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实践和建议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实践和建议一、引言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和抽象。
而统计与概率作为数学中的一部分,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践和建议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统计与概率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统计与概率的规律和知识点。
例如,通过掷骰子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点数出现的规律和概率大小。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提问学生如何判断一个事件是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还是一定发生,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3.合作学习法: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合作。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示范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统计与概率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示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统计(1)统计资料的收集: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收集统计资料,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2)统计图的制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收集的统计资料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例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3)统计资料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哪种统计图最能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小学“统计与概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小学“统计与概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摘要:“统计与概率”是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而有意义的,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中,无论是老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会出现许多难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研究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统计概率问题策略方法“统计与概率”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需要普遍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受到重视,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教师层面的教学问题与策略1.存在的教学问题(1)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
“统计与概率”领域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增加的新内容,其理论知识不仅学生不懂,一些教师对于其内容的理解和其他教学内容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其进行教学的时间较短,致使其在理解、把握教材上花费很多时间,备课难度也相应增大。
另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不能正确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把握“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新增内容的层次性,顺序容易混淆,而且对学生的训练也不到位,容易出现教师包办的现象。
概率教学课堂活动较多,出现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办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
(2)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组织。
在统计教学的课堂中,大多是进行数据、统计、填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
这些活动占用的课堂时间太多,容易影响任务的完成及完成质量。
概率教学中游戏环节也很多,如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等,这些活动难以控制。
所以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的课堂活动非常困难,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的课堂活动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解决策略(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浅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251800统计与概率主要是研究生活中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所以才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重视,并在新课标中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虽然近年来统计与概率在课改中受到了重视,但在课改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一、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备课难度较大统计与概率领域是数学新课程中增加篇幅较大的一个内容,教师缺少教这个内容的经验;加上一些教师自身就缺乏统计与概率的专业知识,教材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在理解和把握教材上花费很多时间,备课也有很大的难度。
另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
比如在统计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制作相关的图表?比如在概率教学,教师对于描述事物可能性的词汇理解不到位,难以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普遍认为难以备课。
2.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组织统计教学中课堂活动一般是收集小组学生的相关数据、“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
可是这些活动占用时间太多,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组织太多的活动势必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概率游戏环节太多,但无非是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等比较低级的重复性的活动。
教师普遍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一旦进行课堂活动,几乎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而时间又不允许,所以不得不在教材中有活动的环节时简单地找学生示范一下就结束,不能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究的过程。
3.农村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比较困难教材中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这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困难。
小学数学教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够,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时需要更多的加工,以达到联系农村实际使学生更容易学习的目的。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人教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下面对《人教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1.收集和整理数据: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工具和技能,如调查问卷、图表、计数、排序等,收集和整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数量、时间、距离、温度等。
2.数据的分析和表示: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取和理解各种图表和图像,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进而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表示。
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进行推测和预测。
3.概率的认识和计算: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可能性、比例、几率等,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概率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和判断。
二、教学建议1.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际参与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如设计调查问卷、制作图表等,培养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析和表示方法:可以通过图表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研究图表的构建和读取方法,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图表阅读能力。
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找出问题的规律和解决的方法。
3.利用游戏和实例引入概率的相关概念: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的存在和影响,如投掷硬币、扔骰子等,以培养学生的直观认识和预测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和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杂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的计算和预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将统计与概率与生活实际结合:可以通过一些与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对概率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总结起来,《人教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建议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建议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各学段中都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今天我们将一起分析“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目标,共同探讨相关的教学策略。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插入PPT2)在于: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作为四部分并列内容之一,“统计与概率”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其中统计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涵1、统计的定义(插入PPT3)我们来看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定义中有三个核心词:第一,数据。
首先我们要区分数据与数。
“数据”和“数”的区别是:数据应有实际背景,而“数”并不一定。
例如:20、 20米,无论其是否带有单位名称,它们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数,带有单位名称的我们叫它名数。
这些数要想成为真正的数据,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赋予它实际的意义。
例:楼与楼之间的间距是20米。
这时,20米才有其作为统计量的研究价值。
统计正是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来提取信息,从而帮助人们进行决策。
说简单点,数据是信息的载体,随着信息的迅速增长,我们需要扩大对数据的认识。
事实上,现在“数据”作为信息的载体,(插入PPT3)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象……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
第二,收集和分析数据。
运用统计处理数据的步骤(插入PPT4)一般包括: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收集数据的方法并收集数据;整理并尽可能清晰地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和推断。
由此可见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第三,科学和艺术。
统计学有其科学的一方面,但也有艺术的一方面(插入PPT5)。
对于同样的数据,由于背景和目标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分析与建议
专题学习统计和概率、综合和实践内容分析和建议专题一统计和概率(一)“统计和概率”的内容结构在课程标准中较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较大变化。
即在第一学段内容大大减少,只保留3条要求,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共8条;第三学段分为“抽样和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部分,共11条。
这样调整的原因在于,在实验过程中原来第一学段对于统计和概率内容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学习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也有很大难度。
同时,在内容上和后面两个学段有很大的重复。
因此,较大幅度降低了第一学段统计和概率内容的要求,对后两个学段的内容也做相关的调整,如中数、众数等内容从第二学段移到第三学段。
这样使统计和概率内容在三个学段的要求上有明显区分,在难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梯度。
在初中阶段“统计和概率”的课程内容主要由数据分析的过程、数据分析的方法、数据的随机性和随机现象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构成。
通过本节分析,使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和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数据分析的过程课程标准中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概念,为教师理解这部分内容结构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课程标准中,将数据分析观念解释为:“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基于这些阐述,为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率与统计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概率与统计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统计与概率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对新课标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就知识层面和方法看,似乎不难.但蕴涵的概率观点和统计思想却不容易了解.那么,概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概率难在何处?统计推断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统计推断的结果?统计与概率的关系是什么?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单分析.一、概率的难点分析1.概率的抽象性.像长度和面积这些度量都比较直观,对温度的高低在一定范围我们可以感知.概率作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直观看不见,也无法感知,太抽象了.2. 统计规律的隐蔽性.随机现象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必然性表现为大量重复试验时,事件频率的稳定性.这种规律称之为统计规律性.频率的稳定性是概率论的理论基础,它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不随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它是可以度量的.同时它也给出了度量的一种方法.由于统计规律是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揭示的,所以在利用概率思想进行决策时,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概率与频率的本质区别,才能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对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的认识可以按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而大数定律不要求学生了解.直观认识.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由事件本身唯一确定的一个常数;而频率反映在n 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一般地,如果事件A的概率较大,在重复试验中,它发生的就比较频繁,因此A的频率也较大;同样如果事件A的概率较小,它的频率也较小.反之也对.具体试验.前人对频率的稳定性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大量重复试验获得的,而后大数定律作了严格的数学刻画.在教学中虽然不必做很多试验,但通过适当的试验,借助统计图表示频率的稳定性规律,可以增加直观认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试验也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对频率的认识应该先认识稳定性,其次是频率的不确定性.即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频率的波动越来越小,逐渐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但当试验次数较少时,频率的波动可能比较大.实例辨析.有些资料这样叙述:“试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就越准确”.这样的叙述严密吗?以掷硬币为例,已知“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掷两次硬币,可能频率为是0.5,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误差为0;而掷100次硬币,也可能频率为0.2,误差为0.3.显然上面的叙述不严密,也可以说是错误的.下面的案例可能增加对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的近一步的理解(不需要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案例1 分别掷100次、200次、1000次硬币,用“正面向上”的频率估计概率,在给定误差范围内,计算估计的可靠性.解:用表示掷n次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的取值具有不确定性,用EXCEL计算结果如下表:比较严格的叙述为:“当试验次数较少时,用频率估计概率误差较小的可能性较小.试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误差较小的可能性越大”.精确刻画.大数定律对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作了严格的数学描述.设事件A的概率为p,在n次重复试验中,A发生的频率为,则对任意的正数,都有.3.概率定义的复杂性.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这是概率的描述性定义,它虽然揭示了概率的本质,但对概率具有哪些性质,如何计算或估计事件的概率都没有帮助.“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这是概率的统计定义.它给出了估计事件概率的一种方法,而且明确了概率作为一种度量,应该具有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加性.但频率还具有随机性的特征,特别当试验次数不大时,很难知道这个稳定值是什么.为了能较好地理解概率的意义,我们应该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先认识频率及其性质,频率和概率的关系;然后讨论古典概率,几何概率这些具体简单的模型;从中归纳概率的本质特征,最后给出概率的公理化定义(高中阶段不作要求).案例2 美国的一个电视游戏节目.有三扇门,其中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轿车,另两扇门后面各有一只羊.给你一次猜的机会.猜中羊可以牵走羊,猜中车可以开走车.当然大家都希望能开走汽车.现在假如你猜1号门后面是车,然后主持人把无车的一扇门(比如2号门)打开.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请问你是否要换3号门?这是一个概率决策问题,结论只有换与不换两个.在当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足以看出概率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观点一一位数学博士说:美国公民的数学水平也太差了,这三扇门后面有车的可能性是一样的,都是1/3,所以不必换.观点二假定主持人打开的是2号门,既然2号门后面没有车,那么车要么在1号门后面,要么在3号门后面,概率各是1/2,所以不必换.观点三车在1号门后面的概率是1/3,于是在2号门或3号门后面的概率就是2/3 ,现在既然2号门后面没有车,所以车在3号门后面的概率为2/3,因此应该换.哈佛大学概率教授(Diaconis)应电视台邀请,进行了表演.以一张红桃扑克牌表示车,两张黑桃扑克牌表示羊.按照规则要求,演示了8次,结果是有6次显示应当换.Diaconis 教授说:概率的判断是依靠大量试验才获得的.如果这个游戏允许多次重复,那一定是“换”为好.如果只给你一次机会,那是很难说的.由于随机性,如果1号门后面确实是车,你猜对了,此时要换反而得不到车.如果1号门后面没有车,此时换就得到车.那么换与不换应该依据什么为准则?在此问题中,应以得到车的概率最大为准则.三种观点在应用概率思想方面都是正确的,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对概率大小的判断上.首先注意的一点是,主持人是知道汽车在哪扇门后的.换的结果是将汽车换成羊,或将羊换成汽车.选择1号门,得到汽车的概率为1/3,得到羊的概率为2/3.如果换3号门,得到羊的概率为1/3,得到汽车的概率为2/3.从概率决策的角度看应该换,观点三是正确的.如果主持人也不知道那扇门后面是车,而是任意选择一扇门,此时换与不换等价于抽签时是先抽还是后抽.我们知道抽签不分次序先后,得到车的概率都是1/3.但现在的问题是:主持人打开的一定是无车的门,所以观点一是错误的.当主持人打开无车的2号门时,如果让你在1号门和3号门之间重新任选一扇门,得到车和羊的概率都是1/2.现在不是让你重新任选一扇门,而是问你是否要换.重新选择和交换结果是不同的,所以观点二也是错误的.Diaconis 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既然在概率大小的判断上有分歧,通过重复模拟试验,借助频率的大小来判断最有说服力.但遗憾的是重复试验次数太少,频率的值很不稳定,说服力不强,当时并没有消除争议.另外,即使就一次机会,也应选择得到车的概率较大的方案.二、统计的难点分析真实的数据能提供科学信息,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许多科学结论都是通过分析数据而得到的,借助数据提供的信息作出的判断才比较可信.因此,“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应用而且高效的思维模式,而“用样本推断总体”又是统计最核心的思想方法.统计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按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统计方法的构成看,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的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的加工和整理方法、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推断统计研究如何依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它以样本数据信息为依据,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对总体未知的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那么统计内容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呢?1.确定性数学思维模式对统计思维方法的影响统计是以样本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现数据的特征或规律,从而对总体的特征作出推断.它所采用的是归纳推理,属于合情推理范畴.带有很强的试验性.确定性数学主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即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证明结论,或揭示数学规律.研究确定性数学,是不能用个别举例或验证代替一般的证明的.比如可以通过测量或拼接的方法,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哪怕你度量了无数次,也只能说发现了这一结论,未经证明之前仍不能作为定理.统计学习中,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2. 统计方法的评价与统计结果的解释对确定性数学,在给定的条件下,结论是完全确定的.对其结果可以用“对”和“错”来评判.用样本推断总体,由于样本数据和总体的不一致性,会产生代表性误差,由于样本的随机性,会产生随机误差,从而造成估计的结论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评价一种估计方法的好坏,不能仅依一次估计的误差大小来衡量,而应考虑所有可能样本的情况下,整体误差的大小.即在相同的误差范围内,置信度大的方法好,或在相同的置信度下,误差小的方法好.对统计结论也不能用“对”和“错”来解释.对某种统计方法,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方法的合理性,又体会到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是渗透统计思想不可缺少的.问题是,在学生没有或具有很少的概率知识背景下,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这肯定是一个难点.案例3现有n个实数,在求这n个数的平均值时,对每个数四舍五入保留整数,近似数分别为.令,,估计误差的范围.在确定性数学中,,,所以.当我们用概率形式来表示时,则有,当取时,则有.估计要比精确得多,但只能以95%的把握保证其正确性.3.统计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统计推断的依据是一些统计原理.例如,统计估计时依据极大似然原理,假设检验时依据小概率原理,回归分析依据最小二乘原理等.它们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一般原理.统计原理不同于数学公理或定理,公理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是绝对正确的;定理是经过严密的逻辑证明是正确的事实.而统计原理本身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推断肯定会犯错误.如何理解这些原理,并将其运用到统计推理中,这是又一个难点.案例4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很强,假设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20%.现有Ⅰ、Ⅱ两种疫苗,疫苗Ⅰ对8个健康的人进行注射,最后结果为无一人感染.疫苗Ⅱ对25个健康的人进行注射,最后结果为有一人感染.你认为这两种疫苗哪个更有效?直观分析:如果不考虑概率,注射疫苗Ⅰ后感染率为0,注射疫苗Ⅱ后感染率为4%,似乎疫苗Ⅰ更有效些.但现实中感染率只有20%,也就是100人中大概只有20人会感染上.假设疫苗Ⅰ完全无效,“8人注射无一人感染”仍有较大的可能性.假设疫苗Ⅱ无效的条件下,“25人注射只有1人感染”的可能性要小的多.依据小概率原理,判断疫苗Ⅱ比疫苗Ⅰ可能更有效些.推理过程:设事件A=“8人注射无一人感染”,B=“25人注射有1人感染”,假设疫苗Ⅰ无效,,A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疫苗Ⅰ有效.假设疫苗Ⅱ无效,,B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依据小概率原理,认为B在一次试验中是不会发生的,但现在竟然发生了,和统计原理相违背,从而否定假设,认为疫苗Ⅱ有效.这种推理称为假设检验.所运用的推理方式类似于数学反证法.应用数学反证法,当推出和已知事实矛盾的结果时,否定假设.假设检验是一旦小概率事件发生,就否定假设.但小概率原理不是绝对正确的事实,所以推理有可能犯错误.我们追求的是使犯错误的概率尽可能小.三、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几点建议1.突出核心思想,把握重点和难点.对概率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要把概率教学变成复杂的概率计算;把统计教学变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巧;不要纠缠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干扰主题.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包括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计算很复杂的概率,但面对需要用概率和统计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这说明教学中,过多关注了操作技能,忽视了思想方法的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教学目标:随机变量是随机试验可能结果的数量化表示,它是随试验结果而变化的量,其本质是样本空间到实数集之间的一个映射.引入随机变量的概念,把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研究具体转化为对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研究.其重要作用是全面系统刻画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大大简化了各种事件的表示,而且可以借助数学分析的工具.本人认为随机变量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工具.离散型随机变量具有如下特征:(1)它的取值依赖于试验结果,因此取值具有随机性,即在试验之前不能肯定它的取值,一旦完成一次试验,它的取值随之确定;(2)所有可能取值是明确的;(3)所有可能取值可以一一列举出来(或取值为有限个或可列个).教学目标: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归纳概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特征,突出随机性特征,引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体会引入随机变量的作用;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重点是认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特征,了解其本质属性,体会引入随机变量的作用.难点是随机变量和普通变量的本质区别.2. 恰当的类比很有效.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总体的数字特征与样本的数字特征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抽象.可以用某物体长度真值和测量值来类比.黑板的长度a是客观存在的,但未知.可以通过测量来了解;而测量结果总会有误差,为减少误差,可以用多次测量值的平均数估计a.事件的概率p是客观存在的,但未知,可以用频率估计;频率具有不确定性,估计的误差不可避免,为减少误差,可以增加重复试验的次数.总体指标X的平均值(数学期望)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可以用样本的平均值去估计;随机抽取的样本具有随机性,所以样本的平均值也具有随机性,要想估计的更准确些,可以适当增大样本容量.3.必要的操作试验不可省.概率的统计规律性本身就是通过试验发现的,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可以认为是试验科学.在高中阶段,由于课时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严密的方法揭示一些稳定性规律,评价统计方法的优劣.设计恰当的试验,直观认识随机性规律、树立概率观点、理解统计思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中,可以通过试验纠正对概率判断上错误观点,统一认识,消除争议.4. 重视反例和极端特例的作用.在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探索数学定理成立的条件时,反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一些极端的特例有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例1用频率估计概率,有人认为“试验次数越大,估计得就越准确”.极端特例:掷两枚硬币,有50%的可能得到频率为1/2;而掷1000次硬币,理论上仍有可能得到频率为1.说明“试验次数越大,估计得就越准确”,这样的表述不严密.例2从包含100个学生的总体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作为样本,估计全体学生的平均身高.分别采用不放回抽样和有放回抽样,哪种抽样方式下估计得更准确些?大多数人认为有放回抽样下更准确,实际上恰恰相反.要想说服他们,我们不可能用数理统计的一套理论,通过计算概率或期望和方差,作出判断.以下两个极端特例都能说明问题.特例1:采用有放回抽样,有可能同一个体被重复抽到,也有可能10次都抽到同一名学生,此时样本的代表性非常差,估计很难准确.而不放回抽样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特例2:假定样本容量为100,采用不放回抽样,样本和总体完全相同,估计结果完全确定,没有任何误差.而采用有放回抽样,很难遇到样本和总体完全相同的情况.小概率原理、极大似然原理是统计推断中最常使用的原理.因为它们都不是绝对正确的,应用这些原理作统计推断,学生理解上有困难.其原因是,大多数情形我们把小于0.05的概率就看成小概率了.那就举概率更小的例子.乘坐飞机有可能遇到空难,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拒绝坐飞机?因为发生空难的概率太小了(据统计小于300万分之一),我这次不会出事的.这不是已经用小概率原理来决策了吗?极大似然原理是说:一次试验有多个事件,哪一事件发生了,就认为这个事件的概率最大.当这些事件的概率相同时,应用极大似然原理是最不靠谱的.但在实际推断时,往往这些事件的概率相差悬殊.例如,有两个箱子,其中第一个箱子装有99个红球,1个白球;第二个箱子装有99个白球,1个红球.任意选择一个箱子,从中任意摸出一球,结果摸出了红球,请你判断球是从哪个箱子中取出的.我想很少有人判断是从第二个箱子中取出的.在中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及统计思想方法是首要目标,这当然不能脱离具体知识这一载体,检验的标准是看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否做出合理的决策.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③(必修)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以下是对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分析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内容分析1.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例如调查、观察和实验等。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以及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2.统计数据的表示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表示方法,例如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和表格等来表示数据。
学生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并能够从图表中读取和比较数据。
3.统计数据的分析与推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例如通过比较和计算来得出结论。
学生需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4.概率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概率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例如通过试验和事件来计算概率。
学生需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建议1.注重实际活动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探究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用图表和表格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例如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让学生找出规律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提供适当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给学生设计一些复杂的数据整理和分析问题,让他们动脑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然后相互交流和比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统计与概率知识呢?下面是一些教学策略的建议:1.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用色子模拟随机事件,让孩子们猜测掷色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多次实验,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到实际情况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实际应用: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通过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制作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而分析和解读数据。
3.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配备数学软件、使用投影仪等。
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呈现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和方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4.具体操作:引导孩子们亲自进行统计、记录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调查,收集感兴趣的数据,并通过制作简单的表格和图表来展示结果。
5.概率实验:通过进行概率实验,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概率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例如,设计投掷硬币、抽取不同颜色的球等实验,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来理解概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6.小组合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相互合作、讨论和分享。
通过给孩子们提供一些问题或情境,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协作,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7.反思与总结:在教学的最后,引导孩子们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回答一些问题、解释一些概念、分享一些感悟等方式,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除了以上的教学策略,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要引导他们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通过游戏化教学、实际应用、多媒体辅助、具体操作、概率实验、小组合作以及反思与总结等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与概率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第4课时《统计与概率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第4课时《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计与概率》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的第4课时,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学过的统计和概率知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事件的概率计算等。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统计知识,包括图表的类型、制作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另一部分是概率知识,包括概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事件的概率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加深对统计和概率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统计和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和概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和概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回顾和预习统计和概率相关知识,准备相关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问该班男女比例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事件的概率计算等。
初中数学中概率与统计学习的难点及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中概率与统计学习的难点及解决策略南乐县福堪镇初级中学宋星记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以及由数据分析结果作出决策的科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常常需要收集数据,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
统计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科学,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
概率与统计在课改后成为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生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有较多困惑,造成学习上的障碍。
主要原因是:1.学生的思维体系的不完整。
初中学生都是已经历过前运算阶段(七八岁)与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到十二岁左右)的孩子,差不多才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但是演绎逻辑与随机概念还比较缺乏。
比如主观判断、预言结果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与计算、不能区分因果事件与随机事件、总是相信没有发生过的结果总比发生过的后果更容易出现等。
在学习数据处理时不能区分有效与无效数据,抓不住重点数据,不能做出合理归纳与引用等。
2.教学方法的老化。
概率与统计部分与其他代数或几何内容不同,而有的教师还是老方法,一讲到底,试验能省则省,不能省便匆匆带过,没有实验的铺垫;或者只有少许讲解,然后便大量练习。
学生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永远只停留在较低的认识层面上。
3.初中所有概率统计内容集中安排在一学期或两学期。
有些教师认为每学期一章内容太繁琐,因此把内容集中在一起教学,以为这样做可以事半功倍;其实很不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早就形成的某些顽固的错误概念与方法,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事实上,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接受需经历收集数据、检验并调整自己直觉等过程,这需要延续较长的时间。
针对上述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过程中的困惑,我认为提出一些教学对策,建议如下:首先,用活动的方法有效开展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人教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王)数学课程内容标准是对数学课程学段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它是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但“指标”并不是内容标准的全部。
因此,我们既要从“标准”角度,也要从“内容”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要站在更新教育观念、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学习、理解、认识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这样才能创造性的实施数学课程标准。
(赵)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统计与概率已经为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的重要方法。
因此各国都把统计与概率初步内容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同样也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的数学课程。
(王)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1、理解统计的核心思想——数据分析2、“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变化及主线分析3、统计方面的教学建议4、概率方面教学建议其中前三方面由我们两个与大家交流,第四方面由二小王晓玲和东小吴江敏老师与大家共同交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得到了较大的重视,成为了和“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而统计则成为这一部分的重点。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概念,它是理解“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基本线索。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我们认为统计这部分中收集、分析以及数据是统计中的关键。
(赵)数据是数吗?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数据,它是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另外统计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
在义务教育阶段处理的数据主要是用数来表达的,当然这些数都是有实际背景的,脱离实际问题的单纯的数的研究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不是统计的内容,但是,这些年随着信息的迅速增长,我们需要扩大对数据的认识。
概率与统计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概率与统计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针对这个难点,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
例如,通过扔硬币、掷骰子等游戏,让学生亲自实践概率的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图表或绘图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2.运算方法掌握:概率与统计中涉及一系列的运算方法,如排列组合、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
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地应用这些方法,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教师需要详细解释每种运算方法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可以通过讲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结构和关键信息。
此外,提供大量的习题和练习,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计算和运用,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辅助工具的使用,如计算器或电子表格软件,提高他们的计算效率。
3.混淆概念辨析:概率与统计中存在一些相似但不同的概念,如条件概率和边缘概率、总体和样本等。
学生容易混淆这些概念,难以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性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和图表,对比展示不同概念的特点和定义。
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概念的辨析。
4.实践应用困难:概率与统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学生学完理论后,常常无法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应用的过程。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调查与概率与统计相关的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
同时,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实践应用资源,如统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概率与统计教学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运算方法的掌握、概念的辨析和实践应用的困难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可以克服这些难点。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与建议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与建议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统计与概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理解和应用概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反思和挑战。
本文将对“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是否与学生需求相匹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以讲解为主导,学生则被动听课。
然而,统计与概率是一门积极参与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
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另外,我们也需要反思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有些学校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有些学校则将其作为大学数学课程的一部分。
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进度,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来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和难度。
此外,我们也应当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问题融入课程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统计与概率知识。
此外,我们还需要反思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研究,帮助他们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以上的反思,我有以下几点建议来提高“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效果:首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统计与概率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统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统计与概率是一门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实践和建议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实践和建议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统计与概率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建议。
首先,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统计与概率的规律。
在引入统计与概率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班级同学的身高,然后让他们自己提出一些关于身高分布的问题,并利用图表进行统计,最后让学生通过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对统计与概率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和实践任务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作业,让学生去图书馆调查其中一类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并利用所得数据绘制柱状图或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这种实践任务,学生不仅能够熟悉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还可以培养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索概率的规律。
概率是数学中一种与机会和可能性相关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不同颜色的小球,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抽取,通过多次实验来估计不同颜色小球的概率。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概率计算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概率计算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气情况,并通过统计图表的方式来展示不同天气的频率分布,让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又如,在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几点建议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几点建议
1.突出核心思想,把握重点和难点.对概率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要把概率教学变成复杂的概率计算;把统计教学变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巧;不要纠缠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干扰主题.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可以计算很复杂的概率,但面对需要用概率和统计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这说明教学中,过多关注了操作技能,忽视了思想方法的理解.
2 恰当的类比很有效.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总体的数字特征与样本的数字特征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抽象.可以用某物体长度真值和测量值来类比.
3.必要的操作试验不可省.概率的统计规律性本身就是通过试验发现的,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可以认为是试验科学.在高中阶段,由于课时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严密的方法揭示一些稳定性规律,评价统计方法的优劣.设计恰当的试验,直观认识随机性规律、树立概率观点、理解统计思想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中,可以通过试验纠正对概率判断上错误观点,统一认识,消除争议.
4. 重视反例和极端特例的作用.在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探索数学定理成立的条件时,反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一些极端的特例有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与概率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概率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程海奎统计与概率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
对新课标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就知识层面和方法看,似乎不难。
但蕴涵的概率观点和统计思想却不容易了解。
那么,概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概率难在何处?统计推断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统计推断的结果?统计与概率的关系是什么?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一简单分析。
一、概率的难点分析1.概率的抽象性。
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
像长度和面积这些度量都比较直观,对温度的高低在一定范围我们可以感知。
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直观看不见,也无法感知,太抽象了。
2. 统计规律的隐含性。
随机现象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必然性表现为大量实验时,事件频率的稳定性。
这种规律称之为统计规律性。
频率的稳定性是概率论的理论基础,它说明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事件本身固有的、不随人们的意志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它是可以度量的。
同时它也给出了度量的一种方法。
现实中,只有个别特殊情形,在合理的假设下不需通过重复实验而直接计算概率,而大量事件的概率需要用频率去估计。
由于统计规律是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揭示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概率与频率的本质区别,才能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利用概率思想进行风险决策。
对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的认识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直观认识。
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由事件本身唯一确定的一个常数;频率反映在n次实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
一般地,如果一个事件的概率较大,频率也较大,概率较小,频率也较小。
反之也对。
具体实验。
通过大量重复实验,借助图形表示频率的稳定性规律: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频率的波动越来越小,逐渐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
但应该认识到频率的不确定性,即当实验次数较少时,频率的波动可能比较大。
精确刻画。
有些资料这样叙述:“实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越准确”,这样的叙述严密吗?以掷硬币为例,已知“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掷两次硬币,可能频率为是0.5,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误差为0;而掷100次硬币,也可能频率为0.2,误差为0.3。
显然上面的叙述不严密,太绝对了。
究竟如何精确地刻画频率的稳定性呢?提供如下案例供参考(不需要学生了解计算方法)。
案例1 分别掷100次、200次、1000次硬币,用“正面向上”的频率估计概率,在给定误差范围内,计算估计的可靠性。
用f n表示掷n次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f n的取值具有不确定性,用EXCEL计算结果如下表:比较严格的叙述为:“当实验次数较少时,用频率估计概率误差较小的可能性较小,实验次数越多,用频率估计概率误差较小的可能性越大”。
3. 概率定义的复杂性。
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这是概率的描述性定义,它虽然揭示了概率的本质,但对概率具有那些性质,如何计算或估计事件的概率都没有帮助。
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
这是概率的统计定义。
它给出了估计事件概率的一种方法,而且明确了概率作为一种度量,应该具有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加性。
但频率还有随机性的特征,特别当实验次数不大时,很难知道这个稳定值是什么。
为了能较好地理解概率的意义,我们应该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
先认识频率及其性质,频率和概率的关系;然后讨论古典概率,几何概率这些具体简单的模型;从中归纳概率的本质特征,最后给出概率的公理化定义(高中阶段不作要求)。
案例2美国的一个电视游戏节目有三扇门,其中一扇门后面是一辆轿车,另两扇门后面各有一只羊。
给你一次猜的机会。
猜中羊可以牵走羊,猜中车可以开走车。
当然大家都希望能开走汽车。
现在假如你猜1号门后面是车,然后主持人把无车的一扇门(比如2号门)打开。
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请问你是否要换3号门?这是一个概率决策问题,结论只有换与不换两个。
在当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
足以看出概率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
观点一一位数学博士说:美国公民的数学水平也太差了,这三扇门后面有车的可能性是一样的,都是1/3,所以不必换。
观点二假定主持人打开的是2号门,既然2号门后面没有车,那么车要么在1号门后面,要么在3号门后面,概率各是1/2,所以不必换。
观点三车在1号门后面的概率是1/3,于是在2号门或3号门后面的概率就是2/3 ,现在既然2号门后面没有车,所以车在3号门后面的概率为2/3,因此应该换。
哈佛大学概率教授(Diaconis)应电视台邀请,进行了表演。
以一张红桃扑克牌表示车,两张黑桃扑克牌表示羊。
按照规则要求,演示了8次,结果是有6次显示应当换。
Diaconis 教授说:概率的判断是依靠大量试验才获得的。
如果这个游戏允许多次重复,那一定是“换”为好。
如果只给你一次机会,那是很难说的。
分析由于随机性,如果1号门后面确实是车,你猜对了,此时要换反而得不到车。
如果1号门后面没有车,此时换就得到车。
那么换与不换应该依据什么为准则?在此问题中,以得到车的概率最大为准则。
三种观点在应用概率思想方面都是正确的,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对概率大小的判断上。
首先注意的一点是,主持人是知道汽车在哪扇门后的。
换的结果是将汽车换成羊,或将羊换成汽车。
选择1号门,得到汽车的概率为1/3,得到羊的概率为2/3。
如果换3号门,得到羊的概率为1/3,得到汽车的概率为2/3。
从概率决策的角度应该换,观点三是正确的。
如果主持人也不知道那扇门后面是车,而是任意选择一扇门,此时换与不换等价于抽签时是先抽还是后抽。
我们知道抽签不分次序先后,得到车的概率都是1/3。
但现在的问题是:主持人打开的一定是无车的门,所以观点一是错误的。
当主持人打开无车的2号门时,如果让你在1号门和3号门之间重新任选一扇门,得到车和羊的概率都是1/2。
现在不是让你重新任选一扇门,而是问你是否要换。
重新选择和交换结果是不同的,所以观点二也是错误的。
Diaconis 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
既然在概率大小的判断上有分歧,通过重复模拟实验,借助频率的大小来判断最有说服力。
但遗憾的是重复实验次数太少,频率的值很不稳定,说服力不强,当时并没有消除争议。
二、统计的难点分析真实的数据能提供科学信息,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许多科学结论都是通过分析数据而得到的,借助数据提供的信息作出的判断才比较可信。
因此,“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应用而且高效的思维模式,而“用样本推断总体”又是统计最核心的思想方法。
统计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按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统计方法的构成看,统计学可以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的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的加工和整理方法、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研究如何依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它以样本数据信息为依据,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对总体未知的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那么统计内容学习的难点在那里呢?1.传统的数学思维模式对统计思维方法的影响统计是以样本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现数据的特征或规律,从而对总体的特征作出推断。
它所采用的是归纳推理,属于合情推理范畴。
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确定性数学主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即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证明结论,或揭示数学规律。
研究确定性数学,是不能用个别举例或验证代替一般的证明的。
比如可以通过测量或拼接的方法,归纳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哪怕你度量了100次,只能说发现了这一结论,未经证明之前仍不能作为定理。
统计学习,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2.统计方法的评价与统计结果的解释确定性数学在确定的条件下,结论是完全确定的。
对其结果可以用“对”和“错”来评判。
用样本推断总体,由于样本数据和总体的不一致性,会产生代表性误差,由于样本的随机性,会产生随机误差,从而造成估计的结论也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评价一种估计方法的好坏,不能仅依一次估计的误差大小来衡量,而应考虑所有可能样本的情况下,整体误差的大小。
对统计结论也不能用“对”和“错”来解释,而应指出在多大的置信度下,误差有多大。
对某种统计方法,既让学生认识到方法的合理性,又体会到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是渗透统计思想不可缺少的。
问题是,在学生没有或具有很少的概率知识背景下,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这肯定是一个难点。
3.统计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统计推断的依据是一些统计原理。
例如,统计估计依据的极大似然原理,假设检验时依据小概率原理,回归分析依据最小二乘原理等。
它们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一般原理。
它们不同于数学公理或定理,公理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是绝对正确的;定理是经过严密的逻辑证明是正确的事实。
而统计原理本身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推断肯定会犯错误。
如何理解这些原理,并将其运用到统计推理中,这是又一个难点。
案例3 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很强,假设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为20%。
现有Ⅰ,Ⅱ两种疫苗,疫苗Ⅰ对8个健康的人进行注射,最后结果为无一人感染。
疫苗Ⅱ对25个健康的人进行注射,最后结果为有一人感染。
你认为这两种疫苗哪个更有效?直观分析:如果不考虑概率,注射疫苗Ⅰ后感染率为0,注射疫苗Ⅱ后感染率为4%,似乎疫苗Ⅰ更有效些。
而实际上感染率只有20%,并非100%。
假设疫苗Ⅰ完全无效,“8人注射无一人感染”仍有较大的可能性。
假设疫苗Ⅱ无效的条件下,“25人注射有1人感染”的可能性要小的多。
依据小概率原理,判断疫苗Ⅱ比疫苗Ⅰ可能更有效些。
推理过程:设事件A=“8人注射无一人感染”,B=“25人注射有1人感染”,假设疫苗Ⅰ无效,,A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苗Ⅰ有效。
假设疫苗Ⅱ无效,,B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依据小概率原理,认为B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但现在竟然发生了,和统计原理相违背,从而否定假设,认为疫苗Ⅱ有效。
这种推理称为假设检验。
所运用的推理方式类似于数学反证法。
应用数学反证法,当推出和已知事实矛盾的结果时,否定假设。
假设检验是一旦小概率事件发生,就否定假设。
但小概率原理不是绝对正确的事实,所以推理有可能犯错误。
我们追求的是使犯错误的概率尽可能小。
三、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几点建议1.突出核心思想,把握重点和难点。
对概率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不要把概率教学变成复杂的概率计算;把统计教学变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技巧;不要纠缠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干扰主题。
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包括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计算很复杂的概率,但面对需要用概率和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显的束手无策。
这说明在教学中,过多的关注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