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v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
![中国移动CM-IMS(SIP)技术规范_第4部分:CM-IMS业务对SIP的要求V1.0.0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ad68010ebd64783e09122bf4.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C-018.4-2011中国移动C M-I M S会话初始协议(S I P)技术规范第四部分:C M-I M S业务对S I P的要求C M-I M S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S e s s i o nI n i t i a t i o n P r o t o c o l(S I P)P a r t4:S I P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 C M-I M S S e r v i c e s版本号:1.0.02011-7-27发布2011-7-27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概述 (2)5. CM-IMS业务对SIP消息头域及参数的要求 (3)5.1.From头域 (3)5.1.1.业务需求 (3)5.1.2.使用方式 (3)5.2.Privacy头域 (3)5.2.1.业务需求 (3)5.2.2.使用方式 (3)5.3.History-Info头域 (4)5.3.1.业务需求 (4)5.3.2.使用方式 (4)5.4.Alert-Info头域 (4)5.4.1.业务需求 (4)5.4.2.使用方式 (5)6. CM-IMS业务对SIP信令流程的要求 (5)6.1.前转流程 (5)6.1.1.业务需求 (5)6.1.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5)6.2.等待流程 (6)6.2.1.业务需求 (6)6.2.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6)6.3.早媒体协商流程 (7)6.3.1.业务需求 (7)6.3.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7)6.4.REFER流程 (8)6.4.1.业务需求 (8)6.4.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8)流程 (9)6.5.1.业务需求 (9)6.5.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9)6.6.没有媒体成分的媒体协商流程 (10)6.6.1.业务需求 (10)6.6.2.流程描述及使用方式 (10)7. CM-IMS业务对SIP协议的扩展原则 (10)8. 编制历史 (11)前言本标准依据IETF、3GPP以及ITU-T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相关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1d47f0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6.png)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移动通信用户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在满足用户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了统一信息平台的技术规范标准,保障信息传递质量,我们特别制定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
一、背景介绍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信息平台的技术规范标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还能够优化信息传递流程,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因此,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意义1.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通过技术规范标准,统一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从而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整体效率。
2.保障信息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不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还能够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
3.推动行业发展: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技术规范标准的内容1.接口标准:规定统一信息平台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包括数据传递格式、接口协议等,以确保各个系统的互联互通。
2.安全标准:制定统一信息平台的安全标准,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数据标准:确立数据格式和数据内容的标准,以统一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表示方式,提高数据的可读性和可交互性。
4.性能标准:规定统一信息平台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传递服务。
四、技术规范标准的实施1.组织实施:成立专门的技术标准工作组,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负责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升级。
2.宣贯培训:开展技术规范标准的宣贯培训,向相关部门和人员普及技术规范标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确保相关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3.监督检查:建立技术规范标准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技术规范标准的有效执行。
中国移动客户服务中心业务规范
![中国移动客户服务中心业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146da8d08a1284ac85043de.png)
通信集团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业务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二○○二年二月1. 总则a) 概述为了提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客户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和高质量的服务,进一步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流程,树立统一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服务形象,结合《系统业务规范》,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对基于系统的客户服务中心业务规范的描述,对全国客户服务中心的整合、规划,是对业务规范的完善。
本业务规范包含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属各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业务功能实现、业务组织管理及业务处理流程的基本要求,从业务上对各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的业务规范及流程的规划,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业务组织管理及市场经营、客户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移动通信公司应在满足本业务规范的基础上,完善本省客户服务中心的业务规范设计。
b) 原则与目标客户服务中心业务管理和规划建设的原则和目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客户服务中心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业务组织管理,功能上涵盖了业务咨询、业务受理、客户投诉、统计查询、信息发布等各个方面,面向所有的客户提供全面、高效、规范的客户服务。
各省应在此规范的基础上,根据集团公司统一要求,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在客户服务中心实现对大客户的优先、优质等差异化服务。
2、客户服务中心的业务功能从层次上主要分为接入、业务处理、统计分析、业务组织管理四类:应具备快速、多方式、分级的接入功能;具备规范、统一和高效的业务处理功能和业务处理流程;具备对客户服务的业务信息进行自动收集记录和综合统计分析的功能;具备业务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等各类业务组织管理功能。
3、客户服务中心的业务功能应充分考虑灵活性和扩展性的要求,以满足将来业务功能的增加和业务流程重组和再造的需要。
4、客户服务中心系统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循系统总体原则和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应与系统的其他模块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整合,协同完成各项业务支撑功能。
中国移动VoLTE试点测试规范-网络功能及基本业务分册 V1_3_1
![中国移动VoLTE试点测试规范-网络功能及基本业务分册 V1_3_1](https://img.taocdn.com/s3/m/9cce3d195901020207409c4d.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V o L T E试点测试规范(网络功能及基本业务分册)C h i n a M o b i l e V o L T E T r i a l T e s t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 f u n c t i o na n d B a s i c S e r v i c e版本号:1.3.1╳╳╳╳-╳╳-╳╳发布╳╳╳╳-╳╳-╳╳实施目录前言 ............................................................................................................................................ I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测试环境和方法 (3)4.1 测试设备 (3)4.2 测试工具 (4)4.3 测试方法 (4)4.4 测试组网图 (4)4.5 测试配置 (4)5.测试用例 (5)5.1 VoLTE基础功能测试 (5)5.1.1 VoLTE基础功能测试 (5)5.2 端到端业务流程 (134)5.2.1 VoLTE基本呼叫及切换流程 (134)5.2.2 补充业务 (300)5.3 其它业务 (414)5.3.1 IP短消息 (414)5.3.2 紧急呼叫 (447)5.4 业务质量及性能指标 (450)5.4.1 业务指标测试 (450)5.4.2 终端测试 (454)6 编制历史 (468)前言本测试规范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VoLTE业务涉及的测试相关内容进行规定,是VoLTE测试实施的依据。
本测试规范共分四册,分别为网络功能及基本业务分册、增值业务分册、开通及计费分册和无线性能分册。
中国移动VoLTE外场测试系列规范用于VoLTE外场试验城市端到端环境的测试,指导测试无线网络、核心网络及终端等方面的功能与性能。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178f88328ea81c759f57857.png)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统壹信息平台业务规范(v1.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总则11.1.概述11.2.适用范围11.3.起草单位21.4.解释权22目标和原则32.1.目标32.2.原则33统壹信息平台总体说明53.1.俩级架构53.2.统壹信息平台组成53.2.1.应用系统63.2.2.展示平台73.2.3.网络和接入平台73.2.4.安全管理平台74应用系统84.1.基本业务系统84.2.统计查询系统84.3.网上教育系统84.4.OA核心应用84.5.OA扩展应用84.6.电子招投标95展示平台105.1.业务功能105.1.1.访问安全控制105.1.2.个性化展现管理105.1.3.内容应用聚集115.2.内容组织规划115.2.1.规划原则115.2.1.1.资源组织规划原则115.2.1.2.内容展现原则125.2.1.3.色调风格原则135.2.2.页面布局135.2.2.1.系统区135.2.2.2.个性化内容区145.2.3.个性化146网络和接入平台156.1.广域传输网络156.2.内部局域网156.3.接入平台157安全管理平台177.1.网络安全管理177.1.1.网络管理177.1.2.网络安全177.2.系统安全管理177.2.1.系统管理177.2.2.系统安全177.3.数据安全管理187.4.防病毒188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互连互通互访191 总则1.1.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壹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且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壹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中国移动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于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壹个新的台阶。
中国移动CM-IMS_IAD设备规范 v1.5.0_20091116
![中国移动CM-IMS_IAD设备规范 v1.5.0_20091116](https://img.taocdn.com/s3/m/2f5da10c76c66137ee0619b4.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C M -I M S 设备规范 -综合接入设备(I A D )分册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I M S E q u i p m e n t s -I A D 版本号:1.5.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组网 (1)5. 业务功能 (3)5.1.语音业务 (3)5.2.数据业务 (3)5.3.级联功能 (3)5.4.传真业务 (3)5.5.数图(digit map)功能 (3)5.6. MODEM业务功能 (3)6. 设备功能 (3)6.1.接入CM-IMS网络 (3)6.2.呼叫处理的要求 (4)6.2.1.对DTMF 码和FSK 的要求 (4)6.2.2.与IMS核心网交互完成呼叫业务 (4)6.3.媒体控制功能 (4)6.4.智能路由功能(可选) (5)6.5.媒体处理要求 (5)6.6. VIP用户特权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7.业务实现保证能力 (5)6.7.1. IP 地址的获取 (5)6.7.2.防火墙的穿越 (5)6.7.3. NAT功能 (5)6.8. IAD安全要求 (6)6.8.1.安全性要求 (6)6.8.2.用户接入的安全性 (6)6.8.3.对于鉴权算法的支持 (6)7. 协议要求 (6)7.1.信令控制协议 (6)7.2.媒体流协议 (7)7.3.网管协议 (7)7.4.其他协议 (7)8. 容量、性能及可靠性指标 (7)8.1.语音的主观评定 (7)8.2.语音的客观评定 (7)8.3. IP 语音QoS 管理 (8)8.4.其它语音特性指标 (8)8.5.同时并发呼叫数 (8)8.6.数据特性指标(可选) (8)8.7.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8)9. 接口要求 (9)9.1.用户侧接口 (9)9.1.1. Z /Za接口 (9)9.1.2.下行以太网接口 (9)9.2.网络侧接口 (9)9.2.1.以太网上行接口 (9)9.2.2. Z/Za接口(可选) (9)9.3.维护管理接口 (9)9.3.1.串口维护接口 (9)9.3.2.网口维护接口 (10)10. 硬件要求 (10)10.1.模拟用户接口的硬件要求 (10)10.2.信号音和铃流标准 (10)10.3. DTMF 的音频标准 (10)11. 软件要求 (11)11.1.软件基本要求 (11)12. 业务开通要求 (12)13. 网管要求 (12)13.1.网管接口 (12)13.1.1.基本要求 (12)13.1.2.功能要求 (12)13.2.统计与测量要求 (12)13.3.操作维护要求 (12)13.3.1. IAD 的管理、排障和维护 (12)13.3.1.1.维护管理的方式 (13)13.3.1.2. 维护人员管理 (13)13.3.1.3. IAD 管理的特性 (13)13.3.1.4. 维护管理的内容 (13)13.3.2. IAD 软件升级和配置修改 (14)13.3.3. IAD 在线保障 (14)14. 环境要求 (15)14.1.环境温、湿度要求 (15)14.2.机房地面要求 (15)14.3.防尘要求 (16)14.4.抗电磁干扰的能力 (16)14.5.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16)14.6.安装应有抗地震措施 (16)14.7.运输和仓储要求 (16)14.8.噪声要求 (16)15. 电源及接地要求 (16)15.1.电源要求 (17)15.1.1.直流电源要求(可选) (17)15.1.1.1.额定电压 (17)15.1.1.2.电压波动范围 (17)15.1.1.3.杂音电压指标 (17)15.1.2.交流电压要求 (17)15.2.接地要求 (17)15.2.1.接地方式 (17)15.2.2.上架IAD接地要求 (18)15.2.3.接地线截面积 (18)15.2.4.接地电阻值 (18)15.3.过流过压保护 (18)15.3.1.安全要求 (18)15.3.2.雷电冲击线路设备 (18)15.3.3.通信线路与高压线过近而产生感应电压 (18)15.3.4.与电力线接触引起的过电压 (19)15.3.5.过压自动恢复和过压告警 (19)15.3.6.防电涌破坏 (19)15.3.7.绝缘电阻 (19)16. 编制历史 (19)前言本标准依据ITU-T和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结合有关国内标准和中国移动其他企业标准,基于中国移动CM-IMS总体技术要求和实际需求而拟定,充分考虑了网络的平滑演进能力,为中国移动CM-IMS的技术试验、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标准-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标准v2.0.9-LTE各接口XDR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标准-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标准v2.0.9-LTE各接口XDR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e4f3e755ef7ba0d4b733b72.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统一D P I设备技术规范-L T 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e e p P a c k e tI n s p e c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 f o r C M C C(L T E S i g n a l l i n g C o l l e c t i o n S e r v e r I n t e r f a c eP a r t)版本号:2.0.9╳╳╳╳-╳╳-╳╳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6)5 LTE接口XDR数据构成方式 (8)5.1. XDR编号与上报要求 (8)6 Uu接口XDR数据结构 (9)6.1. 公共信息 (9)6.2. Uu接口信息 (11)6.3. Uu接口Keyword 1字段定义 (15)6.4. Uu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 (17)7 X2接口XDR数据结构 (17)7.1. 公共信息 (17)7.2. X2接口信息 (17)7.3. X2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 (23)8 UE_MR XDR数据结构 (23)8.1. 公共信息 (23)8.2. UE_MR信息 (23)9 Cell_MR XDR数据结构 (27)9.1. 公共信息 (27)9.2. Cell_MR信息 (27)10 S1-MME接口XDR数据结构 (28)10.1. 公共信息 (28)10.2. S1-MME接口信息 (28)10.3. S1-MME接口Keyword 1字段定义 (38)10.4. S1-MME接口Keyword 2字段定义 (40)10.5. S1-MME接口事件流程开始/结束标识 (47)11 S1-U接口XDR数据结构 (47)12 S6a 接口XDR数据结构 (47)12.1. 公共信息 (47)12.2. S6a接口信息 (48)13 S10、S11接口XDR数据结构 (50)13.1. 公共信息 (50)13.2. S10、S11接口信息 (50)14 S5/S8-C接口XDR数据结构 (57)14.1. 公共信息 (57)14.2. S5/S8-C接口信息 (57)15 SGs接口XDR数据结构 (61)15.1. 公共信息 (61)15.2. SGs接口信息 (62)16 Gn-C接口XDR数据结构 (65)16.1. 公共信息 (65)16.2. Gn-C接口信息 (65)17 基于XDR的原始码流上报 (68)17.1. 原始码流上报功能 (68)17.2. 基于XDR上报原始码流的格式 (68)17.3. 按帧封装的原始码流要求 (69)17.3.1. 通用包头格式 (70)17.3.2. 专用包头格式 (71)17.3.3. 原始数据 (71)18 接口协议 (71)18.1. SDTP协议概述 (72)18.2. 消息类型 (73)18.3. 消息结构 (74)18.4. 连接管理流程 (75)18.5. 连接管理消息 (77)18.5.1. 版本协商verNego (77)18.5.1.1. 请求 (77)18.5.1.2. 应答 (77)18.5.2. 链路认证linkAuth (78)18.5.2.1. 请求 (78)18.5.2.2. 应答 (79)18.5.3. 链路检测linkCheck (80)18.5.3.1. 请求 (80)18.5.3.2. 应答 (80)18.5.4. 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80)18.5.4.1. 请求 (80)18.5.4.2. 应答 (81)18.5.5. 链路释放linkRel (82)18.5.5.1. 请求 (82)18.5.5.2. 应答 (82)18.6. 数据传输消息 (82)18.6.1. XDR数据传输notifyXDRData (83)18.6.1.1. 请求 (83)18.6.1.2. 应答 (83)18.6.2. XDR对应原始码流传输XDRRawDataSend (83)18.6.2.1. 请求 (83)18.6.2.2. 应答 (83)19 编制历史 (84)附录A:Uu/X2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 (85)附录B:S1-MME接口XDR事件流程和关键信令点 (8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v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v](https://img.taocdn.com/s3/m/1e9b10ce90c69ec3d5bb75f7.png)
中国移动统一D P I设备技术规范L T 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v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统一D P I设备技术规范-L T E信令采集解析服务器接口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e e p P a c k e tI n s p e c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 f o r C M C C(L T E S i g n a l l i n g C o l l e c t i o n S e r v e r I n t e r f a c eP a r t)版本号:╳╳╳╳-╳╳-╳╳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本规范定义了LTE采集解析设备服务器的接口规范,包含LTE不同接口XDR格式及接口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是流量控制系统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规范由中移技号印发。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计划部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梁燕萍、祖国英、余立、张欢、刘坤、郗卓宁、邢喆本规范解释权: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1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的深度报文检测(DPI)设备,供中国移动内部和厂家共同使用。
本规范是中国移动进行DPI设备采购的技术依据。
本规范主要包含LTE不同接口XDR格式及接口要求等内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v2.0.9-20141031★★★★★
![中国移动统一DPI设备技术规范-LTE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v2.0.9-20141031★★★★★](https://img.taocdn.com/s3/m/e7ff851ceff9aef8941e06e7.png)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D e e p P a c k e tI n s p e c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 f o r C M C C(LT E D a t a C o m b i n i n g S e r v e r I n t e r f a c e P a r t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统一D P I 设备技术规范-L T E 数据合成服务器接口规范版本号:2.0.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 QB-╳╳-╳╳╳-╳╳╳╳目录前言 ................................................................................................................................................ V I 1范围. (7)2规范性引用文件 (7)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7)4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9)4.1系统架构 (9)4.2接口功能 (9)5数据上报接口 (10)5.1概述 (10)5.1.1合成XDR数据 (10)5.1.2单接口XDR数据 (10)5.1.3原始码流数据 (11)5.1.4KPI数据 (11)5.2接口协议 (11)5.2.1消息类型 (12)5.2.2消息结构 (12)5.2.3连接管理流程 (13)5.2.4连接管理消息 (14)5.2.4.1版本协商verNego (14)5.2.4.1.1请求 (14)5.2.4.1.2应答 (14)5.2.4.2链路认证linkAuth (14)5.2.4.2.1请求 (14)5.2.4.2.2应答 (15)5.2.4.3链路检测linkCheck (15)5.2.4.3.1请求 (15)5.2.4.3.2应答 (16)5.2.4.4链路数据发送校验linkDataCheck (16)5.2.4.4.1请求 (16)5.2.4.4.2应答 (16)5.2.4.5链路释放linkRel (17)5.2.4.5.1请求 (17)5.2.4.5.2应答 (17)5.2.5数据通知消息 (17)5.2.5.1XDR对应原始数据传输XDRRawDataSend (17)5.2.5.1.1请求 (17)5.2.5.1.2应答 (17)5.2.5.2XDR数据通知notifyXDRData (18)5.2.5.2.1请求 (18)5.2.5.2.2应答 (18)5.2.5.3KPI数据通知notifyKpiData (18)5.2.5.3.1请求 (18)5.2.5.3.2应答 (18)5.2.6数据查询消息 (19)5.2.6.1XDR对应原始数据反查XDRRawDataQuery (19)5.2.6.1.1请求 (19)5.2.6.1.2应答 (19)5.3数据格式 (20)5.3.1单接口XDR格式 (20)5.3.2合成信令XDR格式 (20)5.3.2.1概述 (20)5.3.2.2公共信息格式 (20)5.3.2.3通用信令信息格式 (21)5.3.2.4单接口信令信息格式 (24)5.3.2.5通用信令信息中Keyword 1字段的定义 (26)5.3.2.6通用信令信息中Keyword 2字段的定义 (27)5.3.2.7单接口流程类型的定义 (27)5.3.3合成业务XDR格式 (31)5.3.3.1概述 (31)5.3.3.2公共信息格式 (31)5.3.3.3通用业务信息格式 (31)5.3.3.4单小区业务信息格式 (32)5.3.4合成UE_MR XDR格式 (33)5.3.4.1概述 (33)5.3.4.2公共信息格式 (33)5.3.4.3MR信息格式 (33)5.3.5原始码流数据格式 (35)5.3.6KPI数据格式 (35)6KPI数据订阅接口 (36)6.1概述 (36)6.2KPI数据订阅流程 (36)6.3KPI数据订阅消息 (38)6.3.1授权获取getLinkAuth (38)6.3.1.1请求 (38)6.3.1.2应答 (39)6.3.1.3鉴权 (39)6.3.2释放授权authRel (39)6.3.2.1请求 (39)6.3.2.2应答 (41)6.3.3查询MME列表getMMEInfo (41)6.3.3.1请求 (41)6.3.3.2应答 (41)6.3.4查询TAC列表getTACInfo (41)6.3.4.1请求 (41)6.3.4.2应答 (41)6.3.5查询eNB列表getENBInfo (42)6.3.5.2应答 (42)6.3.6查询小区列表getCellInfo (42)6.3.6.1请求 (42)6.3.6.2应答 (42)6.3.7查询终端列表getIMEIList (43)6.3.7.1请求 (43)6.3.7.2应答 (43)6.3.8查询用户列表getUserList (43)6.3.8.1请求 (43)6.3.8.2应答 (43)6.3.9创建订阅createSubscription (43)6.3.9.1请求 (44)6.3.9.2应答 (44)6.3.10修改订阅updateSubscription (44)6.3.10.1请求 (44)6.3.10.2应答 (44)6.3.11查询订阅getSubscription (44)6.3.11.1请求 (44)6.3.11.2应答 (45)6.3.12取消订阅cancelSubscription (45)6.3.12.1请求 (45)6.3.12.2应答 (45)6.4数据格式 (45)6.4.1订阅标识OrderID (45)6.4.2服务端口ServicePort (45)6.4.3MME信息MMEInfo (46)6.4.4TAC信息TACInfo (46)6.4.5eNB信息eNBInfo (46)6.4.6小区信息CellInfo (46)6.4.7终端信息IMEIInfo (46)6.4.8用户信息UserInfo (47)6.4.9KPI参数信息KPIParamsInfo (47)6.4.10时间粒度Time Granularity (47)6.4.11日期时间DateTime (48)6.4.12KPI订阅信息KpiOrderInfo (48)7至经分系统(经上报网关)接口 (49)7.1接口协议 (49)7.2文件命名规则 (50)7.3消息结构 (50)7.4文件格式 (51)8至指定系统(经上报网关)接口 (51)8.1日志上报接口 (52)8.1.1接口协议 (52)8.1.1.2上报日志文件命名规则 (52)8.1.1.3数据校验文件格式 (53)8.1.1.4校验规则 (53)8.1.1.5FTP文件管理 (54)8.1.2用户上网日志格式 (54)8.1.2.1用户上下线日志 (54)8.1.2.2用户访问信息日志 (55)8.2日志重报接口 (56)8.2.1接口协议 (56)8.2.2接口流程 (56)8.2.3消息结构 (57)8.3用户在线状态查询及上传接口 (58)8.3.1接口协议 (58)8.3.2接口流程 (58)8.3.3消息结构 (59)8.3.3.1用户在线状态查询请求消息(URMRequest) (59)8.3.3.2用户在线状态查询响应(URMResponse) (60)8.3.3.3查询请求接收效果信息上报消息 (60)8.3.3.4用户上线信息上报消息(URMUpload) (61)8.3.3.5用户上线信息上报响应消息(URMUploadResponse) (62)8.4告警事件上报接口 (62)8.4.1接口协议 (62)8.4.2接口流程 (62)8.4.3消息结构 (63)9至上网日志查询系统接口 (64)9.1接口流程 (65)9.2接口协议 (65)9.2.1IF_ QUERY(用户信息查询接口) (65)9.2.2IF_UPLOAD(用户信息上报接口) (66)9.2.3IF_NOTIFY(用户信息上报完毕通知接口) (66)9.3消息结构 (67)9.3.1用户信息查询请求消息(UDRQueryRequest) (67)9.3.2用户信息查询响应消息(UDRQueryResponse) (68)9.3.3用户信息上报完毕通知消息(UDRNotifyRequest) (68)9.3.4用户信息上报完毕响应消息(UDRNotifyResponse) (69)9.4文件格式 (70)9.4.1文件命名规则 (70)9.4.2文件格式规则 (70)9.4.3文件生成规则 (71)10至手机恶意软件监测系统样本监测采集模块(DA)上报及重报接口 (71)11与防火墙日志采集前置机接口(南向接口) (71)12编制历史 (72)附录A 合成信令流程的起止时间说明 (72)附录B WebService结果取值定义 (72)附录C KPI指标定义 (73)附录D 省份代码表 (74)附录E 网关设备代码表 (74)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网内使用的深度包检测(DPI)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是部署统一DPI设备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校讯通业务规范V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校讯通业务规范V](https://img.taocdn.com/s3/m/3ec22f587cd184254a35352e.png)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校讯通业务规范V中国移动校讯通业务规范2009-1-21发布目录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4.业务概述24.1.业务概念24.2.业务分类24.2.1.按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分类24.2.2.按目标用户群分类34.2.3.按照服务方式分类34.3.业务开放范围35.业务特征45.1.教育行业属性突出45.2.业务统壹规划、分省运营45.3.多种接入方式45.4.专用终端45.5.校讯通业务功能45.5.1.针对幼儿园市场提供的功能55.5.2.针对小学市场提供的功能65.5.3.针对中学市场提供的功能65.5.4.针对大学等高等教育市场提供的功能66.业务流程76.1.业务受理流程76.1.1.业务开通76.1.1.1.学校业务受理76.1.1.2.教师、家长业务受理76.1.2.业务变更86.1.3.业务取消86.2.业务使用流程86.2.1.亲情电话业务流程86.2.2.平安短信业务流程96.2.3.Web业务使用流程107.业务管理107.1.业务模式107.2.代理商管理117.3.用户管理117.4.信息安全管理117.4.1.信息发送权限管理117.4.2.信息审核过滤管理127.5.业务质量127.5.1.业务质量指标127.5.2.业务质量统计128.统计分析128.1.统计分析功能要求128.2.统计报表项目要求138.3.报表分析功能139.业务码号1310.计费要求1411.编制历史14前言本标准对校讯通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规范的内容提出全面要求,是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开展校讯通业务的依据。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业务概念、业务特征、业务流程、业务管理、统计分析和计费要求。
本标准由中移技〔2009〕25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集团客户部提出,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晟、范晓晖、蔡宗辉、王哲伟、周兆民、王颖、任志强、赵辉1.范围本标准制定了中国移动校讯通业务规范,原则上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部使用,是进行校讯通业务接入和管理的依据。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统一配置接口规范V1.01
![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统一配置接口规范V1.01](https://img.taocdn.com/s3/m/751d78b91a37f111f1855b74.png)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目录前言 (6)1适用范围 (7)2参考标准、文献 (8)3缩略语 (9)4SP数据统一配置 (10)4.1接口协议说明 (10)4.1.1数据类型定义 (10)4.1.2文件命名规范 (10)4.1.2.1数据配置文件命名规范 (10)4.1.2.2回执文件命名规范 (11)4.1.3其它说明 (12)4.2统一配置交互流程 (13)4.3统一配置接口文件体定义 (13)4.3.1数据配置文件DTD (13)4.3.2数据配置回执文件DTD (19)5用户数据配置 (20)5.1接口协议说明 (20)5.1.2数据类型定义 (20)5.1.3其他说明 (20)5.2API列表 (20)5.3复杂数据结构定义 (21)5.3.1 MMS业务 (21)5.3.1.1 CTSubscriberDetailInfo (21)5.3.1.4 CTListUserBWList (22)5.3.2 LCS业务 (22)5.3.2.1 TimeLir (22)5.3.2.2 AreaLir (23)5.3.2.3 LirDetail (23)5.3.2.4 SpLirDetail (23)5.3.2.5 UserLirDetail (23)5.3.2.6 CommResult (24)5.3.2.7 QryBaseResult (24)5.3.2.8 QrySpResult extends from CommResult (24)5.3.2.9 QryUserResult extends from CommResult (24)5.3.2.10 QryTargetListResult extends from CommResult (25)5.4消息体定义 (25)5.4.1 MMS业务 (25)5.4.1.1 SubscriberRegister (25)5.4.1.1.2 API协议类型 (25)5.4.1.1.3 API变量 (25)5.4.1.1.4返回值 (26)5.4.1.2 SubscriberInfoQuery (26)5.4.1.2.1 功能描述 (26)5.4.1.2.2 API协议类型 (26)5.4.1.2.3 API变量 (26)5.4.1.2.4 返回值 (26)5.4.1.3 SubscriberInfoModify (27)5.4.1.3.1 功能描述 (27)5.4.1.3.2 API协议类型 (27)5.4.1.3.3 API变量 (27)5.4.1.3.4 返回值 (27)5.4.1.4 SubscriberBWListQuery (28)5.4.1.4.1 功能描述 (28)5.4.1.4.2 API协议类型 (28)5.4.1.4.3 API变量 (28)5.4.1.4.4 返回值 (28)5.4.1.5 SubscriberBWListAdd (29)5.4.1.5.1 功能描述 (29)5.4.1.5.2 API协议类型 (29)5.4.1.5.3 API变量 (29)5.4.1.5.4 返回值 (29)5.4.1.6 SubscriberBWListDelete (29)5.4.1.6.1 功能描述 (29)5.4.1.6.2 API协议类型 (30)5.4.1.6.3 API变量 (30)5.4.1.6.4 返回值 (30)5.4.2 LCS业务 (30)5.4.2.1 SetBaseLir (31)5.4.2.1.1 功能描述 (31)5.4.2.1.2 API协议类型 (31)5.4.2.1.3 输入/输出参数 (31)5.4.2.1.4 返回结果 (32)5.4.2.2 GetBaseLir (33)5.4.2.2.1 功能描述 (33)5.4.2.2.2 API协议类型 (33)5.4.2.2.3 输入/输出参数 (33)5.4.2.2.4 返回结果 (34)5.4.2.3 AddLir (34)5.4.2.3.1 功能描述 (34)5.4.2.3.2 API协议类型 (34)5.4.2.3.3 输入/输出参数 (35)5.4.2.4 DelLir (35)5.4.2.4.1 功能描述 (35)5.4.2.4.2 API协议类型 (36)5.4.2.4.3 输入/输出参数 (36)5.4.2.4.4 返回结果 (36)5.4.2.5 QryLir (37)5.4.2.5.1 功能描述 (37)5.4.2.5.2 API协议类型 (37)5.4.2.5.3 输入/输出参数 (38)5.4.2.5.4 返回结果 (38)5.4.2.6 ModLir (39)5.4.2.6.1 功能描述 (39)5.4.2.6.2 API协议类型 (39)5.4.2.6.3 输入/输出参数 (39)5.4.2.6.4 返回结果 (40)5.4.2.7 AddSpLir (40)5.4.2.7.1 功能描述 (40)5.4.2.7.2 API协议类型 (41)5.4.2.7.3 输入/输出参数 (41)5.4.2.7.4 返回结果 (41)5.4.2.8 DelSpLir (42)5.4.2.8.1 功能描述 (42)5.4.2.8.2 API协议类型 (42)5.4.2.8.3 输入/输出参数 (42)5.4.2.8.4 返回结果 (43)5.4.2.9 QrySpLir (43)5.4.2.9.1 功能描述 (43)5.4.2.9.2 API协议类型 (44)5.4.2.9.3 输入/输出参数 (44)5.4.2.9.4 返回结果 (44)5.4.2.10 ModSpLir (45)5.4.2.10.1 功能描述 (45)5.4.2.10.2 API协议类型 (45)5.4.2.10.3 输入/输出参数 (45)5.4.2.10.4 返回结果 (46)5.4.2.11 QryTargetListBySpLir (46)5.4.2.11.1 功能描述 (46)5.4.2.11.2 API协议类型 (47)5.4.2.11.3 输入/输出参数 (47)5.4.2.11.4 返回结果 (47)5.4.2.12 QryTargetListByRequestorLir (48)5.4.2.12.1 功能描述 (48)5.4.2.12.2 API协议类型 (48)5.4.2.12.4 返回结果 (49)5.5返回值定义 (49)5.5.1 MMS业务 (49)5.5.2 LCS业务 (49)6用户注销接口 (50)6.1接口协议说明 (50)6.2接口描述 (50)6.2.1 方向 (50)6.2.2 接口协议 (50)6.2.3 接口形式 (50)6.2.3.1 文件目录 (50)6.2.3.2 文件命名 (50)6.2.3.3 同步频率 (51)6.2.3.4 话单文件格式 (51)7门户链接接口 (52)7.1接口协议说明 (52)7.2业务场景 (52)7.3P ORTAL重定向到业务引擎 (52)7.3.1功能描述 (52)7.3.2结构 (53)8内容同步 (54)8.1接口协议说明 (54)8.1.2文件命名规范 (54)8.1.2.1数据配置文件命名规范 (54)8.1.2.2回执文件命名规范 (55)8.1.3其它说明 (56)8.2内容同步交互流程 (57)8.3统一配置接口文件体定义 (57)8.3.1数据配置文件DTD (57)8.3.2内容同步回执文件DTD (58)9内容管理系统CP鉴权接口 (60)9.1概述 (60)9.2规范目的 (60)9.3列表 (60)9.4业务场景 (60)9.4.1 内容管理系统重定向到ISMP进行CP鉴权 (60)9.4.2 内容管理系统到ISMP查询CP信息 (61)9.5描述 (62)9.5.1 内容管理系统重定向到ISMP进行CP鉴权 (62)9.5.1.1 内容管理系统重定向到ISMP进行CP鉴权 (62)9.5.1.2 ISMP重定向回内容管理系统返回鉴权结果 (62)9.5.2 内容管理系统向ISMP查询CP信息 (63)9.5.2.1 查询CP信息请求 (63)9.5.2.2 查询CP信息应答 (63)前言3G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与业务引擎的接口协议包括二个分册:第一分册《中国电信第三代移动通信ISMAP接口规范》:定义了业务运行过程中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与业务引擎的接口规范。
中国移动数据网资源命名规范(V1.1.0)
![中国移动数据网资源命名规范(V1.1.0)](https://img.taocdn.com/s3/m/75935610a6c30c2259019ea5.png)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文档编号:中国移动数据网资源命名规范文档版本:Version 1.1.0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4年8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档说明:本技术规范为中国移动数据网资源命名的指导性原则。
编号说明:(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文档修改历史目录1.范围 (5)2.参考文献 (5)3.缩写词 (5)4.参照字符集 (6)5.网元设备 (6)5.1 网元设备命名原则 (6)5.2 网元设备命名规范 (7)5.3 典型网元设备命名示例 (12)6.设备端口 (13)6.1 设备端口命名原则 (13)6.2 设备端口命名规范 (13)6.2.1 单机框设备端口命名规范 (13)6.2.2 多机框设备端口命名规范 (14)6.3 典型设备端口命名示例 (15)7.电路 (15)7.1 电路命名原则 (15)7.2 电路命名规范 (15)7.3 典型物理电路命名示例 (17)附录一:中国移动本地网名称和英文缩写对照表 (18)本规范书是根据相关标准,结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具体情况制订的。
编写格式和方法采用我国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统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省公司数据网络资源的命名。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省公司,尚有待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拥有本规范的知识产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此规范书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本规范定义集团和省级数据网综合网管系统涉及的设备、端口和电路的命名原则,用于指导工程及维护的设备命名、网管系统资源命名及资源统计等。
网管系统侧应遵守本规范对被管资源进行命名,网络设备侧也建议遵守本规范对设备进行命名。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级BBOSS与CSMP平台公众服务云业务接口规范v1.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级BBOSS与CSMP平台公众服务云业务接口规范v1.2](https://img.taocdn.com/s3/m/3d2094747c1cfad6185fa74f.png)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级BBOSS与CSMP平台公众服务云业务接口规范(V1.2)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二○一二年三月文档变更记录序号变更内容说明版本号版本日期执笔人1 讨论稿 1.0 2012/3/27 许翠萍2 修改稿 1.1 2012/7/11 许翠萍2.1 增加接口3.3-归档结果同步通知,用于数据一致性对比2.2 重新修改3.1,3.2章节中的业务流程描述,增加归档结果同步通知2.3 修改3.1.5.2和3.2.5.2中的交易报文,增加基础产品、资源产品的订单号、基础产品的订购关系ID2.4 修改3.1.5.2和3.2.5.2中的交易报文,删除一致性对比时间戳的说明2 修改稿 1.2 2012/8/1 许翠萍2.1 增加公众服务云业务预约接口规范目录文档变更记录 (2)1. 综述 (5)1.1. 文档概述 (5)1.2. 参考文档 (5)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接口定义说明 (1)2.1. 接口流程说明 (1)2.1.1. 大圈类交易 (1)2.1.2. 通知类交易 (2)2.2. 接口数据结构定义说明 (3)2.2.1. Message Header (3)2.2.2. Service Content (6)2.3. 接口方式 (6)2.4. 附件及文件上传方式 (6)3. 实时接口详述 (7)3.1. 公众服务云平台账号管理信息同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 业务功能 (7)3.1.2. 业务约束 (8)3.1.3. 业务流程 (8)3.1.4. 业务属性 (10)3.1.5. 交易单元 (11)3.1.5.1. 交易属性 (11)3.1.5.2. 交易报文 (12)3.1.5.3. 返回码 (15)3.2. 公众服务云产品订购关系同步 (15)3.2.1. 业务功能 (15)3.2.2. 业务约束 (16)3.2.3. 业务流程 (16)3.2.4. 业务属性 (18)3.2.5. 交易单元 (19)3.2.5.1. 交易属性 (19)3.2.5.2. 交易报文 (19)3.2.5.3. 返回码 (21)4. 系统管理 (25)4.1.1. 机构签到 (31)4.1.1.1. 业务功能 (31)4.1.1.2. 业务属性 (31)4.1.1.3. 交易单元 (32)4.1.1.3.1. 机构签到 (32)4.1.1.3.1.1. 交易属性 (32)4.1.1.3.1.2. 交易报文 (33)4.1.2. 机构签退 (35)4.1.2.1. 业务功能 (35)4.1.2.2. 业务属性 (35)4.1.2.3. 交易单元 (36)4.1.2.3.1. 机构签退 (36)4.1.2.3.1.1. 交易属性 (36)4.1.2.3.1.2. 交易报文 (37)4.1.3. 连通测试 (39)4.1.3.1. 业务功能 (39)4.1.3.2. 业务属性 (39)4.1.3.3. 交易单元 (39)4.1.3.3.1. 连通测试 (40)4.1.3.3.2. 属性 (40)4.1.4. 对帐 (41)4.1.4.1. 业务功能 (41)4.1.4.2. 业务属性 (41)4.1.4.3. 交易单元 (42)4.1.4.3.1. 对帐 (42)4.1.4.3.2. 交易属性 (42)4.1.4.3.3. 交易报文 (43)4.1.5. 对帐结果上发 (50)4.1.5.1. 业务功能 (50)4.1.5.2. 业务属性 (50)4.1.5.3. 交易单元 (50)4.1.5.3.1. 对帐结果上发 (51)4.1.5.3.2. 交易属性 (51)4.1.5.3.3. 交易报文 (52)4.1.6. 交易报文查询 (55)4.1.6.1. 业务功能 (55)4.1.6.2. 业务属性 (55)4.1.6.3. 交易单元 (55)4.1.6.3.1. 交易报文查询 (56)4.1.6.3.2. 交易属性 (56)4.1.6.3.3. 交易报文 (56)4.1.7. 文本通知 (58)4.1.7.1. 业务功能 (58)4.1.7.2. 业务属性 (58)4.1.7.3. 交易单元 (58)4.1.7.3.1. 文本通知 (59)4.1.7.3.2. 交易属性 (59)4.1.7.3.3. 交易报文 (59)统一编码 (61)5.1. 系统编码 (62)业务以及交易编码 (62)5.1.2. 交换中心 (62)交换节点 (63)5.1.4. DOMAIN编码 (64)5.1.5. 机构系统编码 (64)5.1.6. 路由类型编码 (65)5.1.7. 省代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VoLTE智能网业务测试规范v1.3.0
![中国移动VoLTE智能网业务测试规范v1.3.0](https://img.taocdn.com/s3/m/b72cec0da32d7375a417804d.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V o L T E智能网业务测试规范版本号:1.0.0╳╳╳╳-╳╳-╳╳发布╳╳╳╳-╳╳-╳╳实施目录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测试环境和方法 (3)4.1智能网测试方案 (3)4.2测试设备 (3)4.3测试工具 (4)4.4测试方法 (4)4.5测试结构 (4)4.6测试配置 (6)5. 测试用例 (7)5.1 智能网(智能网测试方案1) (7)5.1.1 集团V网 (7)5.1.2 家庭网 (219)5.1.3 欠控 (357)5.1.4 改号 (401)5.1.5 充值 (410)5.2 智能网(智能网测试方案2.1) (414)5.2.1 集团V网 (415)5.2.2 家庭网 (622)5.2.3 欠控 (784)5.2.4 改号 (840)5.2.5 充值 (849)6. 编制历史 (854)前言本测试规范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VoLTE智能网业务涉及的测试相关内容进行规定,是VoLTE智能网业务测试实施的依据。
本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VoLTE智能网业务的测试环境和方法,以及在不同智能网方案下集团V网,家庭网,充值,改号和欠控等功能测试用例。
中国移动VoLTE智能网业务规范用于VoLTE外场和实验室端到端环境的测试,指导测试无线网络、核心网络及智能网等方面的功能与性能。
本册规范是VoLTE智能网业务系列标准之一,包括的主要内容是智能网业务的相关规范和测试,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需与企业标准编号《企业标准名称》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计划建设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尼凌飞、张昊、王兵、赵鹏、陈艾、杜晓宁、施南翔1.范围本测试规范对中国移动VoLTE智能网业务测试内容进行了规范,适用于VoLTE智能网业务部分的测试。
中国移动网上客户服务规范0423
![中国移动网上客户服务规范0423](https://img.taocdn.com/s3/m/0fb8f8bce009581b6ad9eb53.png)
中国移动网上客户服务规范042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上客户服务规范(讨论稿1.0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二○○三年四月1概述 (4)1.1前言 (4)1.2原则和目标 (5)1.3适用范围 (6)1.4编制单位 (6)1.5解释权 (6)2网上客户服务组织结构及职责 (6)2.1组织结构 (6)2.2职责划分 (7)2.3与其它业务系统的关系 (8)3业务功能 (10)3.1业务功能总体描述 (10)3.2资讯类业务 (11)3.3业务推介 (14)3.4业务咨询 (14)3.5业务受理 (26)3.6客户建议与投诉 (42)3.7跨区客户服务 (45)3.8全球通客户俱乐部会员服务 (48)3.9集团大客户服务 (53)3.10主动服务 (54)4网上客户服务管理 (55)4.1信息综合统计 (55)4.2监督与考核 (58)4.3业务数据管理 (59)4.4业务流程管理 (62)4.5工单流程管理 (63)5知识库管理 (65)5.1业务知识信息库 (66)5.2在线业务培训体系 (66)5.3电子公告板 (67)5.4问题解答汇编 (67)5.5讨论区 (67)6客户调查 (67)6.1调查要素 (67)6.2服务对象 (68)6.3流程管理 (69)1概述1.1 前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业务的迅速发展与融合,互联网逐渐成为一项新的重要的客户服务和营销的渠道;目前,各省移动通信公司客户服务网站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服务功能,但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和服务种类并不丰富,大部分省公司的网站还没有在客户服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指导,集团公司与各省公司的网站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公司的网站在域名、客户界面、风格、功能、业务解释、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等方面各自为政,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
为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集团公司将中国移动通信网站定位为企业的客户服务网站,重点突出网站的业务咨询、业务推广、业务办理等客户服务功能。
统一认证平台服务协议
![统一认证平台服务协议](https://img.taocdn.com/s3/m/23e6417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8.png)
统一认证平台服务协议统一认证平台服务协议统一认证平台服务(以下简称本服务)是指由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向有认证需求的合作伙伴企业提供的号码认证服务。
本协议由您(合作伙伴企业)和本公司签订,本协议自您点击确认提交按钮后生效,且视为您完全接受本协议,在点击之前请您再次确认已知悉并完全理解本协议的全部内容。
第一条声明与承诺1.1 本协议已对与您的权益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关系的条款,及对本公司具有或可能具有免责或限制责任的条款用粗体字予以标注,请您注意。
您确认在使用本服务之前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本协议的全部内容,一旦您使用本服务,即表示同意遵循本协议之所有约定。
1.2 您同意,本公司有权随时对本协议内容进行单方面的变更,并在中国移动开发者社区区(以下简称社区)以公告的方式予以公布,无需另行单独通知您,但本公司的变更应在实际执行前预留一周的异议期;若您在本协议内容变更公告的异议期内未提出书面异议,或继续使用本服务的,本公司将视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修改后的协议内容,也将遵循修改后的协议内容使用本服务;若您不同意修改后的协议内容,应在异议期内。
提出书面异议并停止使用相关服务。
除另行明确声明外,任何服务范围扩大或功能增强的新内容均受本协议约束。
1.3 您知晓并同意,本协议是由《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服务协议》等社区公示的各项规则组成,相关协议约定有冲突时,按照本协议约定执行。
本协议未约定的,按照各规则执行。
1.4 当您有违反本协议的任何行为时,本公司有权依照您违反情况随时单方采取限制、中止或终止向您提供服务等措施,并有权追究您相关责任。
第二条术语定义除非另有明确约定,否则,下列词语在本协议中具有如下含义: 2.1 统一认证服务:是本公司为有认证需求的合作伙伴,提供基于电信运营商网络能力的号码认证服务以及其之间互通服务的总括,包含但不局限于网络认证+短验、H5 网页认证、互联互通、权益包等各项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目录1 总则1.1. 概述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并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一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
中国移动在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在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应用系统平台的集中化和WEB化改造,实现接入的多元化,通过基础网络建设为扩展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承载。
在此基础上,考虑目前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向而形成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进行企业IT应用和信息在表现层和应用层的重整;同时为了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完成各自的工作,需要进行企业IT能力和资源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重构。
以上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使中国移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目前的OA系统升级改造成为统一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扩展成为企业门户打下基础。
本规范阐述了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定义了系统建设的功能业务需求,是中国移动进行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标准。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1.3. 起草单位本业务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负责起草。
1.4. 解释权本规范的增补、修订及解释权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如中国移动在此之前的文件与本规范有矛盾,按此规范执行。
2 目标与原则2.1. 目标集团公司完成总部从OA系统向统一信息平台的全面升级改造。
各省应全面完成OA系统建设,实现全集团“无纸办公”;完成OA系统的集中化、WEB化改造,将OA系统升级改造成为以省为单位集中的WEB化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统一展示和统一访问;完成GPRS、WLAN移动接入,实现接入多元化。
本着“应用先导”的原则,各省应遵循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实现网上教育、统计查询、OA核心应用、OA扩展应用、电子招投标等统一信息平台R0版本应用功能。
其中OA扩展应用包括:电子报销、资源预定、办公用品申领、电子期刊、文档管理、搜索引擎等。
2.2. 原则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按照“两级系统”的原则,分为集团公司级系统和省级系统。
在建设中遵照还应遵照下列建设原则:1、统一性统一性是中国移动统一企业形象在统一信息平台展现中的重要体现,包括:指统一的系统建设规划;统一的资源展现规划;统一的界面美工设计原则。
2、集成性统一信息平台的资源展现建立在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组织、整合基础之上。
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与业务系统与统一信息平台有效地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统一信息平台的渠道拓展作用,为企业员工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展现服务。
3、整体性统一信息平台是中国移动整体IT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内容的服务能力也将随着企业IT建设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强。
因此,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将融入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4、个性化统一信息平台将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访问者提供不同的信息展现内容,使统一信息平台的使用者根据自身对信息的访问要求,迅速获取相关的内容信息,从而充分发挥统一信息平台的渠道、桥梁作用。
3 统一信息平台总体说明3.1. 两级架构中国移动的统一信息平台是移动企业员工访问内部资源内容的渠道与桥梁。
鉴于目前中国移动IT系统大多采用两级结构,各省公司的管理相对独立,中国移动的统一信息平台分为集团公司系统和省公司系统两级,各级系统既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又要遵守相同的业务规范,共同构成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如图所示。
图 1 统一信息平台两级架构3.2. 统一信息平台组成在每一级系统,统一信息平台由应用系统、展示平台、网络和接入平台、安全管理平台几个部分组成。
图2统一信息平台组成3.2.1.应用系统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中的统一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如下R0版本应用系统和功能:1、基本业务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项目管理等;2、统计查询系统;3、网上教育系统;4、OA核心应用:公文处理、电子邮件、信息发布等;5、OA扩展应用:电子报销、资源预定、办公用品申领、电子期刊、文档管理、搜索引擎等;6、电子招投标。
以上各类系统构成了统一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通过展示平台展示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BOSS、NMS等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生产系统,考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有关数据信息通过统计查询系统与展示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信息展现,提供企业领导和各级相关主管对信息查询、分析的需求。
原则上不建议统一信息平台与生产系统直接连接。
3.2.2.展示平台展示平台应包括访问安全控制、个性化展现管理、内容应用聚集等功能,实现对统一信息平台的各种应用及信息内容在展示层面进行整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展示内容。
3.2.3.网络和接入平台网络和接入平台包括集团和各省公司的局域网络、集团和各省公司间及各省内部的广域网络、集团和各省公司的各种网络接入。
该平台支持领导、员工通过多种接入途径(Intranet、Internet、GPRS、WLAN、PSTN/ISDN、SMS等),使用多种访问设备(台式机、便携机、PDA、移动电话等),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访问展示平台的信息内容和应用资源。
3.2.4.安全管理平台提供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系统管理、防病毒及数据备份等功能,保证统一信息平台的安全、可靠及高效运行。
4 应用系统4.1. 基本业务系统基本业务系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等应用系统。
对于基本业务系统,在通过展示平台进行应用聚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在展示平台中提供对该系统的访问处理手段。
对于关键业务(如财务系统),应考虑进行二次认证。
基本业务系统由集团公司统一规划。
4.2. 统计查询系统统计查询的业务功能包括采集、汇总、审核、统计、简单分析、展示等。
应尽可能地在展示平台中提供对该系统的访问处理手段。
4.3. 网上教育系统网上教育系统的业务功能包括学习管理、辅助教学管理、课件管理、报表和统计管理、系统管理等。
应尽可能地在展示平台中提供对该系统的访问处理手段。
网上教育系统由集团公司统一规划。
4.4. OA核心应用OA核心应用主要提供企业各种公文处理、电子邮件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应尽可能地在展示平台中提供该系统的访问处理手段。
4.5. OA扩展应用OA扩展应用主要包括:电子报销、资源预定、办公用品申领、电子期刊、文档管理、搜索引擎等。
应尽可能地在展示平台中提供上述系统的访问处理手段。
4.6. 电子招投标电子招投标系统的业务处理流程的使用对象包括合作伙伴和中国移动相关的工作人员。
在展示平台对电子招投标系统进行应用聚集过程中,对外提供应用访问途径,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策略;对内在展示平台中提供系统的访问处理手段。
电子招投标系统由集团公司统一建设。
5 展示平台5.1. 业务功能展示平台主要包括访问安全控制、个性化展现管理、内容应用聚集等功能。
5.1.1.访问安全控制提供用户访问展示平台的身份认证手段、信息传输加密及访问授权等功能。
在本期统一信息平台的建设中,使用者访问展示平台采用静态密码的认证方式。
5.1.2.个性化展现管理(1)多种信息格式展现功能作为企业资源的访问渠道,其内容展现应支持多种访问设备,包括:●台式机/便携机●PDA●移动电话等。
同时,展示平台的内容展现应支持不同的信息浏览工具软件,并提供不同的信息展现描述格式。
展现管理是将展示平台提供的信息内容按照访问设备和信息浏览工具的不同,提供定制管理工具,实现信息格式的自动转换。
(2)个性化内容展现管理功能用户可定义个性化的内容、布局及风格等页面设置;展示管理在用户浏览信息时根据其定义的个性化设置展示个性化的页面。
5.1.3.内容应用聚集与访问安全控制和个性化展现管理功能相结合,在展示平台中提供一定的访问处理手段,使不同角色/权限的用户在角色/权限允许的范围内访问相应的内容和应用资源。
5.2. 内容组织规划5.2.1.规划原则5.2.1.1. 资源组织规划原则图 3 资源组织规划原则●公司维度集团公司和各省移动公司的展示平台共同组成了中国移动的企业资源访问获取平台,各级移动企业的公司页面是中国移动展示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移动企业应在统一组织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公司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组织规划资源展现内容、突出自身的特色。
同时,各级企业在向本企业的员工提供资源获取服务的同时,还应面向整个移动企业的员工提供基于本企业特色的资源获取服务,使各级企业的展示平台成为组成中国移动展示平台的有机体。
●部门、项目组维度各级移动企业在建设公司页面时,应针对本企业各级职能部门和项目的业务特色,组织规划相应的信息资源内容,为各职能部门及项目组的员工提供团队协作的交流空间及访问部门级相关业务应用的管理渠道。
●应用系统维度各级移动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应用系统资源,在展示平台中组织规划各系统的应用展现原则,提供访问各应用系统的途径,使企业员工能够利用展示平台的渠道管理功能,有效的访问与其工作相关的应用系统。
三个角度的划分和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移动展示平台所展现的资源内容的组织方式。
企业员工可以通过三种角度的资源获取路径,有效地获得其所关心的信息。
5.2.1.2. 内容展现原则●统一性界面的整体风格力求统一,包括统一的企业图形标示、统一的功能区块划分(通用功能及个性化功能区域设置)、统一的色调搭配等。
●个性化在规划统一的界面风格的同时,访问者可以根据自身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和个人习惯设置个性化工作区。
●实用性和美观性界面的规划应力求实用性,使应用充分满足访问者对企业内部资源内容的访问需求。
同时,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应力求界面的美观、大方。
●多样性集团公司制定统一的页面色调风格,各省移动公司在此风格之下设计各自的页面。
同时,针对不同访问接入方式,提供相适应的展示页面。
5.2.1.3. 色调风格原则展示平台的色调搭应力求美观、大方、明快、简洁。
具体要求包括:●页面色调风格遵守中国移动统一制定的企业标示色调风格;●公司标识采用中国移动定义的企业标识图案;●各页面组成元素的色调可自行选择搭配,但要求与企业标示色调相和谐。
●内容区采用浅色调,突出文字内容和应用图标。
5.2.2.页面布局界面组织形式应充分体现后台资源内容的多维组织形式,在二维界面中提供强大的信息获取手段。
在界面布局中,各省移动公司的界面布局风格应与集团公司一致,力求企业形象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