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虫病
概述1
线虫病(nematodiasis,nematodosis)是由线虫寄生人体引起的一类疾病。在自然界中,线虫已被记录的物种超过28000个,还有大量虫种尚未命名。绝大多数种类体小呈圆柱形,故又称圆虫。线虫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可以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寄生生活的种类超过16000多种,可寄生于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人类。寄生人类的线虫大约176种,有些虫种专性寄生于人体有些种类具有广泛的哺乳类动物宿主,也有少数动物常见的寄生虫偶尔寄生人体。人体常见的寄生线虫仅有10多种。
流行病学1、4
在寄生虫感染中,线虫感染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第1次全国寄生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体寄生虫有56种,线虫12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其中线虫感染率高达59.02%,而原虫、吸虫、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32%、0.57%、0.2%。在线虫感染中,蛔虫、钩虫及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蛔虫为5.23亿~5.39亿人,钩虫感染者为1.87亿~2.01亿人,鞭虫感染者为2.05亿~2.20亿人。2005年第2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道,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与第1次调查相比,分别下降了60.70%、71.28%和73.60%,但总感染率仍保持在19.56%的高水平,据此推算总感染人数高达1.29亿,这一现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土源性线虫病依然是我国优先防治的寄生虫病种食源性寄生线虫在我国也普遍分布。广州管圆线虫病曾在温州(1999)、北京(2006)及大理(2008)发生暴发;旋毛虫病暴发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但城市也有暴发的记载,如1995年郑州居民291人在某饺子馆吃了未煮熟的水饺,212人发病。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局部暴发,不仅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也易成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报道的食源性寄生虫病还有颚口线虫病、膨结线虫病、筒线虫病等。此外,尖
线虫的病例在我国至今未见报道,但从各海域捕获的多种海鱼的调查结果看,异尖线虫分布广泛,邻近国家感染者较多,因此,异尖线虫除在我国存在潜在的感染威胁外,临床上对该病可能存在误诊和漏诊亦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外寄生虫病传入的危险性增大。此外,艾滋病病例在我国不断增多,一些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的感染(如粪类圆线虫)必须予以重视。
1、传染源
主要为血中含微丝蚴的感染者。马来丝虫还可寄生于猫、犬、猴等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受感染的动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淡色库蚊、致乏库蚊是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华库蚊是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20~25岁人群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
呈全球分布,班氏丝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我国曾有16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本病,山东、台湾仅有班氏丝虫病流行,其余地区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同时存在。流行季节一般在5~10月。
相关疾病1
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慢性腹泻、钩虫病、鞭虫病、蛔虫病、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胆道蛔虫病、急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象皮肿、急性胰腺炎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1
(一)病因
1、形态结构
(1)成虫
线虫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前端一般较钝圆,后端则逐渐变细,体不分节。成虫大小相差悬殊。小的虫体如粪类圆线虫只有1~2mm;粗的虫体如肾膨结线虫直径可超过1cm,长的如麦地那龙线虫可达1m以上。除极少数虫种外,均为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尖直,雄虫尾端多卷曲或膨大成伞状。比翼属的虫种,雌雄虫体终生处于交合状态。
①体壁
线虫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角皮层由皮下层分泌而成,无细胞结构。覆盖于体表及口孔、肛孔、排泄孔、阴道等部位。在虫体前端、后端常具有由角皮形成的一些特殊结构如唇瓣、乳突、翼、嵴及雄虫的交合伞、交合刺等,这些结构可作为虫种鉴定的依据。角皮层之下为皮下层,皮下层多为合胞体,沿背、腹中线及两侧向体腔内增厚突出,形成4条纵索。在背索和腹索中有纵行神经干,侧索粗大,内有排泄管。纵肌层由层无横纹梭形肌细胞构成,肌层被纵索分为4区。根据肌细胞的大小、数量及排列方式,可分为少肌型(如钩虫)、多肌型(如蛔虫)和细肌型(如鞭虫)3种。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一腔隙,因无体腔膜覆盖,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②消化系统
包括消化管和腺体。消化管由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口孔周围通常有角质唇瓣环绕,如蛔虫。口腔形状不一,大的口腔称为口囊。咽管亦称食管,圆柱形,有的虫种其后部膨大如球形,称咽管球,如蛲虫。多数线虫的咽管壁肌肉中有3个咽管腺,背面1个,开口于口腔,亚腹面2个,开口于咽管腔中,其分泌物大多含有具消化作用的酶。雌虫肛门与生殖孔分开肛门常位于虫体末端的腹面,雄虫直肠末端与射精管末端汇合,形成泄殖腔,开口于体外。
③生殖系统
由生殖腺和长而弯曲的管状结构组成。雄性生殖器官通常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及交配附器组成。雌性生殖器官通常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排卵管、阴道和阴门等。寄生人体的雌虫大多具有结构相同的两套雌性生殖管道,属双管型。两条子宫最后汇合,通入单管的阴道,开口于虫体腹面的阴门。
④神经系统
线虫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咽部神经环,为神经节的联合体。由此向前、后发出纵行的神经干,位于背索和腹索中,各神经干之间有神经连合。线虫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头部和尾部的乳
突、头感器和尾感器,可对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做出反应。有些虫种缺尾感器。
⑤排泄系统
线虫的排泄系统有管型和腺型两种。有尾感器亚纲的虫种为管型结构,无尾感器亚纲的虫种为腺型。管型的基本结构是一对长排泄管,由一短横管相连,呈“H”形,有的为倒“U”形或“U”形。在横管中央腹面有一小管经排泄孔通向体外。腺型则只有一个具有大的细胞核的排泄细胞,位于肠管前端,开口在咽部神经环附近的腹面。
(2)虫卵
线虫卵大多为椭圆形,无卵盖。卵壳多由3层组成。内层为脂层或蛔甙层,有调节渗透作用的功能;中层为壳质层,较厚,含有壳质及蛋白质,是卵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能抵抗外界的机械压力;外层来自受精卵母细胞的卵膜,称卵黄膜或受精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在蛔虫卵,当通过子宫时,卵壳外又附加了一层由子宫壁分泌的酸性粘多糖-鞣化蛋白复合物,称为蛋白质膜,有保持水分、防止虫卵干燥的功能。虫卵自人体排出时卵内细胞发育程度因种而异。有的线虫卵内细胞尚未分裂,如受精蛔虫卵;有的已分裂为数个细胞,如钩虫卵;有的则已发育为蝌蚪期胚,如蛲虫卵;有的虫种卵内胚胎在子宫内即发育成熟,自阴门排出时已为幼虫阶段,如旋毛虫与丝虫。
2、生活史
寄生线虫的生活史基本过程分为虫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各阶段是连续的,由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时,虫体增大并蜕皮一次。根据线虫生活史中有无中间宿主,可将线虫发育过程分为两种类型。
(1)直接发育型
生活史过程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寄生于肠道的线虫多属此型,如蛔虫。属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亦统称为土源性线虫。
(2)间接发育型
生活史过程较复杂,需要中间宿主,寄生于组织内的线虫多属此型,如丝虫。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又称为生物源性线虫。线虫的感染性卵或幼虫,侵人人体后常经过一定的移行途径,到达寄生部位。有些虫种的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后,在小肠孵化并下行,直接发育为成虫(如蛲虫、鞭虫),或需经过血肺移行,才能发育为成虫(如蛔虫、钩虫)。钩虫和粪类圆线虫幼虫钻入皮肤后,在定居小肠前也需要经过血肺移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传播媒介的叮刺,经皮肤感染,在组织内移行,最后定居在特定的组织中。有些线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然后经口(如肾膨结线虫)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此外,有些寄生虫还可异位寄生;有些虫种的幼虫偶然侵入人体,无固定寄生部位,尚不能发育为成虫,在组织中移行,引起幼虫移行症。寄生在消化道中的线虫,其虫卵(或幼虫)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蛲虫则移行至肛门周围产卵。寄生于肺或肾中的线虫,虫卵随痰(比翼属线虫)或尿(肾膨结线虫)排出。丝虫微丝蚴循环于血液(淋巴丝虫)或移行于皮下组织内(盘尾丝虫),在皮肤内被吸血昆虫吸入体内。龙线虫属的虫种,其幼虫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与之接触的淡水中。
土源性线虫卵和幼虫在外界发育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湿度、氧气较为重要。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环境是温暖、潮湿、荫蔽的地方。线虫感染宿主的阶段因虫种不同而异。蛔虫、鞭虫等产出的虫卵需在外界发育至含有幼虫期的虫卵才具有感染性;钩虫卵需在外界发育并孵出幼虫,进一步发育为丝状蚴才具有侵入宿主皮肤的能力。生物源性线虫的幼虫,必须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性幼虫,才能感染终宿主,如丝虫等。
在人体寄生的线虫中,有些寄生于消化道,通常统称为肠道线虫,如蛔虫、钩虫、鞭虫及蛲虫等;有些寄生在组织中,如丝虫;有的在肠内兼组织内寄生,如旋毛虫;有些虫种可出现异位寄生,如蛲虫;也有些虫种不适宜在人体内进一步发育,在组织、器官中到处移行,引起幼虫移行症,如棘颚口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