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5960984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2.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85ed5a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4.png)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海水的荡漾、山岛的耸立、草木的繁茂以及秋风中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关系不大。
2.主题思想: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解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鸣,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气氛。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诗人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地处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着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2.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写诗人在旅途中,乘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江面宽阔,风顺帆悬,展现了一幅宏大开阔的江景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新春已至。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5e90d8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9.png)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摘要:
1.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简介
2.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概述
3.四首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4.四首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5.四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是指我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四首古代诗歌,它们分别是《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和《庐山谣》。
这四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学的瑰宝,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首先,《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高远的眼光,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
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被誉为唐代写景诗的杰作。
其次,《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地上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不舍。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句子,通过对草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寓言了人生的无常。
再次,《将进酒》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以黄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
常。
最后,《庐山谣》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庐山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句子,以庐山的景色为喻,揭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四首古代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c4e61df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7.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1、第一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文解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意为: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为: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起落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2. 第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文解读:标题解读: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3. 第三首:《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文解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https://img.taocdn.com/s3/m/5c3aa132524de518974b7db4.png)
自由朗读,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
些是想像的?诗人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 字展开,描写诗人所见所闻。
这首诗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 的,哪些是想像的?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 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 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 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 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 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 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马致远
写景
游子 思乡
烘 托
图
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 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 恬静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
夕阳西下,
思
断肠人在天涯。 乡
对 比 反 衬 断肠
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 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 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 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 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 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文学常识
者以中国这用人赏两拟 的析句人意“诗的志海表写和日明近法情生时赋思体残序予。夜的诗“作,交海者替江日无绝律急春”意不入句和说诗可旧“理(待年江,,”唐春却作”在) 描古写景物节令词之中(蕴宋含着)自然的理趣。两 句典诗歌然不代仅替写旧景事积逼物极曲真的、,哲向而理上散戏且意的表曲剧义力现,量给出。人套新小以生数令乐事(观物、元必 )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10f9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c.png)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原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古代诗歌四首简介2.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翻译及原文3.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翻译及原文4.第三首诗歌:《将进酒》翻译及原文5.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及原文正文一、古代诗歌四首简介古代诗歌四首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将进酒》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作者和风格,是中华古典诗歌的瑰宝。
二、第一首诗歌:《静夜思》翻译及原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
诗句通过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光景,表现了作者在夜晚寂静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心情。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第二首诗歌:《登鹳雀楼》翻译及原文《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绘楼观自然美景的名篇。
诗中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外江水、山色的变化,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第三首诗歌:《将进酒》翻译及原文《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以酒为题材的豪放诗篇。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饮酒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自信。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第四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及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佳作。
诗中通过描绘古原草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456b890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0.png)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乐乐课堂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乐乐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a338ee7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4a.png)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乐乐课堂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二)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七上语文古诗四首
![七上语文古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3edcde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5.png)
七上语文古诗四首一、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原文1、东汉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体裁1、东汉末年曹操的《观沧海》的体裁是:乐府诗、四言诗、古体诗。
乐府诗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四言诗每句四个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体裁,它格律自由,押韵较自由,篇幅有长有短。
2、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
绝句属于近体诗,每首4句,每句5个字或7个字,第1、3和4句押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韵脚分别是“啼”“溪”“西”,押i韵。
3、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
律诗也属于近体诗,一般每首8句(排律超过10句),每句5个字或7个字,每2句成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
第2、4、6、8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和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仗工整。
这首诗的韵脚分别是“前”“悬”“年”“边”,押an韵。
4、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体裁是元曲、散曲、小令。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每一个曲牌的句式、字数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天净沙·秋思》的韵脚分别是“鸦”“家”“马”“下”“涯”,押a韵。
三、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1、《观沧海》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大海秋天雄伟壮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ce93b2f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f.png)
《古代诗歌四首》一、曹操《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4e20415901020207409cf5.png)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内容理解①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写的景物有:山岛上的树木、百草,海面上的洪波、秋风,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②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③“东临褐石,以观沧海”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④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辣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动静结合写出大海的威严和辽阔,含蓄地表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⑤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了铺垫。
)⑥请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⑦赏析“树木丛生,白草丰茂”(“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内容理解①“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诗中的作用?(这句诗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通过写景,又暗写诗人对王昌龄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②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的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d644fed1f34693daef3e8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1f4bd5846f1aff00bed51ebd.png)
板书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 写
景
子规
叙 事
闻道
过五溪 铺
垫
愁心
明月
抒 情
主题:诗人通 过对景物的描 写,表达了对 友人的深切同 情和关切的思 想感情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4.写景的目的:。(写法: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 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思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 这句“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 “愁”?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 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 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 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即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 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作用:(虚写想象之景),运用了互文、夸张修辞手法, 借助奇特想象力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抒发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宏大的报负。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50de8783e0912a3162a2d.png)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da3e9e1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6.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在七年级语文书中我们要学习哪几首古代诗歌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代诗歌四首(二)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9d478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a.png)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一、重点字词
1. 陶渊明【田园生活】
(1)芳草长堤,横桥柳岸
(2)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悠扬的笙歌声,伴随着春天美丽的景色,满天飞翔。
(3)无风水面琉璃滑
(4)不觉船移
(5)夕阳西下几时回
(6)无可奈何花落去
2.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曲径通幽处
(2)禅房花木深
(3)山光悦鸟性
(4)潭影空人心
3. 杜甫【登岳阳楼】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译: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4. 杜牧【赤壁】
(1)折戟沉沙铁未销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曲折美、层次美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洞庭湖宏伟气势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杜牧《赤壁》中以小见大的名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杜牧《赤壁》中写历史机遇难再现的名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刘禹锡《望洞庭》中君山和湖水相映照的名句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9e3d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7.png)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所谓古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一作:放出)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阻挡。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三)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ec48d73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1.png)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一、《唐多令·春闺怨》
满地红豔无处寻,春妍犹似绣花金。
空窗无处垂翠影,谁知此处住明月?
去年春色曾入梦,夜深前殿那人归。
玉梯生尘雨侵窗,谁知此处已无踪。
二、《青玉案·洞仙歌》
洞仙故里风光好,绿杨白石衔小桥。
清流细波客游去,碧山绿水月半朝。
多少欢笑情芳景,一朝风絮乱流烟。
平潭老去忘机杼,轻烟流水意无穷。
三、《抱朴子·蓟门西风》
蓟门西风淅沥沥,秋霜白日古道阔。
行行野僧问孤身,何处安乐此相求?
南山山川流春水,青林绿草拥古木。
夕阳暮色望何处,天地人间应难拘。
四、《临江仙·望洞庭》
一望风光洞庭湖,九州山河碧波流。
云带雾蔽孤山寺,晚来天掩月当楼。
星河山色多变化,秋风萧瑟芦芽稠。
惊起梦中人,醉里吹芙蓉。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611439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1.png)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篇章,包括了四首古代诗歌作品。
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诗歌和简要介绍: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眺望远方的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来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 《静夜思》 - 李白
这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以简短神秘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异乡漂泊的思念之情。
3. 《望岳》 -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的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留恋之情。
4. 《静夜思》 -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与李白的《静夜思》同名,但内容不同。
这首诗以别具一格的节奏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些古代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念,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寄托吉祥美好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亳州九中七年级(下)语文备课稿第四课课题:《古代诗歌四首》主备人:徐秀荣教材简析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背诵了很多诗歌,但赏析诗歌的能力还很弱,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与学准备1、幻灯片。
2、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第一课时二、指导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来源:]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4.合作探究:※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文(多媒体出示图片)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王湾,洛阳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2.⑴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多媒体显示)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怎样一幅景象?▲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理解。
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学生背诵诗歌四、布臵作业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第二课时一、指导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读:语速,语调,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绝句。
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
3、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3、〖结构〗一二句写景叙事,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暮春).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暮春的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五溪,雄溪、樠溪、酉溪、 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这种种的愁情离緖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愁,表达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
第三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月亮,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寄托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有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来的强烈的情感。
(让学生想象李白会让月亮捎去什么话)赏析:这两句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臵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多媒体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