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中医护理 ppt
合集下载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护理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护理教育的实施方法
要点一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
要点二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医护理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 教学计划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内 容。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 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概念和定义 •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 临床护理实践 • 护理教育和学习 •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01
概念和定义
心悸的定义
心悸是一种主观感觉,通常由心脏的异常搏动引起。
它通常与心跳加速、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疾病相关。
目的。
中药护理要点
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报告医生;同时注意饮食禁忌
和药物配伍禁忌。
04
护理教育和学习
中医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中医护理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中医护理教育可以引入更多中医特色和优势,拓展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
03
情绪因素:如焦虑、抑郁等。
05
04
代谢紊乱:如贫血、低钾血症等。
06
运动因素:如运动过度、疲劳等。
02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 机整体,护理时应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 面。
在心悸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周期、饮食、 情绪等各个方面的调节,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中医护理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护理教育的实施方法
要点一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
要点二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中医护理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 教学计划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内 容。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 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概念和定义 •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 临床护理实践 • 护理教育和学习 •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01
概念和定义
心悸的定义
心悸是一种主观感觉,通常由心脏的异常搏动引起。
它通常与心跳加速、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疾病相关。
目的。
中药护理要点
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报告医生;同时注意饮食禁忌
和药物配伍禁忌。
04
护理教育和学习
中医护理教育的重要性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中医护理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中医护理教育可以引入更多中医特色和优势,拓展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
03
情绪因素:如焦虑、抑郁等。
05
04
代谢紊乱:如贫血、低钾血症等。
06
运动因素:如运动过度、疲劳等。
02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 机整体,护理时应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 面。
在心悸患者的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周期、饮食、 情绪等各个方面的调节,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最新心悸的中医护理PPT教学讲义ppt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心 悸
三、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 自主。 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
目的要求
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熟悉心悸病因病机 熟悉心悸辩证要点 掌握心悸的护理
一、概述
定义
➢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 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一般阵发性发作,常与情志、劳累有关。 ➢ 其证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为深重者,
为怔忡。 ➢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第八篇 答谢中书书
考情搜索 2015 沈阳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形式考查。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 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 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 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 ,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
常见脉象:可见数、涩、结、代、缓、沉、迟
常见诱发因素: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饱食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分清虚实 ➢ 2、结合辨病辨证
eg .心律失常→快速型多属心虚胆怯;冠心病→气虚血
瘀或痰瘀交阻;风心病→心脉痹阻;病毒性心肌炎→气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ppt课件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调护方法:
养血、补心食物:赤豆、红枣、动物心脏等, 忌浓茶、辛辣之品。 住室安静舒适,利于休息。
3.阴虚火旺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
预防调护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四、长期治疗 食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治疗原则』
虚证 实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虚实错杂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甲状 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 护二、Fra bibliotek因病机
中医心悸患者的辩证施护PPT课件
素丰富的食物
④便秘者 给予润肠 通便之物 ,多食含纤维
.
6
(一)心虚胆怯证
•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 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 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护理本证:镇惊定志,宁 心安神
.
7
施护
• ①汤药要温服 ;
• ②心神 不安与精神状态有关 ,故要加强 生活、精神护理 ;
.
2
心悸的常见病因
• 多见于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 所伤,药食不
当。 • 外因:感受外邪
.
3
心悸患者分为六种证型
• 心虚胆怯证 • 心血不足证 • 阴虚火旺证 • 心阳不振证 • 水饮凌心证 • 心血瘀阻证
.
4
心悸的一般护理ຫໍສະໝຸດ 1 病室安排 根据病情和证型分配床位与病室。
阳光 充
要求整 洁 、安静 、舒 适 、
• ②汤药宜热服为宜。 • ③喘促不 能平 卧者 ,取半 卧位 ,给予
吸氧 。
.
17
(六)心血瘀阻证
• 临床表现 •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
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或结或代。 • 护理本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18
施护
• 心痛悸动者宜卧 床 休息并 密切 观察病 情 ,一 旦 发 现 心痛 剧 烈 或 面 白 唇 紫 ,汗 出肢冷 ,脉 结代 时 立 即 报 告 医生 急 救 处 理 ,可 用 丹参滴 丸、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以缓解心痛。
心悸患者的辩证施护
.
1
心悸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 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多见于西医学 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 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 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 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
4.心阳不振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迟结代。 治法:温阳益气,安神定悸 调护
中药趁热服。 饮食温热,忌生冷,多食核桃仁等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
5.水饮凌心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3.阴虚火旺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
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苔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调护:
汤药温服。 饮食清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治疗原则』 虚证 实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虚实错杂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 调护
饮食清淡富营养,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适当体育锻炼 久卧者防褥疮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利休息,慎房事
预防调护
•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 四、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 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 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 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 心虚胆怯,忤犯心神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心 悸
三、诊断要点
• 【诊断依据】
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 自主。 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饮食清淡富营养,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适当体育锻炼 久卧者防褥疮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利休息,慎房事
预防调护
•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 四、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 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 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 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 心虚胆怯,忤犯心神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心 悸
三、诊断要点
• 【诊断依据】
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 自主。 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护理课件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风、寒、暑、湿、燥、 火等六淫邪气侵入人体,
导致心悸。
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波动,影
响心悸。
饮食不节
过度饮食、过食辛辣、 油腻等食物,导致心悸。
久病体虚
长期患病或年老体弱, 导致心悸。
心悸的病理机制
气血不足
痰火扰心 瘀血阻络
心悸的分类与表现
01
02
03
04
惊悸
怔忡
虚悸
心悸的保健方法
心理调适
1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悸患者的自我管理
监测病情
调整生活方式
遵医嘱治疗
寻求社会支持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 治疗方案。
04
心悸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定期监测并控制好血 压、血糖等指标。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剧烈运动等诱发 心悸的因素。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疾病等, 以便早期治疗。
• 心悸的病因与病理 • 心悸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 心悸患者的护理与调养 • 心悸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点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
维护人类健康
传承和发展中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发展
心悸的病因
心悸患者的日常护理
保持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
避免诱发因素
定期监测
心悸患者的饮食调养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心悸的概述 • 心悸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心悸的现代医学护理措施 • 心悸的中医食疗与日常保健 • 心悸的中医康复疗法 • 心悸的预防与控制
01
心悸的概述
心悸的基本定义
心悸是一种以心跳异常、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
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脏过早搏动、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问题。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虚弱、饮 食劳倦、情志不畅等,而外因则包括感受外邪、药物中毒 、体虚劳倦等。
病理机制方面,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 虚证多见。
心悸的临床表现
1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跳异常、心慌不安 、心前区疼痛等。
增加营养
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蔬菜、水 果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控制水分摄入
心悸患者应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过 多的水分摄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避免刺激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以免引起心悸症状。
常用心悸食疗方剂
桂圆莲子汤
01
桂圆肉10克,莲子15克,红枣5枚,冰糖适量,具有养心安神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开具中药汤剂,指 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 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心悸发作时意外摔伤或烫伤 等情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心悸的概述 • 心悸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心悸的现代医学护理措施 • 心悸的中医食疗与日常保健 • 心悸的中医康复疗法 • 心悸的预防与控制
01
心悸的概述
心悸的基本定义
心悸是一种以心跳异常、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
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脏过早搏动、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问题。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虚弱、饮 食劳倦、情志不畅等,而外因则包括感受外邪、药物中毒 、体虚劳倦等。
病理机制方面,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 虚证多见。
心悸的临床表现
1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跳异常、心慌不安 、心前区疼痛等。
增加营养
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蔬菜、水 果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控制水分摄入
心悸患者应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过 多的水分摄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避免刺激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以免引起心悸症状。
常用心悸食疗方剂
桂圆莲子汤
01
桂圆肉10克,莲子15克,红枣5枚,冰糖适量,具有养心安神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开具中药汤剂,指 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 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心悸发作时意外摔伤或烫伤 等情况。
心悸中医护理ppt课件
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可编辑课件
11
•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
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
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
(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
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
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
• 心悸的治疗发生重大改变临床研究发现:
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可编辑课件
28
原因: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 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 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 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可编辑课件
29
•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 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 心悸、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 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 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 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 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从 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 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 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
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常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可编辑课件
11
•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
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
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
(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
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
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
• 心悸的治疗发生重大改变临床研究发现:
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可编辑课件
28
原因: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 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 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 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可编辑课件
29
•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 的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 心悸、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 之说。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 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 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 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从 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 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 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
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常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演示课件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10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11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12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7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10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11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12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7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心悸中医护理课件
学习交流PPT
26
(4) 心血瘀阻证:
•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 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 或结代。
•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 方药:血府逐瘀汤。
• 主穴:内关、膻中、心俞、气海、膈俞、血海。
• 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门;气短自汗者加复溜。
学习交流PPT
27
六、中医现代研究成果
• 心悸的治疗发生重大改变临床研究发现:
心悸一定要从脾(胃)论治
学习交流PPT
28
原因: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心属火, 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 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 母能令子实”。
学习交流PPT
29
• 2 “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 实践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悸、 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对于 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 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 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 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从现代医学的观 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 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 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心悸症状常见的脉象有:
沉、迟、缓、数、涩、结、代脉
学习交流PPT
10
• “沉”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
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 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学习交流PPT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心悸患者的护理
.
1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2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 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 或迟,或促,或结代;心悸因惊恐、 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 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呈持续性)。
.
13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下肢浮 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治法]:温补心肾,行水逐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阻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 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安静、热牛奶、泡脚,必要时阿普唑仑 3、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可引起失眠,如平喘药、利尿剂、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等。
.
18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甲状
腺功能减退、贫血等。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激动、忧伤,平时可欣赏优
雅悦耳的音乐,以陶冶情操。
3、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寒温,
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
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
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
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
血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外邪、
痰浊、水饮。
.
6
【诊断】 症状:自觉心脏搏动异常,不能自主 发作特点:有阵发性和持续性 伴随症状:胸闷、乏力、头晕 脉象特点:结脉、代脉、促脉 诱发因素:情志、劳倦、外感、饮食 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
.
1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2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 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 或迟,或促,或结代;心悸因惊恐、 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 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呈持续性)。
.
13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下肢浮 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治法]:温补心肾,行水逐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阻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 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安静、热牛奶、泡脚,必要时阿普唑仑 3、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可引起失眠,如平喘药、利尿剂、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等。
.
18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甲状
腺功能减退、贫血等。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激动、忧伤,平时可欣赏优
雅悦耳的音乐,以陶冶情操。
3、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寒温,
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
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
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
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
血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外邪、
痰浊、水饮。
.
6
【诊断】 症状:自觉心脏搏动异常,不能自主 发作特点:有阵发性和持续性 伴随症状:胸闷、乏力、头晕 脉象特点:结脉、代脉、促脉 诱发因素:情志、劳倦、外感、饮食 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
心悸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心虚胆怯 心血不足 阴虚火旺 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心血瘀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 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硃砂治之。 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宁心,硃茯神、菖 蒲、远志以安神定志,人参补益心气。
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 重。
《石室秘录· 内伤门· 怔忡》:“怔忡之证,扰扰不 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
辨证论治
临床辨证要点
首先是要看病人是否有“心跳”、“心慌”而 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 其次要根据症情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是 虚证,是心阳虚还是心阴虚,是挟痰还是挟瘀; 第三要掌握惊悸与怔忡的区别。
疾病认识的丰富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责之虚 与痰”的理论,认为血虚与痰火是怔忡 致病的根本原因。如:
《惊悸怔忡门》指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 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 者,痰因火动”。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认为瘀血内 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
病因病机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 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加减法:若惊悸心胆虚怯可加炙甘草以补益心气,心阴 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神收敛心气。若 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者,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筑安之故,可用黄 连温胆汤以清痰热,痰热清则心自安宁。方中亦可加入 枣仁、远志等以安神养心。
心血不足
【症状】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 淡红,脉象细弱。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以归脾汤加减,方中以当归,龙眼肉补 养心血;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 脾,以资生血之源;酸枣仁、茯神、远志安神 定志;再辅木香行气,使之补而不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痰火扰心。
-
9
•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 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 细、微等等。
心悸症状常见的脉象有:
沉、迟、缓、数、涩、结、代脉
-
10
• “沉”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 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 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 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
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
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
时期的病人。
-
13
• “涩”脉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
“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 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 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 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 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 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
14
心电图知识回顾
-
15
-
16
正常心电图
-
17
房性、室性早搏
, • 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异形P′波 P′-R间期均大于0.12s
• 室性早搏: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阔畸形
-
18
房颤
• 节律不规则,每分钟达100—160次,绝对不整齐
-
19
室颤
• 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
所致。病变在心,但与肝,脾,肾也密切有关。
• 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 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 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
2
• 复习: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
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 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 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 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 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
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 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 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 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
-
3
• 2、心藏神。神的含义:广义的神。整个人
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 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 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狭义的 神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 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 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
4
•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
-
7
西医常见病因 :
• (一)心脏搏动增强
• 1.生理性 见于正常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之后、 饮酒及服用麻黄素、咖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心搏增 强而感心悸。
• 2.病理性 见于心室肥大(如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 脉硬化性心脏病等)、贫血高热、甲状腺能亢进等引起心 输出量增加的疾病均可引起心悸。
-
11
•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
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
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
(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
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
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
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常
•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
脉,导致心悸。
-
6
心悸西医病因:
• 心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与心脏 活动过度有关。健康人在情绪波动、精神 紧张、受到惊吓、体育锻炼、重体力劳动、 大量吸烟、过量饮酒、喝浓茶等常可发生 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严重贫血、急性 出血等。
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
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
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
养心脉而发心悸。
•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
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
情况。
-
12
• 结脉的描述,历代医家皆尊《脉经》,而
《脉经》对结脉的论述,乃源于仲景之
《伤寒论》。《伤寒论》云:“脉按之来,
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代”脉
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
《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
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
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 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 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脾主统血,指脾具 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 脉外的功能。
-
5
二、病因病机
•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
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
(1)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
常见病证心悸的 中医护理
-
1
一、心悸的定义
•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
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心悸包括惊悸和 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 主的一种病证。本病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水 饮上犯,凌及心阳;瘀血阻络,心脉痹阻等原因
• (二)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如高度房室传导 阻滞等)及心律不规则(如早搏、心房纤颤等)均可使病 人感到心悸。
• (三)心神经官能症 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脏
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除感觉心悸外
尚有左胸部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且常伴有其它神经官
能的症状。
-
8
三、心悸的望诊、切诊
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
9
•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 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 细、微等等。
心悸症状常见的脉象有:
沉、迟、缓、数、涩、结、代脉
-
10
• “沉”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 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 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 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
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
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
时期的病人。
-
13
• “涩”脉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
“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 微论》中说“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 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 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 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 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
14
心电图知识回顾
-
15
-
16
正常心电图
-
17
房性、室性早搏
, • 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异形P′波 P′-R间期均大于0.12s
• 室性早搏: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宽阔畸形
-
18
房颤
• 节律不规则,每分钟达100—160次,绝对不整齐
-
19
室颤
• 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心室颤动波
所致。病变在心,但与肝,脾,肾也密切有关。
• 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 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 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
2
• 复习: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
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 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 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 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 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
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 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 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 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
-
3
• 2、心藏神。神的含义:广义的神。整个人
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 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 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狭义的 神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 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 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
4
•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
-
7
西医常见病因 :
• (一)心脏搏动增强
• 1.生理性 见于正常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之后、 饮酒及服用麻黄素、咖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心搏增 强而感心悸。
• 2.病理性 见于心室肥大(如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 脉硬化性心脏病等)、贫血高热、甲状腺能亢进等引起心 输出量增加的疾病均可引起心悸。
-
11
• “迟”、“数”是《内经》等古典文献
早有记述的脉象。这两种脉象反映脉搏的
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
(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
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
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
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
“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
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一百次以上),常
•
(5) 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
脉,导致心悸。
-
6
心悸西医病因:
• 心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一般认为与心脏 活动过度有关。健康人在情绪波动、精神 紧张、受到惊吓、体育锻炼、重体力劳动、 大量吸烟、过量饮酒、喝浓茶等常可发生 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严重贫血、急性 出血等。
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
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
(2) 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
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
(3) 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
养心脉而发心悸。
•
(4)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
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
情况。
-
12
• 结脉的描述,历代医家皆尊《脉经》,而
《脉经》对结脉的论述,乃源于仲景之
《伤寒论》。《伤寒论》云:“脉按之来,
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代”脉
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
《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
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
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 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 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脾主统血,指脾具 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 脉外的功能。
-
5
二、病因病机
•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
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
(1)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
常见病证心悸的 中医护理
-
1
一、心悸的定义
•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
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心悸包括惊悸和 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 主的一种病证。本病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心阳不足,心失温养;水 饮上犯,凌及心阳;瘀血阻络,心脉痹阻等原因
• (二)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如高度房室传导 阻滞等)及心律不规则(如早搏、心房纤颤等)均可使病 人感到心悸。
• (三)心神经官能症 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脏
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除感觉心悸外
尚有左胸部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且常伴有其它神经官
能的症状。
-
8
三、心悸的望诊、切诊
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