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导学案1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包括了81章,其中以前五章为核心内容。
这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基本原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读《老子》前五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熟悉《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3. 掌握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解读。
难点: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老子》前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老子的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老子》中的哲学概念和意义。
3. 思辨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评价《老子》中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老子五章概述》1. 介绍老子及《老子》的背景和意义。
2. 简要概述《老子》前五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被称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第二课时: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 解读《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意义。
2.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观点。
3. 讨论《道可道,非常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第三课时: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 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内涵和哲学思想。
2. 探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中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 思考《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课时: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1. 解读《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内涵和政治意义。
2. 分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中的领导者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3. 讨论《不尚贤,使民不争》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
第五课时: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1. 解读《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
老子五章 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被称为道家经典之首。
《老子》共有八十一章,其中第五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就《老子》第五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2. 掌握《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与词义;3. 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总结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2. 《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老子及其所著的背景,以及《老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习《老子》第五章(15分钟):教师朗读《老子》第五章的原文,并逐段解释翻译。
学生进行跟读,并理解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可以结合图像或实物,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容。
3. 关键词汇解析(15分钟):教师列出《老子》第五章中的关键词汇,如“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等,并逐一解释其含义。
学生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汇,并理解其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不同角度对第五章进行解读。
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讨论。
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老子》第五章的核心思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子》第五章的内容和主旨有清晰的理解;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老子》第五章的关键词汇;3. 学生能够分析《老子》第五章的哲学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并能团结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总1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 ......的样子,相当于“然”3、鼓瑟希,铿尔铿的一声,象声词4、尔何如你(3)、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走4、冠者五六人行冠礼5、浴乎沂,风乎舞雩吹风,乘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是非标准,正道,译作为人的道理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事,大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富足四、课文梳理1、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长者闲坐)由点求赤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者自谦2、师生合作翻译课文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1.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第一章:道德在这一章中,老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践道德。
他认为,道德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由外部规则强加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的本质是通过尊重和体察自然的运行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应用道德原则到他们的生活中。
第二章:实践这一章讲述了如何实践道德。
老子认为,通过放下我们对物质和权力的追求,我们能够回归本性、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且与宇宙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如冥想、放松技巧和身心灵平衡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老子所倡导的道德。
第三章:无为这一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的概念,即通过放弃努力追求控制和改变事物来实现真正的力量和成就。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指在行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私。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无为的含义,并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无为的原则。
第四章:无名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无名的重要性。
他说:“名可名,非恒名。
”我们经常为了一些虚有其表的名誉和地位而努力,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追求名声和荣誉的时候,保持谦虚和内心的平静,并将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品质和实现自身价值上。
第五章:无心这一章强调了无心的重要性,指的是从心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由而坦然的态度迎接一切。
老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培养一种平和、开放和无私的心态,并关注他们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结。
高中语文苏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
高中语文苏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2单元《老子五章》教案新宁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3、自读课文。
三、文言知识积存A.读音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专门(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专门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差不多上使动用法)。
B.《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文本内容讲析;1.第一章译文:道,(假如)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假如)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因此从永恒的“无”中,能够观看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能够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能够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说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因此老子用“无”字来指称那个“不见其形”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包蕴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气,“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动身点。
老子确实是从那个地点动身,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一辈子哲学的。
2.第二章译文:天下的人都明白如何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明白如何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因此,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表达,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显现。
最新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老子》五章教案一、导入语(幻灯片)上世纪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思想主张、简介老子(幻灯片)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简介作品(幻灯片)《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幻灯片)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三、授新课(整体感知:放录音、学生集读,纠正字音)(一)分析第一章(幻灯片)原文: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或者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动词,指“言说,说出"意思,犹如“说”),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道(指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老子》五章导学案.docx
《老子五章》导学案一、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③);杨朱的贵我人格,(④);孟子的大丈夫人格,(①);荀子的君子式人格,②;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二、默写名句(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成而弗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三、课文预习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合作探究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高考链接【2018年全国卷3】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
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
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
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
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
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
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
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
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
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
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
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
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老子》五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老子》五章1.连线作者老子(约前600—前500),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又称《道德经》)。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2.整体感知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
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1.识字注音观其徼.( ) 为而不恃.( ) 受国之垢.( ) 社稷.( ) 远徙.( ) 舟舆.( ) 2.一词多义 1安⎩⎪⎨⎪⎧ 安其居,乐其俗 风雨不动安如山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2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3乘⎩⎪⎨⎪⎧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自京师乘风雪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4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山重水复疑无路5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素善留侯张良 6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7易⎩⎪⎨⎪⎧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其无以易之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3.古今异义(1)道可道,非常..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
《老子五章》导学案设计学生版(无答案)
《<老子>五章》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道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3.了解道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老子思想,如“见素抱朴”“小国寡民”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4.熟读、背诵一些片段;5.初步理解儒道思想的互补性。
二.课前预习:1.了解老子及《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的美誉。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老子是一个足够神秘的人物。
他的出生神秘,在道教的许多典籍中,有很多神话般的记载。
(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他的生平也足够神奇,有说他(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也有认为老子应该是周太史儋。
就连他的著作《道德经》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点 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本节课难点: 读懂《老子》 节选各章, 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道”、 “有”无”、“师法自然” 、“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学生课前预习内容设计A. 读音B. 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 然规律,自然法则) 。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 ,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C.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 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函谷)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老子》五章导学案1. 2.1.文言知识积累 音声相和(h e )夫(f u )唯弗居 受国之垢(gcu ) 虽有舟舆( y u )把(它)作为”之意)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 页“阅读指南”之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老子其人其书教学预设可以参阅下列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 。
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
”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
四)文本内容讲析;1.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
“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 的特性。
“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 ,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
无”和“有” ,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 ,“有”中“无” ,“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
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 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 自居(占为己有) 。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解读: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美与丑、善与恶、 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
天地间,万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
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 自己的力量, 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 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
3.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 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解读: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 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说明一切事 生而不有” 、“为而 从这点看, 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原文: 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
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绝仁弃义,名复孝慈” ,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
往来。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 ,“仁”“义”相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4.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
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
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解读: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 ,“受国不祥” 。
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
所谓“正言若反” ,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 、“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
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来。
解读:这一章。
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
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
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生” ,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注释的基础上回答。
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但是太难的地方,教师一定要自己吃透,再形象讲解,然后才会引导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