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物體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物體可以根據構成它的材料的性質來描述,也可以根據這些性質來區分一組物體或材料。
過程與方法:1.根據可觀察到的特徵和性質,對物體和材料進行描述和分類。
2.將學習到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探究物質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回顧和反思,不斷完善自己對材料的認識。
教學難點把物體和材料聯繫起來,會從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體和材料。
教學準備1.學生課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
2.教師準備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自製複合紙(在普通紙外面用塑膠薄膜覆蓋起來)一份。
教學過程一、給我們生活中的物品分類1.出示各種用不同材料製成的物品圖片。
小組合作,根據各種物體使用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填入書本P61表中。
2. 彙報交流並進行小結:①不同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製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製成,這也是根據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對所學過的材料按物理性質進行總結歸納1.出示表格。
這些是我們這單元研究過的材料,它們都有哪些特性呢?我們來進行一次盤點總結。
2.小組填寫表格(在水中沉還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彙報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的橫向比較。
三、材料與環境1.我們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頭、黏土、棉花、皮革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製成相應的物品;有的是人工製造的材料,像塑膠、磚、陶瓷和橡膠等,人們把自然界裡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它們具備了我們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來使用。
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後再利用,有些材料卻不能,課前同學們搜集了關於可再利用材料的資料,和全班同學來分享一下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并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分类,理解分类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并能对材料进行合理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材料,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材料分类。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材料的分类实践活动。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材料实物,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材料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制作玩具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实物,如金属、塑料、纸张、玻璃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对材料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类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心得。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如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等,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身边材料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材料分类的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实物(如塑料、纸张、金属、木材等)。
2. 分类标签。
3.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各种材料实物,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材料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些材料实物。
2.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尝试,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3.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探究成果。
三、分类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对一些材料进行分类。
2. 学生根据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给材料贴上分类标签。
3.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分类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分类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利用分类后的材料进行创作的实践活动。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喜悦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分类身边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对身边材料的分类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和表达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0分钟)1. 学生自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探究和分类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同伴在探究和分类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探究和分类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科版科学三上《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上《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能够分辨常见材料的特点并进行初步分类;3.培养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4.增强对身边世界的认知。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物材料:纸张、玻璃、石头、人造革等;3.课前准备工作:分类卡片、分类标签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上课前准备好不同种类的材料,如纸张、玻璃、石头、人造革等,然后将它们放在班级中央。
之后,向学生展示这些材料并询问学生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点或者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向学生普及材料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材料分类实践让学生手里拿上刚刚准备好的分类卡片,并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将这些材料初步分类。
提示可以是形状、重量、颜色、透明度等方面的。
老师在旁边引导,并询问学生为什么将这些材料归到这个类别中。
学生可以把材料名称写在卡片上,也可以在卡片上画出对应材料的图案。
在分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讨论和引导学习,让学生自己查找规律,加深对材料分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在交流中练习其听说能力。
3. 温故知新在分类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强调材料分类知识,把之前学过的材料分类的知识整合总结,作一次简单的系统的温故知新。
并让学生总结归纳材料分类的基本规律,提高学习带动学习效果。
4. 拓展实践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利用课堂及社区环境,找到自己周围的物品,手写制作出分类标签,将物品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材料分类的能力。
5. 小结回顾教学每一环节最后都会让学生简单总结教学要点。
整堂课的最后,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简单朗读课前设定的学习目标及达到效果。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分类卡片及标签的制作及分类过程的记录被用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实际操作能力;2.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及学生们分享对材料分类的不同理解方式是评价学生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表现的依据;3.课后家庭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学内容再次加深与运用的能力考验。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
(2)培养学生对身边材料的分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材料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触摸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材料的特性。
(2)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对材料进行分类和归纳。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节:认识不同材料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
2. 教学方法:观察、触摸和实验。
3. 教学内容: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学生观察、触摸和实验,了解其特性。
第2节:材料的分类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身边材料的分类能力。
2. 教学方法:分类练习。
3.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些材料,学生运用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如按材质、用途等分类。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材料分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材料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样本,如金属、塑料、纸张、木材等。
2. 学生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剪刀、胶水等。
3.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建议1. 课堂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家校沟通: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猜谜游戏,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部编版 科学 三年级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参考教案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作业设计方案》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材料及其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探究材料的分类方法;
3. 实际操作,将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各种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用途?”
2. 进修:
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进行钻研,了解其特点、用途等信息。
b. 学生根据所选材料的特点,探讨材料的分类方法,如按材质、用途、形状等分类。
c. 每组学生按照所学分类方法,将所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制作展板展示。
3. 实践:
a.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类整理效果,其他组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b. 学生根据反馈意见,对自己的分类整理进行修改和完善。
c.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不同组的分类方法和效果,分享经验和感悟。
4.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思考材料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判:
1. 学生展示的分类整理效果和展板设计;
2. 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表现;
3. 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五、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2. 组织实地考察,了解更多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3. 开展材料分类比赛,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竞争认识。
教科版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优秀教案2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1.聚焦分类话题;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
通过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
在本课中,他们要对前3课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玻璃珠、磁性白板、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 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身边的材料一、教材分析通过已有的知识,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并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学生分析: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
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有关身边材料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带来一些身边物品,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想知道有关身边所用材料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以及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 教学引入: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你知道哪些材料?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石油、沙子、水、毛……教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我们身边的材料,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师:认真看课件, 图上的物品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讨论。
生:学生回答,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等。
三年级科学下册《身边的材料》教学设计
《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教学重点】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3、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学会搜集信息。
【教学准备】汽水灌、字典、报纸、小刀、钥匙、杯子
【教学内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目标】
1、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3、乐于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科版科学三上《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设计【精品教案】.docx
第7课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目的: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扃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厂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3、根据可观察到的特性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教季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W弱别材料的性质厂【教亭难出】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承厂•教学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
•教季过程:二给物品分类1.复习导入师:这个单元即将结束,今天是最后一课了,你在这个单元的前几节课里都学会了什么呢?知道有哪些材料吗?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生一一做答。
2.给材料分类根据所学的知识能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以具体的某一个物品比较好,书本上的图片有许多物品,让学生难以判断。
课件里的图片最好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的材料做同一件物品?(也有这种可能,会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物品)师:图片里还有几件物品没有归纳到表格里,怎么回事啊?总结: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3.对所学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书本62页的一张表格。
提醒:在水中沉还是浮用“I”或“f”来表示,其它的特点用“寸'或“x”表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有新发现吗?总结归纳从不同的特性描述6种材料的特性。
并指导学生完成总结6种材料的不同之处。
二、材料和环境1 .材料的使用过程和材料的来源o播放短片,内容是材料的来源和使用过程。
师:看了短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吗?生歹!J举。
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2.环境的污染师:举例说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生一一列举。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合理使用材料,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你有好点子吗?三、复合材料的认识教师讲解复合材料的用处。
(因为学生对“复合”这个词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研究了,所以,在这里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创新教案】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给它们分类。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教科书插图给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其依据是“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然后归纳材料的特点。
提示特点归纳的依据是硬度、在水中沉浮的能力、柔韧性和吸水性。
第二部分:材料与环境。
这里出现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概念,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和讲解。
建议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对能够再次加工利用的材料进行梳理和介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这时播放与材料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部分:课外阅读。
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探究材料的意义。
“蔡伦与造纸术”,可以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伦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发明在历史上的作用。
复合材料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课后阅读与实践。
例如鼓励他们做一张用普通纸和塑料薄膜做成的复合纸,并同普通纸的性能进行对比。
学情分析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
在第1课,学生从周围的物品开始关注材料,寻找常见材料,并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它们。
显然是从已有经验出发的,是他们对构成物体材料的经验性描述,反映了他们对材料的初始认识和理解。
从第2课开始,教科书引导学生分别对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进行了独立的探究和测试。
在第6课,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新的情境。
在第7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
可以想见,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已不是纯经验层面上的了,他们已经有了科学描述的方法,已经能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描述和比较它们。
气泡图的使用也使他们关注到材料除显着特征外的其他特征方面,使他们能够从材料更多的属性方面去识别它们、认识它们。
对6种材料性质的总结,也使学生们有机会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如天然材料、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常见材料的分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类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实物或图片,如天然材料(木头、棉花)、金属材料(铁、铜)、有机合成材料(塑料、玻璃)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各种材料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材料可以分为哪些类别?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材料的分类,如天然材料、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3. 实践操作:教师发放材料实物或图片,学生分组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分类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分类的方法和技巧,并强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搜集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与家长分享。
2. 家长协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材料分类的亲子作业。
3.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带到学校,进行分享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分类能力和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对材料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材料分类的理解深度。
3. 搜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材料博物馆或相关企业,直观地感受不同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3. 开展以材料分类为主题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愿意把自己找到的材料告诉他人,乐于与人合作。
(2) 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3、科学知识目标:(1) 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 能初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 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三、教学难点: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四、教学用具PPT、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玻璃棒、牛奶、醋、打火机、过滤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出示几种学生熟悉的物品的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你们看它们是什么?生: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一次性纸杯、烧杯。
师: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生:钢铁、黏土、塑胶……师: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身边的材料》(板书)(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就课本第40页,跟学生一起谈谈古代人如何运用身边的材料。
师:我们的生活用品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那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0, 观察图片,说说古时候的人们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的?生: 衣服用动物的皮毛做的,房子用木材和动物的皮毛建的,打猎用木棍,用石头来切割东西……师:那么他们的生活用品材料来源于哪里?生:都是在身边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师:对,他们制造生活用品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存于自然环境中的,比较粗糙简单的。
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材料叫做什么?生:天然材料师:你在书上哪里找到的?请同学们把它画出来。
小学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等奖
小学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等奖1、小学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科学概念: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性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
教学难点: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
教学准备: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给物品分类
1.复习导入
师:这个单元即将结束,今天是最后一课了,你在这个单元的前几节课里都学会了什么呢?知道有哪些材料吗?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一一做答。
2.给材料分类
根据所学的知识能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以具体的某一个物品比较好,书本上的图片有许多物品,让学生难以判断。
课件里的图片最好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
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给这些物品分类,每类至少写出3个。
材料物品
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物品呢?(材料根据自己的特性来做物品)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做同一件物品?(也有这种可能,会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物品)
师:图片里还有几件物品没有归纳到表格里,怎么回事啊?
总结: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3.对所学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书本62页的一张表格。
提醒: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来表示,其它的特点用“√”或“×”表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有新发现吗?
总结归纳从不同的特性描述6种材料的特性。
并指导学生完成总结6种材料的不同之处。
二、材料和环境
1.材料的使用过程和材料的来源。
播放短片,内容是材料的来源和使用过程。
师:看了短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一一列举。
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2.环境的污染
师:举例说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生一一列举。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合理使用材料,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你有好点子吗?
三、复合材料的认识
教师讲解复合材料的用处。
(因为学生对“复合”这个词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研究了,所以,在这里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
)现在化的设备越来越多,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在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呢。
如果没有一定的材料,再好的想法也会变成泡影。
所以人们就在制造新型的材料,就是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复合材料有着强大的功能是单一材料无法比拟的,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宇宙飞船或卫星返回地面若不控制,外表温度可达4000℃。
合金钢2000℃也熔化了。
目前没有任一种单一材料可抵挡这个温度。
飞船宇宙飞行时,外壁温度为零下110℃,返回地面,高温冲击下外壁温度为1250℃。
如此反差的温度,单一材料无法承受,只有用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隔热瓦片才能抵挡这么高的温度。
所以,复合材料可以说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和单元内容。
板书: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木材、纸、金属、塑料、砖瓦、陶器、瓷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复合材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