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
1949年以来大陆学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06203215[作者简介]段二明(19782),山西太谷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Nov .,2006 第35卷 第6期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 )Vol .35 No .61949年以来大陆学界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述评段二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国西北开发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业等诸多方面,但总的来说,该领域的研究重复现象严重,开创性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1949年以来;民国;西北开发;述评[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623(2006)S220204203 民国北京政府提出的开发西北计划,未能有效实施。
“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七七事变”的爆发坚定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决心,政府对西北交通、农业、工矿业、文教、金融、商业等进行全面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现代史论文论著目录索引〈1949—1981、1982—1987〉》、《近代史研究〈1987-2004〉》以及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得到有关民国时期西北开发的论文328篇,论著60部。
其中1979年以前的论著仅3部,论文仅21篇。
1980年以来,论文论著急剧增加,著作57部、论文307篇。
最近20余年,研究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有关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的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展、深化、细化。
纵观大陆学界50余年的研究成果,既有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不少缺陷。
一、民国西北开发史的研究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工矿业、文教、金融、商业、贸易等方面。
南京国民政府上层人士与“西北开发”
2 1 年 5 月 00
西 北 农t wetA& F学 " riy社 会 l ce c )t n b R(S ca in e o No 林 科 大 ieit ( o i 科 学 版Ed i ) rh s 技 Und  ̄ v s S i Jun l f o r a o
活 动前后 持续 了 1 0年 左 右 。 1 3 年 九 一 八 事 变 发 91
完 成北 伐 、 一全 国之后 , 统 尤其 是 1 3 9 1年 九 一八 事
变 发 生 , 识 之 士 奔 走 呼 吁 , 全 国 范 围 内 掀 起 了 第 有 在
一
次 开 发 西北 的 高 潮 ; 是 1 3 二 9 7年 七 七 事 变 发 生
后 , 日战争全 面爆 发 , 上之后 东南 国土 的相继 沦 抗 加
生后 , 民族 救亡 成 了时代 的主题 , 此一 阶段开 发西北 的 言论则 围绕这 一 主 题 展 开 。在他 们 当中 , 季 陶 戴 是较 早一 位对西 北开 发发表 言论 , 到西北视 察 、 并 积
极建 言开发 西北 的政府 要员 。
府 上 层 人 士 中 对 开 发 西 北 发 表 过 相 关 言 论 的有 蒋 介
戴 季 陶 ,8 1 生 于 四 川 广 汉 , 加 入 同 盟 会 , 19 年 后
跟随孙 中山进行 革 命 活 动 。孙 中 山逝 世后 , 戴季 陶 主要从 事反 共著述 , 曲 、 改“ 三 民主义” 歪 篡 新 的革命
研究 。
第 3 期
王 荣 华 : 京 国 民政 府 上层 人 士 与 “ 北 开 发 ” 南 西
进 行 了深 刻剖 析 , 同时 也 对 个 人 所 发挥 的作 用进 行 了 中肯 的评 价 , 为 由 于 国 民政 府 上 层 人 士 所 处 的 特 殊 位 置 , 认 其
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
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2010-03-12 13:22:01 作者:张根福来源:sinoss 浏览次数:204 网友评论0 条成果名称《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兼论对西部开发的影响》成果类型著作出版时间2006年12月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成果内容简介本专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课题立项后,笔者先后化了5年时间陆续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及各相关市县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赴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搜集了大批的地方志、文史资料、战时战后报刊、书籍;对西南、西北地区及战区的一些主要市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书主要依据这些研究资料,对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影响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篇章结构、基本观点全书分绪论、上篇、下篇、结语四个部分。
绪论主要分析学术概况、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手段与方法、资料的来源与本书结构体系。
上篇为人口迁移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背景分析。
论述自然环境与政区;战前人口数量与分布;战时军事与政治形势;及造成战时人口迁移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战祸与自然灾害。
第二章,数量、过程与分布。
通过调查资料估测迁移人口的总量及西迁人口的数量;阐述人口迁移的过程及迁移人口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结构分析。
从人口学角度对迁移人口的籍贯、性别、年龄、职业等构成进行典型的分析。
第四章,有组织的社会群体迁移,以专论形式分别论述国民政府、高校、工厂、银行的迁移情况。
第五章,难民的迁移。
对战时最大的迁移群体难民进行分地区、分省市研究,尽可能地阐述各省市的迁移数量、迁移过程及具体流向。
下篇为人口迁移与西部开发,共分四章。
第六章,人口迁移与经济开发。
阐述人口迁移对西部地区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金融、城市等方面的作用。
第七章,人口迁移与社会影响。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 内容 提 要 ] 抗 日战 争 时期 , 东南 沿海 富庶之 区相 继 陷 落 , 了增加 粮 棉 生 产 以 支持 抗 日战 争 , 民政 府 终将 多年 来 为 国
高 唱 入 云 的 “ 发 西 北 ” 口号 付 诸 实行 , 取 了 以发 放 农 贷 为 主 , 设 农 田 水 利 、 广 农 业 等 多项 开 发 西 北 农 业 的 积 权 措 开 的 采 建 推 施 。在 地 方 当局 的 支 持 与 配 合 下 , 些 措 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西 北 农 村 经 济 凋 敝 和 农 业 生 产 危 机 的 局 面 , 快 地 促 进 了 这 较 西 北 地 区农 业 生 产 的 发 展 和 农 村 商 品 经 济 规 模 的 扩 大 , 快 了 西 北 地 区传 统 农 业 向近 代 农 业 的 转 化 。 加
( 键 词 ] 抗 日战 争 ; 北地 区 ; 关 西 农业 开发
[ 图分
( 章 编 号  ̄0 3—3 3 { 0 2 0 文 10 6 7 2 0 )4—0 9 —0 00 5
随 着 党 和 国 家 “ 部 大 开 发 ” 号 的 提 出 , 术 界 研 究 抗 西 南 、 北 各 省 之 迅 速 开 发 , 为 支 持 抗 战 之 后 方 。 国 民 西 口 学 西 以 ”
日战 争时 期西 北 开 发 的文 章大 量 涌现 出来 , 有一 些专 门论 政 府 对 西 北 的 经 济 建 设 , 开 始 由 消 极 的 提 倡 转 而 为 积 极 的 也 乃
本 文 写作 的 目的 , 在 于 力 图对抗 战时 期西 北 国统 区 的农 业 就 开 发 作 较 为 全 面 、 体 的论 述 。 具 述农 业开 发 的文 章 , 给人 的总 体 印象 是 不 够深 入 和全 面 。 实行 。 但 为 了 满 足 抗 战 对 粮 棉 不 断 扩 大 的 需 要 , 民 政 府 也 不 得 国
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工业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工业发展抗战时期,西部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西部在战时所处地位发生变化、内迁工厂影响、国民政府重视、当地商品市场扩大以及工合运动推动等因素造成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前,西部的近代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仍然停留在低速度、低水平和几近手工操作的状态之中,地域和行业上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传统手工业在当地经济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凭借其武力优势迅速推进,工业比较集中的华北、华东地区已大部沦陷。
同时,港口被封锁,铁路被破坏,抗战后方的对外交通十分困难。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定西安为西京,以西部为中心的大西部成为抗战依托的大后方。
这种战时环境的改变,加上一批东部沿海工厂内迁以及战时军需民用物资的严重匮乏,都极大地刺激了西部工业的发展,使抗战时期西部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一、发展概况这一时期西部的工业发展状况可大致划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两个方面。
(一)重工业的发展西部的能源工业在抗战期间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其中煤炭工业的发展成绩最为显著。
1936年以前,我国国内煤炭业一半以上的市场为外资占领。
由于市场狭小,加之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因而截止抗战爆发前,西部的煤炭业发展极其缓慢,基本处于传统的手工开采阶段。
抗战爆发后,由于大量工厂西迁和人员西流,西部的工业用煤和居民生活用煤日趋紧张。
此外,西部的钢铁工业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
1931年,国内生铁产量为478035吨,钢产量为15000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0.86%和0.021%,至抗战爆发时,国内钢铁需求量的80%依靠进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西部的冶铁业又落后得多。
抗战爆发后,由于西部工业中机器生产日渐普及,这就为冶铁业的发展增大了市场。
(二)轻工业的发展由于轻纺工业与民用、军用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加上西部良好的原棉、毛供给条件,因此战时西部的棉毛纺织工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尤其棉纺,形成关中经济带。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一、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战前,国民政府金融与经济行政管理机构除财政部统管全国金融外,还有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全国建设委员会。
实业部主管全国经济行政,辖林垦、农业、渔业、工业、劳工、矿业、商业、合作各署司以及中央农业实验所等附属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主管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审核与督导,特定经济事业或发展计划之实施,尤重公路、水利、公共卫生和农村建设事业;建设委员会主管国家基本建设,如电气和一部分矿业、铁路建设。
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3部、第4部和资源委员会还分别主管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贸易之动员,以及人才和物质资源的调查、统计与计划,并组织工业建设。
以上机构建制重叠,政出多门,职责不清,很难适应战时的需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1937年7月27日,财政部授权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贴放委员会,负责办理战时贴现和放款等业务,以救济银行和工商各业。
“八一三”事变后,四大银行又奉令在上海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在各重要城市筹设分处,以加强国家银行的联系与协调,集中资力帮助政府应付危局。
为了适应战争的发展,国民党中央决定调整党政决策和管理系统,同时改组经济决策机构。
8月11日,中执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条例》,将原中政会所属财政、经济、交通等专门委员会统由国防最高会议节制,从而使国防最高会议成为抗战期间最高的经济决策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委员会干预经济的能力明显加强。
原隶属军委会的资源委员会不仅承担了战略物资的统制,也组织工厂向大后方迁移,还负责代行原第3部的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
10月,军委会设立农产、工矿、贸易3个调整委员会和1个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以周作民、翁文灏、陈光甫、卢作孚分别为主任委员,负责“调剂农村经济”、“保育实业生产”、“保持国际市场”和运输等事务,并在一些重要地点分设办事处,以增强对各地专项经济的统制。
国民政府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中的一种模式之论析
开发设想和途径 。综观 当时的开发设想 , 不外乎以 下几种 主张 : 发展西北经济 , 改善 民族关系 , 发展 民族 教 育等 等 。如 果将 这 些 主 张作 一 大致 分 析 的 话, 可以发现 , 经济开发是所有开发设想中提到次 数最频繁 , 数量也是最多的。如果再细分的话 , 则
中图分类号 :22 /17 K 6.F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 1 0 8 4 08—5 1 5 58( 0) —0 80 0 2 0
Re e r h o h o e ft e Gu m i d n v r m e t s a c n t e M d l h o n a g Go e n o n De eo i g t e No t we t v l p n h r h s
完
最多的。 如果再细分的 则可以看出, 话, 在这众多的 经济开发设想中, 主张 又以 优先发展交通、 视农田水利建设、 重 移民垦殖
和开办工厂 的观点最为普遍 。 可以说, 交通一农田水利一 移民一发展工业的开发顺序 最为人们 所认 同, 笔者对此进行 了分析。
关键词 : 国民政府 ; 西北开发 ; 交通 ; 水利 ; 民; 移 工业
辑, 主要 从事 中国近现代 史和 西北地方史研 究。
8 8
4T o ^£ l S , l ,豫 鼻黔 E^RC H
王荣华 : 国民政府时期西北经济开发 中的一种模式之论析
l 口 G l N 刖 H^
国民政府建立后 , 尤其是 13 年“ 9 1 东北事变 以后 , 般 国人 的眼光 又 注 意到 ‘ 一 西北 ’ 上来 , 报 从 章杂志宣传讨论 , 到要人的视察 , 专家 的设计 , 以 至于实际建设工作 的进行 。‘ 开发西北 ’ 的声浪震
抗战前国民政府要员开发西北的舆论准备
抗战前国民政府要员开发西北的舆论准备摘要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紧,国民政府不得不考虑如何建设西北之地,以巩固后防,作长久备战的准备。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要员对西北开发给予高度关注,不仅组织亲身勘探考察,还发表相关言论,为抗战时期的开发西北拉开序幕,并做了舆论准备。
关键词开发西北国民政府要员国民政府于1928年确立了开发西北为当前政要,从而拉开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序幕。
国民政府党政要人蒋介石、宋子文、戴季陶、邵元冲等皆先后亲赴西北视察,对西北问题及开发西北发表言论,这些视察、考察活动前后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以后。
宋子文认为,西北地下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一旦投资,进行开发建设,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1934年4月宋子文亲自率团赴西北陕、甘、宁、青四省考察。
他认为:“西北建设不是一个地方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现在沿江沿海各省,在侵略者炮火之下,我们应当在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西北,赶快注重建设。
”宋子文不仅把建设西北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也把西北开发与建设抗战结合起来。
之后,其他中央要员也相继到西北视察,发表演说,纵论西北开发。
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的继承者,不得不打着总理“遗教”的旗子,做出开发西北的姿态。
1934年秋,蒋介石首次视察陕、甘、宁三省,就西北建设方针作了指示:“西北各省建设事业,除救济农村另有整个步骤以外,其他自应以造林、水利、畜牧、开垦与交通为最重要。
”虽然蒋介石视察的目的不尽在开发西北,但不可否认,蒋介石的西北之行无论对重新认识和提高西北的战略地位,还是宣传和鼓吹西北开发,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戴季陶认为:“环顾全国情况,尤以西北建设为最重,实在关系我们国民革命的前途。
”戴氏先后几次赴西北考察,他倡议和发起设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担任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4年4月,戴氏再赴陕、甘、青三省视察,“行踪所及,必详加考察,注意研究水利、林业、交通等问题,并力促其建设之实施”,并多次撰文呼吁国人重视西北,为西北开发尽自己的努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北经济开发特征浅议
(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吉林 长春 10 1 ) 3 0 2
摘
要: 抗战时期 , 西北战略地位 日显重要 , 为此 , 民政府加 大 了西北建设力度 , 国 出现 了近代 西北开发 的“ 黄金 时
代” 。但在后期经历 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 与其经济开发本质特征有着 密切关 系。 这 关键词 : 抗战时期 ; 国民政府 ; 西北 开发 作者简历 : 王广 .(9 2 )男 , Y 17 一, 黑龙 江泰来人 , , .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博士 , 从事近代经济开发史研究。
之 所 能 , 力 兴 举 ” 所 以 , 北 开 发 主 要 是 直 接 为 努 。 西
军 事 服 务 , 不 是 经 济 社 会 的 整 体 发 展 。也 并 非 从 而 缩 小 东 西 部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 现 区域 经 济 均 衡 发 展 实 的 战 略 角 度 出发 。 其 经 济 的 布 局 也 受 到 战 争 进 程 的局 限 , 合理 程 度- 其 r 到 相 应 影 响 。 开 发 政 策 与 E受 措 施 也 表 现 出 明 显 的短 期 行 为 , 效 益 与 成 绩 也 因 其 战 争 的进 程 与 需 要 表 现 出 周 期 性 的 大 起 大 落 的 特 点 。经 济建 设 仓 促上 马 , 有 后 期 _业 、 利 等建 还 3 2 水 设 停 工 或 减 少 投 资 , 得 虎 头 蛇 尾 或 有 些 建 设 计 划 搞 干 脆 没 实 施 , “ 年 万 井 计 划 ” 工 厂 东 归 , 一 如 十 。 有 定盲 动性 , 些必 然影 响西 北 开发建 设 。它更 不可 这
中 图分 类 号 : 2 4 K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2 6 (0 9 0 — 1 5 0 10 — 15 2 0 ) 5 0 2 — 5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 0 — 2 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农业的措施及其成效
后方。
是 ,随着抗战的结束 ,国民政府 的短视立 即体 现 出
来 ,从西北撤人 、撤 资,后方各项事业陷入了困境 ,
开发西北未能持续下 去。
一
、
抗战时国民政府开发 西北农 业的原 因
其 次 ,从 国内形 势上讲 ,中共组 建西路 军要 打
西北物产 ,如煤 、粮 、马 、水利 等 ,也能 够提供 战
时供应 。 . 第 四 , 文 化 渊 源上 说 , 北 是 中华 文 明发 源 从 西
首先 ,从 战争形 态上看 ,抗 日战 争是一场 持久
收稿 日期 :2 1 一 3 3 01 o - 1
作者简介 :马进 霞 ( 9 3 ) 18 一 ,女 ,甘肃武威人 ,西北师 范大学文 史学院研究生 ,研 究方向:中国近现代 史。
刺激农业生产发展 。
13 97年 8月 2 6日,国 民政 府 公 布 《 中、中 、
交、农 四行 内地联合贴放办法》 战时合作农 贷 调 、《 整办法 》 扩大农村贷款范 围办法》 筹设西南 西 、《 、《
北及 临近 战 区金 融 网 二 年 计 划》 等重 要 决 定 。从
13 年起 ,开 始 广 泛 建 设农 业 金 融 网,以 国 家行 98 局、合作金库 、合作社作 为基 层组 织。 由于后 方 各 省条件不 同,合作社 运 动发展也 很不平衡 。据 不完 全统计 ,到 14 年初 ,西 南 西 北 有合 作金 库 10 9 0 5 所 ,农 业仓库 9 。到 14 ,西北合作社 130 2所 9 5年 1 2
・
3 ・ 7
马进 霞: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农 业的措施及其成效
抗战时期“西进运动”对西北地区人口影响探究
响进 行 详 细探 究 。
一
另外 , 大批东部人 口内迁 , 传播了东部 人民 体人 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 型” 陕甘 宁边区 。 的民风 、 社会 习俗 、 活习惯 、 生 乃至道德 观 情况相 同。移 民年轻型的人 口年龄结构对
、
重 返 祖地 : 涌入 西 北 的 人 口规 模
13 9 7年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由于 念 , 于西北人 民的生活方式 的近代化 , 对 具 西北人 口再生产和经济 的持续增长提供 了
因此 ,西北人口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 , 立北平大学 、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国立北洋 尽管战后有许多高层 和技术人员 、 知识分子 工学院等校内迁来陕 ,组成国立西安临时 回流, 但毕竟 为西北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做 出 大学 ,9 8年 更名为 国立 西北联 合大学 , 13
二 、 新洗 牌 : 重 西北 人 口的再 排 序
三、 构 优 化 : 北 人 口结 构 的 质变 结 西
第一 ,大批移 民在西北地区定居并通
婚 , 米 脂 、 德 这 样 男 女 比例不 均 的地 方 使 绥
在 13 年 国民 政 府 炸毁 黄 河 大 堤 前 , 得到了人 口调剂 。根据遗传学原理 , 98 生物具
后代身 三省 3 1 9 万多人被迫离乡 ,大批难 民沿 陇 内迁移 民“ 大体上可 以分为三大类 : 富裕及 有远缘杂交优势 。中国人身材矮小, 海路经郑洛 , 出潼关 , 至西安 、 宝鸡 、 中等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 汉 政治方 面活动 的人士 、 体素质差 , 除营养不足等因素外 , 还与屡禁 同宗 堂表等的互婚有关。 由于 地。 据行政院善后救济 总署河南分署调查 , 同情重庆中央政府 的人或是为 日伪政府所 不止的同姓 、 、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作者:申晓云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期[摘要]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分抗战前和抗战时两个阶段,战前的开发是战时开发的基础,战时的开发是战前开发的继续。
国民政府战前的西北开发固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有资金、人才不足的客观因素,也有建设经验不足、急功近利的主观原因。
而国民政府战时再掀的西北开发热潮,则是在总结了前期开发教训基础上,将抗战与建国并举,以抗战促进开发,以开发支持抗战,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原则,取得的实绩充分证明了西北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指导、理性开发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民政府;西北建设;科学开发[中图分类号]K265.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7)05—0104—10民国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大地曾掀起过两次西北建设的热潮,一次是在抗战前的30年代初,一次是在抗战时的40年代。
战前的西北开发是国民政府有计划从事大规模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而战时的西北开发则为抗战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开发的推进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持久抗战,也为战后国家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由于战前的西北开发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加上动员时的浩大声势,故在内地掀起西部开发研究热后,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开发作了研究。
战时的第二次开发热潮则因战争的特殊环境,发动声势稍逊于前者,而在讲究务实上却更多了一份理性和科学性,然迄今为止鲜有文章论及。
故本文拟将考察重心集中于后者,以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
一、战前国民政府西北开发之得失与战时开发政策的调整自1932年10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的决议拉开西北开发的序幕后,从1933年起,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步骤已从最初轰轰烈烈的宣传发动阶段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根据《开发西北之计划大纲》及其后正式出台之《西北开发计划》,国民政府的西北建设以十年为期,头三年为准备期,中间四年为进行期,最后三年为完成期。
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组织难民西北垦荒问题述略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国家 十五 ” 规划重点课题《 日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问题研究》 目( 1A 70 5 抗 项 0 J 70 5 ) 作者简介 : 张
・
颖 (9 2 ) 女 , 17一 , 陕西 富平人 , 西安武警工程学 院基础部副教授。
9 ・ 6
二 、 民 政 府 为 难 民 国 进 行 西 北 垦荒 提 供 了 组 织 和 政 策 保 证
2 0 0 0 0 0 00 后, 华北部分难民开始向西北迁移 。据统计, 抗战 疆 2 2 0 00 市 亩 ;绥 远 3 80 0 市 自 [ (3 ) P2 爆发到 13 年 9 98 月份 , 陕西方面公布的收容难民人 亩 。 ] 12
收稿 日期 :00— 1— 7 2 1 0 2
一
、
2 纪3 0世 O年 代
的 西北 具 备 垦荒 的 客观 条 件
开垦荒地, 是历代各国在特殊情况下普遍采取
的一种扩 大耕作 面积 、 缓解 粮 食 危机 和发 展农 业 生 产 的办法 。但垦荒 必 须具 备 两个 先 决 条件 : 是要 一 有充足 的并且 愿意 从事 垦 殖 的社 会 劳 动力 , 是要 二 有一定 的荒地 可供 开 垦 。在抗 战期 间 , 两个 条件 这
在西北地 区全都具备 。 ( ) 民的 大 量 内迁 西 北 为 垦殖 提供 了充足 一 难
的 劳动 力
各地 难 民 的大量 迁 入西 北 , 给西 北各省 带来 了
一
系列负面社会问题 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 的劳动
力。如何将难民妥善地安置并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 素, 变负担为 劳动资 源 , 便成 为 摆在 国民政府 面前 一
/ ” [ ]P ) ^ 2 (3
再造西北: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与西北开发——以戴季陶开发西北的言论和实践为中心
再 造 西 北 : 京 国 民政 府 要 员 与 西 北 开 发 一 南
以戴 季 陶开 发 西北 的言论 和 实践 为 中心
崔 江伟 ,李 家伟
( 北 师 范 大 学 文 史 学 院 , 肃 兰州 7 0 7 ) 西 甘 3 00
摘 要 : 南京 国 民政 府 成 立 后 , 内忧 外 患 不 断 , 北 的 地位 日益 重要 。 在 此 背 景 下 , 西 国府 要 员 对 西 北 开 发 提 出 了许
方 , 民生活 最艰 难 的地 方 ……无 疑 的就 晓得 是 西 人 北 。再加 之 近年来 天灾流 行 , 以西北 成天 灾人 祸 所
倡 言要 “ 开发 西 北 ” 9 4年 , 开 发 西北 》 刊 , 。1 3 《 创 蒋
介 石 亲笔题 写刊名 。他 号召 国人要 继承 祖先 的光荣
国府 要员倡 言开发 西北
发 发表 言论 , 到西北 视 察 , 并 积极 建 言开发 西北 的政 府 要员 ” …‘ 的作用 。 , 主张和 实践对 开发 西北起 了非 凡 其
二、 言开发 西北 。 倡 戴季 陶不遗 余 力
戴 季 陶 ,8 1 生 , 19 年 名传 贤 , 季 陶。南 京 国 民 字
传统 , 为开发 西北做 出贡献 , 对 开发工 作做 了具体 并 指示 。邵元 冲说 : 以今 日之 国势 而 论 , 北 则藩 篱 “ 东 尽撤 , 东南 则 警 耗频 传 , ……故 持 长 期奋 斗 之说 , 力 主建 设 西 北 之 , 以保 持 民族 之 生命 线 …… ” 宋 子 文指 出 : 西北建 设不 是一个 地 方 问题 , 整个 国家 “ 是 问题 … …我 们应 当在 中华 民族 发源 地 , 快 注 重 建 赶 设 。 何应钦 认 为 : 西北 为 中华 民族 摇篮 , 是 中 ” “ 又
论战时国民政府开发西部取得的成效及其不足
悉 当尽 先举 办 , 力 进 行 , 期 集 中物 力 、 力 、 获 成 努 以 财 早
功。 …其实施的具体方案是推进农业 、 ” 发展工矿 、 筹办工
垦、 发展 交通 、 调剂金 融 、 管理 贸 易 、 行节 约 等。根 据 这 例
重庆是 四川的重镇 , 战前 四川的大部分工业设于此地。据
・
收 稿 日期 :00— 2— 9 21 0 0
基金项 目:0 8年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20 近代 西北 民族地 区毒品危 害及禁毒研 究” 0 J 70 2 ) 20 ( 8C 7 00 ;0 9年第 4 5批 中国博士后科 学基金项 目“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毒品危 害与禁毒研究” 2 0 05 8 7 ;0 9年 西北师 ( 09 4 04 ) 20 范大学“ 知识与科技 创 新”工程 科研 骨干 培 育 项 目“ 代 甘 宁 青地 区地 震 灾 害及 赈 灾研 究”( WN 近 N U—
对 开发 西部 抱 以 功利 主 义 的 态度 , 得 开发 政 策 总是 NA 因时 而 变 , 有 长 久 性 和 系统 性 。 其 开发 成 果 也 相 应 使 - 没 受到 了影 响 。
关键词 : 抗战 时期 ; 国民政府 ; 开发 西部 ; 策; 政 成效 中图分 类号 : 25 1 6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7 1 4—54 ( 00)4- 00一 8 6 2 8 2 1 0 0 5 o
KC J XGC—S 0 0 K 3 3—8)
作者简 介: 尚季芳( 96 ) 男, 17 一 , 甘肃张家川Y. X o副教授 , 在读博士后 , 硕士 生导师 , 主要从 事中国近现代 区域经 济与社
再造西北: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与西北开发——以戴季陶开发西北的言论和实践为中心
再造西北: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与西北开发——以戴季陶开发西北的言论和实践为中心崔江伟;李家伟【摘要】After establishing during when the times was tough home and abroad,more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Northwest by the Kuomingtang Government.Under this background,some important officials of the Kuomingtang Government put forward a large number of advisable views and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Northwest.Moreover,they left for the Northwest to make various investigations in the Northwest provinces.In the process of this,DaiJitao preached highl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west and put his remarks into practice.His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developing the Northwest mad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vement of developing the Northwest for the Kuomingtang Government.%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内忧外患不断,西北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此背景下,国府要员对西北开发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看法和建议,并奔赴西北考察,在西北开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以翔实、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就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绩,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认为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主要选取交通水利建设、农业开发、工矿业发展诸领域,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展现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办法,以及开发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则从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商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分析了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的影响。
论文指出,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国民政府,为西北开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其成果不仅为打破日本的经济封锁、支持长期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而且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但国民政府在西北开发中存在着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特别是其开发的主旨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上的需要而不是该地区的全面而长远的发展。
因此,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热情遽减,各种开发、建设工作也停顿了下来,最终导致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再次陷入低谷。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关键词】抗日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正文】任何一个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镇压反对者的职能外,都不能不执行组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公共职能。
1927年4月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春曾一度移驻洛阳办公;1937年11月-1946年5月曾迁都重庆)也不例外。
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日渐高涨,国民政府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比较闭塞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开发西北的政策,并着手实施。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与西南一起成为抗日总后方,开发活动达到了高潮,西北因此而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而作为此次开发策划者与组织者的国民政府,在整个西北开发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就抗日时期(1931-1945)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举措与实施、以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探讨,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西北地区所处地位及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战略构想的演变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社会文明的开创阶段和周秦汉唐时期,曾有过令人艳羡的辉煌。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国际交往通道进一步扩大,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历史的遗迹。
步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攻略和欧风美雨的浸染主要来自海路,因而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外源后发型近代工商业的汇聚之所和先进生产方式的重心所在。
而西北各地,则因交通不便,某些自然条件恶劣,新的经济成分极其薄弱。
当时,社会上除少数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希望国人注意西北边防外,晚清政府和社会各界则对西北地区很少关顾。
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发表《实业计划》(即《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提出了建设西北铁路、开发西北资源的一系列设想。
但当时的中国既不具备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历史环境,也缺乏推进它的社会力量和物质条件,致使孙先生的"实业计划"未能付诸实施。
1927年4月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上台后,在大力推行"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政策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关注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问题。
事实上,这种关注先后经历了初步酝酿(1928-1931)、着手实施(1931-1937)、积极推进(1937-1945)三个阶段。
1927-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创建阶段,也是其开发、建设西北的初步酝酿阶段。
从1928年起,不仅国民政府召开了咨询性的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成立了建设委员会(1928年1月)和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1931年3月),而且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还通过了《统一财政,确定预算,整顿税收,并实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植财政基础而利民生决议案》。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确定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为其要务之一,并相继派出西北科学考察团、西北实业考察团等进行实际考察,作为开发西北的依据。
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制定了《西北建设计划》。
1931年5月,国民会议第七次大会通过了《开发西北办理工赈,以谋建设而救灾黎案》等。
但这一阶段由于蒋介石国民党事实上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用于剪除异己和围剿南方的工农红军,并未真正把开发、建设西北当作"要务",因而其开发、建设西北的种种计划和决议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社会影响微乎其微。
1931-1937年,是国民政府由顽固坚持蒋介石"安内攘外"的总国策而最终转向抗日的阶段,也是其开发、建设西北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具体化并着手实施阶段。
从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到一二八事变上海直接遭受蹂躏;从伪满洲国沐猴而冠,到华北事变平津门户洞开,民族危难日甚一日,局部抗战时起时伏。
朝野上下,严厉谴责蒋介石的误国政策,纷纷要求国民政府积极备战,加强国防建设,以抵御日本的侵略。
与此同时,许多爱国人士如胡应连、王聪之、胡逸民、马鹤天、郭维屏、李庆lín@①、李维城等都发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认为西北是中华民族的出路,要恢复中国版图,必须以我民族发祥地的西北做大本营,要集中全力来开发西北"。
(注:朱铭心:《九一八与西北》,《西北问题》1934年第2卷第1期。
)1932年4月,长江通讯社西北考察团主任记者罗靖及华侨团员罗正刚等8人在考察西北告竣后,专门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呈送报告书,详细阐述了开发西北的理由、事类、策略及第一步计划概要。
(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长江通讯社西北考察团史料两件》,《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受各界舆论的影响,国民政府的一批政要人物也发表言论,倡言开发西北的重要性。
如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指出:"以今日之国势而论,东北则藩蓠尽撤,东南则警耗频传,一有非常,动侵堂奥,故持长期奋斗之说,力主建设西北之,以保持民族之生命线……"(注: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建国月刊》1936年2月第14卷第2期。
)1934年,《开发西北》杂志创刊,蒋介石亲笔题写"开发西北",其他如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等亦有题词。
蒋介石还在西安发表演讲说:"我们大家都是黄帝以来圣祖神宗的后裔,祖先既有那样伟大的聪明智力,那样伟大的精神气魄,那样伟大的事业,难道我们就没有吗?"他号召国人要继承祖先的光荣传统,为开发西北做出贡献,并对开发的工作做了具体指示:"盖各种建设,固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一贯之政策与通盘之筹划,财力要必不可少,此应由中央负责筹划。
"(注:《开发西北》月刊,1934年11月第2卷第5期。
)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宋子文在考察兰州时指出:"西北建设不是一个地方问题,是整个国家问题。
现在沿海沿江各省在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我们应当在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西北,赶快注重建设。
"(注:宋子文:《建设西北》,《中央周报》1934年4月第309期。
)又说:"建设西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西北人民所负之责任,不仅是充实本身利益。
"(注:宋子文:《西北建设问题》,《中央周报》1934年5月第310期。
)这是国民政府中央大员第一次把西北建设提高到国防战略的高度,把西北开发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结合起来。
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也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的文章,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从国防考虑,从经济考虑,从文化考虑,都需开发"。
(注:《中央周报》1932年第199期。
)于是"'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之声浪,甚嚣尘上,上而当辅诸公,下至关心西北之黎庶,莫不大声疾呼,细心筹划。
直有对西北之开发,刻不容缓,对西北之建设臾须促成之趋势"。
(注:张继:《国人宜注意西北问题》,《中央周报》1934年2月第298期。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时局的急剧变化,国民政府一方面继续坚持"安内攘外"的总国策,另一方面,也腾出一部分精力,开始着手国防建设,强调要以西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地和生命线,进行重点建设。
正如戴季陶赴西北考察时所说:"若就历史上、政治上、经济上之地位而言,则建设西北国防,当先借西安为起点,现在中国整个之国防计划,主力即全集中西北,则建设国防,自当西安始。
关中之建设完毕,乃经营兰州,而以甘肃为起点,完成整个中国国防建设。
"(注:戴季陶在西安各界欢迎会上的讲话:《中央关于开发西北之计划》,1932年4月21日。
)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注: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编:《筹建西京陪都档案史料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并随即成立了以张继为委员长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和以褚民谊为主任的该会驻京办事处。
后经宋子文提议,又由西京筹委会、全国经济委员会、陕西省政府合组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合力进行西京市政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由于"西京市政建设实为建设西北之起点,建设西北之策源地"(注: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编:《筹建西京陪都档案史料选辑》,第88页。
),因而有关开发西北的决议案也纷纷出台。
如附有开发西北计划大纲的《开发西北案》、《关于开发西北之各种决议应即速实行案》、《西北国防经济之建设案》、《拟请提前完成陇海线西兰段铁路以利交通而固边防案》、《促进西北教育案》等等。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内开发西北的言论之层出不穷,开发西北的各种计划和决议之连篇累牍,形成一种奇特的景观,这是近代西北开发史上未曾有过的。
与此同时,中外人士争相到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旅游,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和不少私营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附属的中国旅行社,争相到西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由此,国民政府在"开发西北"的高唱声中转向了具体的实施和经营。
诸如陇海铁路的向西延展,多条公路的勘测和施工,水利工程的兴修,近代工业的创办等,都是实施西北开发的明证。
可以说,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以前,国民政府的战略构想是以西北作为未来对外战争的战略基地的。
不过在1935年底以后,随着全国币制的统一和川、黔、滇等省地方实力派的"中央化",国民政府遂将西南与西北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