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程序教学(50年代)
计算机辅助教学(60年代)
一、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特点:1、教学目的明确2、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习者能自定步调,3、采用掌握学习法(即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才能下一步的学习)4、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二、程序教学的发展1、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第一个自动教学机,实现了测试的自动化。2、1930年,彼特逊的化学板3、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提出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思想,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斯金纳被称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4、程序教学运动的特点:1)各种教学机器纷纷问世2)程序设计广泛开展,并得到了一定的效果3)一些教学系统进入了学校程序教学的新领域。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从技术的角度
传统的教育技术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
★从教学方法实践的角度
视听教学方法 个别化教学方法 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
从技术的角度
发展阶段技术特征
传统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时代)
从20世纪的视听教育运动 演变而来
依靠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
利用媒体辅助教学和传播教育信息的教学方式
一、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世纪初,1918-1928年)
-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直观教学17世纪,“图解”教科书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视觉教学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性原则,17世纪50年代第一本带插图的课本:《直观的图画世界》(又称为《世界图解》)瑞士教育家约翰。裴斯泰洛齐提倡一种叫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福禄培尔基于卢梭的思想:主张一切教育应是令人愉快的,教育中思想和行动两者不应割裂。

教育技术学导论1-3章内容整理

教育技术学导论1-3章内容整理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第一节概述1、美国教育技术界把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教育领域兴起的视觉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但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事。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总结了以往50年来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一是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二是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斯金纳)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三是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第二节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1、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它的发展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与传播教学的模式。

2、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1)视听教学论(1)视听教学理论的主体:一、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二、各类视听教材与方法应按其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性质-----具体或抽象的程度来分类;三、视听媒体应与课程有机结合。

(2)“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学方法的影响戴尔的“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戴尔认为,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

“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

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做”的经验:直接有目的的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

电影,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在“经验之塔”中,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间接事物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物,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

第1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第1章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斌教育技术,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大约经历了70~80多年的历史。

表21 我国媒体教学应用的发展过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简史(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三)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和迅速发展(四)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时期:1919-1949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典型事件: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

1923年晏阳初在嘉兴举办的千字课教学实验中使用了幻灯。

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民国电教的代表性人物陶行知:电教先驱晏阳初:早期电教实践者蔡元培:电影教育的倡导者孙明经:民国电教的主要奠基人舒新城:民国电教的重要理论家民国电教的代表性案例上海大夏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镇江民众教育馆金陵大学理学院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师生赴日拍摄日全食科教片(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发展特点: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响下而引入我国的,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且先在社会教育中,后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

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加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因此电化教育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只在南京、上海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会团体中有所开展,始终未能有大规模的推广。

早期电化教育的实质是视听媒体设备在教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当于美国的视听教育,从本源上说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二)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1950-1965特征:播音教育(举办俄语广播学校、文化补习学校、广播函授大学)、电视大学(北京、上海、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开课(如:北师大1947年有电化教育馆,开设选修课);辅助教学典型事件: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1950年中央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于推动各地电教工作。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运动,在中国则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了积横的作用与广泛的影响。

1.新中因成主前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产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电气化”有关。

“电气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具有“高科技”的含义,幻灯、电影、广播以及电视都和“电”有关联,教育电影、教育广播、教育电视、幻灯片等利用电力,通过教育影响一个人与其世界的相互关系。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前下引入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之初由学校、学者倡导,从社会教育实验到学校教育推广。

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府不重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电化教育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大规模推广。

(2)兴办电教专业随着电影和广播教学的开展,一些学校开始开设电影播音课程,开办电影播音专业,培养专门的电教人才,主要有: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影播音教育专科;1939年金陵大学开办的电影播音专修科: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等。

(3)兴办电化教育出版物20世纪40年代电化教育出版物主要有金陵大学的《电影与播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教趟讯》和社会教育司的《电化教育》等。

2.新中国成立初朝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年11月,新中国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电化教育处(后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

1950年,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推动电教工作。

我国的电教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开始起步和发展。

(2)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开展播音教育:1949年,北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广播学校”;195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文化补习学校”;1958年天津举办“广播函授大学”。

开展电视教育:1960-1966年,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举办”电视大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政治、俄语、英语等课程。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二、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教育技术是由视听教学、 教育技术是由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 和教学系统方法三个起源不同, 和教学系统方法三个起源不同,但在 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交叉、融合, 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交叉、融合,最终 形成一个整体的独特领域。 形成一个整体的独特领域。
视听教学的发展
戴尔的“经验之 戴尔的“ 塔”
四、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
2、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3、信息社会与教育技术
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教师
1、现代社会与教师形象
2、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程序教学运动与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教学系统设计方法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实质上是设 计和改进教学的实验方法
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 展
1、我国电化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2、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特点
教育的技术学层次: 教育的技术学层次:主要是研究和开 发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各种方法、 发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各种方法、 手段,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 手段,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在教育的现场发现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在教育的现场发现问题;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追求教育问题的改善 方法,提供改善的处方; 方法,提供改善的处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构造式的研究,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构造式的研究,创造出 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 教育技术学是为了改变未来的教育,提出改善 教育技术学是为了改变未来的教育, 的方案; 的方案; 教育技术学着眼与改善现实与未来的教育, 教育技术学着眼与改善现实与未来的教育, 开发出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技术和系统, 开发出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技术和系统,通 过实践反复评价其效果,使其变的更加完善。 过实践反复评价其效果,使其变的更加完善。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

教育技术学导论

教育技术学导论
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 AE实CT践94”年。定义明确了5个研究与工作领域:
设计
评价
理论与 实践
开发
管理
利用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2004年定义:
“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利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 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 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
《课程视觉化》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
• 选用视觉教材时有 四个方面值得考虑:
• 视觉教材本身的现 实性
• 学生过去的经验范 围和性质
• 教育目的和教室环 境
• 学生智力的成熟程 度
(3)视听教育 时期: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 特征: 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 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典型事件: 军队教育 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经
孟母三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结: 词语意义上的教育技术
有形的物化 教育技术
工具
资源
无形的智能 教育技术
基于科学原 理的教育技

基于经验的 教育技术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专业领域的定义)
1.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定义: “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学习资
第一章 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本章知识结构图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词汇—解释 术语—解读
二、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历史—考察
一、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一)词汇意义
一(技是、一术人教):类育 词为技 汇术 意了的 义满基本含义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卓别林在好萊塢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廠
初期发展阶段
20世纪30至40年代时, 教育技术逐步的成熟,加 之工业技术上的支持,引 入了有声电影和黑白电视 广播!在当时称之为“学 校中的视觉教育”。其本 质为视听教育。
有声电影宣传海报
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后,第三次工业革 命的大力推动下,使得科技与技术蓬勃发展, 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科技产品,黑白电视广播已 经满足不了人们视觉上的追求,生产出了彩色 电视广播,以及程序教学机还有就是最初用来 计算的电子计算机,这些都被利用到教育媒体。
教育技术发展史
制作:易双龙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一、教育技术的起源
1、古希腊智者和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 思想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美国20世纪初 兴起的“视觉教学”运 动
萌芽阶段
19世纪末期, 引入幻灯媒体, 全新的“大教学 论”我们称之为 直观教育。
19世纪90年代产于德国的煤油灯幻 灯机。
起步阶段
无声电影
时期:20世纪20年代 无线广播
系统发展阶段
70至80年代,新 引入的教育媒体为 激光视盘以及卫星 转播电视。
现阶段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即 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 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 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 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 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 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 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
THANK YOU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
12
(3) 杜 威 (实用主义哲学家)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在 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他对传统 学校中的形式主义教育不断地进行批判。他 主张,教材的基本源泉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 又能构成知识内容的东西。他强调儿童自身 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
-
13
言 语主义
直 观 教学
-
6
按照这种观点,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如下图:
-
7
教育技术作为新兴的领域,美国教育技术界人
士大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 起的视觉教学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开始。
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形成并发展为一个专门 的教育实践领域则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事。美国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72年10月发 表了《教育技术的领域:定义的表述》,该文总 结了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关。
-
1
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将使学生
1.了解教育技术学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 2.了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和实践领域; 3.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 、现状和趋势; 4.熟悉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媒体或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5.熟悉常用媒体或资源的制作过程种媒体或资源; 7.能够对应用现代化媒体的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设计; 8.对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认同感和强烈愿望。
➢ 系统化教学运动带来的影响
系统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 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 和方法。
-
9
第二节 视听教学方法的发展
一、视听教学运动的发展
1、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 在教育领域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对形式主义和 “言语主义”的反感情绪。克服学校教学中“言语 主义”的弊病是几个世纪来许多教育家希望改革的 一个方面。 从下面几位学者的著作中都反映出要求进行这 种改革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可以看做是视听教学运 动产生的渊源。

教育技术学教案_0304学年秋季专题2

教育技术学教案_0304学年秋季专题2
60年代中后期,视听传播领域由于受到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的影 响,视听传播理论已逐渐和程序教学思想和开发方法及系统的设 计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与结合. 70年代初,美国的视听教学部从全美教育协会中分出而独立成为 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三种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发展的. 到了50,60年代,三种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则相互影响. 72年"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三个相继产生的重要 模式在过去50年间塑造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即利用更广阔领 域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学习,合理用系统方法 80年代以后,教育技术又有新的发展(P37). 教育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 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三,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
1 2 3 4 5
n a b
n+1
1 2
c
三,个别化教学方法的发展
七,小结 在几十年的个别化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的目的和衡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和个别 化教学模式.虽然个别化教学在某些教学环境中比传统教学方法更 有效,但仍不能说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的主要的教学形式. 目前,个别化教学的研究正从自定学习步调,根据学生反应 为其选择下一步学习内容这类简单的适应系统,向根据学习者的多 种变量来调节各种教学变量的复杂适应系统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和传播理论一起成为早期教育技术形成的主要 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20世纪20年代—90年代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概述
关于教育技术起源的观点分歧: 1,教育技术作为进行教育活动的手段,方法和技巧,与教育的 产生同步."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 教育 技术作为一个过程,最早表现为:部落牧师对知识主体进行系统 分 类;通过书写象形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并传播信息的早期文化; 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者们的学术思想,其范畴涵盖了 语言技术和直观技术. 2,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开端于美国20世纪20 年代的视觉运动.从一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到形成为一个专 门的实践领域,进而发展为一门专业与学科,大约经历了70-80 多年的历史

教育技术的发展史

教育技术的发展史

第一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史1.什么是视听教学方法(p3):视听教学方法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2.阐述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教学方法发展的影响(p9);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做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

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3.解释视听与教学传播过程的关系模型的基本原理(P16);从整体上看该模型把教学过程视作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说明视听传播设计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过程为:1.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

2.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

3. 进行视听传播设计4.把设计的产物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5.对评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4.说明什么是个别话教学(P19);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学生个别的自学,在方法上容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5.解释程序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程序教学的两种不同模式(P28);1.直线式程序模式 2.分支式程序模式6.说明什么是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P30);系统化设计教学是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亦称作教学系统方法。

7.阐述受教育技术是如何由三个概念整合而成的(P37);教育技术是由三个概念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第二章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1.归纳电化教育从新起步、迅速发展的原因(p47);文革后得到恢复,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方针大计。

2.阐述电化教育的定义及其实质(p53);1985年把电话教育定义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本质为;1.手段、工具说 2.教育方式说3.新教育说4.新形态教育说共同点为;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

3.阐述教育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p57);1978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发展,在六五规划中,列入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研究课题,具体制定了开展电视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卫星教育等方面新技术的研究子课题,由有关高校分别承担。

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阶段
50年代电视、程序教学机等用于教学;60年代电子 计算机用于教学。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和他设计的教学机器被引入电化教 学领域,在美国掀起了程序教学和利用教学机器进行 学习的热潮。60年代初,香农等的传播理论也被引 入教育技术领域。

从20世纪70年代起,教育技术进入系统发展阶段
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教学系 统等进入教育领域的媒体。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用来研究教育入网络发展阶段 进入教育领域的媒体主要有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是多媒体技术 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进入 教育领域,为建立新型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奠定了基 础,是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国际化、自 主化成为可能。

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和网络教育
目前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所有这 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 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工作。人们将越来越重 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1)教师培训(2)教学资源建设(3)学习支持

二、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教育技术的萌芽阶段
20世纪20年代,受美国试听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 界也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后来 还成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电化教育的概念逐渐被人 们接受。解放前,由于当时经济、教育、科技落后, 我国的电化教育知识星星点点,在少数几个城市、学 校、社教机关有所开展,未能大面积推行。
(5)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课。(6)一支数 量不大,但有教师、技术人员、工人参加的电教专业 队伍开始出现。(7)1949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讲座,后又改为俄语广播 学校。(8)高等教育部于1964年批准在上海外国语 学院建造了国内第一幢电化教学楼。

第一章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尹俊华版)

第一章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尹俊华版)

三、早期的系统设计教学方法模型
解释目标 (鉴别内容)
选择合适方法 修正整个过程
选择合适经验
学生
评价结果
选择教材、设备 和设施
分配任务
实施教学
四、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和教学开发运动
行为
传播
学习
系统
教学设 计理论
主义
理论
理论
方法
教学系统方法
谢谢观赏
THANKS
标准参照测试 教学评价
1962年,教育心理学家格 拉泽首次提出标准参照测 试的概念。 其基本原则是根据预先明 确说明的行为来衡量学习 者的学习成绩。 这种方法 是教学系统方法 的重要特 征之一。
二、系统设计教学方法中若干重要概念的发展
任务分析
行为目标
标准参照测试 教学评价
1967年,斯克里文提出了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的概念。
(一)视听教学论
3. 视听媒体应与课程 相结合。
六、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和录音 静止画面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学习旅行 观摩示范 演戏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直接有目的的经验
做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
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
六、视听教学的基本原理
(二)视听传播论
“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理论模型的信息传播过程
20年代 30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50年代
教育技术名称和学科
第 二 节
一、视听教学运动的渊源
对形式主义和“言语主 义”的反感
17世纪捷克教育家约翰·夸 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
瑞士教育家约翰·裴斯泰洛 齐提倡直观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课程的儿童 经验化

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个人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个人整理】



四、教育技术的形成是三种概念的结合
所以,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教育技术是由视听 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设计教学方法,
三个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
问题的综合技术。
五、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变 (一)概念的演变

教育技术的概念:是指媒体的软件、硬件的开 发、利用技术和教与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评价 技术的总称,或概括为媒体技术与系统技术的总 称。
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进教学领域,
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 段。

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
和在教育中的应用,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
(二)“二战”期间及战后十年的视听教学 (1941—1945—1955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校中的视听教学由于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而
(一)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个别化教学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存在,但是作 为一种教学系统是在1912年进入学校的,由于设 计上的问题以及用于教学上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人们逐渐地不再使用这种个别化教学方法。
(二)程序教学的发展

1954年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 艺术》一文。 斯金纳程序教学有如下特点:小的步子、积极反 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以及低错率。在程序模 式上则是体现他的“操作条件”原理的直线式程序。 程序教学运动60年代初达到高潮,后期则开始衰退。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 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这样会花费 很高的代价,开发商无利可图纷纷推出。
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综合视听教学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
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亦可以看到它是与新的视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手工技术 机电技术 信息技术
• 传统教育技术;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
手 文房四宝


竹简

孔子讲学
幻灯机 电影放映机
卫星接收 天线
机械与电子 技术
录像带
晶体管时代的计算机(1947-1958)
教师:Liu-SL
– 简介 –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 – 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
•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 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 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 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
•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始于本世纪20年 代,称之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 的幻灯、电影等媒体比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 印刷媒体用于教学,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 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 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 级阶段。
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本章内容
• 西方视听教育与媒体技术的发展 •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教育现代化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的
任务
西方视听教育与媒体技术的发展
阶段
萌芽阶段
起步阶段
初期发展 阶段
迅速发展 阶段
年代
19世纪 末期
20世纪 20年代
30- 40年代
50- 60年代
引入的教育媒体
3. 教学活动应从具 体经验入手,逐步 进入抽象经验;
4. 在学校教学中使 用各种媒体,可以 使教学活动更具体, 也能为抽象概括创 造条件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抽象程度 重要程度
•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
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 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更为具体,便
于理解抽象。 • 视听媒体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
经验。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萌芽和早期发展 20世纪20年代 陶行之 金陵大学 “电化教育”
• 第一次兴起和衰落 1930-1949
• 再次兴趣和遭受挫折 1949-1970 • 大发展 1976以后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 (1)模拟音像技术 (2)数字音像技术 (3)卫星广播电视技术 (4)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5)人工智能技术 (6)互联网通讯技术 (7)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本章重点
• 戴尔经验之塔及其学术价值 • 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当前学校教育技
参观展览


参观、访问、考察


观摩示范


演戏的经验
能动的
设计模型、模拟学习环境(间接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经验
运用理论要点是
1. 最底层的经验最具 体,越往上越抽象, 各种教学活动可以 依其经验的具体- 抽象程度,排成一 个序列;
2. 位于“塔”的中间 部位的那些视听教 材和视听经验,比 上层的言语和视觉 符号具体、形象, 又能突破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弥补下 层各种直接经验方 式之不足。
• 电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 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 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98年《电化教育学》
教育技术(1994)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 utilization ,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多媒体系统 计算机网络
建构主义
教育技术百年发展缩影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和录音 静止画面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学习旅行 观摩示范
演戏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直接有目的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观察的经验 做的经验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 论
于今 仍有 意义
语言 符号
视觉符号 录音、广播
静画
电影
电视
抽象的 形象的
网络技术 交换机
笔记本电脑
虚拟现实技术
信息技 术
发展阶段 技术特征
传统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物化形态 的技术
• 竹简
? • 粉笔、黑板
• 印刷材料 • 实物 • 模型等
观念形态 的技术
• 口耳相传 • 诡辩术 • 讲演术
• 孔子的启发式教
?学
• 苏格拉底的产婆 术
• 直观教学法等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机电技术时代)
教育现代化与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 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教育改革的目标 主要任务
本章重点
• 我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基本含义 • 关于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及其内涵 • 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
• 电化教育概念 • 教育技术概念 • 教育技术内涵 • 教育技术研究内容
• 发展趋势
• (1)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学科的性质、任务、概念、研究领域、研究 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视听教育理论与实践,包括各种常规视听媒体的教育功能和优化组合应 用研究,各种常规视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与实践,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教 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与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系统设计与应用等。 (4)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包括对各种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 统理论的应用研究,对采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原则、规律、 模式等的研究,各种现代教育科学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5)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硬件环境、软件资源的管理以及有关 方针、政策、组织机构、专业设置等的研究。 (6)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远程教育系统设计与规划,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的特点、组织、管理、评价等.
• 校园网 • 因特网 • 虚拟现实等
•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 • 基于认知理论的教
学设计 •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
? “学”为主的教学
设计 • 绩效技术 • 知识管理技术等
教育技术的内涵
• 一、 • 二、 • 三、 • 四、
教育技术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 主要研究内容: 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我国教育技术学 科的理论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方法, 其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幻灯、投影
? • 广播、电影
• 教学机器 • 电视、录像 • 卫星电视等
• 经验之塔理论 • 教育目标分类学 • 标准参照评价 • 程序教学
? • 先行组织者理论
• 基于行为主义的教 学系统设计
• 系统方法 • 细化理论 • 成分显示理论等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 多媒体计算机
? • 人工智能技术
幻灯
无声电影 无线广播 有声电影 黑白电视广播 彩色电视广播程 序教学机 电子计算机
引入的新理论 名称
大教学论 直观教育
学校中的 视觉教育 经验之塔
视觉教育 播音教育 视听教育
学习理论传播
理论
视听传播
系统发展 70-

激光视盘
阶段 80年代 卫星转播电视
系统论、信息 教育技术 论、控制论 教育工艺
90年代 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