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
(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主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时期)
2、世袭制(夏启开始)
3、分封制(西周开始)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②康熙、雍正、
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四)、重大改革与变法:
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C.建立县制。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三长制;经济: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与变法革新的事件: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78年开始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等。(思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不成功,哪些改变了社会性质,哪些没有等等)
(五)、六个清明治世:
1、西汉——文景之治(文帝,景帝)
2、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
3、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4、唐朝——武周政治(武则天)
5、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
6、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六个时期的共同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
形成的一些共同原因——君主的开明;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开明的政策(如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
(六)、重大战争:
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蚩尤部落)
2、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
3、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BC207年,项羽——秦,“破釜沉舟”)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清朝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巩固统一的战争:(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等)
5、明清抵抗击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等等
(七)、评价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等。(要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
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古代经济史线索
(一)古代重大经济决策和调整:
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变革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
3.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元朝: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通两段新运河,开辟海运。
7.明朝:引入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作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出现康乾盛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业不断增加。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如在纺织业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