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

当高的焦虑性祌经症。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发生困窘或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而大学生恰恰是社交焦虑的易感群体,该年龄段人际敏感性极高,是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矫正或改善,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并持续影响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

1.2 研究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并增强自信与开放。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个体及时进行干预,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社交焦虑概念界定

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到1846 年Casper 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 年, 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 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 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 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elder(1966), 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对象的不同, 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的病人, 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 如害怕在众人面

前说话、吃东西, 害怕参加聚会等。1970 年, Marks 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 提出了社交恐怖症的概念, 代替了“社交焦虑”。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 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社交焦虑的成因研究

国外研究对社交焦虑的成因有多种说法, 有人提出是由于社交

技能的缺乏(Arkowitz, 1975; Farrell, 1979; Twentymen &Mcfall, 1975; Halford & Foddy, 1982), 也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Edelmann, 1985; Glasgow & Arkowitz, 1975;Clark & Arkowitz, 1975)。另有Jeffrey Young 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认知失调的结果, 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前者他称之为自我概念图式, 后者他称之为对他人观感的图式, 包括对人性的

信赖和对他人能否容纳自己的信念。

2.2.2 社交焦虑的干预及疗效评估

社交焦虑的行为干预法

Goldstein, Sprafkin & GerShaw、Liberman (1975)Trower,Tryont & Argyle(1978)基于社交焦虑患者是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这一假设, 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交技能训练的方法。1976 年,Marzillier 等人比较了社交技能训练与系统脱敏疗法, 发现前者干预效果持久, 但总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优于后者。Trower在1978 年比较运用这两种方法对于社交恐怖和社交无能的干预效果, 结果发现两者对于社交恐怖症的干预效果相等, 而社交技能训练对于社交无能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

系统脱敏。1985 年Butler 认为, 能使患者从暴露疗法中获益的应该是明确界定的、逐级划分的、能够重复、能延长、能经得起患者焦虑的情境。而现实中这样的情境是无法很好得到满足的。Hemiberg( 1985) 等学者曾以想象的和实际的接触焦虑情境治疗7 名社交焦虑患者, 结果表明, 无论在自评情绪、生理的激动状态还是行为上所表现的焦虑程度, 循序渐进式的由想象而至真实面对焦虑情境, 比领悟性的治疗方法更有效。

认知行为干预主要以Beck、Ellis 与Meichenbaum 的观点作为基础, 已发展了各种不同的干预方案, 比如, 合理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焦虑管理训练、认知行为干预法的多重组合等。他们都强调改变认知来消除负面情绪, 基本的概念包括: ①人对于自己的行为, 都会暗自进行评估或者预期; ②负面的自我认知会产生焦虑情绪, 妨碍行为的表现; ③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加上反复的练习, 能够缓解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的精神分析干预

目前, 社交焦虑的精神分析干预主要是针对由于信任而造成社交焦虑的个体进行的。因为无法建立信任是由于最初的客体关系未处理好而造成的。客体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内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中提出的。客体指的是有特别意义的人或事物, 与关系结合在一起时, 客体涉及人与人的关系, 并且可以提示过去关系的内心遗迹, 而过去的那些关系, 塑造着一个人现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只有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个体干预,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

目前对于由于信任造成的社交焦虑, 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个体治疗。

社交焦虑的人本主义干预

社交焦虑的人本主义干预主要以罗杰斯的“交友小组”为代表。其主要程序模式为: ①无目的漫游; ②对自我表达或探索的抗拒; ③对过去感受的描述; ④消极感受的描述; ⑤对个人有意义资料的探索与表达; ⑥在团体内能直接表达对他人的感受; ⑦在团体中日渐发展出治疗的能力及空间; ⑧自我接受与改变的开始; ⑨虚伪、假象的舍弃; ⑩个人接受回馈; ⑪挑战; ⑫在团体外的互助联系; ⑬基本的心灵相通; ⑭对积极亲密感及积极感受的表达; ⑮团体中行为的改变。其中9- 15 不是按严格的顺序发生的, 他们是并列的、混同的。但罗杰斯发现, 这样的交友小组最明显的缺陷是, 这种团体治疗的效果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而且存在一种潜在的冒险,即团体成员在公开场合开放自己之后, 他所提及的问题并不能得以解决或处理。更多的是他们离开团体以后, 必须去见心理治疗师, 以便处理那些在团体中未处理的问题。所以人本主义的理论更多地是作为团体干预的指导理念贯穿始终。

总之, 国外心理学家们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 对社交焦虑从各方面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进行干预取得了不少成果, 其中以认知行为干预法优于行为干预法, 团体干预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交焦虑干预方法。

2.3 国内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