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下面,随小桔一起轻松愉快去了解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受益匪浅!目录: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 地下水的来源2. 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3. 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4. 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二、地下水及其分类1. 基本概念2. 地下水分类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1. 基本概念2. 含水层类型划分3. 上层滞水和潜水4. 层间水(承压水)5. 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一、地下水的来源1. 渗入水2. 沉积水3. 再生水4. 初生水5. 有机成因水|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1. 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 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比例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3.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方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大;四面体排列,松散,孔隙度大;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大;分选差,颗粒大小悬殊,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大粘性土的结构和次生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大--次生孔隙(虫洞、根孔、干裂缝)发育--孔隙度增大。

孔隙的特点4. 岩石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土;6-经过压缩的黏土;7-具有裂隙的岩石;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1. 气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水;2. 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1.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

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

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

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

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

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

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地下水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下水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下水利用知识点总结地下水的利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对地下水利用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本文将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是在地表下方地层中形成的水源。

它主要是由自然降水、河湖水或湿地水、渗透入地下层而形成的。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各种地质构造中,包括河流、湖泊、矿井、弯曲地层、断裂带等地质构造中。

地下水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与地表降水及地下岩层的渗透性有关。

当降水通过渗透性较强的地层渗透下去后,形成的地下水便被保留和存储在地下。

可以说,地下水是由大气层、地表土壤和地下岩层相互作用产生的。

地下水一般呈现出“干涝不均匀”的特点,即在干燥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少,在湿润地区地下水储量丰富。

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受到地表降水的直接或间接补给,同时也受到土壤水分的补给。

因此,地下水分布不仅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地表水的影响。

二、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地下水井、地下水泵站等设施将地下水提取至地表,用于农业灌溉、供应饮水、工业用水等方面。

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效性。

地下水的提取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有效地提供农田灌溉和城市居民供水等需求。

2. 稳定性。

由于地下水受到地表水源和降雨的补给,地下水资源稳定性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长期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3. 环保性。

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造成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但是,地下水开采和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下水的滥用和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的枯竭,同时也会引起地表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下水质的下降,甚至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科学合理地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估、建立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等,以确保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基坑降水基本知识(四)

基坑降水基本知识(四)

1、地下水基本知识(1)地下水埋藏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各种不同深度含水层中的水。

(2)含水层充满地下水的层状透水岩层(土层),是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的场所。

(3)隔水层不能透过和给出水量,或透水和给水均微不足道的岩层(土层)。

(4)承压含水层位于两个连续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5)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6)潜水位于包气带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地下水位饱和带地下水自由潜水面或承压含水层水头的高程水头。

(8)水头以液柱高度表示的单位质量液体的机械能。

2、基坑降水基本知识基坑施工中,为增加边坡和坑底的稳定性,减少被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挖土,或防止突涌发生,需要对基坑进行降水,其分为疏干降水和减压降水。

常用降水方法使用条件(1)常用基坑降水方法集水明排通过在坑外挖集水井,让潜水、施工用水、降水等汇入集水井中,采用抽水泵将其一并抽出坑外的排水方法。

轻型井点沿基坑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管沉入深于基底的含水层内,井管上部与总管连接,通过总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

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是在井点管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井点管中的内管向喷射器输入高压水(喷水井点)或压缩空气(喷气井点)形成水气射流,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缝隙抽出排走。

电渗井点利用井点管(轻型或喷射井点管)本身作阴极,沿基坑外围布置,以钢管(φ50-75mm)或钢筋(φ25mm以上)作阳极,垂直埋设在井点内侧,阴阳极分别用电线连接成通路,并对阳极施加强直流电电流。

管井(深井)通过成孔将管井埋置要设计深度,通过在管井内放置抽水泵,将地下水排出坑外的降水方法。

管井降水(2)疏干降水疏干降水目的a、有效降低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位标高;b、有效降低被开挖土体的含水量,达到提高边坡稳定性、增加坑内土体的固结强度、便于机械挖土以及提供坑内干作业施工条件。

【知识分享】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等地下水

【知识分享】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等地下水

【知识分享】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等地下水常识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了解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读完肯定有所收获!
目录:
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
1. 地下水的来源
2. 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
3. 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
4. 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二、地下水及其分类
1. 基本概念
2. 地下水分类
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
1. 基本概念
2. 含水层类型划分
3. 上层滞水和潜水
4. 层间水(承压水)
5. 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
1 / 17

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
| 一、地下水的来源
1. 渗入水
2. 沉积水
3. 再生水
4. 初生水
5. 有机成因水
|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
1. 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
2. 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
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
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2 / 17。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及地下水的来源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分布予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

各相应圈中的水,分别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自然界中的总水量约为138598万km3,其中大气圈中水量为1.29万km3。

,水圈中(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量为136257万km3,岩石圈水量为2340万km3。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水,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转化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的循环来实现的。

所谓自然界水循环,是指在太阳热能作用下,冰自水面(洋面、海面、河湖面)、地表和植物叶面由液态转变为气态进入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或雪又降落到地表。

降落到地表的水,一部分蒸发重返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汇到地表的河湖中,还有一部分沿着岩石空隙渗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在岩层中运动遇到适当的条件又流出地表转变为地表水,最终绝大多数流归大海,这样即完成了一次水循环,这种海洋、陆地之间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若水自海洋表面蒸发又复降至海洋表面,或水从陆地上的河湖水面、地表和植物叶面蒸发(或蒸腾)又降落到陆地表面,则完成一次局部的循环。

这种循环只局限于海洋或陆地本身之间的循环过程,通常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水循环的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水循环示意图大循环是全球性的,主要受全球气候的控制;小循环是地区性的,一般受局部气象因素控制。

总之,自然界各类水体的转化是通过循环实现的,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类水体得以实现动态平衡的保证。

自然界中的水,就是这样密切联系相互转化运动着。

大气水和地表水在一定条件下才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获得水量,这个过程被称为地下水的补给。

正因为地下水不断地获得补给,所以才能不断地在岩石空隙中运动,这个过程称为地下水的径流。

而地下水水量减少的过程,则是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及其变化的全过程,称为地下水的形成。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浅层地下水:潜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地下水,其水面称为地下水位。

由于经过地层的渗滤,这种水质的物理性状较好,浑浊度小,细菌数也较少。

然而,在流经地层的过程中,它可溶解各种矿物盐类,使水质变硬。

此外,由于水中溶解氧被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消耗,所以水中氧含量较低。

2. 深层地下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

由于地层起伏不平,含水层内水位不同,某些深层地下水可受有压力,形成承压地下水。

这种水因受压力大,能沿井管涌出水面,也被称为自流井。

深层地下水由于覆盖地层厚,不易受地面污染,所以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较少、盐类含量高、硬度高,且水量较稳定,常作为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

3. 泉水:由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地层水方面的书籍或咨询地质学家。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钻孔或水井揭穿顶 板时,承压水便涌入孔 内,并继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稳定,此时的水位—承压水位。 承压水位到隔水顶板面的距离—承压水头H。 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含水层厚度M。 3)自流斜地:
赋存承压水的单斜构造。 (1)由断层形成的自流斜地:
ⅰ断层不导水:承压水无独立的排泄通道,当补给水量大于含水 层所能容纳的水量时,含水层的水就通过补给区低洼区排泄,此 时补给排泄区一致。 ⅱ断层导水:含水层通过断层排泄,断层与地表相交并形成泉。
2、裂隙:由于受地壳运动或外力作用,坚硬岩层中的各种裂缝。 裂隙度:裂隙体积Vt 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Kt=Vt/V×100%
3、岩溶:可溶性岩石中的洞穴。 岩溶度:可溶性岩层中洞穴体积与包括岩溶洞穴在内的岩石总
体和V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Kk=Vk/V×100% (二)岩石的水理性:
(三)岩石的溶隙
岩石的溶隙是可溶性岩层被溶蚀而形成。
岩溶区岩溶水的运动和岩溶溶洞的发育、分布,具有垂直分带性: 1、包气带(I):
位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上。 2、水位季节变动带(Ⅱ):
位于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3、饱水带(Ⅲ):处于地下水面以下。 4、深部循环带(Ⅳ):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 (四)人工通道 1、崩落法采煤造成的裂隙。 2、钻孔造成的涌水通道。
(二)上升泉
由承压含层水形成的泉
1、侵蚀上升泉: 河谷、冲沟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层顶板
2、断裂上升泉: 导水断层通过承压含水层,
由于承压水水位较高,底下水沿着断层、 裂隙上升溢出地表。
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
矿井水:流入井筒、巷道和工作面的水。 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水的来源、涌水通道和影响水量大小的因 素,它们是计算涌水量、预测突水的重要依据。 一、矿井水的来源 (一)矿体及围岩空隙中的地下水: 有些矿体本身充满来哦地下水,这些水在开采时可以直接流入 巷道,成为涌水水源。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基本知识
Vn n = (×100%) V
松散岩土平均孔隙度
0.6 0.5 0.4 0.3 0.2 0.1 0 砾石 砂 粉沙 粘土
影响孔隙度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孔隙度的因素 1、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承压的含义: 含水层被顶板 底板封闭 顶板、 封闭; 承压的含义 (1) 含水层被顶板、底板封闭;(2)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顶板。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第三章 地下水的运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在岩层空隙中流 动过程的特征和规律。
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科学称为地下水动 力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 独立学科。
3.1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一)曲折复杂的水流通道
(二)流速慢(m/d) (二)流速慢(m/d)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为数m/d。 为数m/d。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饱和带(潜流带 饱和带 潜流带) 潜流带 被水充满
2.潜水
定义: 定义 潜水 Phreatic Water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基本知识

4. 非稳定流和缓变流运动
在渗流场内各渗流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地下水运动, 称为地下水的稳定流运动,否则称为地下水的非稳定流运 动。 大多数地下水运动都属非稳定流运动。
(二)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856年,法国水力学家达西(H.Darcy)以砂为透 水介质进行渗透实验,获得达西定律:v=ki 渗透系数可定义为水力坡降等于1时的地下水渗流 速度,室内渗透试验或野外抽水试验确定。 值得注意,地下水实际流速远大于渗流速度,渗 流速度只为研究方便而提出来一个虚拟参数。 达西定律表明地下水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成线性 正比关系,仅适用于砂土中渗流的稳定层流运动 规律的描述。 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进展,如哲才公 式等,但地下水渗流运动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
②潜水的等水位线图 等水位线图是由潜水面上高程相同的点连接起来 所得的图形,它类似于地形等高线。 利用等水位线图可解决 如下工程实际问题:
(a)确定潜水的流向和水力 坡度 (b)确定潜水埋藏深度 (c)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补 给关系 (d)了解地下岩层岩性分布 的变化
(2)承压水
充满于地表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有时也称为 层间水或有压水。 上部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 当钻孔打穿隔水顶板时可见到地下水,其高程称初见水位 当钻孔打穿隔水顶板时,水沿钻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其 高程称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 承压含水层顶底板垂直距离称为 承压含水层厚度 承压水位高出隔水顶板底面的距 离称为承压水头或测压水头 承压水头高出地表时,其承压水 头称为正水头 具有正水头的承压水,称为承压 自流水;承压水位高于地表标高 的地区称承压水自流区 承压水位连成的面称承压面。
(二)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一、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概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储存和变化等过程,这些过程受到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主要形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作用。

在雨水或雪水下渗过程中,水会溶解并携带大量的溶解物质,如二氧化碳、矿物质和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在地下水中积累并随着水的流动而迁移,形成了地下水的化学和生物特性。

三、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的运动受到地下岩层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会发生改变,这主要与水中的物质发生溶解、沉淀、过滤和生物作用等有关。

四、地下水的储存和变化地下水被储存在地下岩层和土壤的空隙中,其储存量和流动性能取决于空隙的大小和连通性。

地下水的水位和水量会随着气候条件、地下水流动速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五、地下水与微生物的关系地下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地下水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可以影响地下水的溶解和沉淀过程,改变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物质的循环。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利用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进行代谢活动,产生能量并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六、微生物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微生物在地下水中的活动可以影响水的质量。

一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并产生酸性物质,降低地下水的pH值并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在地下水中繁殖并形成生物膜,影响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存在于地下水中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因此,对地下水进行微生物检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七、总结地下水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在地表水和大气水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和微生物活动对水的形成、运动、储存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并为人类服务。

地下水基础知识

地下水基础知识

地下水基础知识一、地下水的定义和形成地下水是指地球表面以下,被土壤、岩石等物质覆盖的含水层中的水,是一种自然资源。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雨、融雪等降水渗入地表,经过土壤、岩石等介质过滤、渗透而形成。

二、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1. 地下水分布地下水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中有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好的开采条件。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区域。

2. 地下水储量全球地下水储量约为1.3万立方公里,占可用淡水总量的22%左右。

中国地下水储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

三、地下水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 地下水对环境影响(1)影响土壤稳定性:过度开采会导致土壤失去支撑力,引起沉降或塌陷。

(2)造成井塘干涸:当地下水位下降到井塘的水源以下时,就会造成井塘干涸。

(3)引起土地盐碱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

2. 地下水对人类生活影响(1)供水: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之一。

(2)灌溉:地下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

(3)工业用水:地下水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各种用途,如制药、造纸等行业。

四、地下水开采和保护1. 地下水开采地下水开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环境和生态问题。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开采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 地下水保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推广节约用水、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还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

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知识点归纳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广泛存在于地下岩层中。

了解地下水资源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是通过雨水、河水等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

地面降水经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过滤和吸附作用进入地下层,逐渐形成地下水。

二、地下水的分布特点1.地下水分布广泛: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以下的各种地质岩层中,包括淤泥、砂土、石灰岩等。

2.地下水的分层性:地下水按照不同的地质层次分布于地下,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含水层中,含水层由不透水层夹层分割。

3.地下水的深度不一:地下水的深度因地形、岩石性质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深度从数十米到几千米都有。

三、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1.地下水的利用: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水源之一。

人们通过打井将地下水抽取上来并用于生活饮用、灌溉农田、工业生产等。

2.地下水的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非常重要。

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抽取,避免地下水的污染。

四、地下水的特点与重要性1.温度稳定性高:地下水的温度较为稳定,不受季节变化和气候影响,适合作为供水源。

2.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地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3.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尤其对于缺水地区来说,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五、地下水的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的调查与评价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和质量,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观测、水质监测和地下水化验等。

六、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污染是地下水资源利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常见的地下水污染原因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城市垃圾填埋等。

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应加强污染源的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七、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性地下水保护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岩的岩性愈纯,含易溶组分就愈多,岩溶
也愈发育。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愈好,水就愈容易进入岩石内部 进行溶蚀。 3、水的流动条件
地下水径流愈强烈,侵蚀性CO2含量愈多,岩溶 也愈发育。
返回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因素等的影响较小; (5)承压水的水质变化大,从淡水直到矿化度很高的
卤水都有。
3、等水压线图及其作用
(1)自流盆地:形成承压水的向斜或盆地构造
(2)承压斜地:单斜储水构造
承压斜地剖面示意图 (a)含水层尖灭形成的承压斜地;(b)单斜构造形成的承压斜地;(c) 阻水断层形成的承压斜地;(d)导水断层形成的承压斜地
孔隙度测定方法
1、概略测定方法: n=V水/V砂
2、准确测定方法:

n=(1-δ/γ)×100%

δ—松散岩石的容重

γ—松散岩石的比重
砂 子
3、坚硬岩石:饱和液体法
2、裂隙:指固结的坚硬岩石在构造运动以及其他各
种内、外地质应力作用下,产生于岩体中的各种扁平 状空隙。
用裂隙度(Kt)来衡量。
Kt=(Vt /V )×100%
裂隙的体积
V岩石总体积
=(∑L·b)/F ×100%
露头中裂隙的长
岩层露头面积

裂隙的平均宽度
3、溶隙:可溶性岩体中的裂隙再经过地下水流的长
期溶蚀、冲刷而形成的空隙或空洞称为溶隙或溶洞。
用溶洞(岩溶)率(Kk)来衡量。
Kk =(Vk/V )×100%
溶隙的体积,通常 由钻孔中所取得的
岩心测量而得
V岩石总体 积
结合水
吸着水 薄膜水

毛细水
气 带
地下水面

重力水


三、岩土的水理性质
岩石的空隙虽然为地下水提供了储存的 空间,但是水能否自由进出这些空间却 与岩石表面控制水分活动的条件、性质 有很大关系。与水分的贮存运移有关的 岩石性质称为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容 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
容水性— 指岩石空隙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
沸石水、结晶水
地 矿物结合水




的 水
空隙中的水
结构水 结合水
液态水
强结合水(吸着水) 弱结合水(薄膜水) 重力水 毛细水
固态水
气态水
吸着水——又叫强结合水,指由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
牢固地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薄层(通常只有几个水
分子厚)水膜。是一层近于固态的水。 薄膜水 吸着水 薄膜水——又叫弱结合水,是指在吸
初见水位=
含水层顶板
标高;
承压水位=
稳定后的水
位标高
水头高度
H=承压水
位-初见水
承压水盆地剖面示意图
位 1—隔水层;2—含水层;3—地下水位;4—地下水流向;
5—上升泉;6—钻孔,虚线为进水部分;7—自流钻孔;
8—大气降水补给;H—承压水头高度;M—含水层厚度
1、上层滞水的一般特征
(1)一般分布不广; (2)季节性存在,存在时间的长短受其下部隔水
两点间的平均 水力坡度: 在流动方向 上,任意两 点的水位差 除以该两点 间的实际水 平距离
(a)潜水补给河水;(b))河水补给潜水 ;(c) 河水一岸得到潜水补给,另一岸则河水补给潜水 。
A
135
115
埋藏深度: 某点地面 标高减去 该点潜水 位。如A 点埋藏深 度=135115=20米
1、地形等高线;2、等水位线;3、等埋深线;4、潜水流向;5、潜水埋藏深度为 零区(沼泽区);6、埋深0~2m 区;7、埋深2~4m;8、埋深大于4m 区
地表
包气带 饱水带
上层滞水 局部隔水层
潜水面
2、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 由水面的重力水。
(1)有关潜水埋 藏的术语:
潜水面:潜水的 自由表面
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至地表的 距离
潜水位:潜水面 上任一点的标高
潜水含水层厚度: 潜水面至隔水层 顶面的距离
3、承压水
(自流水)
孔隙水
松散岩土
溶洞 水
可溶性岩石, 如灰岩
+ ++ ++ + + 坚硬岩石,如花岗岩
裂隙水
2、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地下水
1、上层滞水 (潜水面)
2、潜水



3、承压水



1、包气带水和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叫做包气带水,以气 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的形式存 在,农业上称为土壤水。其中局部隔水层上 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
2、裂隙水
(1)风化裂隙水 是赋存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受风化裂隙的分布和
发育程度控制,多分布于出露基岩的表层,新鲜的基岩 为含水层的下限,绝大多数为潜水,受大气降水补给。
(2)成岩裂隙水 是指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裂隙中的地下水,主要
的成岩裂隙水包括玄武岩中的地下水和接触带地下水。 (3)构造裂隙水
表示岩土透水性能大小的指标,称为渗透系数, 用符号K表,单位m/d(米/天)
§3 含水层和隔水层
一、概 念 二、构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一、 概 念
➢ 含水层: 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 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水 的数量微不足道的岩层(渗透系数 <0.001m/d)

松散含水层
是指赋存于地壳运动产生的裂隙中的地下水,主要 的埋藏于沉积岩、变质岩的节理及片理等裂隙中的层 状地下水和埋藏于构造破碎带中的脉状地下水。
3、 岩 溶 水
➢ 岩溶的发育规律 ✓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 岩溶水的储存形式 ✓ 地下河 ✓ 岩溶地下水脉 ➢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孔隙
松散岩土
溶洞
可溶性岩石, 如灰岩
+ ++ 隙:指松散岩土颗粒与颗粒集合体之间小孔状
或细管状的空隙。 孔隙体积多少用孔隙度(n)来量度。
n=(Vn/V )×100%
孔隙的体积
V岩石总体积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岩石的密实程度、颗粒的均匀性、
颗粒形状和颗粒间的胶结程度等。
泥岩
砂岩含水层
二、构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
1、储水空间。即应有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空隙。 这是储存地下水的前提条件。
2、储水构造。有了储水空间,只是有了能含水的 条件,但能否储存水,成为含水层,还必须具备保 存住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下部要有隔水层托住重力 水,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某种隔水边界,使之不致 完全流失,水能在岩层空隙中保存住,从而形成含 水层。也就是说,透水岩层与隔水岩层组合起来, 才能成为含水层。
1—砂土;2—粘性土;3—潜水面;4—钻孔;5—钻孔编号
潜 水 等 水 位 线 图
等水位线图的用途
① 确定潜水的流向及水力坡度 ②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范 围 ③ 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 ④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⑤ 确定含水层厚度 ⑥ 分析推断含水层透水性及厚度变化
潜水的流向: 垂直等水位 线从高水位 指向低水位 的方向,常 用箭头表示 ;
二、按埋藏条件分类的各类地下水特征
1、上层滞水;2、潜水;3、承压水
三、按空隙性质分类的各类地下水特征
1、孔隙水;2、裂隙水;3、岩溶水
1、按岩石空隙性质分类的地下水
孔隙水主要存在和运动于松散岩石(即未完全胶 结和未胶结的砂、砾石和粘性土等)孔隙中。
裂隙水存在和运动于坚硬岩石的裂隙中
岩溶水存在和运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洞中
着水层以外的液态水膜。这层水不受
重力影响,但由于引力不等薄膜水质
土粒
点可由厚的地方向薄处转移。
重力水——指在重力作用下,贮存 在岩石和土壤的非毛管孔隙中自由 运动的水。
重力水
毛细管水——受毛管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毛细 管孔隙(直径0.001-0.1毫米)中的水。
各种形式的水在地壳中的分布
地表
水井
气态水
A
135
115 95
隔水层
含水层厚度= 该点潜水位与 隔水顶板标高 之差。如A点 含水层厚度 =115-95=20 米
利用等水位线图分 析推断含水层透水 性及厚度变化
若等水位线由密 变疏,说明潜水面 坡度由陡变缓,可 以推断含水层透水 性由弱变强或含水 层厚度由薄变厚。 反之,则可能是含 水层透水性变弱或 厚度变薄
2)潜水面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水文地质剖面图和潜 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面的形状
一般情况下,潜水 面是呈向排泄区 (如相邻沟谷、 河流、湖泊等) 倾斜的曲面。
潜水面的形状与地 形、含水层的透 水性及厚度、气 象水文条件、人 工抽水和排水等 因素有关。
1、含水砂;2、含水砾石;3、隔水底板;4、流向
×××水文地质剖面图
常见松散岩土的给水度 岩石名称 给水度(μ) 岩石名称 给水度(μ)
砾石
0.35-0.30
细砂
0.20-0.15
粗砂
0.30-0.25
极细砂 0.15-0.10
中砂
0.25-0.2
粘土
<0.10
指在一定压力梯度下岩石允许水透过
透水性— 的性能。取决于空隙直径的大小和连
通程度,其次是空隙的多少。
用容水度衡量,数值上等于岩土的 孔隙度、裂隙度或岩溶率。
持水性— 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能保
持住的一定水量的性质。用持水度衡 量。松散岩土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 大,表面吸附的结合水越多,持水度 越大;而坚硬岩石的裂隙和溶隙持水 度几乎为零。
给水性— 指饱和含水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 由流出(排出)若干水量的性能。以给 水度(μ)作为衡量指标,数值上等于 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