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公开课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教学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
2、感受美好人性
3、揣摩巧妙构思
一、自学指导
【字词】
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轮廓(kuî)椭圆(tuǒ)玉箸(zhù)有棱有角(línɡ)
B.油渍(zì)踊跃(yǒnɡ)故事(shi)蔡孑民(jié)
C.两盅(zhōnɡ)按捺(nà)囊肿(nánɡ)张东荪(sūn)
D.杠子(ɡànɡ)删削(xuē)朴拙(zhuï)诌出来(zōu)
解析:A项,“棱”应读lénɡ;B项,“事”应读shì;D项,“诌”应读zhōu。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聊斋鼻涕孝涕油渍斑斓
B. 玉箸淘汰踊跃微发鼾声
C. 两盅愕然选辑涛涛不绝
D. 渲泄琅琅删削迎刃而解
解析:A项,“涕”应为“悌”;C项,“涛涛”应为“滔滔”;D项,“渲”应为“宣”。
答案:B
3、简介作者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先生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写的《》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作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沉稳、通达、幽默的性格,酿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调,这种文调尤其切合中年人的心境。在艺术处理上,繁简、浓淡、文白、
雅俗他都处理得很得体,颇具大家风度。
二、整体感知
(一)理清文章思路
1(1):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2(2—6):写徐先生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3(7—11):叙写我从徐先生处得到的益处
4(12):怀念徐先生
三、合作探究
(一)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第一二部分:
1、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交代遇见老师的时间?
强调“印象最深”,“受益”“最多”。
2、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强调老师,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3、开头强调“印象最深”,“受益”“最多”,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部分
1、浏览2——6段,思考:徐老师为什么给“我”“印象最深”?用简洁的语言分条列出。
绰号---
相貌---
笑容---
习惯---
2、师生讨论:这一部分的描写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总的印象是“收益最多”,“至今不能忘怀”。
⑵。⑶。⑷。如吸鼻涕“有板有眼有节奏”。
3、这一部分运用什么方法写国文老师的?
⑴通过人物的外貌、服饰、动作、语言刻画人物。
⑵。如“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等。
⑶。如“鼻孔里常常地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⑷比喻。如。
4、作者用什么语调写?有什么作用?
用的语调写。如:
⑴幽默的夸张。如“鼻孔里常常地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⑵用反语调侃。如“有板有眼有节奏”,“警句很多”等。
作用:
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⑵欲扬先抑,反向衬托,用外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反衬人物是一个素养、人品极高的老师。
(六)引导学生理解第三部分
1、第七节“居然”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受益最多”有什么作用?
“居然”有的意思。“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
2、浏览8 ——11段,思考:“受益最多”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
①——新旧兼收,开通的榜样,提高兴趣。
②——一字不苟,宣泄意义,抑扬顿挫。
③——大勾大抹,见出工夫,虎虎生气。
④写作文——。
徐老师留给读者的印象:是一位有见识、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七)引导学生理解第四部分
1、“我”为什么“怅惘”?
因为一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
2、“我”又为什么“敬慕”?
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
3、用一句话概括徐先生:
虽貌性凶但业生
(八)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抓住特征描写细腻语言幽默
似贬实褒欲扬先抑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