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动物心理学第七讲
第七讲、我和你:人际关系解析
1)先看脸色辨认表情的诀窍,则在于分析脸部的几个重要线条:嘴角,嘴型(张
开或紧闭),眉毛(上扬或下垂),眼角(上扬或下垮),眼睛(睁大或微眯),以及额
头(眉毛上扬到额间有横纹,眉头紧簇则眉间有直纹)。
2)肢体语言
判断原则(1)肢体语言反映的,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或一时的心智状况(例如
沮丧),而不是更常态性的人格特征。因此用肢体语言来判断一个刚见面的人的性格,其
(2)——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发现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需要。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 需要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基本人际需 要
主动
满足方式 被动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三) 人际沟通的类型
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
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 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有人认为,在人所获得的信息总 量中,语词的只占了7%,声音的占了38%,而来自于身体语言, 主要是面部语言的信息大约占了55%左右。
某个问题而激动抬头,那这个改变就值得大大解读。
(4)先清楚要找到的特质,就能确定解读讯息的方向。
3)声调表情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单方相识阶段。单方相识阶段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只包含交往双方一些简单的接触,只是交往 的一方单方面了解另一方,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 交往。 (2)表面性接触阶段。这一水平的人际关系,双 方涉入与投入的程度都很低,实际上都是以相应的 角色在进行交往。 (3)亲密性接触阶段。这一阶段上人际关系的发 展,主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其基本态度、 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其个性品质、相互接受 程度等因素所促成的,因此会产生强烈的感情联系。
心理学视角: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视角: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在很多方面相似,这种相似性源于进化的共同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人类具有高度的智力和文化。
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行为联系,对于探索人类行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提供动物行为的参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首先,人类与动物的行为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就像动物一样,人类也有遗传性格特征,例如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习惯。
这些遗传特征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使其与某些动物行为相似。
例如,一些人可能有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就像一些不同物种的动物在争夺领地和资源上的行为一样。
其次,人类与动物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对食物、水源、庇护和社交互动等方面有共同的需求。
这种需求驱使着人类和动物在寻找资源、建立社会关系和维护生存中展现出相似的行为。
例如,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会努力工作、竞争和建立有益的社会关系,这与动物寻找食物、建立领地和社群类似。
同时,人类和动物在情绪和行为模式上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愤怒、害怕、快乐和渴望等情绪在人类和动物中都能够显现。
这些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其表现出与一些动物行为类似的反应。
此外,如同动物一样,人类也有一套天生的本能行为模式,例如母性、求偶和繁殖行为。
这些本能行为对于人类的个体和群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人类与动物的相似性并不意味着两者在行为上完全一致。
人类是高度智能的生物,在行为上比动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人类能够通过语言、工具和符号等文化方式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
这种智能使得人类的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与动物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总之,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来源于共同的进化基础和遗传因素,并体现在行为的需求、情绪模式和社交互动等方面。
然而,由于人类具有高度智能和文化,其行为与动物行为存在着一些差异。
人类与动物动物学知识点
人类与动物动物学知识点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
无论是作为人类的伴侣、食物来源还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动物学作为研究动物的科学学科,为我们揭示了关于动物的许多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物学的知识点,以加深我们对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动物分类动物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是动物的分类。
按照生物分类学的规定,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每一类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对于研究动物的生态学、行为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动物生态与行为动物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动物的生态与行为。
动物生态学关注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动物的食物链、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我们可以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动物行为学则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学习和记忆等方面,揭示了动物在与同类或外界进行交互时的行为规律。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还能提供有关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与参考。
三、动物进化与遗传动物学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动物进化与遗传学。
进化论认为,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化是由基因组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所驱动的。
通过研究动物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以及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种群的起源、分化和适应性演化等。
同时,了解动物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人类对遗传疾病和基因工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应用。
四、动物保护与人类责任最后一个重要的动物学知识点是动物保护与人类责任。
众所周知,许多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以及非法狩猎等因素对动物种群带来了严重影响。
作为高智慧的物种,人类有责任保护和维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动物学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动物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激发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和行动。
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
而传统人文研究则相反,认为人的一切成就均 出自人的自由意志或美德,而非外界所使然, 因此人应当享受最高的褒奖,从而具有无上的 尊严。传统人文研究的这种作法势必会掩盖人 类行为的真正原因,阻碍了对人类行为进行客 观的科学分析。因此,成了人类进步与发展的 障碍。
第四第五章:惩罚及惩罚的替代
在这一章,斯金纳详细讨论了惩罚之于自由与 尊严的关系,认为“一个人受到惩罚的威胁时, 他也根本享受不到自由或尊严。”而不幸的是, 社会上的惩罚依然十分普遍,试图通过惩罚来 达到使人的行为合理化,似乎有许多的难题。 人们能创造出许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逃避惩 罚。惩罚也并不能解决有害行为。
人的尊严感都产生于别人对自己的褒奖。通常 情况下,当一个人的好行为显然是出于不得已 的原因时,我们不会给他任何褒奖。反之,当 一个人的好行为并不是出于任何明显的原因的 时候,我们则会高度的褒奖他。但是,科学的 行为分析却揭示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外界环境 引起的,这就意味着人都不应该获得褒奖,而 人的尊严也就荡然无存。
正强化物 (增加刺激
正强化
负物强) 化物
负(强强奖)化励,加
无论(激是减物负强少)化刺物或正强化物,都是增强( 弱行惩)为反罚应,的削。
凡是有机体的反应带 来的结果能强化该反 应,这种结果称为正 强化物
在通常动物的实验中, 食物就是正强化物。
凡是有机体的反应 能使厌恶的结果停 止,强化该反应的 这种结果称为负强 化物
举例:政府用囚犯作强制性的药物实验
第三章:尊严
对于尊严,斯金纳的看法也一样,他认为并不 具有绝对的尊严。人之所以自认为有至高无上 的尊严,乃是因为人自以为人类文明的一切成 就皆出自人的自由意志,是人自身的创造结果。 但由于人事实上并非自由,人的所作所为都不 过是环境中的各种客观相倚联系的作用所致, 因此人的绝对尊严是不存在的。
第七讲 赖希
• 赖希特别强调,“性格盔甲”不仅仅具有 生物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功能,这就是, 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 • “性格盔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折射出社会的意识形态,正是由于“性 格盔甲”的作祟,意识形态得以侵入个人 的日常生活和思维形式中。由于意识形态 被固置在人的性格经构中,从而使观念体 系变成一种物质力量去加强和保护现有的 社会秩序,去巩固压抑人性的剥削制度和 权威国家。
《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
• (一)对法西斯主义得逞一时原因的分析 • “独裁主义性格”使外在的必然性或极权 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化,强使人的能量服务 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 • 它使人通过受制于内心的权威来服从外在 的、有形的、僵死的权威。它使人整天处 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对自由、独立有着 一种内在的恐惧。它是人性中的一种非理 性的、神秘的、毁灭性的力量。
第六讲
赖希、弗洛姆
•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弗洛伊德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6年 赖希为他的《性革命》一书所写的再版序 言中。在这里,赖希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 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性格分析》(1928)
• (一)论“性格盔甲”的性质与形成 • 1.关于“性格盔甲”的性质 • 他给“性格盔甲”下定义说:“‘性格盔 甲”是自我对本我及外部世界时反应样 式”。由于人人都须对本我和外部世界作 出反应,所以人人都具有“性格的盔甲”, 它表示了一个人存在的特殊方式。
• 学校、教会、家庭都是特定经济状况的产 物,它们处于特定的经济关系之中,总与 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它们创 造为支撑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所必 需的那种样式的性格结构的过程,也就是 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转化为意识的过程。 所以人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学校、教会,而 特别是家庭,教育和抚养儿童的实践,就 能理解经济现实转变为意识形态的含义, 就能理解这种转变是在哪里发生的。
第七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12
一名小学生画的怀孕的过程
13
一名小学生画的怀孕的过程
14
一名小学生画的怀孕的过程
15
一、性的定义
性是伴随着生命的最基本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 来的、必须面对和认识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性别、 性特征、性器官、性功能、性心理、性对象等一 切与‚性‛有关的内容。 性既是一种生理观象,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 一种心理现象,性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第七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任课教师:赵晨 E-mail:aullyfo.student@ 电话:xxxx8573 办公室:财贸大楼1004
本章学习目标
• 了解与性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解大学时期
容易产生的性困扰的具体表现,了解产生 性心理困扰的原因。 • 了解艾滋病及其它性病的防护知识。 • 掌握防止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方法。
40
女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
好奇心理: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女,随着体内性激素 水平的增高,在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对性也 产生了好奇心理。这些少女是抱着好奇的尝试心理而 发生性行为的。 逆反心理:这些少女的婚姻常常因受到家庭、亲友、 组织的阻挠,不准她与心上人交往,于是,产生逆反 心理,发生性行为。 无所谓心理:这些少女受到西方‚性解放‛的影响, 对婚前性行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一发不可收 拾。 41
39
女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
有研究者对未婚先孕而做人工流的少女进行了一 次调查后发现,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典型心理: 热恋心理:两人由初恋进入热恋,达到白热化程度, 一旦海誓山盟,性行为也随之而来。这类少女做‚人 流‛虽有羞涩之感,但并不感到空虚和沮丧,甚至还 认为这是自己对男友的一种无私的奉献。 迎合心理:这些少女认为男友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 当男友提出性要求时,因怕失去对方,便默然应允, 迎合对方。 占有心理:这类姑娘认为男友不错,同时别的少女与 她又有一定的竞争性,为了不使自己在竞争中失利, 便发生性行为,造成既成事实,达到占有目的。
(完整版)学习与记忆脑机制(终稿)
2、记忆的分类
2.1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
▪ 对事实、事件情景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记忆,有意识的、 能够用语言清晰的描述的记忆。
▪ 可以很快形成,也可以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后形成。 ▪ 情景式记忆:对一件具体的事物或一个场面 ▪ 语义式记忆:文字、语言
▪ 刺激A的出现预示着刺激B的出现
▪ 操作式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 特定的行为预示着特定的结果
1.2.1 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19世纪末,俄国生理学家巴普 洛夫(Pavlov)发现的
动物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形成 联系(食物和铃声)
当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存在时,神经系统对 一个弱刺激的反应有可能变大的现象。
强烈的感觉刺激强化了对其它弱刺激的反应,包 括那些在以前不引起反应或只引起轻微反应的刺 激和已经习惯化了的刺激。
1.2 联合型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个体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形 式的联系或预示某种关系的学习。 ▪ 经典的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 2.知识经验与组块: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加每 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多。
• 3.分组: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各成份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
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Murdock(1961) 的实验证实了这种作用。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被试几乎每次都能正确报告除了某个声 音指定的那一行字母,正确率约达100%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19
亚瑟·叔本华 (1799-1860)
基本态度: 1)人类必须杀食动物才能存活 2)应该让动物的死亡“尽量不痛苦”
理论依据: 1)动物有感知能力,但是没有抽象思 维,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2)同情是道德的唯一的基础
人与动物的关系
——启蒙运动及之后时期
1
支持动物权利
18世纪
大卫·休谟 让·雅克·卢梭 亚历山大·蒲柏 伏尔泰
威廉·裴利 杰里米·边沁
19世纪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亚瑟·叔本华
赛尔特
19世纪末与20世纪 伊文思
摩尔
反对动物权利
伊曼努尔·康德
阿道司·赫胥黎 马丁·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首先,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会感受到痛苦,有资格受 到某种考虑。但还没有人认为动物有权利可言,同时人 类的利益当然要比动物的利益优先。 其次,人们发现了“自然”。 最后,反教会的情绪对动物的地位有利。
基本态度: 1)动物拥有权利 2)人类可以随意食用动物。
理论依据:功利主义原则 1)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并无本质差异 2)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 3)食肉对我们有利,对动物却无害
15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
• 功利主义学说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人们一切行为 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 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 的总和。)
理论依据: 1)人类中心论
24
列维纳斯 (1906-1995 )
基本态度: 动物是人类的工具、享乐的对象、审美的 客体,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的在场。
7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发其条件反应。
或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 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 新刺激越接近原来的条件刺激,泛化现象也 就越容易发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种泛化现象。
刺激分化也称为刺激辨别即通过选择性强化和
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
(2)经典条件作用形成中(阶段2)
中性刺激(铃声)
+ ↘
无条件刺激(肉)——→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
(3)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阶段3) 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的行成过程共涉及四个变量 两个自变量为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 两个因变量为无条件反应和条件反应。 根据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 就形成条件反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时间上的结 合要求非常苛刻,
第七讲 一、学习的概述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一)学习的定义 早期的观点: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 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目前的观点: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 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理解以上两个观点应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
第一,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人类 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 学习包括个体在学校里的学习,也指个体在 学校以外的其他时间学习。 学习既指那些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的 学习,也指态度、行为准则等学习。
其他的学习过程。
智慧技能定向于学习者的外部环境。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应付环境过程中对自己内
部行为的控制,即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的监控
和管理。
D、动作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表现为平稳而 流畅、精确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是能力的一
部分。
E、态度的学习
第七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女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
掩饰心理:她们常常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男 友发生性行为的。当男友提出性要求时,从她们 内心来讲并不想这样做,但又抵挡不住而就之。 侥幸心理:首次发生性关系后,大多产生怕怀孕 的紧张恐惧心理。但时间一长,发现没事,便产 生了侥幸心理。结果,怀孕了。
屈从心理:这些姑娘常有求于男性帮助解决招工 等困难时被男方要挟、控制,尽管她们内心并不 愿意,但还是忍气吞声地发生了性行为。
婚 礼 上 的 吻
9
蓝 莓 之 夜 里 的 吻
10
老 年 人 的 吻
11
思 考
• 同样是亲吻,前面几张不同的图片所带给 你的感受和心情是否一样? • 如果不一样的话,你觉得有哪些不一样的 地方?
12
一名小学生画的怀孕的过程
13
一名小学生画的怀孕的过程
14
一名小学生画的怀孕的过程
15
一、性的定义
从生物学角度人类的本能之一是整个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人类的性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会带来独特的美好的愉悦心理有独立的性意识人类的性满足了人们身心结合的需要从社会学角度人类的性不仅是生命实体的存在状态同时也被赋予了精神和文化内涵广义性行为
第七讲 性心理与性健康
任课教师:赵晨 E-mail:aullyfo.student@ 电话:xxxx8573 办公室:财贸大楼1004
性是伴随着生命的最基本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 来的、必须面对和认识的一种现象,它包括性别、 性特征、性器官、性功能、性心理、性对象等一 切与‚性‛有关的内容。 性既是一种生理观象,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 一种心理现象,性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16
• 从生物学角度 —人类的本能之一 —是整个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 从心理学角度 —人类的性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会带来独特的美好的 愉悦心理,有独立的性意识 —人类的性满足了人们身心结合的需要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人类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物种,在行为特征和心理机制方面与其他动物存在着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框架,并通过比较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我们研究和比较不同物种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行为的重要性动物行为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动物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动等方面。
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揭示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动物与其他物种的互动。
此外,对于人类而言,研究动物行为也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些与人类心理和行为相关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和认知过程。
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揭示人类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心理学视角,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行为等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三、比较心理学的方法比较心理学是一种跨物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关注不同物种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动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这种跨物种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动物和人类在某些心理过程上的共性和差异。
四、人类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在心理学视角下,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行为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例如,通过比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揭示出人类独特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
此外,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情感体验和人类的情感表达。
五、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对于很多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7、实证研究(量化研究)简介(上)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 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 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 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8
几个经典的实验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和管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 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 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 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 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 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 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 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 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 设的人际关系学说,此学说成为了管理中影响较为巨大的一个学派。
11
实验研究简介
(2)实验设计的特点
a. 因果关系的假说 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 b. 前测 实验对象在实施处理之前某种特征的初始水平 c. 实验组和对照组 d. 概念的可测量程度 e. 实验的可重复程度
12
实验研究简介
(3)实验的定义 设计一个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质特性的情境,并使研究对象尽量不受实 验变量以外的因素干扰,然后对其施以处理,以观察研究对象某种特性 的变化,从而检验实验处理和研究对象该种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说的 活动。 最常见的实验设计:包含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者主 动使它变化或取不同的值的变量;而因变量则是因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的变量。
17
(2)实验研究常见的设计模式
第七讲 以人为中心疗法
课外拓展: 课外拓展:人本主义教育观
新课改趋势——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 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 新课改趋势 中的地位
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夏山学校 夏山学校 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年在英国创立。 (一)尼尔(A.S.Neill)于1921年在英国创立。学生按 尼尔( ) 年在英国创立 照年龄分三班,小班为5~ 岁 中班为8~ 岁 照年龄分三班,小班为 ~7岁,中班为 ~10岁,大班 为11~15岁。 ~ 岁 教育理念: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 (二)教育理念:创造一个不是让孩子们来适应学校,而是 去适应孩子的学校 (三)学校特点 1、学生年龄不拘 、 2、出席上课自由 、 3、建立学生的自信 、 4、无正式的考试 、 5、舍去权威主义 、
二、主要代表人物
(一)马斯洛简介
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 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 、主要著作有《动机论》 自我实现的人》 动机与个性》 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 《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 科学的心理学》 一种存在的方式》 《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 3、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五级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求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二)罗杰斯简介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 理治疗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理治疗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 2、主要代表作:《来访者中心疗法》 、《论人 、主要代表作: 来访者中心疗法》 的成长》 咨询和心理治疗》 的成长》 、《咨询和心理治疗》 、《一种存在 方式》 方式》 等。 3、自我论、自我发展理论、健全的人、来访者 、自我论、自我发展理论、健全的人、 中心疗法。 中心疗法。
第七讲 学习动机
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
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 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 处于紧张的情绪,限制了学生的正常智力活 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
一般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把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置于人类需 要的最高层次,表明这个重要的需要能否 满足有赖于其他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很难实
现的,他估计只有不到1%的成人能够自 我实现。
马斯洛的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马斯洛的理论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
第七讲
学习动机
(p210)
案例1:王老师教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 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读书,而且能 够读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里面有相当一部 分让他很头疼。他用了所有他能够想出来的 方法使这些学生对读书感兴趣。 对许多学生来说,这些方法效果很好, 但是班里现在有一部分学生让他感到一种对 自己工作的挫败感。
这些学生很难接近,而 且很难激励。他鼓励他们现 在的努力是为了未来能够取 得很好的成就,他还吓唬他 们如果不好好学就会叫家长; 同时,他也设计了一些有趣 的教学材料,但这些方法都 不起作用。
案例2:卡尔.刘易斯给十年级的学生上
美国历史课。在上课铃响之前同学们早已在
座位上了,大家都急切地等待上课。但是迟
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
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
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P215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
普通心理学第7讲,记忆
(四)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1、遗忘forgetting的概念
2、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1)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的制约:遗忘量随时 间递增。
(2)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
保持几秒 以内,容 量9
记忆三级加工系统
保持1分 钟以内,
容量 7±2
复述
感感觉觉(记瞬忆时)
短时
“FVYEKJSDG ”
请做减3逆运算 (如376、373、370、267……)
(六)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复述。 2、 为什么不复述就会遗忘? 消退 干扰
四、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 (一)定义 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 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1、来源——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 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2、时间——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保存时间在1分钟到 终身。 3、容量——没有限制。但也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 10万个组块
(二)心理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三)觉醒状态 (四)其它
2、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 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 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二)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
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 1分钟。
(三)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大量的是言语听觉编码,
如,字母系列为ADQFHJP,被试回忆为ATQFHJP
•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
(四)短时记忆的容量
71863945284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
作者介绍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年4月14日-1959年11月1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以研究行为心理学著称,其 代表作为《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
精彩摘录
这是《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理学
行为主义
动物
变量
性质
动物
老鼠
目的性
行为
目的性 目的
学说
行为
期望
空间
内容摘要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的理论体系以行为主义为基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行为公式,表明行为随情境变 量和其他前因变量而变化。其中,中介变量的思想和实验结果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动物和人的 目的性行为》是心理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0 5
第六章手 段—目的— 关系的期望
第八章空间方向和空 间层次
第九章记忆、知觉、 推论——符号—格式
塔—期望
第十章学习和延迟反 应
第十一章推论——手 段—目的—场
第十三章自觉觉知 和观念作用
第十二章手段—目 的—能力
第十四章创造性观 念
第十六章感觉和意 象
第十五章言语和内 省
第十七章情感和情 绪
读书笔记
行为经济学基础性理论支持探讨,也是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基础,值得一读。
目录分析
第一部分行为主义——原因和种 类
第七讲 社会交换理论
部分剩下的纯报酬,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⑧资源——指个人的全部特性和经验,包括技能、性别、种族、出
身、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等。 ⑨刺激——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够引起个体作出行动上的反应。 ⑩公正性期待——指由于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费用和所得报酬之
在这些著作中,霍曼斯把人类行为视为交换行为,使用“个体主义 方法论”研究交换行为,尝试建构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体系。
(一)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
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也是在反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结构功能主义缺乏解释力 ①功能主义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②功能主义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③功能主义没有普遍性。 2.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能动性 霍曼斯认为,结构功能主义过于抽象和空洞,忽视了对社
霍曼斯的早期理论受帕森斯和默顿的影响较大,1950年出版《人类 群体》,在美国社会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在哈佛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斯金纳的影响下,霍曼斯的理论 旨趣发生了转变,转向社会交换理论。
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1959)、《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 性质》(1967)等。
间的比例关系构成的主观期待。 在上述10个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
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以上这些概念是构成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石”,它们相互组合,
组成一系列命题。
(三)行为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
一、随意活动 二、意志的因果关系 三、个体与普遍意志的关系 四、意志的终极原因——性格
一、结束语;不朽的问题 二、心身平行论原理 三、旧的和新的颅相学 四、心身平行论原理的经验主义意义 五、心理的本质
精彩摘录
这是《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一、观念的时间历程 二、天文学家的个体差异;眼耳法 三、登记的方法 四、反应时 五、心理过程的时间确定
一、观念的质变 二、观念的联想;同时联想;复合 三、同化 四、同时联想理论
一、相继联想 二、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认识与再认是联想的简单形式 三、相继联想的理论 四、间接联想
一、概念和判断 二、智力过程的区分标志 三、智力机能的发展 四、精神错乱
一、恰好能觉察的感觉 二、韦伯定律的上限和下限 三、韦伯定律的心理学解释
一、感觉的特性;关于压力、温度、味觉和嗅觉的一般论述 二、单调感觉;节拍 三、音色;同时发生的乐音 四、噪音 五、单调感觉差别的测量;音阶及其与韦伯定律的关系
一、光觉;色觉和明度觉;色彩的分解和混合 二、三种原始色彩 三、达·芬奇的四种基本色彩 四、光觉理论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01
第二十五讲
02
第二十六讲
03
第二十七讲
04
第二十八讲
06
位生理学家的朴素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哲学期望 二、唯灵论和唯物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辅助手段
一、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观念的感觉 三、感觉的强度和特性 四、感觉强度的测量
一、感觉强度的估计 二、感觉强度定律的数学表达 三、负感觉值的意义;刺激单位和感觉单位
读书笔记
系统性的讲述了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当做心理学史去看,并没有创造性的理论。 感觉里的倾向,需求。祝福心理美好。
动物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动物心理学是研究动物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通过研究动物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智力和行为模式,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的保护和福利意识。
本文将总结动物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动物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动物通过学习和记忆,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生存能力。
学习可以分为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两种形式。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动物通过对环境刺激的自动反应产生条件反射,例如,狗对于铃声的条件反射,可以自动引起唾液分泌。
操作条件作用是指动物通过试错学习,根据行为的结果获得奖励或惩罚,从而改变行为。
二、情感与情绪情感与情绪在动物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体现了动物的感受和体验。
动物可以表现出喜悦、恐惧、愤怒、厌恶等情感和情绪。
研究发现,动物在面对不同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例如,猫看到老鼠时表现出狩猎的兴奋情绪。
三、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动物对于信息的感知、处理和理解能力。
动物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一些高等动物如大猩猩、猴子和鸟类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工具使用、空间导航和概念形成等复杂行为。
四、社会行为动物是社会性生物,社会行为对于它们来说至关重要。
社会行为涉及到动物间的交流、合作、竞争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例如,蚂蚁具有高度分工的社会结构,蜜蜂可以通过舞蹈向同伴指示花蜜的位置。
社会行为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运作规律。
五、动物福利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仅为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还为动物福利提供了科学依据。
了解动物的思维和情感,可以更好地满足它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动物福利的关注点包括合适的饲养环境、营养需求的满足、社交和游戏的机会等方面。
结论总结而言,动物心理学是研究动物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涉及到学习与记忆、情感与情绪、认知能力、社会行为和动物福利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一、视觉和听觉的关系二、正后象和负后象三、机械感觉和化学感觉四、对比现象五、相对作用的一般定律一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视觉特性和听觉特性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了解这两种感觉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是去探讨它们的两个基本差别。
第一个差别是这样的:由于一种主观上简单的音调感觉(tone-sensation)只能由空气的运动而产生,因此在视觉情形中,任何一种以太(ether)的振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能产生一种简单的光觉(light-sensation)。
第二个差别则存在于下述事实之中,简单的音质(tonal qualities)只能沿两个方向变化,以产生较高和较低的音调,而光觉则形成两个系列,色彩(chromatic)系列和非色彩(achromatic)系列,每一个系列均由若干基色和中间色构成,至于彩色系列,由于光谱终端颜色的主观关系,进一步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色调,它们回归到主观关系本身。
因此,简单的音调系统可以用一根直线表示;而光觉系统则需要一个三维图示加以表述。
除了这些一般的差异以外,还有一些依赖于各种特性的区别,这些特性专门依附于视觉,或者比起任何其他感觉来更大程度地依附于视觉。
如果我们发出一种音调(例如,敲击琴弦或音又),然后又突然制止发音体的振动,那么,音调感觉便立即停止。
即便它实际上比刺激持续了更长时间,它的后效(after-effect)之持续也是如此短促,以至于在正常情况下无法为我们所注意。
不过,对于光和颜色的感觉来说,情况就颇为不同。
你们都知道,如果将通红的火把以适当的速度呈圆周形晃动,你们就会看到完整的火圈。
这种现象表明,光的印象在眼睛里至少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即从火把行程中的任何一个起点绕过一圈后再回到同一起点位置所需的时间。
我们可以用下述方法获得关于光刺激的后效的更确切的知识,也即对一个发光体凝视一段时间,然后突然闭上眼睛。
于是,我们可以在黑暗的视野中看到一个后象(after-im-age),它与该发光体很相似,但是在发光体的光和颜色特性上却逐渐经历了十分奇异的变化。
开始时,后象与外部物体十分相似,然后它的强度(intensity)有些减弱,再过一些时间以后,它的性质又起了变化,开始向原始性质的相反方向变化。
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白色的,后象便变成黑色——也就是说,比起看到的黑暗视野来要更暗——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黑色的,那么后象便变成白色,比视野周围还要亮。
最后,如果印象是彩色的,那么后象便呈补色(complementary colour),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红色的,那么后象便呈绿色,如果物体是绿色的,那么后象便呈红色。
因此,在第一阶段,后象被称为正的或同色的(positive or same-coloured);在以后的各阶段中,则称为负的或补色(negative or complementary)。
如果被凝视的物体是极度明亮的话,这两种现象,尤其是更为持久的补色后象,是可以用睁开的眼睛观察到的。
例如,如果你瞥了一眼落日,然后注视道路或灰色的墙壁,你便可以在凝视点上看到太阳圆盘的清晰的绿色后象。
后象现象表明:第一,视网膜中的刺激过程比外部刺激持续更长的时间,往往可以达到若干秒钟。
但是,它们也表明,紧接着刺激的直接持续阶段(这是在正后象中表现出来的),便会发生相反的感官状态,在这种情况中,明亮的物体被看成黑色的,黑色的物体被看成明亮的,而且,一般说来,彩色的物体被看成补色。
这种补色的后效可以根据视网膜部分衰竭的假设来轻易地作出解释。
例如,如果我们对红色的感受性在特定位置上已经耗尽,我们便将在该位置上看到白光,就好像没有任何红光对它发生作用一样;换言之,由于从白色那里减去红色而剩下绿色,因此红色物体将会在衰竭的视网膜上留下一个绿色的后象。
这些补色后象的质量可以通过与其背景的对比而得到提高。
该观点尤其在上述情形中站得住脚,在那里,黑白物体的后象是在黑暗的视野中被观察到的。
在由两种感官的刺激所产生的后效中,这些惹人注目的差异使得下述情况成为可能,即引发音调感觉和光觉的过程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确实,声音的振动在耳蜗(听神经纤维的终端)的鼓膜上建立起相应的振动,看来是有可能的;而且,我们对一种乐音(clang)的各组成音调的分别感知是由于这种鼓膜的个别神经纤维对各种音调的调音所致,看来也是可能的。
因此,刺激过程在这里将是一种机械过程,一俟被刺激的神经纤维的振动运动停止下来,感觉也会受到干扰。
当然,这种情形一定会在引起激发活动的外部空气振动停止以后很快发生。
再者,也有可能鼓膜振动的快速制止是由于某些固体护膜结构(cuticula structures)的作用而产生,这些固体护膜结构呈半圆形排列,依附于鼓膜之上,其功能肯定与一架钢琴的制音器(damper)十分相似。
但是,当光刺激作用于视网膜时,我们显然具有十分不同的情况。
有许多观察将会证明,视网膜对光线的感受性犹如一名摄影师在暗室中进行操作时底片的感受性。
最惹人注目的情况之一是这样的:在黑暗中,视网膜具有深红色;一旦暴露于光线之下,它便逐渐变色,并最终变成白色。
这种现象实际上得出以下的结论:即光刺激是一种光化(photochemical)过程。
这些过程在有机的自然界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植物的绿色部分的呼吸中,在花朵颜色的产生中,都存在这样的过程。
现在看来,一种化学过程,即便它相对来说是瞬间即逝的,也始终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比起一种简单的运动传递来,前者需要的时间更长。
根据这一观点,后象看来仅仅是一种光化反应的持续时间的主观状态而已。
它的两个阶段表明了这一事实,即有两种过程在光化反应期间运行着。
正后象为我们提供了由光刺激引起的化学分解的持续时间;而负后象或互补后象则向我们表明了这种分解的后效。
后者是一种现象,它与其他生命体的衰竭现象很相似——例如,神经和肌肉的精疲力竭——它们都表现出对原先运作着的同类刺激的激发性减弱。
因此,视觉和听觉可以被视作是两种基本感觉激发形式的主要代表——机械的激发和化学的激发。
在使这些表述彼此对立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小心从事,不要把它们归之于感官神经的过程。
这些过程由十分快速的化学分解所组成,也许在每种情形里都是这样。
我们的目的仅仅在于区分不同的方式,在这些不同的方式中,外部刺激对感官中的神经终端产生影响。
至于机械感觉,除了听觉以外,也许还有皮肤压力,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感觉中印象后效的简短连续而得到说明。
除了视觉以外,皮肤的温度感觉和嗅觉与味觉也属于化学感觉。
触觉器官是最早产生的器官,而且在最为低等的生物中是唯一的感觉器官。
触觉器官既包括机械感觉又包括化学感觉的这一事实,对于感觉功能发展的生理史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
四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负后象和补色后象的现象几乎不需要比纯粹的生理学解释更多的东西。
然而,有大量的例子表明,我们的光觉和色觉所经历的变化不可能由刺激的后效产生,也不可能从衰竭的影响中产生,或者,至少这些现象仅仅提供了部分的解释。
当然,无论何处,只要后象得以显示,它们便可用生理学术语予以解释。
如果我们让光穿过一块红色玻璃,然后又在这块被红光照明的表面的某处投下阴影,那么,该阴影看来呈灰色。
因为除了漫射的白光以外,它不包含任何东西,而该漫射的白光的强度已经为阴影所减弱。
然而,事实上,阴影不是灰色而是绿色。
这样的绿色有时可以在自然界中观察到,例如,落日因大气层强烈吸收折射的光线而发出红光时,在树木投下的阴影中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绿色。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它正确地复制了对自然界的投影带有主观色彩的情况。
这种实验很容易做,只要用一只快速旋转的圆盘,顶部带有彩色,用来说明色觉的混合。
圆盘的底板是白色,上面具有一块块小型色区。
在圆盘中心和周边之间的中途某处,色块为较为狭窄的黑色带状部分所取代(图14)。
如果我们让圆盘顶部快速旋转,那么色块的颜色便与背景的白色相融合,从而形成白色;而在我们插入黑色带状的地方,我们便得到黑白混合,也就是灰色。
你们知道,这种灰色完全与投向彩色背景的圆形阴影相对应。
但是,这种客观上灰色的圆圈在我们看来并非灰色,而是彩色的,并且作为对背景彩色的补色。
如果色块是绿色的,那么圆圈就呈红色;如果它们是红色的,那么圆圈看来就呈绿色,等等。
这里,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实验。
拿一张薄薄的白色信纸和一张同样大小的彩色信纸;将白纸盖在彩色纸上面,以便正好把后者盖住;然后,把一小方块灰色纸或黑色纸夹在这两张纸的中间。
如果压在底下的彩色纸是绿色的,那么它的颜色便能透过薄薄的信纸,除了夹着灰色方块的地方不能透过颜色之外。
该方块应当是灰色的,不过,实际上看到的却是红色的。
如果我们的彩色纸是红色的,那么灰色方块看上去将是绿色的。
总而言之,它始终呈现与其周围颜色相混合将产生白色的那种颜色。
这种现象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不过还是十分清楚的,当你将一张灰色纸放在彩色背景上,而不用薄的信纸将它盖住时,便会发生这种情况。
例如,假设你从同一张灰色纸上剪下一些小的方块,然后把它们并排放在红色纸、绿色纸、黄色纸和蓝色纸上。
它们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红色纸上的那个灰色小方块呈现绿色,绿色纸上的呈现红色,黄色纸上的呈现蓝色,而蓝色纸上的那个灰色小方块则呈现黄色。
而且,背景的作用同样明显,如果你使用具有各种明度的非彩色光,而不是彩色光,将两个相似的灰色方块分别置于黑色纸和白色纸上:前者便显得十分明亮,甚至达到几乎呈现为白色的程度;而后者(即灰色方块置于白色纸上)则显得暗淡,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趋向于接近黑色。
在描述所有这些现象并列举它们的条件时,我们没有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即表面得到运用的程度。
如果投入彩色光的阴影很大,那么中央便呈现灰色,只有边缘才能呈现它的彩色。
我们可以很好地说明主观色彩对用作比较的表面空间关系的依赖,办法是再次求助于转盘。
我们提供如图15所示的圆盘,上面的色块剪成阶梯状,在每一情形中色块的大小是一样的。
如果现在色块(B)是蓝色的,而背景(G)是黄色的,那么我们将期望当圆盘旋转时可以见到蓝黄色的混合物,它与色块B中的每一阶梯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它从一个阶梯到另一个阶梯产生变化。
变化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即随着我们接近边缘,黄色在混合物中越来越占居支配地位。
因为从客观上讲,每一个阶梯的颜色在其整个范围内始终保持不变。
然而,实际上,每一个蓝黄色圆圈的内边和外边的颜色是不同的,中间各点显示了从一种色彩的浓淡向另一种色彩的浓淡逐渐过渡。
这些组合色中的每一种颜色在接近于一个圆圈时(圆圈在它的混合色中包含较少的这种颜色),它便十分强烈地显示出来。
因此,在我们的圆盘上,每个圆圈的外边是蓝的,而内圈是黄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混合色的背景上勾勒出连续的黄环和蓝环。
同样的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