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免费文档】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反射波时距曲线
t OR RS O*S
V1
V1
4h2 X 2 V1
当炮检距X=0时, t0=2h/V1,是炮点 之下垂直反射波旳 走时。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连续介质中波旳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p sin (z)
v(z)
定义视速度旳倒数为视慢度,它就是射线参数p.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室内数据处理;
地震地质解释;
‥ ‥等。
地震反射波勘探旳基本原理
在地表附近激发旳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不同介 质(地层)分界面产生向上旳反射波,检测、统 计地下地层界面反射波引起旳地面振动,能够解 释推断地下界面旳埋藏深度,地层介质旳地震波 传播速度、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等。
最简朴旳是根据反射波到达地面旳时间计算地下
如右图 所示,从激发点O 发出旳入射波 到达绕射点A,然后以绕射波形式到达地 面旳任意观察点D,显然,波旳旅行时是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入射波旅行OA
所需旳时间,另一部分是绕射波经过AD 旳 传播时间。
OA AD l2 h2 (x d )2 h2
t
v
v
屡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本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如在水域开展调查时旳水底 界面、浅层基岩面等),往往能够产生屡次反射波。屡次 反射波可分为全程屡次波和层间屡次波等,在地震统计上 出现得最多、也比较轻易辨认旳是全程屡次反射波。
动校正速度选用旳影响
有速度误差,则经过动校正后,还有剩余时差
对速度精度旳要求:
1、叠加次数越高,接受间隔越大,通放带越 窄,对动校正速度要求越高;
2、界面越深旳反射波,速度误差旳影响越小; 3、伴随道间距旳增长,由速度误差引起旳叠

岩溶地震勘探方法简写

岩溶地震勘探方法简写

岩溶地震勘探方法简写1.1 浅层反射波法反射波法勘探是利用地震反射信号,获取对地下介质分布情况认识的方法。

由于地震波在界面反射时会出现波型转换,为便于分析和处理记录剖面,在浅部往往采用P 波或SH 波反射法。

反射波法是建立在弹性各异的层状介质模型基础之上,借助于观测和研究在近地表激发后,从地下各波阻抗分界面上反射回地表的反射波,以调查地下地质构造、断层、沉积环境和岩性等。

当然,产生反射的反射界面通常较为平整、较为规则和相对于波长有一定延展长度的。

反射波法工作原理见图1。

从目前来说,二维、三维(多次覆盖)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是在油气、煤炭等沉积矿藏和工程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地球物理方法。

工程地震勘探的目的层一般较浅,要探测的地下地质体(溶洞或断层)的尺度一般较小,勘察的对象多为土质地基或较软的岩层.因此,野外数据采集的关键是要获得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的地震资料.为了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工作中常采用小道距、小偏移、小排列、小采样、小能量激发和高频检波器、高宽频带记录的数据采集方法.应采用具有高抗干扰能力、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测试仪器,以获取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图1 反射波法工作原理图1.2 折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以基岩与上覆地层存在波速正差异为前提。

观测系统根据探测任务与具体地质情况,工作中采用了追逐相遇观测系统。

该观测系统能够重复连续观测地下基岩界面。

在实施观测的过程中采用等排列长度,等道间距与不等偏移距。

偏移距大小视基岩的埋深与基岩上覆介质速度以及是否为相遇还是追逐观测和监视记录上出现的直达波道数来确定,见图2。

折射波法在勾绘基岩起伏界面的同时,还能区分基岩中的不同速度段,确定断层精确位置与埋深、破碎带宽度,还能确定破碎带波速大小,从而了解其破碎程度-破碎程度往往决定着含水及导水程度。

但折射波法只能反映基岩面附近的情况,对深部情况无法反映或反映不佳,这是其缺点。

1.3 瑞雷波法瑞雷波法是利用瑞雷波在分层介质中传播时的频散特性,以及传播速度与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相关性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t0=2h/V1,是炮点之 下垂直反射波的走
时。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连续介质中波的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p sin (z)
v(z)
• 定义视速度的倒数为视慢度,它就是射线参数
p.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取连续介质中的一个微元, 记射线某一小段为ds,其垂 直长度为dz,水平长度为dx。 有
X V3
2h2 V2
c os 2
2h1 V1
c os1
X V3
t02
折射波方法的特点
探测能力(低速层、高速层) 断层的影响 梯度层的影响
倾斜折射界面的折射波理论时距曲线
t O1M PO2 MP
V1
V2
hu hd O1Q (hu hd )tgi
V1 cosi
V2
X cos hu hd cosi
V2
V1
sin i V1 V2
下倾接收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tu
X
cos
V2
hu hd V1
cos i
X V1
sin(i
)
tou
tou
2hu V1
cos i
hd hu x sin
上倾接收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td
X
cos
V2
hu hd V1
cos i
X V1
sin(i
)
tod
tod
2hd V1
cos i
V1 V2
cos ic
V22 V12 V2
•折射波的形成
穿透时间
t0
2H cos ic V1
穿透速度
U V1 V1V2
cos ic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

V2
V1
sin i V1 V2
下倾接收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tu
X
cos
V2
hu hd V1
cos i
X V1
sin(i
)
tou
tou
2hu V1
cos i
hd hu x sin
上倾接收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td
X
cos
V2
hu hd V1
cos i
X V1
sin(i
)
tod
tod
2hd V1
cos i
取连续介质中的一个微元,记 射线某一小段为ds,其垂直长 度为dz,水平长度为dx。有
dx dztg (z) dz sin (z) dz pv(z)
1 sin2 (z)
1 p2v2(z)
ds
dz
dz
dt
v(z) v(z) cos (z) 1 p2v2 (z)
在早期,地震勘探采用光点和模拟磁带地震仪 采集数据,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地区寻找构 造圈闭,仅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就可以胜任。
近期的地震勘探技术
1970年代以后,石油勘探面临的任务是复杂地表和/或 复杂构造探区,以及各种复杂油气藏(如地层、岩性 油藏),运动学理论无法正确解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 波场,更无法根据时间场预测地层岩性特征,这就需 要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与此相适应,野外数字 记录和室内数字处理技术的推广也为地震波动力学信 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V1 V2
cos ic
V22 V12 V2
折射波的形成
穿透时间
t0
2H cos ic V1
穿透速度
U V1 V1V2
cos ic

地震勘探(一)

地震勘探(一)

一、反射波法 反射波法研究的是波在不同弹性介质分界面上按一 定规律产生反射的原理。 定规律产生反射的原理。 二、折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研究在速度分界面(波在这个界面以下 折射波法是研究在速度分界面( 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波在其上面地层中的传播速度) 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波在其上面地层中的传播速度) 上滑行波引起的振动。 上滑行波引起的振动。 三、透射波法 透射波法是观测和研究通过某种岩层的直达穿透波。 透射波法是观测和研究通过某种岩层的直达穿透波。
0.2 1.63
0.25 1.73
0.3 1.87
0.4 2.45
0.5

面波 面波又分为瑞雷面波和勒夫面波。 面波又分为瑞雷面波和勒夫面波。 瑞雷面波: 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沿自由界面传播的 波,它的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但在水平方向衰减 它的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 很慢。具有低频、低速、强振幅的特点。 很慢。具有低频、低速、强振幅的特点。 勒夫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层介质 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界面的 在低速带顶、 波动,其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波动,其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这种波 就叫勒夫面波,它实际上时一种 波 就叫勒夫面波,它实际上时一种SH波。
应力与应变 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内力称为法向(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内力称为法向(正)应
表示。 力,用 σ 表示。 在弹性力学中把相切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 剪切应力, 表示。 剪切应力,用 τ 表示。 应变 弹性介质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体积 的变化叫做应变。 的变化叫做应变。
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变化( 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变化(膨 胀或压缩),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 胀或压缩),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用 θ ),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 表示 弹性介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 弹性介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 叫做剪切应变, 叫做剪切应变,用 eτ 表示 剪切应变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浅 层


勘 探
研究地质构造 勘探目的层面测定纵、横波传播速度
地层划分和风化层分带 测定弹性模量及应变指标 探测断层破碎带 测定坚硬岩石的抗压强度 探测地下洞穴(土洞、溶洞、墓穴) 估算岩石各向异性和程度 追索砂层及砂砾层中的潜水面 确定滑坡的厚度及结构 密实(辗实、夯实)度评价
调查地质资源 (矿产、天然建材、地下水源等) 地震小区划、砂土液化判定 桩基检测、地基、坝堤质量评价
定量算出孔隙度和裂隙度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确定地基土动力学参数和密度
图1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范围
三 、浅震的发展与展望 起源于自然地震观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震记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 设计成功观测地震仪器的国家。公元132年,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 就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当时在首都洛阳 已经能记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的地震,还能够测定发生地震的方向。但由 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妨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地震理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以及数学、力学和 弹性力学的发展,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证明了纵、横波的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做过试验,试图利用三个或 更多的机械式地震仪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后座力产生地震波)。 战后,地震波应用于工业就逐步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利用初至 折射波法曾找到了大量浅的盐丘;从30年代开始,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才开始 应用于找煤和寻找石油、天然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大量兴起,地震勘探才在土木工 程、矿山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其它工程地质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我国的浅震发展情况如下: 1.浅层折射法
50年代末试用,测定岩土波速。60年代末我国生产多道光点式轻便地震仪, 光点示波、打纸记录,手工作图进行资料解释 80年代使用信号增强型浅震仪,磁带,计算机,自动成图。 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情况,测定隐伏断层、破碎 带的位置,评价岩体质量和工程地质围岩分类等。 2.浅层反射法 折射法不足,发展浅反技术。 50~70年代,试验阶段,没有多少进展。 80年代发展迅速,地矿、铁道、水电、核工业各部门相继研究, 包括:震源研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以及处理软件的研制。 工作方法有:浅层纵波反射法,浅层横波反射法,反射—折射法联合应用 观测系统:共深度点水平叠加、共炮点接收、最佳窗口技术及最佳偏移距技术 3.透射波法 钻孔或坑道中进行,测定能量衰减规律 原位测定地层速度(纵波和横波速度) 圈定地层介质速度或能量异常带

地震勘探方法简述

地震勘探方法简述

339地震勘探方法简述李 佳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张翠翠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摘 要: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对地震勘探的两种方法过程的简述对地震反射波勘探和地震折射波勘探方法进行了一定小结。

关键词:地震反射波勘探;地震折射波勘探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近年来,应用天然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

1 地震方法1.1 地震反射波勘探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这一部分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潜水面变化、基岩以上现代沉积的岩性和厚度的变化等因素。

它们决定了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条件及资料处理中表层静校正的难度。

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是利用介质的弹性差异探测地下目标物的一种物探方法。

反射波法是在离震源较近的若干观测点上,测定地震波从震源到不同弹性的地层界面上反射后回到地面的旅行时间,测线不同位置上的法线反射时间的变化反映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从而达到划分地质层位或断层、采空区和岩溶等地质情况。

1.2 现场工作方法根据场地的条件及工作的重要性,作业区内应进行震源、检波器、观测系统等的试验工作。

在试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各类采集参数。

为提高分辨率多采用小药量的激发方法,这是因为从激发频谱上看,小药量能激发出比例较高的高频成份,有利于提高分辨率。

因此,工作的激发震源采用小炸药量爆炸激发,这样就可以确保在达到和超过需要的探测深度的情况下,提高震源的激发频率。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球物理方法:是根据根据地下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差异所引起在地表的某些物理现象(表现为异常的现象)的变化去判断地质构造或发现矿体的一种方法,包括地震、重力、磁力、电法、地热、放射性及地下地球物理测量等。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考古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激发地震波:地面产生一个振动接收地震波由源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接收由源点传播到个各检波点所需的时间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根据上述地震波到达各个检波器所需时间及地震波速度,可以重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下的构造信息就是由重建的路征得到的。

两类主要的路径:推断地层的构造形态。

一是首波(head waves)或折射波(refracted wave)路径,二是反射波(reflected wave)路径,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提取有用信息。

相应地有三个主要环节: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一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第二阶段室内资料处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初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内传播的速度等。

第三阶段地震资料解释: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当于什么地质层位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作出说明,并绘制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一个平面上采集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这种地震勘探方法称之为三维地震技术。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一种通过提高震源频率,高采样率和高覆盖次数等数据采集方法和相应的处理技术,达到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的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测定纵、横波传播速度
测定弹性模量及应变指标 测定坚硬岩石的抗压强度 估算岩石各向异性和程度 密实(辗实、夯实)度评价
调查地质资源 (矿产、天然建材、地下水源等)
地震小区划、砂土液化判定
定量算出孔隙度和裂隙度 测定场地卓越周期
桩基检测、地基、坝堤质量评价
确定地基土动力学参数和密度
图1 浅层地震勘探应用范围
地震理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以及数学、力学和 弹性力学的发展,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证明了纵、横波的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做过试验,试图利用三个或 更多的机械式地震仪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后座力产生地震波)。
战后,地震波应用于工业就逐步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利用初至 折射波法曾找到了大量浅的盐丘;从30年代开始,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才开始 应用于找煤和寻找石油、天然气;
西方:物探投资90%以上是地震,地震成了物探代名词 我国:地震是物探主要手段,论文最多,刊物最多,数字处理发展最快, 油田95%是地震发现的。
浅震应用广,水、工、环地质调查,岩土力学参数原位测试,人文调查, 工业找矿。有关应用范围可用下图简要说明。
浅层地震勘探
研究地质构造
研究岩(土)体状态及特性
勘探目的层面埋深及厚度 地层划分和风化层分带 探测断层破碎带 探测地下洞穴(土洞、溶洞、墓穴) 追索砂层及砂砾层中的潜水面 确定滑坡的厚度及结构
2.浅层反射法
折射法不足,发展浅反技术。
50~70年代,试验阶段,没有多少进展。 80年代发展迅速,地矿、铁道、水电、核工业各部门相继研究,
包括:震源研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以及处理软件的研制。
工作方法有:浅层纵波反射法,浅层横波反射法,反射—折射法联合应用

简述地震勘探的一些特殊方法

简述地震勘探的一些特殊方法

简述地震勘探的一些特殊方法论文提要地震勘探是石油和煤田勘探中的一种重要的物探方法。

它是一种利用人工方(用炸药或各种非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依据岩石的弹性,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地震勘探时所采集到的野外地震资料中伴随着大量的噪声,需要对其进行数字处理,从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从而为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提供可靠的资料。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包括若干个步骤:数据预处理、静校正、动校正、水平叠加、信号降噪、偏移处理等。

正文一、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自地震勘探方法问世以来,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光点仪器记录、人工处理资料为主要特点,第二阶段以模拟磁带记录、多次覆盖观测、模拟磁带回放仪处理资料为主要特点,第三阶段以数字磁带记录、高次覆盖观测、计算机处理为主要特点。

在前两个阶段中,由于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小,在记录过程中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遭到破坏,资料处理的效率低、质量差。

1964 年第一台数字地震仪投入使用,地震勘探步入了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记录仪器的动态范围大,可以在记录过程中1-1 第一台数字地震仪保留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计算机的引入使资料处理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功能强等特点。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理论开始萌芽。

1953 年N.Ricker第一个提出了地震子波概念,他研究了地震子波的传播形式和规律,指出了它对地震记录分辨率的控制作用。

随后人们引入了一维合成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它说明了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机制,从而奠定了反滤波技术的理论基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数字处理主要用来改造野外资料。

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滤波、反滤波、动校正及共中心点多次叠加。

在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为了在构造复杂地区勘探矿藏,要求地震勘探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地震勘探资料的采集技术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地震勘探数字处理中的信息提取技术和叠加成像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且叠加成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属于大地物理勘探的一种,其主要目的就是使用地震波的传播信息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该方法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资源勘探,也可以获得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和岩石类型等重要信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勘探方法的主要步骤。

1. 设计调查方案在进行地震勘探前,必须按照区域、勘探目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以及地震波源和接收器的条件制订出调查方案。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考虑到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设计地震波源的形式、录取器的分布以及测量参数等等。

2. 执行勘探工作地震勘探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施工阶段和观测阶段。

在施工阶段,需要布设地震波源和接收器。

地震波源一般包括人工炸药、重锤、地震车和振荡器等,而接收器一般分放有线和无线两种类型。

在观测阶段,需要将地震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关区域内地质信息的数据。

3. 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分析处理是地震勘探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经过数据处理,地震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区域内地下介质的结构、厚度和岩性等重要特征。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利用地震波的干涉、偏移、反演等多种手段进行分析处理。

4. 结果解释最后一步是对勘探获得的数据进行解释。

在勘探过程中,地震记录可以通过人工解释来确定地下构造,解释包括反射界、速度、复杂结构和特殊的地球物理响应。

同时还需要借助其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以便用于三维建模、岩石分类和裂隙分布等科学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方法是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地球勘探技术。

在研究地下构造、资源勘探等方面,地震勘探技术均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实践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不同勘探目的调整方案,提高勘探效果,取得更好的勘探结果。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哈!你说这地震勘探啊,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那它主要有哪些方法呢?首先就是反射波法,这就好比是地球给我们发出的信号反射回来让我们去捕捉。

想象一下,地球内部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反射波法就是我们寻找宝藏的重要线索呢!通过对反射回来的波进行分析,我们就能了解地下的结构啦。

还有折射波法呢,这就好像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中折射一样。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的地层也会产生折射现象,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折射的情况来推断地下的情况呀。

这是不是很神奇?另外呢,还有地震测井法。

这就像是给地球打个深井,直接去探测里面的情况。

通过在井中激发地震波,然后接收返回的信号,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地层的特性啦。

你看哈,这些方法各有各的用处,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工具一样。

反射波法能让我们大致了解地下的轮廓,折射波法能让我们知道地层的变化,地震测井法更是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地下的细节。

那这些方法是怎么操作的呢?比如说反射波法,得先在地面上布置好多好多的检波器,就像一个个小耳朵在听地球的声音呢。

然后通过激发地震波,让这些小耳朵去接收反射回来的波,再经过复杂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出有用的信息。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啊!折射波法呢,则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折射情况,就像是侦探在寻找线索一样。

地震测井法就更不用说啦,得下到井里去操作,那可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呢。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啦?这可是地质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呢!没有这些方法,我们怎么能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呢?怎么能找到那些隐藏的宝藏呢?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些方法,它们可是地质学家们的宝贝呢!总之呢,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地球内部奥秘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好好利用这些方法,去探索地球更多的秘密吧!你说好不好呢?。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行业培训)

地震勘探的基本方法(行业培训)
V2
hu hd V1
cos i
X V1
sin(i
)
tod
tod
2hd V1
cos i
hu hd x sin
优质教资
20
时距曲线的特点
1. 倾斜界面上的时距曲线仍然是直线,但直线斜
率的倒数不等于 V
t ,称之为 视速度
。2 ,在斜倾率斜的界倒面数情为况V下*,=在△上x倾/ △、
下倾方向接收到的两支时距曲线斜率不等,下倾
应用地球物理学导论
第二章 地震勘探
优质教资
1
什么是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以不同岩(矿)石间的弹性差 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 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借以实现地质勘查找 矿目的的物探方法。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油气田、煤田地质构 造的勘探,地壳测深,工程地质勘察等。
优质教资
2
优质教资
3
2008年在EAGE上展示的地震车
V1 cosi
V2
X cos hu hd cosi
V2
V1
sin i V1 V2
优质教资
18
下倾接收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tu
X
cos
V2
hu hd V1
cos i
X V1
sin(i
)
tou
tou
2hu V1
cos i
hd hu x sin
优质教资
19
上倾接收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td
X
cos
V1
当炮检距X=0时, t0=2h/V1,是炮点 之下垂直反射波的 走时。
优质教资
23
连续介质情况下 反射波时距曲线
连续介质中波的射线和等时线方程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读书报告班级地质07-2班学号 **********姓名薛立超地震勘探方法综述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

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

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30年代末,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

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记录最先到达的折射波,改进后的折射法还可以记录后到的各个折射波,并可更细致地研究波形特征。

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

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

根据地震时间剖面振幅异常来判定气藏的“亮点”分析,以及根据地震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关系来预测油气藏(见圈闭)的AVO分析,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从地震反射波推算地层波阻抗和层速度的地震拟测井技术,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取得有地质解释意义的实际效果。

现代的地震勘探正由以构造勘探为主的阶段向着岩性勘探的方向发展。

中国于1951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查、煤田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及某些金属矿的勘查。

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一种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地震反射勘探。

这种方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反射和折射原理,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层属性的信息。

地震反射勘探的步骤如下:
1. 布置地震源:在地面上放置地震源,常见的地震源有地震车辆、震源井、炸药等。

地震源会产生震动,发射地震波。

2. 接收地震波:在地面或井筒中布置一系列的地震接收器(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波形。

3. 数据处理:将接收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校正波形偏移等。

4. 图像重建: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通过地震与地层边界的反射和折射,重建地下地层的结构和属性。

这样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分布、厚度、倾角以及可能存在的构造体、裂隙等。

地震反射勘探具有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的优势。

它在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探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地震勘探方

1地震勘探方

摘要:地震勘探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层界面和岩土性质的一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波形、振幅、折射波的传播时间、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专门仪器检测来作为辅助,从而成就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壳研究和煤田、工程地质勘查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到了地震勘探。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地质地震勘探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层界面和岩土性质的一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波形、振幅、折射波的传播时间、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专门仪器检测来作为辅助,从而成就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如果需要确定地下矿藏的方法,那么地震勘测就能利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规律来识别。

地震勘测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地质找矿、固体资源天然气资源和钻探前勘测石油四方面的应用在地壳研究和煤田、工程地质勘查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到了地震勘探。

1.地震勘探的起源19世纪中叶就开始运用地震勘探技术了。

R.马利特早在1845年的时候,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就开始了,R.马利特曾用地震波去测量弹性波的传播速度,这种地震波是人工在地壳中激发的。

于1913年前后地震勘探开始了运用反射法,当时的应用的水平比起地震勘探技术尚未能够达到实际水平。

J.C.卡彻于1921年间,实际的应用了反射法地震勘探技术,在清晰的反射波被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首次的记录到了,这是利用人工地震产生的,在1930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通过在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中发现了三个油田,最终,工业应用的阶段正式的运用了反射法。

2.地震勘探的过程地震资料解释、数据处理和地震数据这三个阶段组成了地震勘探技术。

2.1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作业时来接收地震波信号需要布置多个检波器,一般要求是等间距的沿地震测线,单个检波器相当于每个检波器组的中心处,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使得每个检波器组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号,记录道就是需要得到一道地震波形然后再去记录数据。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要求的地震勘探,那么不同的排列方式就会在各检波器组之间进行排列,常见的有端点放炮排列和中间放炮排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径改变 能量吸收
旅行时间、速度(t,v) 知构造 强度、波形改变(A,f,ф) 知岩性
地震勘探:简称“震探”,浅部地质调查――“浅震”,地震勘查或地震勘察。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
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 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 “工程地震勘探”。
地震理论研究直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大工业以及数学、力学和 弹性力学的发展,科学家才从理论上证明了纵、横波的存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同盟国双方都做过试验,试图利用三个或 更多的机械式地震仪来定位对方的炮兵阵地(后座力产生地震波)。
战后,地震波应用于工业就逐步发展起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利用初至 折射波法曾找到了大量浅的盐丘;从30年代开始,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才开始 应用于找煤和寻找石油、天然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大量兴起,地震勘探才在土木工 程、矿山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其它工程地质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我国的浅震发展情况如下:
1.浅层折射法
50年代末试用,测定岩土波速。60年代末我国生产多道光点式轻便地震仪, 光点示波、打纸记录,手工作图进行资料解释
80年代使用信号增强型浅震仪,磁带,计算机,自动成图。 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测定覆盖层厚度、基岩起伏情况,测定隐伏断层、破碎 带的位置,评价岩体质量和工程地质围岩分类等。
3.透射波法 钻孔或坑道中进行,测定能量衰减规律 原位测定地层速度(纵波和横波速度)
圈定地层介质速度或能量异常带
测动弹性模量、动泊松比等弹性力学参数 透射波层折(CT) 4.工程地震法
面波勘探
三 、浅震的发展与展望 起源于自然地震观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震记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
设计成功观测地震仪器的国家。公元132年,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 就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当时在首都洛阳 已经能记录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的地震,还能够测定发生地震的方向。但由 于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妨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2.浅层反射法
折射法不足,发展浅反技术。
50~70年代,试验阶段,没有多少进展。 80年代发展迅速,地矿、铁道、水电、核工业各部门相继研究,
包括:震源研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以及处理软件的研制。
工作方法有:浅层纵波反射法,浅层横波反射法,反射—折射法联合应用
观测系统:共深度点水平叠加、共炮点接收、最佳窗口技术及最佳偏移距技术
绪论
一、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 .原理 地震: 天然地震:地球内部岩浆流动和胀缩产生, 大, 灾害 人工地震:人工震源产生,小,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 弹性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