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人民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纵览单元时空原始社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中华原始文化多姿多彩。
(1)政治上: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晚期实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由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兴起;从原始公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
(3)文化上: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先后经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宗教、文化和图腾崇拜。
早期国家(1)政治上: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从内外服制到宗法分封制,家国一体;世卿世禄,贵族政治。
(2)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集体劳动;工商食官,青铜铸造业发达。
(3)文化上:从“尊神事鬼”到“敬天保民”;重视礼乐教化,人文色 彩浓厚;学在官府;出现成熟文字; 青铜文化灿烂。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
(2)经济上: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
(3)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文学上体现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
(4)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民族交融加快。
阶段特征横联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创设情境。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1.先秦是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奴隶主贵族政治建立。
(2)经济上,进入农耕时代。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随着铁犁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上,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科技的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1)政治上,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经济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
3.早期国家的特征。
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种植粟、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1)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通·礼乐》后,民人大喜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 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提示 公元前1046年,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 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 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2.商和西周的经济
角度
内容
(1)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
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2)从文明起源区域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 多源性
流域。 的体现
(3)从遗址分布看,有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址、陕西临潼 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
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思维点拨
铁器
①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 ①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
掌握了冶铁技术。
量出现。
②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 ②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
_灌__钢__法__制作的农具
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2)灌溉工具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②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手工业工具 (1)骨针: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纺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陶__纺__轮__作为纺线工具。
商朝
西周
约公元前1600年,汤率领商部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
建立
发兵讨桀,大败夏兵
伐纣,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商王是最高 (1)分封制与宗法制:①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 统治者;中 分封给同姓贵族、_异__姓__功__臣__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 央设有尹及 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 各类事务官;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政 实行_内__外__服__ ③形成了“_天__子__—__诸__侯__—__卿__大__夫___—__士__”金字塔型的等级 治 _制__。内服: 结构。 商王直接控 (2)“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 制的王畿地 称“共和行政”。 区;外服: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 王畿四周 周灭亡
第1讲 第一篇: 中华文明的起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课件(统编版选必融合)
B.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D
2.(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
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
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
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
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4.(2024·甘肃高考·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
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
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写作基本规范;熟悉高考题 术常识;进一步训练答题技
的特点和规律;
巧;建立考场应对策略;
复习方式:回归考点、由学 变考,仿真模拟,以及时政、 热点、周年等主题训练,学 生总结经验,查漏补缺,调 适状态 复习目标:达到高考应考的 最佳水平
如何备考
(二)认清现状:知晓隐患,提前避坑
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一轮复习 备考重点:主干知识、构建网络
【高考复习六大模块】 上编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 1840)★★★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下编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约三四百万年前~前 3500~15世纪)★ 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中原中心、共性特 征 、交流交融
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归纳提升课件(27张)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 二是确定研究类型,一般为分别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 历史评价等,然后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 鉴别、判断。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 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 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 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③选取 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④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 合;⑤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 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 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 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结论。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史事推理和论证的基石 1.史料的概念: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 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 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 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 解读获取信息,史料实证,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 素养的要求,更是高考“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 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 的帮助。
方面 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
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1))依)变据化材:料分一封概的括主西体周是制王度族相和比功于臣以;前天的子变由化诸,侯结之合长所变学为知诸识 侯分之析君这。种变化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 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
一、农业
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
思考1:什么是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阶段的典型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作用?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2、耕作技术
一、农业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垄作法。
思考2:什么是垄作法?相比之前的耕作技术,这种垄作法 有何进步之处?
3、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一、农业
4、经营方式
集体耕作 (商周时期)
个体农耕(即小农经济,春秋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并发展成
B 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2013·海南单科·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
B 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为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家国情怀:分封制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 (1)分封制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扩展了华夏民 族的统治地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而文化的同质性和民族认同 素养 感是形成统一的前提。 提升 (2)周朝文化在分封制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 原文化,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通婚, 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素养提升
史论1:原始民主制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原始民主制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 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2)特点。 史论 ①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 归纳 形式。 ②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 主制。 ③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中的,而不是像国家权力那样成为独立的、 居于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和西周的经济。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 农业 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7]__井__田__制____是土地经营的
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概念阐释】 1.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 方国和部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商朝的外 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2.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起因于“国人暴动”,是中 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行政并非现代意义的共和行政,仅指政权暂 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
河北省第高中历史第一轮通史专题复习课件:第一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文明 (共51张PPT)
原因:生产力水平进步导致贫富分化出现
是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2、商朝(前1600—前1046)
(1)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相、卿士掌管政务(参与商王决策);
中央: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记录); 师(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 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答案】C 【解析】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和二手史料: 文字记载,其中以实物史料价值最高,故C项中由于文字 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因此史料价值并不是最高。
第一轮通史专题复习
第一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文明
• 【考纲要求】 • 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商鞅变法 •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
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 成就
近五年全国卷考情统计考情总结
3、西周(前1046—前771)
二、分封制
概念:“封邦建国”
①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是什么? ②分封对象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 ③西周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④分封制如何发展演变?
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即周天子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 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 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考纲要求】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商鞅变法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及其政治
1、夏朝(前2070—前1600))
夏朝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带冠冕的夏禹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先秦至秦汉时期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小练1] 阅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分布图”,分别指出不同时代遗址(遗存)分布呈现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前者:分布较广,主要是沿黄河、长江分布。后者: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中原文明为核心。
(2)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 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影响: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统治效果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推动了文化的拓展和民族认同,促进 了华夏观念的萌生。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 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
3.西周 (1) 建 立 : 公 元 前 1046 年 , 牧 野 之 战 , 周 武 王 灭 商 , 建 立 周 朝 , 定 都 ___镐__京_______。 (2)制度:实行___分__封__制_____与宗法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 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问题。 (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__国__人__暴__动____”,开始 “共和行政”。 (4)灭亡:公元前771年,____犬__戎______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解析 由材料“诸侯相争,大国肆意僭越礼制。针对这种混乱局面,大批思想 家和政治家极力主张以礼治世”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礼乐制遭 到破坏,大批思想家宣扬以礼治世,重建社会秩序,故选B项;这一时期礼乐 制受到破坏和冲击,不能夸大为破坏殆尽,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兴起, 并未成熟,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以礼治世的主张,并未提及其他思想主张, 不能得出思想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
3.(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D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览 阶段特征
总特 征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
发展
思想 文化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实用性科学兴起
核心 要点聚焦
考点1 政治——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知识梳理]
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而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 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不复存在,排除A项;周天子和楚国国 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中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 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通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_先秦时期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
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 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 影 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 响 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 政治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这种角度来看,春 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 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三)商业的发展
商业 活动
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 “商人”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商业 城市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商业 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政策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
奖励 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政治
文化 社会习俗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连___坐__法__ ③普遍推行 __县___制___ “燔诗书而明法令” 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影响:
积极性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 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 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三维坐标•时空清]
政治层面
[三面解读•特征明]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
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经济层面 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
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05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1)积极:加强了对□06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03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4.特点:□04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重证
据法(孤证不立)。这一方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就
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
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
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提出了检
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
基础梳理 三、商和西周
1.商朝(前1600-前1046)
文 化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2)强 调敬天保民(早期民本思想);(3)礼乐文化;(4) 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
【认知深化】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传承
文字 沿革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 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 世的突出贡献
专题概述
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 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 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
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
阶级、等级
城市、国家、制度
文明 要素
建筑、文字、艺术 宗教信仰
【认知深化】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可信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 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 会
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 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 实物依据
基础梳理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氏族公社
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原始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 源:多元一体
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早期的国家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前2070——前77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转型时期:春秋战国 (前770——前221)
约前2070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积极:“天下共主”,控 制地方;开拓疆土,开发 边远;
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对 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及文 化认同起重要作用;
局限:分封制下,地方诸 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埋 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 根。
任务二 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
核心突破2 宗法制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
分布位置
长江中上游 海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原始种植农业 家畜饲养
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 定居生活,修建村社 祭坛神庙 氏族部落
问题: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存能力,组织管理,精神生活
依靠血缘氏族统治, 地域组织尚未建立
(1)世袭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 间接统治
3.文化: 历法—《夏小正》 4.遗存: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神话传说与历史研究
神农身世的传说
殷祖身世的传说
周祖身世的传说
神农氏母亲名叫任姒 ,有一天在华阳游玩 ,见到一位龙首的神 灵,顿时感受到一股 力量,随后就怀孕, 生下了神农氏。
模块一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Word教参)-【优化指导】2023高考历史(通史
模块一第1讲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一、概述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以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战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但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二、历史背景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割据最为严重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而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这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人民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出现了李村遗址、仰韶文化等先民时期的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中,显现出了中国文明的初步雏形。
而在商朝、西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汉族人民从狩猎采集阶段过渡到了农耕社会,同时也出现了象征性文字记载的形式,形成了殷商时期的简单文字,商代文字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中华文明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主张“不为成名利”,强调个体修身养性,发扬个人自由精神,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比。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主要从道德上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
法家思想强调独裁统治的重要性,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发展都非常重要。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和思想体系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中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
国
辉煌与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
史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1840—1912
(1840~1949)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
中国现代史: (1949~至今)
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后:1978—
魏(220~265年) 三国 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西晋(265~316年) 东魏 北齐
十六国(304~439年) 东晋(317~420年)
北朝(439~581年)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420~589年)(宋 齐 梁 陈)
隋(581~618年) 辽(917~1125年)
唐(618~907年) 五代十国(907~960年) 西夏(1038~1227年)
文化等。
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相对
(3)特征:不同文化遗存有各自的特稳征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
2.一体性
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
(1)空间: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作相用对,的通稳过定不性断,地对组周合边、产重生组深,刻得影到响不。断
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更家新都,是萌在发这出一蓬区勃域生形机成,并并发最展终起殊来途的同归,
②按生产工具:
2.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 社会组织 出现时间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早、中期
母系氏族 旧石器时代
公社
晚期
父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
公社
晚期
概念及特征
3.中国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时期
代表性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 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 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 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三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 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 谓非封建之弊乎?
□ 5.实质:按 05 血缘关系 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6.宗法制度的瓦解 (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 造成王室威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各国兼并激烈。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问题探究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取代“传 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明]张燧《千百年眼》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的图片主要反映了三层信息:①从图片中诸侯的 身份总结出分封对象多元化及以王族为主的特点;②根据图中诸侯国的地域 分布,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占据战略要地;③同姓封国分散在异姓封国的周 围。史料二主要叙述了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第一个句号为界限,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明确王室与诸侯之间权利 和义务的纵向联系;第二层反映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诸侯之间的横向联 系。史料三中“诸侯先畔”“天子拥空名于上”“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周 王朝后期,地方诸侯分裂割据,挑战周天子权威,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弊 端。
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
□04 武装
、征派赋
役。
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
□05 独立性
,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
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
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
答案
历史解释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 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 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 间的横向联系。
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 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 (1)积极:加强了对
□06 地方
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
Hale Waihona Puke 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答案 (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 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 力。
(2)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 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西周后期,周王的直辖地范围越来越小,王权衰弱, 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战国时期,各 国的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夏朝取代原始社 会,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提示
[易错易误]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
[问题探究2] 为什么说分封制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提示:因为分封制下的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 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在客观上起 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
第一单元 源与奠基——先秦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 1.王权承袭:实行 01 王位世袭制 ,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 2.政治特点:通过
02 占卜 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
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 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 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
03 宗族内 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 4.特点: 04 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提示
四 维护权力的工具——礼乐制度
[巧法妙记] “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
[问题探究3] 嫡长子一定是长子吗? 提示:不一定。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有时不一定小于嫡长子。
提示
[思维导图] 西周统治与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主题1 凸显贵族政治特色——分封制 一 西周分封诸侯的战略示意图
[史料运用] (1)指出史料一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 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结合史料二,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 样的统治策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 3.对象: 01 王族 、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 □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 02 土地 和 03 人民
分封
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