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6.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
自由办学
自由就学
自由讲学
自由竞争
7.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2)论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①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②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3)教学内容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4)教学方法论(理解)
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②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③学思行结合
8.稷下学宫
(1)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
(2)性质:①二重性: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
①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②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③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④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9.墨家教育思想
(1)人性论:“素丝说”(理解)
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在他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异别”。
培养标准:“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
“辩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
“博乎道术”——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
(3)教育内容
①文史教育(《诗》、《书》、《春秋》)
②自然科学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③政治道德教育(“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④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
注:②④是墨家教育的特色,儒家没有
10.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1)人性论:
孟子:近于善
人性保持论者
扩充“善端”殊途同归
荀子:近于恶
人性改造论者
“化性起伪”
A.扩充“善端”
“善端”:即善的因素、萌芽,是人先天所固有的
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走向“善”
B.“化性起伪”
性伪之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努力是有区别)
性伪之合(两者之间合理的结合)
化性起伪(教育作用)
(2)教育目的
A.孟子: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以孝、悌治国,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政治社会关系,改良社会。
教育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B.荀子:培养大儒
俗儒道貌岸然
雅儒表里如一
大儒(“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培养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
(3)教学原则和方法
孟子:深造自得孟轲指出,深入烦人学习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专心致志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
荀子:学贵有恒
善假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