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长亭送别专题1
高二语文课件 长亭送别1
▪ 三.预习检测: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 B.泠泠(líng) 相偎(wèi)栖迟(qi)
▪ C.赓续(gēng)玉醅(pèi) 揾做(wèn)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
(qǐng)
▪D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
▪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 “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 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 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 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 五.理解第一部分: ▪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
吗?
▪ 提示: ▪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 提示:
▪范 仲 淹 《 苏 幕 遮 》 一 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 连波,波上寒烟翠。山 映斜阳接水。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
▪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 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 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 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 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 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 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 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 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 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 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 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 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 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39《长亭送别【正宫】》-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原卷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9 《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2.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4.《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2024届高考必备补充篇目《长亭送别》课件
“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 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移情于景。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 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端正好】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 广阔、色彩斑斓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 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 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 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她因张生即将远离而 无限感伤的心境。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一个“醉”字,不但 写出了景物色彩的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 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出委婉 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长亭送别
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选自第四本 第三折。写张生准备赴京赶考,莺莺不舍送别。
南悲 北欢 东聚 西散 万一 里杯 程酒 。,
《长亭送别》剧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 寄”):
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
情景交融,本词借由一组意象“澄澈天空、满地
黄花、烈烈西风、南飞大雁、片片红叶”渲染了
暮秋景色的萧瑟,以哀景衬哀情,衬托出崔莺
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3、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 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设问、拟人、夸张 “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专题1长亭送别》课件
10 【一煞】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崔莺莺的心情?【收 尾】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句写耳闻,进一步表现了莺莺的惆怅和眷恋。 “无声”和“有声”两两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 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境。
• 1.本文节选部分刻画了几个场面,请用最简练的语 言对其内容予以概括,并找出文中体现人物言行的句 子,概括他们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南 (2)名词作状语 向 东,向西 (3)动词使动用法 使……消减 (4)形容词使动用 法 使……松动
5.古今异义 (1)却告了相思回.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让开,躲开 (2)奈时.间.怎不悲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具体的分、小时、天或年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4)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帮助,支撑照料
【答案】 (1)停止,结束 (2)眼下,眼前 (3)争取,博取 (4)留意
8 画线的句子体现莺莺怎样的感情? 提示:“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 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两幅图画构成 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只见夕阳古道不见人。 9 加点的“怕”字,表现出莺莺怎样的心情? 提示:【二煞】中“怕”字描绘了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 动:怕“停妻再娶妻”,怕“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担 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ppt精品课件211
长亭筵席终须散,叹此处拆散了多少情缘。 路漫漫,夕阳古道无人返;情依依,衰柳长堤默无言。 无情的西风啊,为何不把那满山的青翠扯下, 莫让它遮住我渴望的双眼; 有情的秋林呀,怎么不将那恼人的愁云隔散…… 我依稀看见:那长亭边,你那高举的迟迟不能放下的双手和朦 胧的泪眼, 你空有柔情百转,把那人儿多挂牵,却不能了你的一世情缘! 你空有智慧万千,把那世情全看穿,却无法阻你的悲剧上演! 怎耐你这一个弱女子,生在那个家庭,偏偏又遇上那样一个时 代! 注定了你要伫立寒风啼红泪,满腹忧伤也只能脉脉地将那秋水 望穿……
长 亭 送 别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1、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剧情 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长亭话别 别后思情
曲牌名 端正好 幺篇
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 依依不舍 重爱情 轻功名
二煞
收尾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怕被遗弃 聪慧
依依不舍
质疑探究展风采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长亭送别》课件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 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 是离人的眼泪。
内容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飘云的蓝天、枯萎的菊花、萧瑟的西风、南飞的大雁、
“染”具体描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
霜林醉? “点”抽象评点 总是离人泪。
点染:通常是指绘画时对景物的加点、渲染。在文学作品中,“点染”则是 指将抒情、议论同写景,叙事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是点明,即抒情、议论,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思想。 “染”:是渲染。即写景、叙事,通过形象的描绘、形容或烘托和具体叙述,
2.枫叶意象在古诗文中常与离人的愁情紧密相连,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王实甫《长亭送别》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让秋景与离人的悲情融为一体。
3.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 过色彩的对比,突出深秋时节天空辽阔,菊花遍地的景色特征。
揭示作品的主题。 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是一气而下。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1.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霜林和泪水关联起来,凸显 了离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高考语文复习系列 第1部分 21 长亭送别
21 长亭送别一、读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1.生难字筵.席(yán) 玉骢.(cōnɡ) 迍.迍(zhūn) 金钏.(chuàn) 笑靥.(yè) 揾泪(wèn) 蹙.眉(cù) 谂.知(shěn) 玉醅.(pēi) 谨赓.一绝(ɡēnɡ) 绣衾.(qīn) 青鸾.(luán) 鹧鸪..(zhè ɡū) 经忏.(chàn) 白泠.泠(lín ɡ) 2.多音字⎩⎪⎨⎪⎧ 挣.扎(zhēn ɡ)挣.揣(zhèn ɡ) ⎩⎪⎨⎪⎧ 挣揣.(chuài )怀揣.(chuāi )揣.测(chuǎi ) ⎩⎨⎧ 吞咽.(yàn )呜咽.(yè)咽.喉(yān )⎩⎨⎧ 曲.牌(qǔ)曲折(qū) ⎩⎨⎧ 闷.杀人(mèn )闷.热(mēn ) ⎩⎨⎧ 狼藉.(jí) 慰藉.(jiè) ⎩⎨⎧ 煞.费苦心(shà)煞.风景(shā) ⎩⎨⎧ 吁.气(xū)呼吁.(yù) ⎩⎨⎧荫.庇(yìn )荫.蔽(yīn ) 二、写字形| 奥妙无穷方块字云霄. 揾.拭 凄.凄惶.惶 厮.守 嘶.鸣 斜晖.淡烟暮霭.三、辨词语| 送你一双慧眼安排 安置 安顿1.杯盘狼藉: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
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
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劳燕分飞:劳,伯劳。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
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和利益。
5.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王实甫,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艺伎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魄文人。
高中语文必修课件长亭送别
忠贞观念在《长亭送别》中体现
忠诚于国家
作品中人物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和责任感,即使在个人情感与国 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也坚定地选
择维护国家利益。
忠诚于家庭
人物对家庭的忠诚和责任感体现 在对家人的关爱和付出上,即使 在面临分离和困境时,也不忘家
庭的责任和担当。
忠诚于友情
作品中展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 谊和相互扶持的精神,体现了对
06 互动环节:课堂 活动与讨论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 一个角色,如张生、 崔莺莺等,进行分角 色朗读。
可以配合背景音乐、 道具等,增加表演效 果,营造氛围。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 把握角色的情感变化 ,体会人物内心的世 界。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长亭送别》中表达 的爱情观、忠贞观等价值观。
对挑选出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探讨 其表达效果和语言特点。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 价值体现
爱情观念在《长亭送别》中体现
真挚情感
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行动,展现 了爱情的深厚和真挚,表达了作
者对纯真爱情的赞美。
相互扶持
在艰难时刻,人物间相互扶持、共 同面对困难,体现了爱情中的责任 与担当。
忠贞不渝
人物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面临 分离和困境,也始终坚守对彼此的 承诺和感情。
人物关系
探讨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以及这些关系对情节发 展的影响。物形象,如语言、 动作、心理描写等。
优美语句欣赏与解读
优美语句列举
语句与主题关系
挑选文本中的优美语句进行列举和分 类。
分析这些优美语句与文本主题之间的 关系,以及它们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语句赏析
典型环境描绘技巧分析
01 02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阅读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1.“今日送张生赴京”,交代事情的缘起,“安排下筵席”,给人以的气氛;而“旦、末、红”上场,却带来了的气息。
气氛由到,形成了巨大的,激起了读者的欣赏兴趣。
解析:考查对文段的整体理解。
答案:喜庆悲切喜悲反差2.“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中的“悲欢聚散”是偏义复词,偏重在什么词语上?这为本折戏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解析:考查词义理解。
依剧情可知。
答案:悲;散。
悲凉。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中的词句。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由文字注释可知。
答案:范仲淹苏幕遮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抓住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渲染了的气氛。
生动地衬托出莺莺的之情。
解析:考查对曲句的理解。
答案:深秋寥落萧瑟、悲凉离人伤感3.最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形象传神地展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之情,感人至深。
解析:考查修辞方法。
设问、夸张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此时当是“悲愁”。
答案:设问、夸张悲愁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
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1.莺莺的叮咛,主要针对前文崔母说的“驳落呵,休来见我”,而表达了对张生的和对母亲的果断。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高一语文教学是高三复习的基础,唯有夯实阅读积累之基础方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考试复习《长亭送别》同步练习1.字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筵席( ) ②斜晖( ) ③玉骢( )④迍迍( ) ⑤金钏( ) ⑥笑靥( )⑦揾泪( ) ⑧余荫( ) ⑨谂知( )⑩罗帏( ) 口占( ) 谨赓( )痴情( ) 弃掷( ) 香衾( )(2)给多音字注音①②③ ④⑤ ⑥2.辨形组词(1)谂 /稔 /捻(2)醅 /掊 /涪(3)倩 /腈(4)宵 /霄3.词语释义(1)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填空(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2)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
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__。
《长亭送别》阅读练习1
《长亭送别》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1.“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从古人炼字的角度对该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感情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把情以形象化语言表达出来才具体可感。
试指出【滚绣球】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莺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煞】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和【端正好】有何不同?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与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课件·长亭送别 (共10张PPT)
长 亭 送 别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整体感知课文。 2.提高诵读能力,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中领会文章的语言美。
读一读
想一想
1.《长亭送别》节选自什么作品? (王实甫的《西厢记》) 2.文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谁? 他们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张珙 末 崔莺莺 旦)
2.这首曲子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什么特点? 表达了什么情感?幻灯片 11
意象:碧云 黄花 西风 北雁
特点:色彩斑斓、壮阔
情感:忧愁、伤感
情 景 交 融
借 景 抒 情
3.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 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 染 泪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2.这首曲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 用凄凉的暮秋景色引出莺莺的离愁别绪。 夸 张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写出莺莺 身心的交瘁。
小 结
将 永 远 散 发 迷 人 的 艺 术 魅 力 。 它 处 处 给 人 以 深 沉 的 美 感 , 是 一 支 撩 人 心 弦 的 离 歌 。
是 一 幅 浓 郁 的 水 墨 画 ,
写一写
把 此 曲 改 写 成 散 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
云,地上到处都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
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队飞向南方。百草 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
纷离枝,坠落于地。
赏析【滚绣球】
读一读 听一听 品一品
1.这首曲子用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意象: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感情:恨 怨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长亭送别(1)
长亭送别(王实甫)(1)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X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X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X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X的手法表现了X莺莺因X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第59篇 《长亭送别》王实甫【解析稿】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
新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全攻略(全国通用)第59篇《长亭送别》王实甫一、知识关(一)挖空练习长亭送别王实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谁..()紧,北雁南飞。
晓来..()地,西风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附:基础知识挖空练习答案长亭送别王实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黄叶)地,西风..(早晨)谁..(秋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全文翻译【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二、默写关(一)易错字写3遍雁染离1.《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以深秋时节的寥落萧瑟的景物,真切地衬托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痛苦之情,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的句子是“(),(),(),()”。
2.在《西厢记》曲文中有“(),()”的唱词,这实际上是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3.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4.《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5.《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参考答案】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2.碧云天,黄花地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三、阅读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以下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大全 长亭送别素材
长亭送别《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第一部分:赴长亭路上(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筳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道?【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
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
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
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啊!(旦唱)(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长亭送别专题12020.031,[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3,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
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
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4,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相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生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5,赏析下面这首元曲,并做后面的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①。
望西都②,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注释:①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为表(在潼关外),华山为里(在潼关内),中间是通往潼关的道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历史上军事要塞。
②西都:即长安,位于潼关以西。
曾有两周、秦、西汉至隋、唐等十个王朝在此建都。
汉代以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市)为西都,也叫西京。
(1)对这首元曲的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峰峦如聚”中一个“聚”字,不仅形象化地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B.“波涛如怒”中一个“怒”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和感情。
C.“意踌躇”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总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
D.“伤心秦汉经行处”中的“经行处”,是作者经过的地方。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是什么地方。
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
这些都涂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B.“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作者直写主观感受,是全曲的点题之词。
C.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真实地揭露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但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一种无力的呻吟。
D.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6,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破题儿(开始,起头)弃掷(遗弃)靥儿(笑脸)B、揾做(用手指按)煞强如(远胜过)谂知(深切体会,深知)口占一绝(即兴作诗)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赓续(继续)玉醅(美酒)泠泠(清淡)D、栖迟(留恋)只索(只好)余荫(多余的荫凉)推壶(假装整理)7,阅读[端正好],完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2.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3.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8,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以下各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9,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弃掷斜晖挺身举案齐眉B、揩拭青霄狼藉蝇头微利C、暮蔼蜗角胸臆萧瑟凄冷D、厮守把盏扶持喁喁私语10,读下面两首元曲《惜别》,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贯云石)惜别其一玉人泣别声渐杳,无语伤怀抱。
寂寞武陵源①,细雨连芳草,都被他带将春去了。
其二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②。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注释:①武陵源:指桃花源。
②真传示:真消息。
(1)比较长亭上崔张的送别和“其一”中的泣别,二者气氛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的陈述,符合原曲“寂寞武陵源”意思的一项是( )A.此一别当避入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孤寂地在相思中走完余生。
B.此一别纵然是进入桃花源胜境也了无情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都已被心上人带去了。
C.此一别就是在桃花源也全无生趣,因为桃花、春雨、芳草的春意都被心上人带走了。
D.此一别孤独的心即使逃进桃花源,也难耐风吹桃花、雨打芳草春意逝去的触景伤情。
(3)下面各句,在表达感情深厚上与“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所用艺术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正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C.伯劳东去燕丁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D.遍人问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4)下面对两首《惜别》的说法,不符合原作的一项是( )A.两首曲都是以男主人公角度写离情别恨的作品。
B.想像和夸张在两首曲中感情表达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C.“其一”中寂寞的荒郊,扰人的细雨同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环境,为想像和抒情作了准备。
D.“其二”连用两个否定句为自己辩白,“修书”是想念,“才思”是思念,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11,《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夫人催着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的催促不满。
C、张生下决心“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莺莺怕他得中后“停妻再娶妻”。
D、老夫人看重门第、功名、莺莺看重爱情、婚姻。
1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13,选择使用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空 ( )(1)虽然眼底人千里,且__生前酒一杯。
(2)恨不倩疏林____住斜晖。
(3)遥望见十里长亭,___了玉肌。
(4)晓来谁____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干留瘦染B.尽挂减染C.饮留消点D.尽挂消点14,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