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名师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以及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溶解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溶解过程中的质量关系理解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溶质(如盐、糖)、溶剂(如水、酒精)、量筒、天平、烧杯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介绍溶解的定义,以及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教师通过讲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报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学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等概念,并能通过实验感性认识溶液的颜色、味道等物理性质。
”其中,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关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等知识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情。
二、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 导入环节通过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里面都有些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进入主题。
2. 概念掌握通过PPT,讲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溶质、溶剂、溶解度等概念。
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为之后的实践课作好铺垫。
3. 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有手抄实验记录。
此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有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理解,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4. 总结评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记录,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
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发现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不断地从实践中去理解知识,最终在总结中,达到将此项实验内容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的目的。
三、教学思考1. 直观呈现教材的知识点关于本节课的教案设计,我们需要明确的点是老师让学生知道什么,然而其实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所以在课中,我们应该保证对于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的内容的重视,对于每一个实验结果和感悟都应被充分关注并得到展示。
此时,直观呈现教材知识点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极大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忆和理解。
2. 实验设置的重视教师不应只把课本的知识点向学生讲授,而应该在课堂内,尽可能的应用实验的设置,帮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问题,从实践中让学生去理解和感知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环节中,不仅仅需要制定好有效的实验,同时也需要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溶解现象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理解溶解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观察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溶解现象的原因,总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知识,巩固溶解现象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7.拓展延伸: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探究更多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溶剂的性质•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情况•结论:溶解过程中,溶质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报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报告1、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报告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同学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前面,并且省略了“醋在水中的溶解”作为课后作业。
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后边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并省略了“洗发液的溶解”作为课后同学实验完成。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富余的时间让同学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同学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同学小组实验准备了两个棕色瓶(分别装酒精和食用油),两根木棒用于搅拌,还有两个装了水的试管。
力求让同学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
二十分钟的同学实验,我引导了同学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研究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现象。
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同学深入的观察。
因为学会观察,能在对比中深入的观察,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在同学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后,又和时引导同学对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
如:当酒精滴入试管后,浮在上面的红色酒精颜色有何差异?酒精和水溶液搅拌出现的气泡和食用油和水搅拌出现的气泡有何不一样?针对这些问题的研讨,促使同学更加深入地探究,同时让同学的描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
在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同学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
如酒精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在演示实验中,我在往试管中倒入胶水时,胶水沿着试管壁划入了水中。
后来同学在描述和记录时很多都用了“滑下去”这个词语,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和时进行了纠正,重新拿了一个试管,在里面加满了水。
这样,同学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科版(5)
媒体
教学课件PPT、烧杯、试管、药勺
学生
准备
实验记录单、胶水、醋、酒精、食用油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铺垫设疑
1、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能够溶解,从哪些方面看出它们被溶解了?
2、液体在水中会不会溶解呢?今天研究的问题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板书课题)பைடு நூலகம்
二、探究发现
1、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胶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呢?按照前面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研究方法来研究胶水。
3、你能用什么现象能证明胶水在水中是均匀分布的?(后面以学情交流)
4、引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①刚才发现胶水在水中能够溶解,那么老师准备的三种液体能溶解吗?
②出示醋、酒精、食用油。用刚才观察胶水的方法,看看三种液体是否在水中会溶解。
5、实验前提示:
①在观察酒精要注意,它是无色的,不易观察,要仔细看清楚。
教材
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在研究了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之后,顺势研究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来。这对于学生判断液体在水中是否溶解有一个评判标准。教材为此选用了几种常见的液体,能溶解于水的液体是胶水、洗发液、醋、酒精,不能溶解于水的液体是食用油。能溶解于水的液体具备溶解的基本特征:在水中均匀分布和无沉淀或飘浮。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描述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根据现象判断液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从而再次达到强化溶解概念的目的,把溶解不局限于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液体在其它液体中的溶解。最后对教材中的最后拓展活动作了改进,把原来用洗涤剂倒入油和水混合物中,改成洗涤剂和油的溶解,以免让学生产生混淆,不能用溶解的特征去判断油是否溶解。
(3)胶水倒入水中,它们在水中是的,是地向水中扩散,最后形成稳定的、分散在水中。而醋和酒精沉入水中而直接地向水中扩散。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提到溶化,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化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化在水中。
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拟它们在水里的溶化情况,发觉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化的概念。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方案、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猎取证据〕的能力。
本班学生的难点在与如何合理填写实验汇报及如何精确地口头描述所观察到的溶化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和液体之间,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化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化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化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依据溶化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简单溶化与不简单溶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
教学反思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实验中验证,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经过剧烈的争论和验证得出结论,最终到达科学研究的目的。
而对于学生未提到的、与本课教学关系并不紧密的内容,则怀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依据习得的方法去研究。
所以,我们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处理,取舍课程资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想要的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培养和开展。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四年级科学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及反思教科版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喝什么?(饮料)老师现在就来制作一杯饮料。
老师出示果珍,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提问:果珍在水里怎么了?(溶解了)回亿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2、引出课题。
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3、学生讨论回忆已有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
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老师做演示实验。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的。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5)做好观察记录。
4、描述实验过程(1)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杯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
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2)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搅拌洗发液,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生成稳定的溶液。
5、通过实验并和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得出结论胶水和洗发液能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碘酒、酱油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1、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科版
课内比教学教案(修改后)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备课人: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课时数:1教材解读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新。
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本课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醋、酒精、食用油分别与水的混合,这两个活动均为其他液体与水的混合。
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教学内容A类: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B类: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C类: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辅助工具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体现“主动”的关键点设计意图主动感知提前预习,提出疑问搜集问题,课前解答让学生有准备的学习新课程,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时,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科书还介绍了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和稳定性,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物质分类和性质,对物质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过程。
2.难点: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搅拌棒等。
3.实验试剂:糖、盐、水等。
4.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所学的物质分类和性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糖、盐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溶液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一个混合物是溶液?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
拓展(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举例说明溶液在生活中的作用,如饮料、药剂等。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继前面固体在水中研究基础上,对溶解现象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按照教科书设计第一部分是做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第二部分是醋、酒精、食用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第一部分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提醒学生按照表格提示分三步观察,不能急于搅拌而错过一开始放下去时的现象,从侧面观察能更好地观察到现象。
在自己实验时胶水和洗发液都是下沉的,胶水花的时间较久,也不是很清楚,而洗发液是有颜色的,观察起来较容易。
第二部分,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其他问题都没有,除了酒精观察时,一开始酒精滴下去时是先在上面一层扩散,振荡完全后就能均匀分布,对于一开始滴入的现象,学生往往与上浮混在一起,另外,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酒精实验,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选择了有色酒精,使学生更容易观察。
整节课学生清晰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版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版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的基本概念,对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溶解的微观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认识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溶解的基本概念,影响溶解的因素。
2.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影响溶解因素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3.讲授法:教师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影响溶解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溶质(如盐、糖等),实验容器。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片等,引导学生关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溶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溶解的因素。
同时,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溶解的因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液的稀释、药品的制作等。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科书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溶解现象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搅拌棒、滴管等)。
2.课件、教学素材。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菜汤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吗?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第75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为: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将糖块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晓得一些液体能够光滑地、平衡地集中在水中,熔化于水,另一些液体则无法。
2.知道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快,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慢。
3.会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4.能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5.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可以观测和叙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一个烧杯,玻璃棒,一个试管架,3fairly试管,3支小试管,酒精、醋、食用油合适的量。
学生:一个烧杯,玻璃棒,一个试管试管架,3fairly试管,3两支小试管,酒精、醋、食用油合适的量。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1.谈话:通过前面的自学,我们已经晓得哪些物质能熔化于水,哪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2.谈话:我们已经知道食盐、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而面粉和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这是一些固体在水中的情况,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黑板板书和ppt出示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洗发液能够熔化在水中吗过渡语:我们先来看看洗发液在水中的情况。
1.学生猜测: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2.师生共同制订研究计划,学生寄出实验记录表。
ppt出具实验步骤和记录表。
教师口头讲解步骤。
①挑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放入盛水玻璃杯中,观测洗发液就是怎样步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的?②它们在水中就是怎样蔓延的?③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
④静止放置一会儿,再观察。
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21教育网⒊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⑴生交流记录表上的记录信息:醋和酒精在水中的熔化过程和食用油在水中的情况。
⑵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充份烘烤后,洗发液能够均匀分布在水中,构成稳中求进定的溶液。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三个基本要素:溶剂、溶质、溶解度。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认识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进行探究。
但是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三个基本要素。
2.难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溶质(如盐、糖等)、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量筒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内容,如“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液体的特点?”以此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如水溶解盐、酒精溶解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如溶解的概念、溶解的三个基本要素等。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我们没有观察到的?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吗?”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科学四上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溶液的概念,以及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的过程,以及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等现象。
同时,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是,对于溶液的概念,以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以及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
2.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和感受。
3.讲授法:在导入和总结环节,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和概念阐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实验仪器(如烧杯、试管、量筒等)。
2.教学课件: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等。
3.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思考液体溶解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液体和溶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向学生展示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首先,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液体溶解的过程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溶解过程中有什么变化?溶解过程中是否有温度变化?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溶解的基本概念,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溶解的基本规律。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液体和固体试剂,如水、酒精、盐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量筒、滴管等。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液体和固体试剂,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些液体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制饮料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和溶解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实验,观察和记录家庭中的溶解现象。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科版1、解读教材,以学定教。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第三课,从原先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渡到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本课选用了五种液体,分别是洗发水、胶水、醋、酒精、食用油,材料的安排有选择性,先是粘度大的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再是粘度小的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通过试教以及教材的解读,对教材安排的内容做了取舍,舍去了胶水的研究,考虑到时间,给予学生充足探究洗发水的时间,从洗发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推测溶解的本质特征,对第二个探究活动有一个示范效应。
在材料上,做了一点改进,为了让学生明确看到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没有放在试管里观察,用学生常见的塑料杯作为观察的工具,生活中的材料也可以探究科学。
经过对教材处理之后,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保证,对溶解的现象有了细致的观察,从中发现液体在水中溶解的本质特征。
2、观察现象,提炼概念。
学生在小组探究中,认真观察洗发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学生用上不同的词语描述,但是难以想到用上科学的术语讲述溶解的特征。
此时,老师要及时追问学生,看到洗发水在搅拌前,大部分沉淀到水里,提示学生:大部分的洗发水溶解了没有。
没有溶解,洗发水在辅助手段的帮助下,也就是轻轻搅拌,洗发水分散在水中,此时可以通过画图的形式表示洗发水分布在哪些部位,从而推测出洗发水均匀分布在水中的每一个位置。
抓住溶解的关键词均匀分布,这是判断液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标准,如出现飘浮或沉淀,就是分布不均匀。
学生往往能用现象描述溶解的现象,但是不会去指向溶解的本质特征,教师要给予引导,引导学生用上科学的术语去描述。
3、抓住本质,强化概念。
在平时的教学,有时老师感觉学生听懂了,其实还没有懂。
譬如问学生哪些物质在水中能够溶解?学生马上能够回答,但追问学生一句:物质在水中溶解,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一般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了。
学生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溶解的关键词:均匀分布在水中。
我先叫学生描述洗发水在水中溶解的状态,再从现象中推测洗发水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溶解”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已经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
这一课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溶解的过程。
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
它们溶解后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本课选用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容器架、盛水试管、滴管、玻璃杯、小匙、筷子、胶水、洗发液、醋、碘酒、酱油、食用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喝什么?(饮料)老师现在就来制作一杯饮料。
老师出示果珍,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
提问:果珍在水里怎么了?(溶解了)回亿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2、引出课题。
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学生讨论回忆已有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
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老师做演示实验。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漂浮?下沉?)
(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的。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
(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5)做好观察记录。
4、描述实验过程
(1)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杯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
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2)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搅拌洗发液,洗发液小
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
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生成稳定的溶液。
5、通过实验并和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得出结论胶水和洗发液能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碘酒、酱油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1、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在水中溶解呢?老师这里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四种液体,醋、酱油、碘酒、食用油,假如我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说说自己以前观察到的或猜测的。
3、这四种液体,有的同学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过,有的同学只是猜测。
让我们再次动手做一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说法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及要求
(1)每组选择其中一种液体进行实验。
(2)玻璃杯中各盛约150毫升的水,分别往玻璃杯中滴加入3-5滴醋、酱油和碘酒。
加入食用油时沿杯壁慢慢倒入2—3滴食用油。
(3)观察醋、酱油、碘酒和食用油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4)在静止状态下观察醋、酱油、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5)轻轻震荡或搅拌。
轻轻振荡或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振荡后醋、酱油、酒精和食用油在水中溶解了吗?
(6)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4. 描述实验过程.学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围绕怎么进入水中,怎么扩散,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
5、讨论醋、碘酒、酱油、食用油是否溶于水。
(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 醋、酱油、碘酒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酱油、碘酒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
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b食用油与醋、酱油和碘酒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
(2)得出结论:醋、酱油和碘酒能溶于水;食用油不溶于水。
四、课外延伸
讨论:同学们想想当你的衣服上不小心弄上油渍时,妈妈是怎么样帮你清洗的?
课堂演示:那就让我们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发生什么变化?(油看不见了,都是小泡泡了)
得出结论:有些液体在水中不能溶解,但是加入另一些液体就能够溶解的。
五、结束课程、整理材料
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
板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实验方法预测现象醋、碘酒、酱油、食用油实验结果
胶水和水上浮先下沉,并扩散溶解
洗发液和水下沉先下沉,慢慢扩散溶解
醋和水上浮、下沉、变红下沉过程扩
散溶解
酱油河水上浮、下沉、变红下沉过程扩散溶解
碘酒和水变黄下沉过程扩散溶解
食用油上浮、下沉浮在水面不溶解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我将教材改动了一下,把书中的第二次实验:醋、酒精、食用油改为醋、碘酒、酱油、食用油。
酒精改成碘酒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看到液体之间的溶解,因为酒精是无色的不容易观察。
增加酱油是为了让每组做不同液体的溶解。
经过实际教学,我的这次改动还是成功的,因为各组做的实验不同,所以学生显然更有兴趣,观察得也更认真、仔细。
我还在实验之前提出要求:各组同学要有分工,谁观察、谁记录、谁负责保管仪器。
这样一来,同学们做实验时就不乱了,而且实验后,我以提问的形式让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同学们做得都很好。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就是酱油和醋,无论是颜色还是溶解现象上,都很相近,要是将其中一种换成差别大的另外一种溶液,那实验效果就更好了。
还有在同学汇报各组的实验时,应提醒学生将实验后的溶液拿着,边展示边讲述,这样实验结果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