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球运动现象,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首先,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和地理意义。
2.接着,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和观察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地球运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
理解昼夜交替、地方时、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月星辰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这些天体的运动与地球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地球运动的课题。
1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三、说教学重难点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2.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说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球的运动》在地理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基础。
本课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涉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
(1)作用与地位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揭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运动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概念、轨道、周期、速度等。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生活、生产、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认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来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而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种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
接着,我们会详细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影响。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决定了地球上的日出日落现象。
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
此外,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因为自转,地球在赤道地区略微膨胀,而在两极略微扁平。
然后,我们将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速度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在轨道上靠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这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远日点,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此外,我们还会讲解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
这个倾斜角导致了季节性的日照时间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至和冬至。
在夏至日,北半球会经历最长的白昼和最短的黑夜;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在说课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引入一些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地球仪和光源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不同季节日照时间的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最后,我们将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习惯、甚至是文化节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说课稿我今天要说的《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第三节地球运动。
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及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是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是高考命题中的常见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理论基础,理论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自传产生的角速度、线速度(3)能够正确绘制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理解昼夜交替的意义,理解晨昏线(圈),并能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
理解地理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各国的实用计时方法,理解北京时间。
(4)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5)地方时、时区、区时的了解及时间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各种图形,从中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运用,从而发散思维,并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图创设问题提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教学重点:了解地球的自转特点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意义,教学难点: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对不同形式光照图的判读。
二说学情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很多东西需要老师仔细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意识较差。
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地理这门学科,由于中考不考,他们学的就差基础薄弱,而到了高中阶段地理又难,导致我们的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极不浓厚。
三说教法及学法1.重PPT辅助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2、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第一课时1
3.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措施包括:
1.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更多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3.网络资源:引入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实验器材:如小球、光源等,用于模拟地球运动实验。
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2.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果;3.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确保字迹工整、图表规范,便于学生阅读;
3.在适当的位置留白,方便补充和修改;
4.结合讲解进度逐步呈现板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学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模拟图、实际观测到的地理现象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运动的奇妙;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活实例: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激励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2.地理现象的原理讲解可能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3.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地球运动》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的特点,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等。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对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面的内容的铺垫。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地球运动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在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无法将文字知识想象出对应的空间立体画面,这就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立体的教具,帮助学生加强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地球运动的速度。
五、说教法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创设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出疑问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示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示意》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有详细的讲解。
本说课稿着重介绍了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中关于地球自转的内容,通过示意图的解读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示意图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准备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及教辅资料;2.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3.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示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它对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简要的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0分钟)使用PPT展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通过讲解,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3. 特点和影响(15分钟)教师利用示意图和生动的语言,详细阐述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解释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速度对经度的影响以及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规律。
4. 深化理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时区?为什么天空中的星星会移动?如何解释赤道上的日照时间一年四季基本相同?”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将地球自转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现在身处南半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昼夜变化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解释。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个运动共同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以及地球的气候分布。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意味着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自转的周期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的更替,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风向。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这就导致了温度的变化,形成了昼夜温差。
接下来,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迹近似于一个椭圆,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大约是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约为23.5度,这个倾斜角度是造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不同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倾斜朝向太阳,因此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而在冬季,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
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分布。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作用,地球表面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候寒冷。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最后,地球的运动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例如,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产生的。
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而月食则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与许多自然现象息息相关。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
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
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二、教材分析:本节(第一课时)教材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又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主要有: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三、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黄赤交角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地球的运动)
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球运动”为主题展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宇宙与地球的关系 ,这给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后面的大气运动及地理环境分析的知识点学习,而且本节内容一直被划为高考的重要考点,同时它也是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一,所以本节内容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地球运动基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图解分析,地球运动所导致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2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3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任何地理现象变化都是有联系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永于探索的精神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地球运动的知识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较为缺乏理性的认识,但本节的知识实用性强,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进行有效学习。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5.定期初和期末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3)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仪和地图,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4.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较为陌生,操作能力有限。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地球运动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式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说课人:李少春亲爱的同行,领导们: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第4、5、6节的综合概述,以第4节为主,结合第5、6节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环节和一般特点,使学生掌握并理解自转的真正含义。
从本课开始,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
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
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
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这一内容中,讲授的是地球的自转的概念,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说明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三、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2.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理清教学思路,以哥白尼的理论为依据,结合实际用“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使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规律。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1 教材背景《地球的运动》是湖南省教育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本章内容属于地理必修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地球与季节、地球坐标以及地球日常变化的关系。
1.2 教材结构本章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包括:1.地球的自转运动: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包括自转轴、自转周期、自转倾斜角度等。
2.地球的公转运动: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规律等。
3.地球的坐标系:介绍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以及经纬度等。
4.季节变化的原因:介绍了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基本概念、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倾斜角度。
2.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规律。
3.理解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及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4.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包括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规律。
2.能够解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相关问题。
3.能够绘制地球坐标系图,并进行基本的经纬度计算和定位。
4.能够分析季节变化的原因并做出合理解释。
2.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心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2.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经纬度。
3.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坐标系图的绘制和经纬度的计算。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关系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学情分析4.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3.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地球仪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实际案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主次、层次和关联性。
3.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学生在实践操作地球仪时,可能出现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
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2、说教学目标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
其作用特点(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
2、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说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5、说教学过程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
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
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
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
(15分钟)(2) 地方时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用xx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
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
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
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
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
(20分钟)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地方时:定义和计算教学实例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解决实例的问题区时定义和计算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
(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6、板书设计成因昼夜交替晨昏线(圈)太阳日地球自转地方时:定义和计算时区和区时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区时的计算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