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古诗鉴赏之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手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借景抒情手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时期。
发展
随着诗歌创作的演变,借景抒情手法逐渐成熟,成为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唐宋时期,借景抒情手 法达到了巅峰,成为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牧、苏轼等人的常用手法。
03
借景抒情手法在古诗中的 应用
03
借景抒情手法在古诗中的 应用
丰富诗歌的表达方
式
借景抒情手法是诗歌表达的一种 重要手段,能够丰富诗歌的艺术 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
借景抒情手法的重要性
增强诗歌的艺术感
染力
借景抒情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情感 具象化,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立 体感,从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拓展诗歌的意境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诗人能够营 造出特定的意境,使诗歌的主题 和情感得到更深入的拓展和表达。
03
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使诗歌的 情感更加真实、细腻和立体, 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 的情感世界。
拓展意境的创造
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使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和独特。
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借景抒情的手法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广阔和多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加丰 富的艺术体验。
自然景物的描绘
总结词
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物,诗人能够将读者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其情感和心 境。
详细描述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助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来传达情感。例如,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通过描绘秋夜的萧瑟景象,烘托出琵琶声的凄凉之美,使读者感 受到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的描绘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
初中语文课文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意境的把握。
(2)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白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李白。
(2)简介李白的生平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 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齐读诗歌,增强语感。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夜思》。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3. 撰写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诗歌鉴赏心得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诗写法之借景抒情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刘冬梅单位名称来宾市实验学校填写时间2020年9月20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13课《水调歌头》难点名称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理解借景抒情的定义及特点,初步掌握借景抒情手法在诗词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情境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讨,理解借景抒情的定义及特点。
3.掌握借景抒情手法在诗词中的运用。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借景抒情的定义及特点定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以《水调歌头》为例,理解借景抒情手法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中,词人通过写明月、酒、青天来描绘人间的中秋月夜之景,这是实景。
2.“不知天上宫阙”“又恐琼楼玉宇”两句中,词人通过写宫阙、琼楼玉宇来象征朝廷,这是虚景。
词人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中秋月夜之景,表达了想回到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三、小试牛刀:拓展演练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如何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明确: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后,深感不平和悲伤,通过托付天上的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
2.李商隐《夜雨寄北》寄托了对妻子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方的妻子的一首诗,此时,诗人远在巴蜀做官,十分想念家中的亲人。
于是通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借一场秋雨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杜甫《望岳》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通过“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看到泰山的高耸入云和高峻险拔,诗人不禁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微课教案借景抒情微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
2. 难点。
如何通过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与诗词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或者朗读一首与诗词相关的名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
(1)讲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2)通过课文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3)通过诗词鉴赏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3. 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词中的借景抒情;(2)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幅自然景色图片,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诗词中的借景抒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04古诗鉴赏:抒情方式(师)
古诗鉴赏:抒情方式【知识解说】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两大类,一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通过绘景、状物、写人、言事来抒发情感,又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来抒发情感。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遣词炼字方法等。
常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境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烘托、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等。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互文、双关、顶真、用典等。
常见描写方法,在时空转换中,对客观物象(人、物、景)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绘形、绘声、绘色,如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常见遣词炼字方法,如妙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
【例题精讲】(17秋考·真题)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看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C )。
(1分)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D 评分说明:选D给2分,选C给1分)。
(2分)A.含蓄委婉B.雄奇瑰丽C.高亢豪放D.明快俊逸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案示例: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评分说明:“怎样抒写”3’;“临别情感”2’。
赏析: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写携酒送别。
唐诗中的离别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酒香,这首诗更是如此,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这两句好像平平叙述,实际上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瓶为“玉瓶”,酒为“美酒”,从容器的精致名贵和酒的香醇清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重视。
高中古诗鉴赏抒情方式精选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 —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 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
每个人都会遇见人生的十字路口,都 要面临 如何选 择。选 择对了 ,以后 的路一 马平川 ,选择 错了, 再往前 ,生活 变 散文随笔《再聚首》——致那个年代 ,“独生 子女” 的父母 们
网络真好,把流离失所的孤单找了回 来,把 散落在 旮旯角 儿的孤 独找了 回来, 把画地 为牢的 伶仃找 了出来 ,把默 默无闻 的僻静 找了出 来,让 从前的 天真回 到现实 ,让过 去的笑 语回到 现在。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象久违的亲人一 样热情 ,一串 串熟悉 的声音 ,象欢 快的黄 莺一样 热切, 熙熙攘 攘,笑 逐颜开 。
这是我用第二人称拟写的随笔,感慨 一次老 同学聚 成一种 岁月的 煎熬。 时光永 远都不 能倒流 ,一旦 作出了 选择, 就无法 回头, 是哭是 笑,都 要继续 往前走 。因此 ,我要 告诉身 边的人 ,不仅 要慎重 选择, 还要执 着当初 的选择 。 选择以后的日子何去何从,需要智慧。 睿智的 人,总 是能找 到成功 的捷径 ,并且 懂得如 何巧妙 地避开 路上的 荆棘。 从小到 大,从 年轻到 老年, 都要坚 持学习 ,做一 个思想 与时俱 进的人 。思想 和时代 同步了 ,甚至 超越了 所处的 时代, 才能更 好地看 清未来 的局势 ,才知 道什么 是顺风 奔跑, 只有借 力使力 ,才能 有“四两 拨千斤 ”的轻 盈。当 然,并 不是所 有的成 功都顺 风顺水 ,也有 逆风而 行的时 候,但 那是暂 时的状 态,扛 过去了 ,依旧 是一帆 风顺的 好时光 。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古诗词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1.2 掌握古诗词的分类与分期1.3 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古诗词的表现手法2.1 比喻手法2.1.1 了解比喻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1.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比喻手法2.2 拟人手法2.2.1 了解拟人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2.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拟人手法2.3 夸张手法2.3.1 了解夸张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3.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夸张手法2.4 对比手法2.4.1 了解对比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4.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2.5 象征手法2.5.1 了解象征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5.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象征手法第三章: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3.1 了解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关系3.2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意境创造与表现第四章: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4.1 了解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概念4.2 掌握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分类与特点4.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节奏与韵律运用第五章:古诗词的抒情与议论5.1 了解抒情与议论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与意义5.2 掌握古诗词中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5.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效果第六章:古诗词中的典故与象征6.1 了解典故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作用6.2 掌握古诗词中典故的来源与类型6.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及其寓意第七章: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7.1 了解视觉与听觉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7.2 掌握古诗词中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效果第八章: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8.1 了解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8.2 掌握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8.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第九章:古诗词中的审美观念9.1 了解古代审美观念的基本内涵9.2 掌握古诗词中审美观念的体现与影响9.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十章:古诗词鉴赏实践10.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鉴赏10.2 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10.3 总结与评价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价值第十一章: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11.1 了解古诗词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11.2 掌握古诗词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11.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艺术第十二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上)12.1 了解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2.2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2.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三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下)13.1 了解古诗词中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3.2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四章:古诗词中的风格与流派14.1 了解古诗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14.2 掌握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诗人与作品14.3 分析具体古诗词所属风格与流派及其艺术特色第十五章: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训练15.1 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鉴赏15.2 培养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与习惯15.3 提高自身审美水平,深入体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分类与分期2.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3.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4.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与关系,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5. 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分类与特点,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6. 典故与象征的运用与寓意,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 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审美观念的内涵与体现8. 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9. 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与运用技巧10.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代表诗人与作品难点:1. 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与表现2. 节奏与韵律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分析3. 典故与象征的深层寓意解读4. 情感表达的细腻区分与把握5. 结构布局的艺术性分析6. 修辞手法的多样化运用与效果分析7.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艺术特色辨识8.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培养。
诗词鉴赏课教案
诗词鉴赏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相关知识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介绍古诗词相关知识三、教学难点把握格律诗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研究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二)基础知识1、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曲《天净沙秋思》(小令)叙事诗《石壕吏》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哲理诗《长歌行》《论诗》山水故乡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怀古咏史诗《赤壁》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事感怀诗《泊秦淮》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划分是: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古诗欣赏教案
古诗欣赏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古诗欣赏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具体教学步骤等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古诗欣赏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体裁。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图像或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一首经典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3. 合作学习法:教师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首古诗,要求学生合作阅读、解读和欣赏,并进行小组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 展示一幅古代诗人的图像或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对古诗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什么?2. 正文- 教师示范朗读一首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态度、意境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解读一首经典古诗,并尝试自己朗读和解读。
-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首古诗,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阅读、解读并欣赏该首古诗。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组内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欣赏更多的古诗,可以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4.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欣赏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表达能力为主要依据。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1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
诗歌鉴赏专题——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分类。
2.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相关考点。
过程与方法:1.分类讲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从题材入手读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
2.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类别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法、练习法。
五、教学课时:七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一山水田园诗——水光潋滟晴方好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教学难点:主旨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诗鉴赏之四:表达方式》教案
《古诗鉴赏之四:表达方式》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2.掌握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方法3.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1.认识古诗表达方式的类型2.掌握鉴赏古诗表达方式的方法教学方法:讨论;展示;训练;讲评。
教学条件: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审题指导古诗表达技巧四大考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1.审题(1)审题型明考题。
题干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
暗考题。
题干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
(2)审范围(区间)局部型。
判断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的表达技巧,可优先从修辞手法切入。
全诗型。
是判断全诗的表达技巧,可优先从表现手法切入;(3)审角度大角度。
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
要多角度作答。
小角度。
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
不能乱答,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
2.答题:用什么(名称)+如何用(用法)+为何用(作用)可根据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是简单题型还是完整题型。
简单题型。
只答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不需要作分析说明。
分析题型。
答题实行“三步走”:①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②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③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二、考点探究:表达方式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问: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劣,但此处的哀景是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的。
严酷的环境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壮志豪情力透纸背这种方法能使诗歌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
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
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触景生情,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诗人本无所谓情感,或者本无强烈的情感,却因身在一定的环境中,或因景的秀丽而欢喜,或因景的萧瑟而忧愁。
这种情是由景激发的,是景决定了情。
如因鸟语花香而怡然,因狂风暴雨而忧伤。
又如: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自然是触景生情。
②“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游西湖时面对岳飞墓很自然地产生的情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的是作者一天之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清秋季节,独自泛舟,上西楼,见回雁。
但其中也有其所生之情:“谁寄”锦书,自然是无人寄锦书,表达的是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其锦书而望断天涯的愁苦之情。
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花落水流之景喻人生、爱情、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从而触动作者所有情思。
往后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转为完全的抒情,最后三句尤其精巧别致,在全篇景物描写的烘托下,只觉其愁思在眉头心间流动荡漾,有了更大的艺术吸引力。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三、表现手法(烘托)
烘托:用于艺术创作,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 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例3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 说明理由。
一、直抒胸臆
练习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 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 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 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一个鬓发已白、雄心不减、 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一、直抒胸臆
例 1: 写意 唐·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 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 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引出思乡热 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 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显得曲折顿挫,更 加凄恻动人。
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 等。
例 2: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朱淑真,宋代女诗人,相传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第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第三句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凉”字语义双 关,既指天凉,又指心境的凄凉。表达了诗人秋夜 独守空房的孤寂与凄苦。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 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 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 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 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精品
课后练习《作业手册》P286
• 江行 (宋)严羽 • 暝色蒹葭(jiān jiā)外,苍茫旅眺情。 •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o)行。 •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zhào)歌声。 •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的颔联。
高考真题(2011年江西卷)
• 清明① 黄庭坚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前一句以 乐景写哀情,后一句以哀景衬哀情。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 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 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精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诗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 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 时,借景抒情之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精品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精品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鉴赏诗歌之抒情方式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ຫໍສະໝຸດ 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作者借赞扬历史上的刘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马诗》托物言志,(第一步)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 答: (第二步)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第三步)《南园》直抒胸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一步)连用两个反问句,(第二步)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痛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技巧鉴赏之
抒情方式鉴赏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手法的
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 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 事抒情、用典抒情、对写等。
1、直接抒情
常用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鉴赏古典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1
“汝果要学诗 先懂诗家语”
这首诗歌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 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乐府诗集· 鼓吹曲辞》
优点:感情直白显露,让人一目了然,
感染力强 。
托物言志
物
间 接 抒 情
历史上的人、 事、物
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叙事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因事缘情
事
景
借托 景物 抒言 情志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 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参考答案
1. 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2. 作者通过写满眼的山林,夕阳残照, 和归家的乌鸦这一组意象,渲染了一 种悲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自己思归 之情。 3. 其中,归巢的乌鸦与自己的不能归家 形成强烈的对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 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 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汝果要学诗 先懂诗家语”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 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 “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 寂和思亲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三)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技巧指要]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上文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以乐写哀。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A、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B、概念: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C、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一: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技巧指要] 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D"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
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比如:题龙阳县青草湖(唐)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
"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5、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