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翻译大家——杨宪益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杨宪益

杨宪益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灾难重重
• Imprisoned in 1964 • The whole family got apart • In 1972, released to go home • resumed the translation work • The executive editor of the journal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 文学) • Their son never recovered, becoming mentally ill and eventually committing suicide in Britain in 1979.
联大
The couple decided to return to live in Chongqing in1940. On February 16, 1941 , their wedding was held in Chongqing .
留学:英国湖 区
新婚:1941年摄于重庆
The prim

宪 益
Master of the translation industry
邱冰洁 曹贺伟 尹雅琪 张志鹃 江春凤
1
Brief introduction Romantic love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 theory Yang and Lu Xun Comparison between Yang & Hawkes
沈钧儒著名民主人士
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 Zhu Ziqing
The first paragraph: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 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 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 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 衫,带上门出去。

2021年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2021年杨宪益,戴乃迭,许渊冲翻译理论与实践
“红尘”在这里比喻繁华的社会,佛家语中比喻人世, 这里用了意译“the world of men” ,非常贴切。
例3 “…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 风。”(《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文:“But it’s no use our talking, we just waste our breath.”
6/25/2021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13
意译
2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14
例1 他(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 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 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 住了。(节选自《鲁迅选集》)
6/25/2021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21
1.音韵美
abab, cdcd
• “ part, heart” • “ dead, shed” • “grey, way” • “ light, height”
头韵: “spring silkworm, spin silk ”
6/25/2021
杨氏夫妇
A Dream of Red Mansion
Hawkes
The Dream of the Stone
◎“红楼” 富贵人家的闺房,“富贵华美的建筑”, “显赫的贵族世家”
◎“梦” 源于佛经用语,意为世事无常,如同梦幻泡影, 转瞬即逝
6/25/2021
精品课件,可编辑,欢迎下载,2021最 新整理
“一目十行”比喻看书速度很快,这里“learn ten lines at a glance”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作的形象。

翻译大家——杨宪益PPT

翻译大家——杨宪益PPT

杨宪益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杨宪益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翻译成就 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杨宪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翻译成就上, 还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传播 。他们与外国作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培养翻译人才
杨宪益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多个高校翻译专业的教授和导师,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
杨宪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VS
提高翻译质量
杨宪益认为,提高翻译质量是提高文化交 流水平的关键。因此,他主张在翻译过程 中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包括对 原文的理解、对目标语言的掌握、对文化 背景的了解等。同时,他也主张在翻译过 程中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校对,以确保译 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04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与价值观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翻译要与时俱进
杨宪益认为翻译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语言变化 ,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的精髓。
培养翻译人才
杨宪益认为培养翻译人才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应该 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05
杨宪益的文化交流贡献与影 响
杨宪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杨宪益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他翻译 的《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为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 声誉。
03

杨宪益

杨宪益

生平简介:
杨宪益是杨霁川与其第二任夫人徐氏所生长子,其后育有二女,杨敏
如和杨静如。自幼家境殷实。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等经典。13岁进入天津新书 院学习,中学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大学外文系二年级水平。其后对英美文 学感兴趣,后来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产生兴趣,因无老师教授古希腊文和 拉丁文以及家庭因素,便自费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 文。因名额限制,第二年入学。第一年期间和后来求学时间便在各国旅游, 在英国做演讲宣传国内局势。期间结识兴趣相投的戴乃迭,相恋并结为终生 伴侣。1940年,从牛津大学莫顿学院毕业,花费几十美元获得硕士学位。拒 绝哈佛大学邀请,毅然回国。当时天津和上海正处于日寇铁蹄压迫之下,高 校都前往南方。杨与戴便到重庆,结婚后执教于中央大学(后南京大学)贵 州师范大学和四川光华大学。因为个人原因没去成当时最富盛名的西南联合 大学。因为环境问题,都是短期执教。1944年经介绍进入位于南京的国立编 译局,从事中国古典名著翻译。回国后至此育有一子二女。直至解放后被调 入中国外文出版社。解放后担任南京市人民政协常务秘书长等职位。文化大 革命期间,夫妻双双含冤入狱,4年后释放。夫妇二人重新负责英文翻译工作, 优秀译作迭出。其后长子杨烨因父母收到迫害而受到打击患精神分裂而自焚。 杨与戴深受打击。戴自此健康每况愈下,痴呆。1999年逝世,从此杨宪益封 笔,2009年与世长辞。
• 但由于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他们只是在翻译领域初试身手。他们合作翻 译了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留下的杰出诗篇《离骚》,这部译作后来在五十年 代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此外,两人还合译了一些中文古今文学作品的选段, 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阿 Q 正传》、周作人的散文、艾青和田间的 新诗,等等。杨宪益还曾独自翻译了唐朝后期诗人李贺的一些诗,发表在 牛津大学的一本学生杂志上。虽然这段时期是他们翻译生涯的开端,但夫 妇俩的译介对象已经带上了古今兼备的特色。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共23页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共2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翻译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杨宪益-戴乃迭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Thank you

杨宪益翻译理论

杨宪益翻译理论

Thank you !
杨宪益生平简介



• •
1915年 生于天津 1936年 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 1940年 回国,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贵阳师范 学院、成都光华大学、重庆及南京编译馆工作 1953年 担任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前身)翻译 部专家 1980年 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社总编辑 2009年 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最高荣誉“翻译文 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给予 翻译家个人表彰的最高荣誉。
• 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 》,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 本《石头记》一幵成为西方世界最 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 《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坎坷,在 70年代完成幵陆续出版,引起中外 文化界和学界轰动,成为最受中外 学者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作 ,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赢得了更加广 泛的国际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杨宪益等一些老一代翻译家是有清醒认知的。所以杨宪益在 翻译《奥德修纪》和《牧歌》时多采用意译,译文有很强的中国味,另一种 文化的陌生感被减至了最弱,而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的却多为直译手 法。在这点上,杨宪益先生显示了界的第一人 • 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 蓝本 • 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 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 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 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 牡丹亭》、《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 •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 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 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 》、《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 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 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 代文学作品。

传情达意 巧夺天工——试论杨宪益《红楼梦》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传情达意 巧夺天工——试论杨宪益《红楼梦》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传情达意巧夺天工——试论杨宪益《红楼梦》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杨宪益《红楼梦》译作中汉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杨宪益,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译著家,他的译作《红楼梦》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部杰作,也是中国著名文学作品的一个经典译本。

他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使得译作不失原著的精髓,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

首先,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精准翻译”的原则,即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尽可能精准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他把汉语习语的翻译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他认为,汉语习语的翻译是文字翻译的核心,他在翻译汉语习语时,要求译文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有任何偏差。

其次,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创造性翻译”的原则,即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创造性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他认为,翻译汉语习语时,不但要求译文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要求译文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

再次,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比较翻译”的原则,即把汉语习语与英语习语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汉语习语的翻译。

他把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汉语习语的翻译,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最后,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灵活翻译”的原则,即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灵活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他认为,翻译汉语习语时,要求译文尽可能灵活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

总之,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精准翻译”、“创造性翻译”、“比较翻译”和“灵活翻译”的原则,使得译作不失原著的精髓,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

由此可见,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使得他的译作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部杰作,也是中国著名文学作品的一个经典译本。

Yang Xianyi'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Idiom Translation in His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Yang Xianyi, a famous Chinese writer and translator in the 20th century, is known for his masterpiece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classic version of a famous Chinese literary work.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e adopted som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make sure that the translation would not lose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could better express the author's intention.First of all, Yang Xianyi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accurate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at i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He regarde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as an important link. He believ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as the core of textual translation, and he required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 and there should be no deviation.Secondly, Yang Xianyi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creative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at i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express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as creatively as possible. He believed that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idioms, not only should the translation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as possible, but also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ble to better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so as to better convey the author's intention.Thirdly, Yang Xianyi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at is, to compare Chinese idioms with English idiom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He compared Chinese idioms with English idiom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and to better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Finally, Yang Xianyi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flexible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at is,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express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as flexibly as possible. He believed that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idioms,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s flexible as possible to better convey the author's intention.In conclusion, Yang Xianyi adopted the principles of "accurate translation", "creative translation",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and "flexible translation"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aking sure that the translation would not lose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could better express the author's inten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Yang Xianyi adopted som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translati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aking his translation a masterpie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a classic version of a famous Chinese literary work.。

翻译大家——杨宪益

翻译大家——杨宪益
翻译大家——杨宪益
精品课件
一、生平简介
1、学习生活 2、感情生活
二、他的妻子 三、主要著作
1、翻译作品 2、自著作品
四、翻译策略
精品课件
生平简介
杨宪益,于1915年1月12日生于天 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 家、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 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 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 评,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11月23日 早上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Daiyu retored, “So you do whatever she asked, but Let whatever I say 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You jump to obey her instructions faster 精t品课h件an if they were an important edict.”
精品课件
他的妻子——戴乃迭
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1919年戴乃迭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 戴乃迭七岁时返回英国。
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 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 士。
1941年与杨宪益在重庆举办婚礼。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于北京逝世。戴乃迭女士在
193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杨宪益偶然认 识了戴乃迭(Gladys Tayler),这个比他低一年级、 出生在中国的英国姑娘。1941年2月16日,杨宪益、 戴乃迭的婚礼在重庆举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半世 纪的情缘与生活,可以说历尽了艰辛——他们在“文 革”中共同蹲过监狱。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杨宪益(1915.11―2009.11)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他与夫人戴乃迭的译作(中译英)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各门类,约1000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他享年95岁,人生经历将近一个世纪,既有辉煌成就,亦有坎坷磨难,充满传奇色彩。

笔者从他丰富的人生历程中撷取几个片断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从富家少爷到革命同志杨宪益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祖父是一名地位颇高的清朝地方官,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几位叔祖都是袁世凯以及许多北洋高官的同僚。

父亲虽不是高官,但和早期的中国北洋政府首脑们关系密切。

他是这个豪富家庭中惟一的公子,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丝质黄马褂。

父亲有三房妻室,他母亲是第二位夫人。

他还有一个异母妹妹(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以及两个亲妹妹杨敏如和杨静如。

杨宪益5岁时,父亲因患伤寒而过早去世,给寡妻们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

父亲去世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

父亲给寡妻留下的巨资都存在银行里,后被两个叔叔哄骗拿去做投机生意,结果血本无归。

再加上家里仍维持着高标准开支及遭到仆人们的大肆偷盗,家产便被挥霍掉了。

到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产已卖罄,银行存款化为乌有。

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

他在自传中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惟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在过去的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

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由于杨宪益是独生子,母亲怕他遭绑架或遇意外,在他12岁以前不许出门上学,在家跟家庭塾师学习,读儒家经典和旧体诗。

他十一二岁时就读了许多古代笔记小说和明清通俗传奇。

Sample 1 for Presentation(杨宪益)

Sample 1 for Presentation(杨宪益)

警 幻 仙 姑 曹 赋 雪 芹
„„
...
She would put Xi Shi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 Where was this wonder born, where does she come? Verily she has no peer in fairyland, no equal in the purple courts of heaven. Who can she be this beauty? …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在此例中,“西施”“王嫱”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意 象,杨采取异化方式,仍译为“Xi Shi”“Wang Qiang”, 可以让目标读者产生美好的联想,并准确传达出原诗 的意义和韵味。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Translation works from the couple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 离骚(楚辞) 屈原(话剧) 雪峰寓言 唐代传奇 王贵与李香香(诗歌) 白毛女 (The White-haired Gril ) 长生殿 儒林外史(The Scholars)
Translation works from the couple
1940 Returned to China with his wife, Glad— ysYang(戴乃迭)
1952 Worked i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with his wife, starting their career as translators
杨 宪 益
(1915 )
至 今
组员:XXX XXX

yd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原则只是分享

yd杨宪益夫妇的翻译原则只是分享

Main translation works---
Li Sao 《离骚》 Records of a Historian 《史记》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红楼梦》 The scholars 《儒林外史》 Selected stories by Lu Xun《鲁迅选集》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对“风流”一词的理解并不难。但 是要向异国读者解释何为“风流”,实属不易,即算 费尽口舌也未必使其豁然开朗。鉴于此,杨氏夫妇 索性进行归化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文化障碍。
翻译原则中,杨氏夫妇秉承忠实与通顺以 做到尊重原作者的文学创作,承担译者的责 任而不是创作者的责任,在直译与意译之间 倾向直译以保持原作的文化氛围,体现文化 底蕴,呈现一份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杨氏
to 1972 with his English wife. Passed away in 2009.
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 1919 年戴乃迭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 教士家庭。戴乃迭七岁时返回 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 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 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后转 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 首位中文学士。她从小挚爱中 国文化, 1999年11月18日戴 乃迭于北京逝世。戴乃迭女士 是中国文学出版社英籍老专家、 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 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专家。
杨氏夫妇所翻译的作品大都是中国古典名著,他们采用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担 当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Yang's couple's translation works are mostly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y combine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mainly use foreignization and supplement with domestication. They beared the burden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翻译大家杨宪益

翻译大家杨宪益
翻译大家——杨宪益
一、生平简介
1、学习生活 2、感情生活
二、他的妻子 三、主要著作
1、翻译作品 2、自著作品
四、翻译策略
生平简介
杨宪益,于1915年1月12日生于天津, 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 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 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 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11月23日早上 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在北 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忠实与通顺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杨宪益认为,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思 想感情,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性工作。译者的工作 就是尽可能的忠实的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在忠实 的前提下,译者尽可能的做到通顺,使目标语的 读者读懂。在通顺辅助下的忠实才是真正的忠实, 才真正具有文学价值。 例: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
Thank You!
学习生活
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 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 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 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 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 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 编纂。
Daiyu retored, “So you do whatever she asked, but Let whatever I say 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You jump to obey her instructions faster than if they were an important edict.”

翻译家杨宪益讲诉课件

翻译家杨宪益讲诉课件

05
杨宪益的晚年生活与遗产
晚年的生活与心境
晚年生活
杨宪益在晚年时期,尽管身体状况逐渐衰退,但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 生活态度。他致力于整理自己的译作和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心境
杨宪益在晚年时期,对于生活和翻译事业始终保持着热情和执着。他深知自己 的身体状况,但仍坚持工作,希望能够为翻译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重视语境与修辞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充 分考虑语境和修辞,以使 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跨文化视角
杨宪益在翻译时会考虑到 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适 当的调整和解释,使译文 更易于目标读者理解。
翻译中的 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促进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解释文化差异
通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杨宪益帮助西方国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 化、历史和社会,增进了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搭建文化桥梁
他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坚实的 桥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中外合作
杨宪益的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外在文化、教育、出版等领域的合作, 为中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
杨宪益致力于将中国古典文学译 成英文,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和
欣赏中国文学的魅力。
传播现代文学
他不仅翻译古代文学,还关注现 代文学,将一些现代作家的作品
推向国际舞台。
推动学术研究
杨宪益的翻译作品为学术界提供 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促进了中国
文学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发展。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
促进国际理解
翻译家杨宪益讲诉课件
目录
• 杨宪益的生平简介 • 杨宪益的翻译理念与风格 • 杨宪益的代表性翻译作品 • 杨宪益的贡献与影响 • 杨宪益的晚年生活与遗产

杨宪益

杨宪益
1915年1月10日 生于天津,祖 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 市)鲍集镇梁集村,中国著名 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诗人。 1927年-1934年 英国教会学 校---天津新学书院。 1934年 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 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 国文学和英国文学
1940年 回国,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贵阳师范 学院、成都光华大学、重庆及南京编译馆工作 1953年 担任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前身)翻 译部专家 1980年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社总编辑 2009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最高荣誉“翻译 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 给予翻译家个人表彰的最高荣誉。
白虎星照命
出生在民国4年(1915年)的杨宪益生肖属虎, 母亲在生他之前得了一梦:梦见一只白虎 跃入怀中。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 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 家中唯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 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我 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 但是我确实是母亲唯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 时父亲就病逝了。在过去的70余年生涯中, 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所以,那位算命 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Theory
杨宪益翻译非常注重准确性,其次还注重译、 介结合。 译、介结合,是先生的治学态度所致。杨先 生对历史研究感兴趣,也写过一些历史考证 的文章。他在介绍作品的同时,总是会做一 些文学研究的工作,对作家本身以及创作背 景做相应的介绍,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走进 作品。 杨宪益还特别注重译介的系统性,各个历史 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都有涉猎。
Romantic Love Across Nations
夫人:戴乃迭(1919-1999), 原名Gladys B. Tayler.英国传教 士之女,生于北京,对中国颇有 感情。在牛津大学结识杨宪益后, 她改法国文学专业为中国文学, 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位获中国文 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

杨宪益

杨宪益


二、目标语中已有的表达不刻意保留
例1:说话时,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舌咂嘴的道谢。(第6 回) 杨译: As Xifeng was speaking Granny Liu came back from her meal with Baner, loud in her thanks. 例2: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第23回) 杨译: The nurses comp lied and Baoyu left with dragging steps. 例8: (兴儿)“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第65回) 杨译: If other women are jealous, she’s a hundred times so.
His Wife
Gladys Margaret Taylor, his wife, also called Dai Naidie, who was born in Beijing. Although she is an English woman, she shows a great 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In 1936, she met Yang Xianyi in Oxford University. In order to follow her love, she changed her major to major in Chinese.
In 1953, he worked as a translation expert i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In 1993, he was honored with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In 1999, he stopped his translating career because of his wife’s death 10 years later, he went to the paradise to be with his wife. At that time, he was 94 years old.

翻译家杨宪益ppt

翻译家杨宪益ppt
翻译家杨宪益
生平事迹
杨出生于天津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其父在杨五岁时过世,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受尽宠爱和呵护。他在私塾中 接受了大量传统教育,直到12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天津英 国新学书院。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毕业后负笈牛津,并在那 里结识了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中国文学毕业生。
杨1940年和戴乃迭一起回到中国,在很多知识分子纷纷逃离 的战时日据地区教书。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起开始,戴乃迭的健康逐步恶 化。杨宪益一直照顾着她,直至戴1999年离世。杨生命的 最后几年在女儿的家中度过,交游依然广泛,说到感兴趣 的事他还是兴致勃勃。但他也想念戴乃迭,在纪念妻子的 诗中,他写到,“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杨宪益有两个女儿,四个孙子孙女在世。
• Yang was born to a wealthy banking family in the westernised port city of Tianjin. As hi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five. As the only boy in the family, he was indulged and protected. He received a largely traditional education from private tutors until he was 12, then he attended school, a missionary foundation, the Tianjin Anglo-Chinese College. On the advice of his teachers there, he went on to higher education at Oxford University, where he became engaged to Gladys Tayler, the university's first graduate in Chinese. • Yang returned to China with Gladys in 1940 and spent the war years teaching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 where many intellectuals had fled from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大家——杨宪益
一、生平简介
1、学习生活 2、感情生活
二、他的妻子 三、主要著作
1、翻译作品 2、自著作品
四、翻译策略
生平简介
杨宪益,于1915年1月12日生于天津, 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诗人。杨宪益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 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 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 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11月23日早上 6时45分,这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在北 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silver we’ve squandered on doctors to cure this illness of mine.
杨宪益夫妇为了使句子符合口语化,根据意思 增加了goodness,这样就更加体现口语那种轻微 的抱怨和无奈,使句子更加顺口。
193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杨宪益偶然认识 了戴乃迭(Gladys Tayler),这个比他低一年级、出 生在中国的英国姑娘。1941年2月16日,杨宪益、戴 乃迭的婚礼在重庆举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半世纪 的情缘与生活,可以说历尽了艰辛——他们在“文革” 中共同蹲过监狱。
他的妻子——戴乃迭
他的妻子——戴乃迭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表达出原文意思。 使译文最大化的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杨 氏夫妇为了保存原文风姿,尽可能的传达出中国 语言和社会文化,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The moon waxes only to wane, water brims only to overflow. 例:远水解不了进渴。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主要著作——翻译作品
1947年《老残游记》(长篇小说)
1953年《离骚》(楚辞)与戴乃迭合译
1954年《白毛女》(歌剧)与戴乃迭合译
1956年《鲁迅选集》(1—4卷)与戴乃迭合译
1957年《儒林外史》(长篇小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戴乃迭合译
1976年《野草》(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1978—1980年《红楼梦》(1—3册)与戴乃迭合译
忠实与通顺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杨宪益认为,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思 想感情,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性工作。译者的工作 就是尽可能的忠实的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在忠实 的前提下,译者尽可能的做到通顺,使目标语的 读者读懂。在通顺辅助下的忠实才是真正的忠实, 才真正具有文学价值。 例: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
1979年《史记选》与戴乃迭合译
1981年《呐喊》(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卖花女》 《奥德赛》《伊利亚特》
主要著作——自著作品
零墨新笺(随笔集)1947,中华书局 零墨续笺(随笔集)1950自印 赤眉军(中篇小说)1957,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译余偶拾(随笔集)1983,三联书店
翻译策略
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1919年戴乃迭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 戴乃迭七岁时返回英国。
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 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 士。
1941年与杨宪益在重庆举办婚礼。
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于北京逝世。戴乃迭女士在 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家。
Distance water can’t quench a present thirst.
归化是倾向读者,尽量的减少读者的理解障碍, 但是无形中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精华;而异化是倾 向作者,尽量的保留作者的思想,有益于保存源语 的风姿特色,是将本国文化介绍到外国的有效途径, 但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杨氏夫妇所翻译 的作品大都是古典名著,所以他们采用异化与归化 相结合的方式,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例:黛玉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里和 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 旨还快些。”
Daiyu retored, “So you do whatever she asked, but Let whatever I say 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You jump to obey her instructions faster than if they were an important edict.”
杨宪益在留学英国牛津时,出于好玩,他一口气把《离 骚》翻译了出来,译作充满了嘲讽与夸张,这一年,他 24岁。惊动毛主席、周恩来。
感情生活
在中国的翻译界,杨宪益与戴乃迭是紧紧相连的。 这段异国爱情,跨国婚姻不但铸就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神话,更在中国的翻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佳话,为中 国的古典文化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习生活
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 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 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 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 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 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 编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