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的原子模型 说课稿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2.3《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鲁科版选修3-5)

高三物理2.3《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鲁科版选修3-5)

第三节波尔的原子模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一)引入新课提问:(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1、玻尔的原子理论(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轨道半径:12r n r n = n=1,2,3……能 量: 121E n E n = n=1,2,3…… 式中r 1、E 1、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 n 、E n 分别代表第n 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n 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n 是正整数,叫量子数。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物理《波尔的原子模型》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物理《波尔的原子模型》教学设计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谱、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和经典理论的困难;第二部分是波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波尔理论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和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的是本节的中点难点。

本节内容再现了原子结构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推理、再检验、再修正的过程。

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从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理论)到经典理论难以解释(实践)再到玻尔原子结构假设说(新理论)再到对氢光谱的成功解释(再实践)的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波尔意识到经典理论在解释原子结构方面的困难,在普朗克关于黑体辐射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关于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把量子观念引人原子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包括轨道量子化与定态、跃迁的频率条件(又叫辐射条件)。

尽管波尔模型后来被证明很不完善,但仍是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了解人类探索原子及其结构的历史。

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明确玻尔原子模型的意义。

科学思维:领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思想。

掌握发现错误-分析原因-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物理学史中重要理论和实验的产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对这种必然性以及理论与实验的科学性的分析过程就是一种非常可行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探究,领会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1.了解光谱、连续谱和线状谱等概念。

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2.知道经典理论的困难在于无法解释氢原子的稳定性和光谱的分立特性。

3.了解波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

能用玻尔原子理论解释氢原子能级图及光谱4.认识玻尔的原子理论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了解波尔模型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四、教学过程1、回顾历史上著名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过程中几个著名物理学家都从自己的典型实验现象中总结了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有哪些物理学家做了巨大贡献呢?2、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出发,利用行星模型,使学生明确氢原子的发光原理3、经典理论的困难4、波尔理论基本假设1、 轨道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服从经典力学的规律。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2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2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一、课前预习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1803年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发现原子。

(2)1897年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1911年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4)1913年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2、科学家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构成。

3、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构成。

二、新课教学(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二)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1进行检查并重点介绍1、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2、图原子模型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思考: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氦原子的模型吗?(用图表示)小结:原子是由居中间的带电的和其外的带电的构成的。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构成的。

它们的情况是。

讲述: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2、试阅读书本P10请比较原子中电子、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小结:3、【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1)(2)(3)4、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

5、【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一杯水----------三、课堂练习1、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原子结构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子、中子、电子 B.质子、电子C.质子、中子 D.中子、电子3、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茨、威尔茨克,他们对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发现。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3: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3: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4玻尔的原子模型
[教学目标]:
1.掌握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原子的定态和能级的概念;
2.初步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的概念,掌握能级图,了解能量辐射与吸收的规律;
3.通过对玻尔提出原子理论过程的讲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玻尔的原子理论及量子思想;
2. 轨道能级的概念及对原子发光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1.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出矛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结合历史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玻尔假设的认识;
2.本课将通过电脑进行形象的模拟,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具]:电子课件,投影仪,圆规
第二节.玻尔原子理论
一. 玻尔的原子理论:
假设一:(定态假设)
假设二:(跃迁假设)
假设三:(轨道假设)
二.氢原子的轨道半径和能量:r n= n2r1,
E n= E1/n2
n= 1,2,3......
n叫量子数
三.氢原子的能级:
基态
激发态__[ 结合演示]
能级跃迁。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第一节:简介和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一种关于原子结构的新模型,这就是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

本节将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节:玻尔原子模型的主要假设玻尔原子模型的提出基于几个主要假设,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些假设,并解释它们对原子结构的解释力。

第三节:玻尔原子模型的关键要点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玻尔原子模型的几个关键要点,包括能级、轨道和跃迁。

我们将通过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节:玻尔原子模型与实验观测玻尔原子模型的提出不仅是基于理论,更是与实验观测相结合的。

本节将通过一些实验结果来验证玻尔原子模型,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验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五节:玻尔原子模型的局限性任何科学模型都有其局限性,玻尔原子模型也不例外。

本节将讨论玻尔原子模型的一些局限性,并解释为什么后来出现了更加完善的原子模型。

第六节:活动和实践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玻尔原子模型相关的活动和实践。

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玻尔原子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第七节:总结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本教案进行总结,并强调玻尔原子模型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对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并鼓励他们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们将能够全面了解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们将通过活动和实践的参与,加深对玻尔原子模型的理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3: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3: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4玻尔的原子模型
[教学目标]:
1.掌握玻尔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原子的定态和能级的概念;
2.初步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的概念,掌握能级图,了解能量辐射与吸收的规律;
3.通过对玻尔提出原子理论过程的讲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玻尔的原子理论及量子思想;
2. 轨道能级的概念及对原子发光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1.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出矛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结合历史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玻尔假设的认识;
2.本课将通过电脑进行形象的模拟,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具]:电子课件,投影仪,圆规
第二节.玻尔原子理论
一. 玻尔的原子理论:
假设一:(定态假设)
假设二:(跃迁假设)
假设三:(轨道假设)
二.氢原子的轨道半径和能量:r n= n2r1,
E n= E1/n2
n= 1,2,3......
n叫量子数
三.氢原子的能级:
基态
激发态__[ 结合演示]
能级跃迁。

玻尔的原子模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玻尔的原子模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玻尔的三条假设。

2、通过公式和使学生了解原子能级、轨道半径和量子数的关系。

3、了解玻尔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玻尔的原子模型、能级教学难点:玻尔的原子模型、能级教学方法:演示和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一节提到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跟经典的电磁理论产生了矛盾,这说明了经典的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结构,那么怎么解释原子是稳定的?又怎么解释原子发光的光谱不是连续光谱呢?核式结构学说在解释原子发光现象和原子的稳定性问题时遇到了空前的困难,玻尔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二)新课教学1、玻尔的原子模型(1)原子的稳定性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由于电子辐射能量,因此随着它的能量减少,电子运行的轨道半径也减小,最终要落入原子核中。

玻尔在1913年结合普朗克的量子理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玻尔假设一: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

说明:这一说法和事实是符合得很好的,电子并没有被库仑力吸引到核上,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这里所说的定态是指原子可能的一种能量状态,有某一数值的能量,这些能量包含了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的总和。

(2)原子发光的光谱经典的电磁理论认为电子绕核运行的轨道不断的变化,它向外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该等于绕核旋转的频率。

因此原子辐射一切频率的电磁波,大量原子的发光光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玻尔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玻尔假设二: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玻尔的原子模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了解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掌握玻尔的原子模型的结构和特点,能够运用该模型解释原子光谱和能级跃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原子光谱和能级跃迁的解释。

难点: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玻尔模型的提出及其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历史发展,引出玻尔的原子模型。

2. 学习:介绍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包括定态、能级、能级跃迁等概念,并进行示意图和数学推导的讲解。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氢原子光谱线的波长,验证玻尔模型对氢原子光谱的解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玻尔模型的理解。

4. 拓展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玻尔模型在其他原子和分子的应用,如氢分子离子、氦原子等。

5. 总结归纳:对玻尔的原子模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玻尔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呈现玻尔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

2. 实验器材:用于进行氢原子光谱线测量实验。

3. 教科书和参考书:用于学生课后阅读和深入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处理和结论等内容。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玻尔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考查: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玻尔模型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玻尔的原子模型,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玻尔的原子模型》名师教案2

《玻尔的原子模型》名师教案2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假说的主要内容;知道轨道量子化、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知道原子跃迁的频率条件。

(2)了解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3)了解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玻尔理论的学习,探索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个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养成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答案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的两个内容:1.轨道量子化与定态;2.频率条件。

【教学难点】1.原子的能量包括哪些;原子能量、动能、势能的变化;2.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原子光谱具有分立的特征。

自主学习探究1:阅读课本P56页«经典理论的困难»3分钟完成学案一、经典物理的困难:(版书)1、经典理论的困难1:原子稳定的问题(多媒体显示)按照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绕原子核做周期性的圆周运动一定会辐射能量,最终栽入原子核,原子寿命很短,但事实并非如此。

(展示学生学案)2、经典理论的困难2:原子发光谱线是分立的问题(多媒体显示)随着电子绕核运转的能量越来越小,转动频率越来大,辐射的能量(发光)频率应是连续的。

但分立的线状谱的存在无法解释。

(展示学生学案)二、玻尔原子理论基本假说(版书)自主学习探究2:阅读课本P57页«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第一部分:轨道量子化与定态5分钟完成学案3、玻尔在接受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将能量取分立值的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4、轨道量子化假设:(版书)a、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满足经典力学规律:请求出下图中氢原子绕核的速度与氢原子半径r的关系(展示学生学案并多媒体显示)b、电子的轨道的分立的(量子化),只可能満足一定条件:r2n=n2r1(r1=0.53×10-10m) (多媒体显示)c、电子在这些量子化的轨道上绕核运动时是稳定的,不向外辐射电磁波。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案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案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案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了解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模型学习目标 1、知道光谱、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2、了解波尔的原子模型,能用原子能级图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波尔的原子模型、应用原子能级图分析问题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回顾原子的核式结构:【合作学习·难点探究】任务一、了解光谱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阅读教材梳理:1、把食盐放在火中灼烧,会发出黄色的光2、说明发射光谱形成和种类: 连续谱: 线状谱: 原子特征谱线:3、氢原子光谱巴耳末对氢原子光谱的在可见光区域的谱线进行研究得到了下面的公式:1λ=R ∞⎝ ⎛⎭⎪⎫122-1n 2,n =3,4,5,…,该公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例1】关于光谱和光谱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谱和白炽灯光谱是线状谱B .霓虹灯和煤气灯火焰中燃烧的钠蒸气产生的光谱是线状谱C .进行光谱分析时,可以利用线状谱,也可以利用连续谱D .观察月亮光谱,可以确定月亮的化学组成【例2】巴耳末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总结出巴耳末公式1λ=R ∞⎝ ⎛⎭⎪⎫122-1n 2,n =3,4,5…,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巴耳末依据核式结构理论总结出巴耳末公式B .巴耳末公式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连续性C.巴耳末依据氢光谱的分析总结出巴耳末公式D.巴耳末公式准确反映了氢原子发光的分立性,其波长的分立值并不是人为规定的任务二、波尔的原子理论1、经典电磁理论的困难(1)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2)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2、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1)轨道量子化:轨道半径只能够是一些不连续的、某些分立的数值,电子在这些轨道上是稳定的,不产生电磁辐射氢原子的电子轨道最小半径为r1=0.053 nm,其余轨道半径满足r n=n2r1(2)能量量子化: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______称为能级,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______。

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导言:波尔的原子模型是20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提出的,它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与其他原子模型的比较,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物理学概念。

一、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基本概念1.原子中的电子绕轨道(即电子壳)运动,轨道只能是特定的能级,称为能壳。

2.电子在轨道上运动时,不辐射能量,因此能壳的能级是稳定的。

3.当电子在较低能级的轨道上时,它们的能量较低;当电子在较高能级的轨道上时,它们的能量较高。

4.当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电子会放出辐射能量,从而产生光谱线。

二、波尔的原子模型的特点1.波尔的原子模型首次引入了能级的概念,解释了为何原子能量分立。

2.波尔的原子模型解释了原子光谱现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3.波尔的原子模型将电子视为有质量的粒子,并提出了电子在轨道上运动的概念。

三、波尔的原子模型与其他原子模型的比较1.汤姆逊的“西瓜布丁模型”认为原子由一个正电荷球体和散布其中的负电子组成,而波尔的原子模型认为有电子受限于特定轨道运动。

2.玻尔模型与量子力学模型相比,后者更准确地描述了原子结构,但仍以波尔的模型为基础。

四、实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波尔的原子模型,我们可以进行实验活动来观察原子光谱现象和波尔模型的实际应用。

1.实验材料:氢气放电灯、分光计、光学光谱仪等。

2.实验步骤:a.将氢气放电灯点燃,观察氢气放电灯所发出的光线。

b.使用分光计或光学光谱仪将光线分解成不同的波长。

c.观察和记录所得波谱结果。

d.根据波尔的原子模型,解释所观察到的光谱现象。

五、延伸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应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1.了解氢的光谱系列,并解释其与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关系。

2.了解其他元素的光谱现象,并思考如何应用波尔的原子模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

六、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1.理解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玻尔的原子模型说课稿

玻尔的原子模型说课稿

《玻尔的原子模型》说课稿一、考情分析高中物理介绍了三种原子结构模型分别是汤姆孙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玻尔原子模型,原子结构内容比较抽象,高考对这部分内容虽然要求较低但历届高考命题均有涉及,其中对玻尔理论的考查常以氢原子为例,集中体现对定态假设、跃迁假设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及和光电效应相结合,独立成题或者以选择题部分选项为主。

二、说教材本课题是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四节,选修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原子结构作为联系物理和化学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原子核的基础。

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氢原子光谱的认识,强化学生对原子发光的认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章内容贯穿着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

本节教材通过玻尔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不足之处展开,本节教学重点是对玻尔理论、能级跃迁规律的理解。

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尽管玻尔模型后来被证明很不完善,但仍是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玻尔理论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光谱分立性问题,引入的量子观念、定态和跃迁概念对人类在认识微观领域上观念的转变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进一步说明微观世界中原子范围内的现象要用量子理论才能更好地解决。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内容容量大、不易理解,计划用2课时,本节是第1课时。

三、说学情学生通过前面三节内容已经学习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氢原子光谱特征,对原子模型和光谱特征已有感性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对光谱特征分析总结出原子发光的不同规律,通过对经典理论遇到困难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形成对玻尔原子模型的理性认识。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学生在必修一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这节内容已接触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这种科学研究方法;从知识水平上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化学玻尔模型教案

初中化学玻尔模型教案
初中化学玻尔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掌握玻尔模型的基本概念及运用;
3.理解原子的发射和吸收光子的过程。
【教学内容】
1.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玻尔模型的基本概念;
3.光子的发射和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原子的结构和】
1.理解原子发射和吸收光子的过程。
2.提出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课后作业】
1.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巩固玻尔模型的知识;
2.完成相关练习题,并分析原子的光谱特性。
以上为初中化学玻尔模型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课堂上的教学实验设备;
3.相关实验示范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通过播放实验示范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引入玻尔模型的概念,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
二、学习玻尔模型(15分钟)
1.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讲解玻尔模型的基本概念;
3.展示实验,比如通过示波器展示原子的光谱。
三、练习与巩固(10分钟)
1.让学生进行玻尔模型相关的练习题;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原子的光谱特性。
四、深入讨论(15分钟)
1.指导学生了解原子发射和吸收光子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能级跃迁和光子的能量关系。
五、总结与扩展(5分钟)
1.总结玻尔模型的基本概念;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第4节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内容高二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四节《玻尔的原子模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假说的主要内容。

知道轨道量子化、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知道原子跃迁的频率条件。

(2)了解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3)了解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玻尔理论的学习,探索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个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养成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答案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的两个内容:(1)轨道量子化与定态;(2)频率条件。

教学难点1.原子的能量包括哪些;原子能量、动能、势能的变化。

2.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引入汤姆孙发现电子:原子是可分割的―→汤姆孙的“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① 原子的稳定结构;② 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二、玻尔原子结构假说的内容1.轨道量子化与定态(1)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必须满足:12r n r n (n=1,2,3……)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转动是稳定的,不产生电磁辐射,所以原子是稳定的。

电子的轨道半径只可能取某些分立的数值。

如氢原子:r 1=0.053nm ,r 2=0.212nm ,r 3=0.477nm ……轨道半径不可能介于这些数值中间的某个值。

请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可以是不连续的?①人在楼梯走动时脚停留的位置;②棋盘上棋子的摆放位置。

电子绕核运动轨道与卫星的运动轨道是不一样的。

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半径可按需要去任意值,轨道半径是连续的。

(2)定态在不同轨道上运动,原子的状态是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能量。

轨道是量子化的,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满足:121E n E n =(n=1,2,3……) 问题:原子的能量包括哪些? ① 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r v m r e k 222=mrke v 2= ② 电子——原子核这个系统具有的势能。

《玻尔原子模型》示范课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新课标)】

《玻尔原子模型》示范课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新课标)】

4 玻尔原子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典理论解释光谱的困难在于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光谱的不连续性。

2. 了解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

能用玻尔原子理论解释氢原子能级图及光谱。

3.认识玻尔的原子模型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了解玻尔模型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经典理论解释光谱的困难、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和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难点:经典理论解释光谱的困难、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教学图片】电子绕核转动的经典图景、【教学图片】玻尔原子模型示意图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讲述:通过氢原子光谱的学习,我们知道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可以总结为里德伯公式。

里德伯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却与实验事实符合得很好,这样优美的规律背后,是什么样的原子结构呢?(一)玻尔原子模型教师讲述: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正确地指出了原子核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那么,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核式结构模型下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吗?教师讲述:核外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库仑引力的作用,却没有被吸引到原子核上,而是在以一定的速度绕核运动。

按照经典电磁理论,这样运动的电荷应该辐射出电磁波,电子绕核转动的能量将不断地被电磁波带走。

教师展示图片并讲述:由于能量减少,电子的速度减小,库仑引力将使其做近心运动,轨道半径连续减小,最终会落到原子核上,因而原子是不稳定的。

电子在转动过程中,随着转动半径的缩小,转动线速度不断增大,转动频率不断增大,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将不断增大,因而大量原子发光的光谱应该是连续谱。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

插入图片:【教学图片】电子绕核转动的经典图景.png 教师讲述: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表明这一模型还不完善,而且又一次预示着,对原子世界需要有一个不同于经物理学的新理论。

高中物理 《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波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鲁科版选修3-5

第三节波尔的原子模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一)引入新课提问:(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1、玻尔的原子理论(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轨道半径:12r n r n = n=1,2,3……能 量: 121E nE n = n=1,2,3…… 式中r 1、E 1、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 n 、E n 分别代表第n 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n 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n 是正整数,叫量子数。

波尔原子模型优秀说课稿

波尔原子模型优秀说课稿

波尔原子模型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波尔原子模型,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个模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和电子分布规律,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理解波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假设;2. 掌握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的规律;3. 理解电子的量子化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波尔原子模型的核心原理和假设;- 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的规律。

2. 教学难点:- 电子量子化的概念和特性;- 能级跃迁的示意图解释。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和实验等形式。

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示例分析,能够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波尔原子模型的原理和电子的行为规律。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参考如下:1. 导入: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起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思考。

导入: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思考。

2. 讲解波尔原子模型:讲解波尔原子模型:- 介绍波尔原子模型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讲解波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分析波尔模型中电子能级的构建和跃迁规律。

3. 实验演示: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波尔原子模型中电子跃迁的现象,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

实验演示: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波尔原子模型中电子跃迁的现象,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

4. 练与讨论:练习与讨论:- 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群体讨论并分享答案,引导学生形成深入的理解。

5. 拓展与巩固:引导学生思考波尔原子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后续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

拓展与巩固:引导学生思考波尔原子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后续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

6.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学生的研究思路。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教师观察、学生讨论以及小组合作等。

《玻尔的原子模型》 说课稿

《玻尔的原子模型》 说课稿

《玻尔的原子模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玻尔的原子模型》。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玻尔的原子模型”是高中物理选修 3-5 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但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玻尔的原子模型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感受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方法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

(2)理解氢原子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

(3)能运用玻尔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玻尔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对氢原子能级和跃迁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

(2)氢原子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

2、教学难点(1)对玻尔原子模型基本假设的理解。

(2)用玻尔理论解释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过程。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高三物理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高三物理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教学难点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教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1.玻尔的原子理论(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轨道半径:12r n r n = n=1,2,3……能 量: 121E nE n = n=1,2,3……式中r 1、E 1、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 n 、E n 分别代表第n 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n 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n 是正整数,叫量子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尔的原子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
1.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
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
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轨道半径:
12r n r n = n=1,2,3……能 量: 12
1E n E n = n=1,2,3……式中r 1、E 1、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 n 、E n 分别代表第n 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n 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n 是正整数,叫量子数。

3.氢原子的能级图
从玻尔的基本假设出发,运用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可以计算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

(1)氢原子的大小: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r n : r n =n 2
r 1, r 1代表第一条(离核最近的一条)可能轨道的半径
r 1=0.53×10-10 m
例:n=2, r 2=2.12×10-10
m
(2)氢原子的能级:①原子在各个定态时的能量值E n 称为原子的能级。

它对应电子在各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E n (包括动能和势能) E n =E 1/n 2 n=1,2,3,······ E 1代表电子在第一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
E 1=-13.6eV
注意:计算能量时取离核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子带负电,在正电荷的场中为负值,电子的动能为电势能绝对值的一半,总能量为负值。

例:n=2,E 2=-3.4eV , n=3,E 3=-1.51eV , n=4,E 4=-0.85eV ,……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4.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1)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基态。

激发态: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激发态。

(2)原子发光:原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

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向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的过程,是辐射能量的过程,这个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
去,吸收或辐射的能量恰等于发生跃迁的两能级之差。

说明:氢原子中只有一个核外电子,这个电子在
某个时刻只能在某个可能轨道上,或者说在某个时间
内,由某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可能情况只有一种。

可是,通常容器盛有的氢气,总是千千万万个原子在
一起,这些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时,就会有各种情况出
现了。

但是这些跃迁不外乎是能级图中表示出来的那
些情况。

5.玻尔理论的局限性玻尔理论虽然把量子理论引
入原子领域,提出定态和跃迁概念,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对多电子原子光谱无法解释,因为玻尔理论仍然以经典理论为基础。

如粒子的观念和轨道。

量子化条件的引进没有适当的理论解释。

7.电子在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电子云
(课件演示)
(三)课堂练习
1.对玻尔理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继承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但对原子能量和电子轨道引入了量子化假设
B.对经典电磁理论中关于“做加速运动的电荷要辐射电磁波”的观点表示赞同
C.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建立了原子发光频率与原子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D.玻尔的两个公式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
2.下面关于玻尔理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A.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状态中,每个状态都对应一定的能量
B.原子中,虽然核外电子不断做加速运动,但只要能量状态不改变,就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C.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一定要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
D.原子的每一个能量状态都对应一个电子轨道,并且这些轨道是不连续的
3.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 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
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 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大
4.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 D )
A.可以取任意值 B.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取任意值
C.可以取一系列不连续的任意值
D.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值
5.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 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 b的圆轨道上,已知r a>r b,则在此过程中( C )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四)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