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要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2、商朝:内外服制、甲骨文(占卜)——最能反映商朝的社会生活3、西周: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目的:拱卫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制: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前代帝王的后代封国:齐鲁燕卫晋宋权利:周王将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诸侯王义务:①服从周王的政令②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③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作用: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使西周成为当时的强国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王室通过分封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缺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宗法制度: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小宗相对而言。

作用:①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把国和家相结合,防止了内部的纠纷,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诸侯间竞争激烈,各国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秦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

3、秦朝:BC221年灭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全总揽于手。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军务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监察百官。

③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郡县两级长官均由皇帝任命。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④制定秦律:轻罪重刑。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简要概述。

政治大事:1. 奠定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汉朝的崛起(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朝,开创了长达400年的汉朝时代,这个时期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 唐朝的繁荣(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北宋的兴盛(960-1127年):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繁荣,科技进步,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5. 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朝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结束,明朝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经济大事:1. 农业革命(公元前5000年):中国采取了农耕经济,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渐兴盛。

2.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统一了货币,并采取措施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3. 维新政策(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开放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商业发展。

4. 瓷器的发明(公元前16世纪):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发明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成为中国的一大特色产业。

5. 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前130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大事:1. 诗经的编纂(公元前6世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开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件事情,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

中国古代历史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经济政治特征[政治]秦汉:夏--王位世袭制,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中央集权制(置中朝、设刺史、推恩令)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两宋:“权、钱、兵”加强中央集权,二府三司制元明清:元--一省制(中书),明-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清-军机处[经济]秦汉:1.耒、耜、石、骨刀耕火种;2.井田制;3.青瓷的出现4.耧车(播种工具)5.水利鼓风冶铁工具魏晋南北朝:1.铁农具(铁犁),牛耕,精耕细作;2.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3.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4.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瓦解,租佃方式产生;5.经济中心南移;6.钢铁冶炼的冶炼;7. 白瓷的出现;8.政策:重农抑商9.翻车(灌溉工具)隋唐:1曲辕犁(传统犁耕基本定型);2.唐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3.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南青北白)4.通、丝绸之路;5.柜坊(最早银行雏形)、飞钱两宋:1.南宋时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2棉织业出现;3青花瓷、“瓷都”景德镇;4最早的纸币出现(交子);5集镇、夜市兴盛元明清:1元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2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3明中后私营才占手工业主导地位;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4白银为主要货币;5闭关锁国;6资本主义萌芽(标志)[对外]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对外交往活跃。

两宋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元明清闭关锁国工业革命之前,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特征: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工业革命时期:1.政治环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基础:圈地运动为资本家积累了原始资本,解放了劳动力工业革命结束时:1.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2.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经济文化
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 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世卿世禄)
(2014年广东卷)12.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
中,宗字作“
可能表示( A. 祖先牌位 )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B. 皇帝宝座
A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Hale Waihona Puke 宗(本义):宗庙,祖庙 宗,尊祖庙也。 ——《说文》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2.商朝:
(1)王位世袭制: 基本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 征伐。 (3)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 具有神权色彩 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鸣”
经济逐步确立。
2 、手工业:官营、 私营和家庭手工 业 3、商业:私商,商 业都会、重农抑 商
2 、文艺:《诗经》、
法),初步确
立中央集权体 制
楚辞;
练一练
(2012广一模)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 大”。 (1)简述材料一中孟子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 景,并指出该思想的历史影响。(8分)
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 封建社会中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等原则的形成。
(2)民间的修“家谱”、“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重视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 制的历史遗存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a.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 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b.但是过分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 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 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学历史必备)先秦时期(王制时代/青铜时代)★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商(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经济:刀耕火种,青铜器(作为权力、礼制的象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出现牛耕、铁器, 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后期:孔子仁,老子道。

封建社会(战国至1840年/铁器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经济: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秦)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垄作法。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土地兼并。

科技文化:百家争鸣;《诗经》楚辞《风骚》;出现火药、“司南”。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民间手工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艰难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统一货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政治: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西汉时井渠法传入西域;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加重工商税收、抑制富商大贾。

文化:太学;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纸质地图;汉赋;秦汉绘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典雅(类似印象画派)。

对外关系: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25年—220年)经济:出现一人一牛耕作方法;冶铁技术提高:煤为原料、水力鼓风;实行盐铁征税制,允许民间经营盐铁,笼络豪强地主;“市”有固定区域(时间、空间限制)。

文化科技: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楷书始于东汉;河南洛阳《夫妇宴饮图》充满生活气息。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二、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三、古代中华文明坎坷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五、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海禁【教学精心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工作】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八、明清(前期)总的特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败(-年)(一)强化君主专制1.明朝:①年明太祖废为中书省和丞相,六部轻易对皇帝负责管理,丞相制度的废止并使君主专制达至代莱高度;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宣布奠定,内阁就是为皇帝提供更多顾问的内侍机构,对皇权无力制约促进作用。

2.清朝:①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负责奏章票拟;②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务,以制约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集权于皇帝;③雍正帝设军机处,由亲信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由皇帝决策,军机处行文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1. 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由大禹建立。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文化以卜辞和祭祀为主要内容。

2. 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由汤建立。

商朝的政治制度以王权中心的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文化以金文和祭祀为主要特点。

3. 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建立。

周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 - 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内,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

文化上,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兴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文化以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为特点。

6. 汉朝建立(公元前202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封建王朝,由刘邦建立。

汉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发展了文学、艺术和科技。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国家分裂成多个王朝。

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和贸易也进一步繁荣。

文化上,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8. 隋朝建立(581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杨坚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产业,文化上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精选】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精选】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要点提示]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

夏、商、西周、春秋是奴隶制经济形成、发展和瓦解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出现于战国,经过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知识回顾]一、先秦经济先秦经济是指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原始社会:(不列入考试范围)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①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五谷”。

②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农具。

③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畜牧业: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

手工业: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漆器,其中青铜铸造是主要代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业、交通和城市:商人源于商朝,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商周时,道路沿途没有旅舍,进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原因:①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表现:①农业:a.铁农具和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

B.水利灌溉工程大力推动农业发展。

C.私田出现,产生了新的剥削方式。

②手工业:a.冶铁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青铜铸造、漆工艺,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得到发展。

③商业和城市:商业发达。

封建城市兴起。

二、封建经济的发展。

1.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不列入考试范围)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①均田制②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a.江南农业的开发: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等政策;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国古代史—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

【合作探究】: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 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1)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 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 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 朝”。) (2)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选官用官制度
(一)、秦的统一
1、灭六国实现统一
韩赵魏楚燕齐
2、巩固统一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内容: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特点: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平岭南,开灵渠,设三郡;击匈奴,收 河套,修长城和“直道”;西南夷,开 “五尺道” “焚书坑儒”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述 (1)含义: 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 两个概念。 ◆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 个人专断独裁。 ◆ 中央集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 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血缘关系 奴隶社会
官员产生及 世袭、封地 权利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 直属中央 方独立性 职责范围 趋势: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 统治权 行政管理权 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历史作用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强和国家的统一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8、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前期为主) 1、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效组织) 民族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
(例如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开创性、 深远)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中国史丨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汇总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

高中政治历史各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时期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中政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等几个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由氏族土地公有发展为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西周井田制最为典型)。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战国得到确立;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的范蠡被后世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始创王位世袭制;商朝奴隶制中央、地方国家机构趋于完备。

2、西周创立宗法制,是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3、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带有血缘宗族和神权色彩。

1、春秋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促进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1、思想:周礼是儒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2、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3、科学:中国为世界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国家。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系统的自然数数字。

1、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传统文化体系奠基;孔、孟、荀使儒家成蔚然大宗。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要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形成1.‎原始农业阶‎段:(1)‎刀耕火种阶‎段:生产工‎具为石斧、‎石锛;用火‎焚烧;土地‎只播种一两‎年,再更换‎土地耕种(‎2)“石器‎锄耕”阶段‎:用耒耜松‎土,提高挖‎土效率;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因‎其比较贵重‎,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始‎有小件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牛耕逐步‎推广。

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日‎臻成熟。

‎2.隋唐时‎期:(1)‎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2)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普遍采‎用。

(3)‎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3.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1)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2‎)江南精耕‎细作技术更‎为成熟。

(‎3)稲麦复‎种制推广(‎4)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

4.‎明清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

(1)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长江流‎域发展一年‎两熟制。

(‎2)大量新‎品种培育出‎来。

(3)‎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施‎肥技术发展‎。

(6)套‎耕出现。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赐‎诸侯,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1)封‎建国家所有‎制。

(2)‎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末期: 禅让制 2、夏朝:世袭制 3、西周:分封制 4、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战国:韩非(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 韩非(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 (2)秦朝:(秦始皇的措施) 秦始皇的措施) (汉武帝的措施) (3)汉朝: 汉武帝的措施)
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1、奴隶社会:管仲改革 、奴隶社会: 2、促进社会性质变化的:商鞅变法 、促进社会性质变化的: 3、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的: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
文字变迁: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文字变迁: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结合史实说明我国民族大融合实现的主要途径
1、长期交往是民族融合的根本原因 2、生产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如:春秋争霸战争、江 南地区开发。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通过与汉人的接触,慢 慢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 3、政治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4、联姻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5、民族迁徙:五胡内迁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
主要政权的更替
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年 奴隶社会 商:前1600年 年 西周: 西周:前1046年 年 春秋: 春秋:前770——前476年 分裂割据 前 年 封建社会 战国:前475——前221年 时期 战国: 前 年 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秦朝: 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前221年) 年 西汉: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西汉: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前 202年 年 东汉: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 除西晋完成短暂的统一外, 除西晋完成短暂的统一外,但民族融合 在加速

高考历史助力优质资料《中国古代史各阶段阶段特征及经济政治文化概况》

高考历史助力优质资料《中国古代史各阶段阶段特征及经济政治文化概况》

①冶铸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高炉炼铁、炒钢技术;水排(东汉
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②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称为“丝国”。
③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 (1)“市”的形成和发展
汉代:城市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 9 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市、坊界限分明
政 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治 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经 农业 济
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 16 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夏、商、西周(前 2070~前 771)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国家产生和完善
政治 1.王位继承:世袭、“家天下”
2.西周分封制
3.西周宗法制
经济 1.土地制度:国有(井田制)
2.农业: 生产工具(仍以耒耜为主要农具)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
3.手工业:“工商食官”、青铜业繁荣、冶铁业(西周晚期)、瓷器(商朝)、丝织
4
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
从分裂割据、若干个民族 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 一
一、宋朝(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6)
(一)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中 央 官 制:削
特点及其评价
相权
(1)重文轻武、文人
治国。
有效地巩固了统一,
但造成军队战斗力的
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

中国政治经济史

中国政治经济史

中国政治经济史
中国政治经济史是指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演变。

这涉及了从古代至今的几千年时间段,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来研究。

古代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古代文
明时期,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封
建制度为基础,农业经济为主导,国家政权以王权为核心。

帝制时期:这个时期从秦朝开始,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

政治上,中国通过集权的方式统一全国,建立了一套专制的政治体系。

经济上,农业经济依然是主导,但也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如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

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历经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中华
民国的建立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经济上出现了工业化和现代
化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代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力量。

执政通过改革开放,带动
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推动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改革。

中国也积
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一带一路倡议等领域扩大了对外合作。

中国政治经济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古代至今
的各个时期和阶段。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中国政治经济的演变一直
在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和未来。

中国古代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国古代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就是加强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极力削弱宗室、地方和宰相的权力。

一、汉朝削弱宗室(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刺史制度(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秦无异,封国分王国、侯国,侯国受所在郡监督。

同姓封王。

(三)推恩令,酎金夺爵众建诸侯少其力。

二、宋朝对地方权力的制约(一)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2、禁军统领一分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执掌统兵权,另设枢密院执掌调兵权,长官为文官。

3、实行更驻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军的将领不换。

4、地方精壮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二)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在地方设知州,还设通判监督知州。

(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路一级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

三、隋唐宋明清制约相权,巩固皇权(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二)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设立枢密使分军权,宰相枢密使合称二府,设三司使分财权。

(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权力越来越大。

清朝,康熙设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雍正设军机处,内阁成了虚衔。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一、小农经济含义: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小农经济在中国占据主导位置。

二、重农抑商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

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力了。

三、海禁政策中国古代一直很开放,到明清开始闭关锁国。

越强大越开放,越落后越封闭。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思想流变一、先秦诸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百家争鸣。

(一)春秋时期,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孔子。

老子,道家创始人。

道家不是道教主要思想:1、辩证法2、无为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的教育有教无类3、整理五经(二)战国时期,主要有儒、墨、道、法四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1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课件01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中考链接
(2021·济南)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
B 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二、中国古代经济
农业
历代发展 农业的措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4)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5)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修建水利设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完成统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了大一 统局面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辽、宋夏、宋金并立;回族形成;经济重心南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皇权加强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康乾盛世;资 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政策
基本规律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 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逐渐转移的。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往往是在国家 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如魏 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 金对峙时期等)。 (3)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临安,对江南地 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1、改革(商鞅变法)认识:改革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工具的进步(农具:曲辕犁)认识:技术的革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江堰)。

4、政府政策的支持(文景帝注重农业生产,以农为本)。

商业变化:交易媒介:金属货币纸币与金属货币并行
交易场所:城市乡镇
对外贸易政策:海外贸易频繁逐渐闭关锁国
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一、知识体系二、知识梳理(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三)、主要政治制度:1、禅让制(原始时期)2、世袭制(夏启开始)3、分封制(西周开始)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

(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

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

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②康熙、雍正、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如秦朝暴政。

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

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如明清时期。

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四)、重大改革与变法: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三长制;经济: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与变法革新的事件: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78年开始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等。

(思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不成功,哪些改变了社会性质,哪些没有等等)(五)、六个清明治世:1、西汉——文景之治(文帝,景帝)2、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3、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4、唐朝——武周政治(武则天)5、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6、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六个时期的共同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

形成的一些共同原因——君主的开明;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开明的政策(如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六)、重大战争: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蚩尤部落)2、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3、以少胜多的战例:巨鹿之战(BC207年,项羽——秦,“破釜沉舟”)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4、清朝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巩固统一的战争:(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等)5、明清抵抗击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等等(七)、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等。

(要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古代经济史线索(一)古代重大经济决策和调整: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变革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

3.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5.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元朝: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通两段新运河,开辟海运。

7.明朝:引入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作物。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出现康乾盛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业不断增加。

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

如在纺织业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

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①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训练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A.灵渠B.江南河C.秦渠D.都江堰2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D)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③④3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评,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交子②秦半两钱③五铢钱( D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4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南方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来源:中教网]5新疆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是在( B )A、西汉和唐朝B、西汉和元朝C、西汉和清朝D、东汉和元朝6迁都是国家大事,必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上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迁都的帝王是( C )A盘庚B周平王C北魏孝文帝D明成祖7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D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8.清朝大兴“文字狱”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都是(B)。

A镇压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摧残古代文化D压制知识分子9.丞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丞相制度存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明朝B、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明朝C、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清朝D、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清朝10.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②设立军机处③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士⑤迁都北京⑥废除削藩政策( C )A.②④⑤⑥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③⑥11.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 )A、厂卫特务机构B、三司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12.以下对科举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A、创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朝,废除于戊戌变法期间B、创立于汉代,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C、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D、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宋元,废除于新中国成立后A.王朝的振兴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帝国的彷徨1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权,统治者设立了一些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