欣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2012CB720500 化工过程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的集成优化基础研究钱锋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2CB720600基于核酸的重大疾病诊断新策略和新技术研究周翔武汉大学教育部2012CB720700 中国语言相关脑功能区与语言障碍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谭力海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CB720800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研究陈坚江南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12CB720900 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罗宏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2012CB721000微生物药物创新与优产的人工合成体系冯雁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8—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12CB721100 新功能人造生物器件的构建与集成赵国屏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821200 空间合作目标运动再现中跨尺度控制的前沿数学问题贾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CB821300 光频标关键物理问题与技术实现高克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1400 高通量中子散射在凝聚态物质磁相互作用方面的前沿研究戴鹏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1500 高分子非晶液-固转变的基本问题研究安立佳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1600 若干重要元素的有机化学前沿周其林南开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2CB821700有机分子基框架多孔材料的前沿研究苏成勇中山大学教育部2012CB821800 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学研究李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12CB821900 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12CB822000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王成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2012CB822100肿瘤的糖化学生物学前沿研究叶新山北京大学教育部—9—。
高原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高原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陈思月1,2,王英明1,2,邓琴1,2综述李世云1,2审校1.遵义医科大学,贵州遵义563000;2.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36【摘要】高原环境具有低压低氧、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机体暴露于高原特定的环境下可影响其运动能力,并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性,从而引起应激激素的变化,这些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在高原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关于高原对机体内分泌影响的研究国外居多,国内研究较少。
本文就高原暴露下对成人运动能力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原;应激激素;皮质醇;甲状腺激素;睾酮【中图分类号】R33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4)08—1213—04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s of high altitude on exercise ability and stress hormone level in adults.CHEN Si-yue 1,2,WANG Ying-ming 1,2,DENG Qin 1,2,LI Shi-yun 1,2.1.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0,Guizhou,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036,Sichuan,CHINA【Abstract 】High-altitude reg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environmental factors,including hypobaric hypox-ia,cold,dry conditions,and significant diurna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These conditions can affect the the body ’s exer-cise ability,activate the activities of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oid axis,and 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 axis,thus causing changes in stress hormones.These changes in stress hormone leve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high altitude on the body's endocrine system is re-ported mostly abroad,but rarely in China.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ffects of high altitude on exercise ability and stress hormone level in adults,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researchers in this filed.【Key words 】High altitude;Stress hormone;Cortisol;Thyroid hormone;Testosterone·综述·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4.08.033第一作者:陈思月(1995—),女,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山病与代谢性疾病。
藏鸡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藏鸡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贾腾飞
【期刊名称】《畜禽业》
【年(卷),期】2018(029)012
【摘要】藏鸡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所特有的地方品种,因为长期生存在青藏高原低氧环境中,使得该品种的低氧适应能力强于其他低地鸡种.从藏鸡的生理表型、分子水平机制出发,综述了藏鸡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的高原家禽的引种选育或杂交育种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贾腾飞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31
【相关文献】
1.高原低氧环境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余章彪
2.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在藏鸡低氧适应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J], 杨云周;张吉斌;方美英
3.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J], 崔超英;祁学斌;欧珠罗布;吴天一;宿兵;
4.西藏高原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及其对低氧环境适应机理的探讨 [J], 佘永新;
吴德宽
5.藏猪高原低氧环境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J], 索朗卓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3高钰琪 黄庆愿 刘福玉(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全军高原生理与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8) 摘要 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有很大影响,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劳动能力明显降低,部分人可发生急性或慢性高原病。
但人体对高原环境也具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有效加快个体或群体的习服过程,促进高原习服。
促习服的措施和手段主要有阶梯习服、适应性运动锻炼、缺氧预适应、高原富氧室、药物、促习服因子、营养和高原耐缺氧食品等。
平原人在由平原进入高原的过程中阶梯习服复合适应性体格锻炼是促进高原习服最有效的措施,在此过程中,辅以药物预防可能会起到更为有效的效果。
有关其作用的模式和效果更为显著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提高高原睡眠质量,合理的营养均有利于促进高原习服。
预缺氧作为一种新的促习服措施,目前正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预缺氧方式的选择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积极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促习服因子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着重综述国内外有关促进高原习服措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高原, 缺氧, 习服 中图分类号:Q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02)04-0306-04 高原环境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是缺氧。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发生一系列的代偿适应性变化,以适应高原环境,这个过程称之为习服。
大多数平原人在由平原进入高原后,通过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可以获得对高原环境的良好习服,能够在高原环境中正常工作、生活而无任何不适。
但也有一部分人,在由平原进入高原后,由于上述代偿适应性反应不足或过于强烈而发生习服不良,从而出现各种急、慢性高原病。
实践证明,人体对高原环境具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可以加快习服过程,促进高原习服。
积极研究寻找能有效促进高原习服的措施对于提高进驻高原部队指战员的健康水平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我国有20%左右的疆域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如何防护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那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有助于管理与开发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边陲要地,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氧的利用和调节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与生物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低氧还是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基本过程;进行低氧损伤、适应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
有关成果还可以服务于航天、航空、航海、极地医学与运动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研究方向的聚焦:在前一个973项目中,我们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进行了以下的凝练:由于现有防护措施、研究深度和工作意义的不同,在低氧与严寒等环境因素之间,拟以低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低氧急性损伤的规律和防护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作,而在相关适应(习服)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理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生长点。
因此,以低氧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为主。
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目标,部署力量。
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
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二、科学问题的凝练:我们在前一个973项目已经以低氧习服与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群寿命、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以及高原低氧环境对维护人体健康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高原低氧寿命健康综述【中图分类号】R1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16-021、海拔对人类寿命的影响所谓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
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也可以表明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达状况。
影响寿命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遗传、性格、饮食、受教育程度、医疗、经济保障、自然地理环境等。
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气候、水纹、土壤污染指数、日照长短、海拔等。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指出:地势高低的不同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不同,因而地势高低对人类健康与长寿有着重大影响。
研究发现,人登上1500米高山1小时后,人体发生生理变化:如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周围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血糖轻度下降,尿中乙糖排泄增多。
若人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停留数日,呼吸功能会进一步提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多。
另外,海拔1500米对男性的生理功能也有一定影响,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功能进一步活跃,有助于男性魅力的释放。
若在高山地区生活2~3周,生理变化就更为明显,尿中17-羟皮质酮排泄增多。
特别是原来尿中17-羟皮质酮排泄非常低的哮喘病人,排泄增多就更明显。
此外,体温调节功能也得到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也能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则减少。
从这个角度看来,适当的海拔高度可以调节人体潜在机能,有助于人类身体健康。
世界三大长寿区都在高山地区,即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和阿布哈兹(海拔2000米),东喜马拉雅的罕萨地区(海拔2400米)(包括克什米尔及我国新疆南部和田地区(海拔2200米))和安第斯山厄瓜多尔的Vi l c a b amb a地区(海拔2250m),这里平均寿命高,百岁老人不足为奇,如阿塞拜疆山区百岁老人占人口的48.4 /100000;阿布哈兹地区百岁老人占人口的80/100000。
2012CB518200-G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范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总后勤部卫生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我国有20%左右的疆域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如何防护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那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有助于管理与开发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边陲要地,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氧的利用和调节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与生物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低氧还是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基本过程;进行低氧损伤、适应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
有关成果还可以服务于航天、航空、航海、极地医学与运动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研究方向的聚焦:在前一个973项目中,我们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进行了以下的凝练:由于现有防护措施、研究深度和工作意义的不同,在低氧与严寒等环境因素之间,拟以低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低氧急性损伤的规律和防护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作,而在相关适应(习服)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理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生长点。
因此,以低氧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为主。
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目标,部署力量。
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
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二、科学问题的凝练:我们在前一个973项目已经以低氧习服与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生理科学进展 低氧应激与脑-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CRF和CRFR1的主导调控作用
生堡型堂选蕉!!!!生筮丝鲞筮!塑・综低氧应激与脑.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调节术——CRF和CRFRl的主导调控作用・323‘述・陈学群赵阳杜继曾o(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神经生物学及生理学研究室,杭州310058)摘要高原低氧激起应激反应和高原病,低氧脑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调节在高原反应和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及其CRFRl受体在低氧脑一内分泌网络调控中起主导作用,低氧通过激活中枢和外周的CRFRl受体诱导脑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失衡,低氧应激以时间和强度依赖方式增强或损害学习记忆功能,诱导焦虑行为,抑制生长和发育,压抑生殖、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青藏高原小哺乳动物由于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与进化,展示出低氧的低反应性以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多模式”进化和保护机制。
关键词低氧;应激;内分泌;HPA轴;CRF;青藏高原动物中图分类号R33高原低氧诱发高原反应和高原病,重者危及生命。
系统阐述低氧损伤适应生物学机理,指导防治实践,乃国家重大需求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对高原社会发展、国防军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低氧刺激CRF,激活HPA轴,激起低氧应激反应,抑制生长、生殖、代谢和免疫功能,损害肝细胞功能。
CRF和基因激活在低氧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低氧激起CRFRl受体及基因信号通路在网络中广泛表达,控制网络中多种低氧相关靶基因、靶蛋白的改变,影响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如对脑认知功能有损伤和促进双重作用、诱发新生子代类焦虑行为、抑制胰岛素糖代谢和生长发育等。
CRFRl在低氧网络损伤和适应系列事件中居核心主导地位。
低氧脑.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为全面深入阐明高原反应和相关疾病发生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一、CRF和应激轴(ItPAaxis)CRF(CRH)是1981年发现的一个由41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2J,是启动HPA轴的关键因子。
下丘脑室旁核(PVN)的CRF神经元通过正中隆起的神经末梢将CRF分泌到垂体,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进入高原低氧6个月后精子浓度与血清抑制素B水平变化及其关系研究
·论著·进入高原低氧6个月后精子浓度与血清抑制素B 水平变化及其关系研究万霖,王养民,蓝天,张斌,宋灵敏,张玉英基金项目:兰州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CLZ11JB09)作者单位: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万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王养民,蓝天,张斌,宋灵敏,张玉英)通讯作者:王养民,730053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E -mail :wangymmr@【摘要】目的探讨进入高原低氧环境6个月后男性精子浓度和血清抑制素B (INHB )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5月42例进入高原低氧环境(海拔3200m )6个月后健康男性(试验组)及30例生活在海拔1500m 健康男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
对两组受检者的精子浓度及血清INHB 水平进行检测。
精子浓度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男性精液质量正常标准;人血清INHB 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结果进入高原低氧环境6个月后精子浓度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男性精子质量正常标准者19例,精子浓度降低者23例。
两组受检者排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4.35,P >0.05);而精子浓度及血清INHB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34、5.51,P <0.05)。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及试验组血清INHB 水平与精子浓度均呈正相关(对照组:r =0.82,P <0.05;试验组:r =0.87,P <0.05)。
结论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可导致男性精子浓度降低,其血清INHB 水平亦降低。
对男性血清INHB 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后男性精子浓度的变化及睾丸生精功能的损伤程度,为下一步改善高原低氧环境对男性生育能力的影响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高原低氧环境;抑制素类;精子计数【中图分类号】R 588.1【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3.01.083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rm Concentration and the Serum Inhibin B after Moving into High Altitude for Six Months WAN Lin ,WANG Yang -min ,LAN Tian ,et al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in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he level of serum inhibin B (INHB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permafter moving into high altitude for six months and their relationship.Methods 42healthy men who had moved into high altitude (3200m )for six months (experiment group )and 30healthy men who lived in 1500m areas (control group )from November 2010to May 2012were involved into the study.The sperm concentration and serum INHB were detected in the two groups.The WHO sperm concentration criteria were referred to and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INHB.ResultsAfter movinginto high altitude for six months ,19cases had sperm quality consistent with the WHO normal standard ,while 23cases had lower sperm quality.The quantity of sper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4.35,P >0.05).The sperm concentration and serum INHB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oth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 =2.34,5.51,P <0.05).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rum INHB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erm concentratio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r =0.82,P <0.05;experimental group :r =0.87,P <0.05).Con-clusionMoving into high altitude can cause the decrease of the sperm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the decrease of serum INHB.Thedetection of serum INHB is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amage on testicular spermatogenetic function ,so that further evid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influence on men's reproductive function by high altitude.【Key words 】High altitude and hypoxia ;Inhibins ;Sperm count持续暴露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可对精液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2],且这种负面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3]。
高原土生动物低氧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高原土生动物低氧适应机制研究进展申健(综述);牛廷献(审校);史智勇【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21)21【摘要】Plateau hypoxia adapt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plateau medical research , the mechanism of which is mainly a series of complex compensatory established around the hypoxia .Native plateau animals are ideal models of plateau hypoxia adaptation research.Based on the Tibetan pig,plateau pika,the Tibetan ante-lope and Juema minipig,researchers conducted basic research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hematology,pulmo-nary vas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hypoxia adaptation relatedgenes,etc.,but there is not enough research on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Research on native plateau animals of hypoxia adaptation mechanism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teau experimental animals .%高原低氧适应是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高原低氧适应的机制主要是围绕缺氧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复杂的代偿。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机理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机理任春贞;刘永琦;骆亚莉;苏韫;李玲;卢志伟;王凤梅【摘要】近年来随着西藏高原地区经济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高原反应也成为这人群的高发疾病.高原医学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对高原反应的认识及防治越来越重要.虽然现代医学对高原低氧的认识、已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中医学对高原低氧的认识不足,就此,从中医学病因、脏腑、十二气血流注等方面阐述高原低氧对机体的损伤机理,为防治高原病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高原低氧;中医病因病机【作者】任春贞;刘永琦;骆亚莉;苏韫;李玲;卢志伟;王凤梅【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4.3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MS)是进驻海拔3000m以上高原地区的特发病和常见病,是人体在对高原缺氧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机体生理代偿或失代偿所致组织和器官负荷加重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的统称,是器官、组织、细胞等适应缺氧环境特殊状态[1],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具有气压低、氧分压低的特点。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低氧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损伤严重,并产生相关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普遍认为与高原低氧所引起的高原习服失衡、呼吸驱动减弱、炎性因素,血红蛋白与氧气亲和力下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与释放调节机制紊乱等有关系,但其发病机制是多样复杂的,现在尚未阐明[2]。
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的损伤发机理如下。
青藏高原为我国四大高原之首,主要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空气稀薄。
青藏高原生物低温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生物低温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雪妍;崔云斌;李妍;拉门措;韩富忠;邹登朗
【期刊名称】《青海草业》
【年(卷),期】2022(31)2
【摘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其独特自然环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气候总体呈现辐射强、日照多、温度低等特点。
历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生物经过多年的进化,形成了独特的低温适应机制,以满足生物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温度低的特点,针对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生物适应机制展开论述,为青藏高原生物对于低温环境适应的研究提供思路,以及对未来利用低温适应机制进行的研究提供依据。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王雪妍;崔云斌;李妍;拉门措;韩富忠;邹登朗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黄南州麦秀林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24
【相关文献】
1.低温微生物低温适应性的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2.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的分子机制
3.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4.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5.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8(037)006【摘要】目的对近年来高原低氧影响人体生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和个性化用药做出合理指导.方法查阅国内外41篇相关文献,从人体生理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两个方面,总结低氧环境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高原具有低氧、低气压、高寒、强辐射、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其中因高原低氧引起的缺氧对人体造成了生理压力. 大部分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参数变化主要表现为清除率( CL)显著降低,半衰期( t1/2 )和平均驻留时间( MRT)显著延长,表观分布容积( Vd )在急性缺氧组中减小.高原诱导的低压缺氧会导致细胞中氧浓度异常,影响身体的药物代谢能力和药代动力学( PK)特征.【总页数】6页(P346-351)【作者】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西宁810016;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相关文献】1.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下人体 HDL-C与LDL-C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 [J], 李晓菲;马福海2.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性的影响探析 [J], 马小明;樊蓉芸3.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对人体运动能力促进的研究 [J], 祁继良;樊蓉芸;郝少伟;铃木省三;内丸仁;贺颖英;苏青青;杜霞;李亚南;樊超;马伟祯;马福海;;;;;;;;;;;;;;;;;;;;;4.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J], 年永琼;辛元尧;周雪姣;李向阳;;;;5.高原低氧环境复合健身运动对人体高原适应能力的影响 [J], 邢国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 范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起止年限: **依托部门: 总后勤部卫生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我国有20%左右的跚域处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如何防护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那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有助于管理与开发这些少数民族聚集的边陲要地,有着深远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氧的利用和调节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与生物的繁衍、进化密切相关;低氧还是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基本过程;进行低氧损伤、适应机制与干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
有关成果还可以服务于航天、航空、航海、极地医学与运动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研究方向的聚焦:在前一个973项U中,我们在主要研究方向上,进行了以下的凝练:山于现有防护措施、研究深度和工作意义的不同,在低氧与严寒等环境因素之间,拟以低氧相关的基础与应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低氧急性损伤的规律和防护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工作,而在相关适应(习服)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理研究中有新的发现和生反点。
因此,以低氧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为主。
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U标,部署力量。
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
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二.科学问题的凝练:我们在前一个973项U已经以低氧习服与适应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
不仅如此,对于进一步的工作重点我们还有以下考虑:在对于低氧的不同适应类型的研究中,为了更好的寻找低氧易感标志物,在群体适应和个体适应之间选择以个体适应为主。
为了更好的探讨内源性抗损伤、促适应的物质,在遗传性适应和获得性适应(习服)研究方面,以获得性适应(习服)为主。
通过这一凝练过程,可以更好的明确U标,部署力量。
从应用需求方面看,对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的短期接触造成的危害防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准备好有关的防护措施(器材或药品)。
而对于长期接触有关的恶劣环境因素的悄况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机体内在的防护机制,积极促进机体对这些恶劣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由于习服适应是在低氧损伤信号诱导下产生的,就必须研究低氧信号的转导与适应产生的细胞分子机制。
在这一方面,以往强调的是低氧信号通过影响低氧诱导因子(HIF)为中心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一系列的效应,特别是通过HIF下游基因的诱导表达促进机体适应性的产生。
由于习服与适应的产生与维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时程的细胞行为变化必然有其基因表达的基础。
从群体低氧适应性上看,藏汉族对低氧耐受能力的明显不同强烈提示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结构、表达等在族群上有明显不同。
从进驻高原的平原个体之间的适应性方面,个体差异也很大。
而且这一差异,与年龄、表观身体状况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方面的工作有我们丰富的特色资源做依托,可望在理论上认识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群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低氧适应相关的基因群协同效应”的理论成果。
在应用方面为寻找低氧敏感标记物提供线索。
山于习服在产生后并不是恒久不变的,更类似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就发现在习服产生后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脱习服回归。
更有临床价值的是急性低氧损伤(急性高原病)诱导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还可能向慢性低氧损伤(慢性高原病)转化。
不同类型“适度低氧”可以诱导机体与细胞低氧耐受效应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得低氧相关研究的成果更好的从高原走向平原,从急慢性高原病走向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在相关的科学领域与应用方面发挥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我们以往的工作,我们在上一个973中提出了关键科学问题:“低氧适应多途径协同诱导产生和多方向转归的机制”。
ffl绕这一科学问题,部署了三个研究方向,六个课题。
细胞层次重点研究低氧信号的感知、转导和相关基因。
整体层次a点研究低氧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和间歇性低氧的独特作用。
以上研究为干预措施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5年来,项U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结题优秀。
为本项U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障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实现高原医学与低氧生理学研究进入转化医学的模式。
本项U拟继续前一个973项U提出的“低氧适应多途径协同诱导产生和多方向转归的机制”重大科学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影响习服适应能力的关键环节的初步公式。
但是根据现有良好的基础和国家任务的重大需求,在主要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上实现3个倾斜: 1、在整体布局上由低氧生理学为主向高原低氧效应为主倾斜:压缩一般低氧生物医学方面(如肿瘤低氧微环境、临床缺血性疾病等)的研究内容,强化高原低氧特色的研究和相应队伍。
2、在研究内容上由低氧信号的感知.转导和相关基因全面铺开向以快速习服和长期适应相关基因研究倾斜: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为获得可幕的低氧损伤敬感标记物打下基础。
3、在研究目标上由强调论文和实用型成果数量向强调论文质量和实用型成果认证倾斜:通过提高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通过获得国家与部门对实用型成果的认证,真正达到服务高原地区经济、国防建设的最终U的。
因此,围绕科学问题,结合关键环节,考虑研究重点的进一步聚焦,我们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们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急慢性高原低氧损伤机制与适度低氧的健康促进作用。
(设路3个课题)第一课题急性高原低氧损伤与快速习服机制第一课题慢性高原低氧损伤与长期适应机制第三课题适度低氧对健康促进作用的机制(设路2个课题)2、低氧相关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与基因与分子网络调控机制。
第四课题低氧相关的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第五课题低氧相关的基因与分子调控网络3、在以上研究的带动下,结合我们以往的工作,进行预警系统和干预措施的研发。
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应用出口。
(设路1个课题)第六课题系列干预措施通过以上研究,达到“依托高原特有资源和高技术平台实现学术发现的原始创新。
依托以往基础性研完成果实现学术理论的原始创新。
依托以往应用性研究成果实现保障体系的集成创新。
以重大任务推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保障重大任务。
”的最终期盼。
科学问題:适应的多途径讲导与多方向转归机制四个影响习服适应能力的关键环节的初步公式 |s| [777]1. — -4,4/ HyFig: Hv <H^»lch)£ Hy (Hypoxia): G (Oexxe); Cleonstiiutiou): AA(Acclliaf*(lzaliQu.'A<lapmdou>:IH<lu^(au( Henl(h): £(£uvii'outxi«ui): b(beneA[>: r(rKk)爲4 I ^^1.2.3..."二.3...)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1)在我们以往工作的成果和基础上开拓创新。
通过内引外联,协同攻关,争取在理论上对低氧感知和信号转导机制的认识有突破性进展。
系统阐明低氧或低氧复合其它因素作用下,细胞的感知、信号转导途径;绘制系统的低氧信号转导通路的网络图谱。
同时深化对于细胞应激信号的感受与转导途径(如HIF)可能的普适性作用的认识。
<2)利用我国特有的资源和雄厚的工作基础,引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全面阐明低氧适应产生后不同转归:适应的维持,脱适应损伤,诱导的一生理性低氧II等现象的发生机制形成系统认识。
在低氧适应多向性转归方面实现由假说向新理论的过渡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3)建立获得性适应与遗传性适应种群和/或模式动物基因表达谱与重要基因突变频谱的数据库。
获得全面的、可以实际应用的低氧敏感基因(蛋白)谱图。
建立个体化低氧易感性评价体系:实现低氧易感性的实验室预警性早期诊断,解决困扰本领域学者多年的问题一Who can go to high and how can adapt to high。
<4)通过理论硏究,结合我国特有的高原动植物资源,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低氧损伤新型天然化合物与中药有效成分。
在以往适应性训练和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防治方案。
进而利用学科交义的优势,建立预警一预防一诊断一治疗一体的干预体系。
(5)在现有科研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基础上,推动我国低氧等恶劣环境因素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基础型与临床型科研基地的建设,带动全国范H的相关研究。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中青年研究队伍,使我国在国际本领域的应用研究上保持优势地位,在基础研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五年预期目标:<1)在对经典低氧信号感知、转导通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阐明整体层次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细胞层次分子与基因调控网络的关键环节(节点)。
争取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发表有关的综述性文章,提出我们的假说,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
(2)从整合生理学的角度初步阐明急性低氧损伤一获得性适应一慢性低氧损伤相关表型相互转化的过渡机制,指导临床实践。
争取在发表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论文的同时,发表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文章。
保持我国在应用领域的优势地位。
<3)初步绘制获得性适应与遗传性适应模式动物和藏、汉族的基因表达谱。
筛选出系列低氧适应或不适应个体生物标志物和生理指标的集成,用于筛选进入高原的人员。
争取形成可以实验室试用的诊断试剂。
<4)发现2〜3种机体内源性抗缺氧损伤物质(基因),力争揭示抗低氧药物的新靶点。
获得10-20个有抗低氧等恶劣自然环境损伤作用的新化合物或新功能化合物,为研制有效的干预药物提供试验依据,为进一步药物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争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急慢性低氧损伤药物进入临床和/或得到新药证书。
(5)发表SCI收录论文100-200篇,力争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30-50篇。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20项,获得专利授权3-5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争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至2人,新增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10人。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项EJ的实施进行有机整合,积极交流,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整体效应。
三、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思路和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可行性总体研宪思路:根据整体日标需要,结合我们以往工作的发现以及U前国际的研究新的生长点,延续上一个973项U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低氧适应是一个由多途径协同诱导产生,可以向多方向转归的生物医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