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实验方法归纳汇总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实验方法归纳汇总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和验证一些物理现象,提高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是我们课本上最新出现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实验方法的归纳汇总。
实验一: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实验目的:通过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了解电流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注意连接的正确性。
2.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值。
实验二: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改变电阻值,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并了解欧姆定律。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电铃和不同大小的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2.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3. 改变电阻:依次更改电阻的大小,记录下每次的电流值。
4.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电阻图像,探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实验三: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改变电压大小,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并深入理解欧姆定律。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电流表、电铃和恒定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2.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值,并记录下来。
3. 改变电压:依次改变电压大小,记录下每次的电流值。
4.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电压图像,探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
实验四:测量电阻的大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阻的大小,学习并掌握测量电阻的方法。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电源、电流表和待测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2. 测量电压和电流:打开电源开关,读数电流和电压值,并记录下来。
3. 计算电阻大小:根据欧姆定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实验五:测量导线的电阻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导线的电阻,探究导线材料和长度对电阻的影响,并了解导线电阻的基本知识。
实验过程:1. 连接电路:使用导线、电流表和电阻,按照实验图示连接电路。
八年级物理实验总结20个
八年级物理实验总结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篇1本学期,在学校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下面我把这一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工作态度平时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
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
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
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对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质保量的完成,从没有出现因为个人的工作,而影响年级、学校的工作,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把工作房在第一位。
二、教学工作完成情况一学期来,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理论学习、按时参加集体备课,合同课教师一起研究每节课的特点,重点难点,找出对应的突破点,力争让每节课都收到最为满意得效果、这学期我们同科教师之间展开互相学习的活动,每个人至少讲两节校内公开课,互相取长补短,并互相帮助共同得到了提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或会议,并认真作出笔记,作出评价,做到了在学习中提高,在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常规的完成情况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
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金山桥开发区中学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
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总结一、平面镜成像(课本56页)右图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B为点燃的蜡烛,C是和 B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我们在玻璃板中看到B的像是因光的所形成的虚像;此实验应该在比较的环境做。
1.选择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的目的是:2. 选择等大蜡烛的目的是:3.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判断平面镜成的像是像还是像;4. 实验中玻璃板的放置要与桌面,如果不垂直不能使C与B的像完全重合;5. 当比较蜡烛C与B 的像大小时,视线应与玻璃板;如果斜视观察像时,会观察到个像,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所以实验中要选择薄的玻璃板;6.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7. 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好处:可以使成的像更;二、凸透镜成像(课本67页)1.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使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测出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2.实验时,先固定凸透镜,再确定物距大小,最后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3.实验时,要使焰心、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4.凸透镜成像的特点:5.焦点是的分界点;二倍的焦点是的分界点;成实像时都是,成虚像时是;6.凸透镜和像在上下、左右的移动方向是的,物体(蜡烛)和像在上下、左右的移动方向是的,7.凸透镜成实像时(U>f):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物距变大,像距变,像也变;凸透镜成虚像时(U<f):物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大,像变;三、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课本94页)(1)测摩擦力的大小时应用的原理是;(2)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运动,目的是使拉力摩擦力;(3)实验的方法是法;课本94页a、b两图中控制相同,c、d两图中控制相同;(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和。
四、“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课本102页)1.每次都让滑块从斜面的高度滑下,是为了使滑块滑到底端时具有的速度;2. 让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是为了使滑块在水平面运动时,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和相平衡,相当于滑块只受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3.由实验现象可得: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受到的摩擦力越,滑块运动的越;4.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滑块在水平面不受摩擦力,滑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5.实验方法:五、测物质的密度(课本123页)1.用天平和量筒做“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的原理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总结
中考指引: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实验主要分为机械运动实验、物态变化实验、光学实验和测量密度的实验四大类,从实验性质上来说,第一项和第四项属于测量型实验,第二项和第三项属于探究性实验。
(物态变化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探究液体沸腾条件的实验,光学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八年级上册属于物理基础部分,实验要求更加侧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等,牵涉到的设计性实验并不太多,在中考题中常在第18题出现,所占分值为4——5分。
考生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对此部分基础实验必须有一个侧重点,紧抓住这部分基础分。
一、实验场景重现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重点掌握知识:速度的公式、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测量小车下半程平均速度的方法。
(1)测量原理:(2)实验器材: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或手表(机械表可以读到0.1s ),在计时过程中尽量保证停表的操作与物体运动的始终同步。
除了刻度尺和停表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斜面、小车、垫块和金属片。
(3)实验表格:(4)实验注意事项:①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向下的动力 ②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计时③ 斜面角度不能过大,以防小车运动过快不好计时。
(5)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探究晶体熔化(凝固)特点的实验重点掌握知识:温度计的使用、各仪器的作用、晶体熔化图像的画法及分析、晶体熔化条件及特点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2)实验表格:(3)实验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次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全程 1.6 5.0 0.32前半程 0.8 2.8后半程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与练习题附答案同学们初二开始接触学习物理,物理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
因为在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和物理知识有关,所以学好物理知识是很重要的。
大家平时是不是最喜欢看老师上课时做实验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考点汇总第二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1.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将音叉紧贴用细绳悬挂的乒乓球,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起,同时听到音叉发出声音。
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答:取一根长铁管,同学A轻敲铁管一端,使在另一端的同学B 刚好听不到敲击声,同学B把耳朵贴在铁管的另一端,发现同学B能够听到敲击声。
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塑料袋密封浸没在水槽中,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答:让一同学在对面敲鼓,发现自己能够听到敲鼓省。
证明:“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5. 设计实验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答: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中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小。
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第三章熔化现象;凝固现象;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致冷;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液化现象;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液化放热;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6. 设计实验说明熔化现象的存在。
在试管中加入碎冰,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发现试管内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
说明固体可以熔化。
7. 设计实验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答:用酒精灯给海波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海波的温度,发现海波逐渐变成液态,且从出现液态海波开始,到海波熔化结束的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不变(熔化过程中撤掉酒精灯,发现熔化立刻停止)。
证明:“晶体熔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范文(2篇)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范文一、指导思想: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室则是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
因此,学校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运用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实验室工作直接关系到物理教学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规范的管理。
二、主要工作:1、及时做好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2、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根据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和每学期的教学进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各任课教师一起,合理安排好各年级的学生分组实验。
学期初要与各年级任课教师一起,制定好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明确各分组实验的大致时间,以便妥善安排。
对于实验所需的所有仪器,最迟在上课的前一天,应重新检查一遍,在确认合格后再将之分组准备好。
在无课的情况下,要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实验时的指导工作。
3、进一步熟悉各种仪器的性能和存放情况由于我校已新添许多新的仪器设备,我对许多实验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也不是很熟悉。
因而,要设法挤出时间尽可能将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做一下,以便能对任课教师有所指导。
另外分组实验后,对于实验仪器要做大量的归类整理工作,要使得仪器摆放有科学性、条理性,仪器的提拿要方便。
所以,要尽快熟悉,特别对于各仪器的存放情况更应极早记清位置。
4、建立健全各种台帐资料,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各种台帐资料。
要求所有教师做到演示实验应提前二天将实验申请单送给实验员,以便将仪器准备好。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归纳___初二物理重要实验归纳:一、水沸腾实验在水沸腾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温度的不变、声音的大小等现象。
沸腾时会吸热但温度不变,停止加热后水的沸腾停止,说明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可以通过缩短加热时间、减少水的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或给烧杯加上盖子来实现。
我们可以从表格、图像中读出沸点,使用水银温度计进行测量。
二、熔化实验在熔化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放置冰在室温下或使用水浴法加热石蜡来实现熔化。
我们还可以辨别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有固定温度,而非晶体则没有。
通过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我们可以辨别物质所处的状态,如固体、固液共存、液态等。
三、平面镜实验在平面镜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我们使用玻璃板来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并选择薄的玻璃板。
我们还可以使用刻度尺来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排除偶然性。
如果棋子的像不够清晰,可以用强光照射棋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来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四、光的反射在光的反射实验中,我们需要将纸板垂直于平面镜来进行观察。
2、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并排除偶然性,我们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3、当我们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进行反射实验时,反射光线会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我们发现,在将纸板转动后,无法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
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通过可转动的白色硬纸板实验,我们可以展示光的传播路径并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凸透镜实验1、为了使像成在___,我们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同一高度。
2、当蜡烛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升高。
我们可以通过将光屏向上移、将烛焰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来调整。
八年级物理实验复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重要实验总结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两只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既能透光, 又能反光;我们既能看清玻璃后面的物体, 也能看清玻璃前面的物体在玻璃中的像, 这样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若用镜子去做这个实验,则只能看到镜子中的像,却不能确定像所在的位置;3、刻度尺为了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较暗环境or较亮环境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我们若用茶色玻璃做实验,蜡烛的像会更清楚一些;若在桌面上做实验,也可在玻璃下铺上蓝色或深绿色的纸,效果也非常明显5、垂直放置玻璃板目的是为了使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水平面上,便于观察像的位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6、观察时应该从玻璃的正面点燃蜡烛的一面、还是背面观察实验中的像从正面观察;从玻璃板的正面观察时,同时能看到物体的像和代替物体的蜡烛;如果从玻璃板的背面看,只能透过玻璃板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的像.7、用跳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时,缺点是:像比较暗,看不清.用跳棋子实验时,怎样看清像: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8、白纸的作用记录虚像与蜡烛的位置,比较判断像与物的位置关系.9、多次实验的目的:为了寻找普遍规律10、厚玻璃or薄玻璃薄玻璃好;厚玻璃会有两个反射面,成两个像;强化练习:1、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系;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3选择玻璃板而并非平面镜的目的是;4选择薄玻璃板目的是;5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一动另一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6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______;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7若选用跳棋代替蜡烛,难以找到像的位置,该怎么办8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9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申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10若选用跳棋代替蜡烛,难以找到像的位置,该怎么办11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_______;12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_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2、小明利用如图13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器材有:带支架的透明玻璃板E 、白纸C 、笔、火柴、光屏,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 和B ,还缺少的器材是 ;2在竖立的玻璃板E 前点燃蜡烛A ,用未点燃的蜡烛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移去蜡烛B ,在此位置上放置一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3当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时,A 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子A 和B 、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1小丽将棋子A 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如图22所示;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棋子A 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是;2实验器材调整正常后,若棋子A 距平板玻璃5cm,则棋子B 与A 相距cm 才能与棋子A 的像完全重合;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让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烛焰的像不在光屏中央怎么调节 物体和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22图133、物体和像在光具座上同向移动不管实像还是虚像物体向右移动,光屏也必须向右移动才可以得到清晰的像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6、透镜被遮住一部分,像有什么变化 像的性质不变,像变暗;7、成像规律:(1)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 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5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8、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 原因是:1没有在同一直线上;2u ≤v物 距u成像的性质像物位置像 距 v U 、v 关系 应 用u > 2f 缩小、倒立、实像 异测 f < v<2f U >v 照相机、摄像机 u = 2f 等大、倒立、实像异测v= 2f U=v精确测焦仪 f < u <2f放大、倒立、实像 异测v > 2fU <v幻灯机、电影、投影仪u = f 不成像强光聚焦手电筒u < f放大、正立、虚像同测v >u放大镜U 表示物距 v 表示像距 f 表示焦距强化练习:1、小亮同学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调整的目的是____.2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1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调整好后,小亮同学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m.4把蜡烛入在某个位置,此时无论怎样调整光屏的位置,只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与透镜等大且大小不变的亮斑,由此可知此时的物距为 ;5在表中填出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实验序号4中像距的大小.(6)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在光具座上,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2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透镜焦距f=10cm.①根据表中信息,试判断:当物距u=25cm时,成倒立、的实像;②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得出第4次实验的像距v=cm;③第5次实验,要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应与蜡烛在凸透镜的选填“同”或“异”侧;④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得出, 倍焦距处是放大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三、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1、天平的使用:1、放: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或放在其他水平的支持面上;2、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3、调: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是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在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可表示横梁平衡;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是:把平衡螺母向指针偏向的反方向调,即“左偏右调,右偏左调”;4、测:称量时,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左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 ,最终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指针在中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加砝码要“先大后小”,取砝码要“先小后大”;5、读:右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左盘里物体的质量;6、收:测量完毕,应把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盒内,把游码拨回标尺的零刻线处,以备下次使用;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1、已调节好的天平,当移动后应重新调节横梁平衡,方可进行测量;2、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天平托盘中;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脏、弄湿;三.常见考题解析1、没把游码拨到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平衡就测量物体质量;物体的实际质量为测得量减去游码质量;例:某同学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他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游码位于标尺的处,这样测的物体的质量为,他测量的物体的实际质量应该是;2、把被测物体与砝码放反;物体的实际质量为砝码质量减去游码质量;例: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测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120g-4g=116g;3、砝码实际质量的增减;当砝码实际质量大于标准质量时,测的的实际值小于真实值;当砝码实际质量小于标准质量时,测的的实际值大于真实值;例:1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如果所用的砝码上沾有油污、灰尘等杂质,测量结果和物体质量的真实值相比将CA:变大 B:不变 C:变小例:2小明放学回家,发现爷爷做生意的杆秤砣碰掉了一小块,他用这个秤称出1kg黄豆,则这些黄豆的真实质量应AA:大于1kg B:等于1kg C:小于1kg2、量筒的使用:1、用途: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也可以利用排开液体的体积的方法测量固体的体积;2、单位:一般实验室里的量筒使用毫升mL为单位标度的一般在量筒壁上标注单位;1mL=1cm3=10-6m3;量筒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体积为分度值;最上面的刻度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3、量筒的使用方法①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体的体积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使用前,首先要观察量筒的单位标度、量程和分度值;②使用量筒测量体积时,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灯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凸形如水银面;4、使用量筒的五个注意事项①量筒呈圆柱形,体积与高度成正比,刻度均匀,量筒没有零刻度线,刻度数由下向上逐渐变大,其单位一般是“mL”,1mL=1cm3.②实验室中量筒量程一般有10mL、20mL、50mL、100mL、100mL几种,分度值也各不相同,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但并不是越小越好;测量前要根据测量精度要求和被测物体体积等因素选择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③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也可以用排液法间接测出固体的体积;用排液法测固体体积时,量筒内要预先倒入适量的液体,若液体过少,放入固体后,液体不能浸没固体;若液体过多,放入固体后,液面会超过量筒量程;④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体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保持相平,俯视或仰视时的读数均不准,俯视时的读数会偏大,仰视时的读数会偏小;⑤不能用量筒测量对玻璃有腐蚀性的液体的体积;3、测密度的方法:强化练习:1.小明同学在过生日时收到了一个内有“生日快乐”的小水晶球,如图是他用量筒、小玻璃杯来测量水晶球密度的实验示意图,实验记录表格尚未填写完整,请你帮他完成表格中的内容;2.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l 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2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 3,3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 3,从图A 到图B 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⑷本实验中测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1、压强计的原理:实验室里,测量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的仪器,用U 形管压强计,它由一小金属盒上面蒙有一层薄橡皮膜和U 形玻璃管组成,管内装有水或水银,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为零时,U 形管两边液面相平,在同一水平线上当橡皮膜受到压强作用时,两管内液面产生高度差,压强越大,两液面高度差越大,因此由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可知被测压强的大小;从刻度尺上读出被测压强的值;2、使用压强计需澄清和注意的问题:1使用微小压强计研究不同方向液体压强的特点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应保持在同一深度;(2)压强计的两边高度差来显示液体内部的压强这种方法叫转换法;(3)压强计只是用来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一个工具,并不是用来测液体压强的仪器;(4)实验前应检查蒙在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连接用的橡皮管及各连接处是否漏气,常用方法是用手轻按橡皮膜,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说明不漏气;如果不变,说明漏气,则要查出原因,加以修整;3、实验方案:强化练习:五、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探究影响因素:1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控制液体的密度一定,利用F浮=G-F比较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控制液体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一定,利用F浮=G-F比较浮力的大小;3液体的密度:需要控制液体排开的液体体积一定,利用F浮=G-F比较浮力的大小;2、验证阿基米德原理:1原理:利用F浮=G-F测浮力,利用G排=G总-G桶测出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然后比较F浮与G排的关系;2需要测的量:a、小桶的重力G桶;b 、物体的重力G;c 、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d 、小桶和排出的液体总重力G总;(3)需要的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水、细绳、石块; (4)注意事项:要在溢水杯中装满水,这样才可以排出的水等于排开的水;强化练习:1、小明探究“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1物体圆柱体所受的重力是_____ N; 2 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_____ N;3图乙中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 和物体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 关系的图象是_____;物体未接触容器底4图甲的弹簧测力计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一个大西瓜的重力;2、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2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 3图乙中,浸没在水中的合金块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合金块所受的浮力 填“变大”、甲.测出实心合金块所受的重力.乙.把合金块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出合金块所受的浮力,收集合金块排开的水;丙.测出桶和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丁.测出空桶所受的重力;“不变”或“变小”;4合金块的密度是 ;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一组同学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如下猜想:A.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深度有关;B.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C.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量程符合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一个,一个大水槽里盛有足够深的水,体积相同的若干钩码.该组同学所做的实验过程如图18所示.1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2比较 ,可知猜想A是错误的;3比较b、c、d,可知猜想是正确的;图18 4完成该实验后,该组同学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请你根据现有器材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六、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论: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的物体重有关;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个数有关;提升同一个物体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摩擦和绳重有关;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绕法无关绳子股数;注意事项:1、要会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2、要会根据s=nh求出绳子股数,从而根据规则进行绕线;3、向上拉绳子时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1、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钩码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cm1 2 5 252 4 8(1)在表格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数据.(2)在图16中用笔画线代替细绳组装滑轮组.3第1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4如果将重为3N的钩码挂在同一滑轮组下,根据题中已有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在___________范围内.2、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下图:物理量 1 2 3钩码重GN 4 4 6钩码上升高度hm绳端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74%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2分2请将表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数据;百分号前保留整数2分甲乙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1分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分3、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假设: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物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承重绳子段数有关;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四个滑轮组,并将所滑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实验次数动滑轮重/N 物重/N 拉力/N 绳子的股数n 机械效率η1 12 12 1 43 24 24 1 4(1)实验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并由弹簧测力计读出绳子自由端的_____________的大小;同时用____________测出钩码升高的高度;2在表中填上四次实验的绳子的股数n和机械效率;3根据实验_______和________填①、②、③、④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被提物重有关;4根据实验②和③可知,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______________;5通过实验可以发现,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__________;6要研究滑轮组机械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__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滑轮组,提升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
八年级物理实验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实验总结归纳引言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我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实际操作过程,并总结实验内容的主要特点。
实验一:测量物体质量目的测量物体质量的重要方法是使用天平,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了解质量的概念。
原理物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可以通过比较物体与标准物体的相对大小来确定。
天平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它通过两个盘子的平衡状态来判断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1.将待测量的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
2.调整另一个盘子上的砝码,使得两个盘子达到平衡状态。
3.读取砝码盘子上的砝码质量,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
实验特点这个实验是物体质量的基本测量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培养了我们的仔细观察和实验技巧。
实验二:测量物体体积目的测量物体体积的重要方法是使用容积瓶,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容积瓶测量物体体积,掌握容积瓶的使用方法,并了解体积的概念。
原理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可以通过容积瓶测量。
容积瓶内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与物体体积的变化相等,从而可测量物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1.将容积瓶装满水,并记录水的初始体积。
2.将待测量的物体放入容积瓶中,使水溢出容积瓶,记录溢出的水的体积。
3.利用容积瓶液面上升的高度和容积瓶的截面积计算物体的体积。
实验特点这个实验是通过测量容积瓶内水的变化来间接测量物体的体积,需要注意准确读取液面高度和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锻炼了我们的计算能力。
实验三:测量物体密度目的测量物体密度的重要方法是利用密度计,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密度计测量物体密度,掌握密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密度的概念。
原理物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密度计测量。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集合6篇)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集合6篇)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1)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
现对本学期的实验工作总结如下:1、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我能够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把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变为演示实验,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知”。
3、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了认真的批改。
4、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5、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6、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7、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我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的更好。
让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学会独立用实验去探究知识。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2)这学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在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努力完善实验室管理,健全实验室基本制度,协助各年级教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教研活动,促进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本学期的物理实验室管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1)落实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财产和仪器的保管,维护,借出,收回,使用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
做到出入有据,每次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实验情况记录表》等(2)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
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后及时收回,上架归位(3)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对危险品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处理。
做好防尘,防火,防虫,防毒品挥发等防患措施。
(4)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初二物理实验自查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弹簧弹性系数。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大小,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实验内容,将弹簧挂在支架上,挂上一定质量的物体,测量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大小,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
自查内容及结果:
1. 实验前是否准备充分,是,我们提前准备了弹簧、支架、各种质量的物体和测量工具。
2. 实验过程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是,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了实验,测量了弹簧的伸长量和受力大小。
3. 实验中是否出现问题,是,有些同学在测量伸长量时出现了误差,导致了结果的不准确。
4. 实验结果是否准确,部分准确,有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改进措施:
1. 在测量伸长量时,要确保弹簧处于静止状态,避免手部或其他物体的干扰。
2.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3. 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弹簧的弹性系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了在实验中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认真地进行每一个步骤,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准确性。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三篇)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三篇)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篇一__年4月17日迎来我们物理教师的盛会,__县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总决赛,其中我们工作室有三人(李__老师、陈__老师和貌勇盛老师)入围,比赛课题为《8.2研究液体的压强》的新课授课与说课两个环节。
我认真听了其他四人的上课和说课,然后听取了评委的精彩点评,收获良多。
第一、大家都备课认真都利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出参赛老师的基本功扎实。
5位老师都从细节入手都注重实验来验证每个知识点,也合理地改进实验,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做实验。
例如模拟帕斯卡实验让学生感受液体压强的神奇、用塑料水管或三孔试管包上橡皮膜让学生液体对容器的压强、用保鲜袋套在手中再放入水中让学生感受液体的确存在压强,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时几位老师都充分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
特别是李__老师模拟帕斯卡实验更为成功、直观,现象十分明显。
第二、教学过程衔接好、思路明确注重启发学生。
从教学来看,大家都用实验或图片来引入知识点,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李__老师、陈__老师和貌勇盛老师都采用了导学案来贯穿整个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到先导后学的作用。
而且贴近生活,很多时候老师都采用生活例子和图片来进行讲解或解释生活现象,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
第三、教师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张剑老师问到学生:“当学生把我们所教的知识都遗忘了,还剩下什么呢?我希望是科学素养。
”确实在我们平时上课时并没有多注意科学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实验和所谓的“满堂灌”,对于科学素养的可以说很多时候都没有提及和培养。
第四、我们更加学会了如何进行说课。
说课是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将你的上课目的和设想以及教学过程如何展现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等。
而且说课的课件不能太过于详细,像我们的说课将所有的内容都板书在课件上,那就变成了“读课”而不是“说课”,收获不少。
第五、上课必须要用“心”。
听了这么多个老师的同课异构,每个老师都各有特点,每个老师都备课都非常认真用心,在此我就想如何我们平时上课都如此用心备课,我们所有的老师也想今天这几位老师这么用心和这么有责任心那我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差么?我们的学生实验能力操作能力能不大幅度提高吗?总之,在本次的听课活动中,我对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组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课堂进行更多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甚至高效,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方法也将指引我今后的教学,也鞭策我们每天都进步。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精选7篇)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1一、新课程标准贯穿了我的思想,走进了课堂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无疑作为物理教师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精心备课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三、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深入课堂四、狠抓学风认真落实教研常规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少数学生学习和纪律都不好。
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我从各方面培养学习兴趣,对那些基础太差后进生,我找他们来,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经过一个学期努力,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实验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理科学之旅一、演示:有趣的实验实验器材圆底烧瓶、烧瓶夹、烧杯;硬纸板、喇叭、小纸人实验步骤1.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2.用硬纸板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二、想想做做:神奇的指纹与乒乓球实验器材放大镜;漏斗、乒乓球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2.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观察乒乓球会下落吗?第一章:声现象(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器材橡皮筋、直尺实验步骤1.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②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2.将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边,一手将其三分之一压紧在桌边上,另一手波动伸出端,观察尺子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②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探究二声音传播及媒介实验器材课桌实验步骤两位同学一组,甲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乙在看到甲不动作的情况下轻敲甲的桌底或桌腿.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铃实验器材真空罩实验仪、抽气机实验步骤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空气,注意听铃声的变化.(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想想做做探究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实验器材音叉实验步骤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在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演示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实验步骤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分别将钢尺伸出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长,拨动桌外部分,使其振动,注意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演示二观察声音的波形实验器材音叉、示波器实验步骤1.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的频率的音叉声音的波形.2.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他们的差异.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绳、乒乓球、音叉实验步骤1.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演示三观察波形实验器材话筒、示波器实验步骤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动手动脑学物理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实验器材筷子、棉花、塑料管实验步骤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拉动“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动手动脑学物理小小音乐会实验器材8个相同的水瓶、水、竹筷实验步骤在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实验器材铁钉、玻璃、示波器实验步骤1.用铁钉刮玻璃产生噪声,观察产生的噪声波形图.2.敲击音叉,观察音叉产生的声音的波形图.(五)声的利用演示声波能传播能量吗?实验器材去掉底的饮料瓶、橡皮膜、细线、蜡烛、火柴实验步骤在饮料瓶上蒙上橡皮膜,用细线扎紧,将瓶口对着蜡烛的火焰,敲击橡皮膜,观察火焰会摇动吗?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演示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器材激光灯、水槽实验步骤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想想做做小孔成像实验器材饮料罐、半透明薄膜实验步骤给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发光的物体,例如灯丝,观察发光体在塑料薄膜上的像.(二)光的反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器材平面镜,可转折的白纸板,直尺,量角器,铅笔1.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板上画出两条入射光线,并把白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平面镜.2.用激光笔沿一条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反射光线并画在纸板上.3.用激光笔沿另一条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反射光线也画在纸板上.4.把接收反射光的那侧纸板,向前折,再向后折,观察接收反射光情况填入表1.5.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每一次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填入表2中.记录数据表格:(三)平面镜成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刻度尺、2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实验步骤:1.将一张白纸对折,展开铺在桌面上,把玻璃板竖在在纸上折线们直,且玻璃板与纸面垂直。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核心重点实验汇总
【核心实验汇总】实验1:探究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1)操作:敲击音叉。
(2)现象:小球被多次弹开..。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分析:①小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
②该实验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
实验2:探究声音的传播(如图所示)(1)操作:将瓶内空气不断抽出。
(2)现象: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3)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分析:①该实验最终是几乎听不见.....声音。
②该实验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
实验3:探究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如图所示)(1)操作: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拨动钢尺,使之振动发声。
(2)现象:较大的力....拨动时,钢尺振动的幅度较...大.;听到的声音较响....。
(3)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4: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如图所示)(1)操作: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
(2)现象: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钢尺振动的较.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3)结论:音调与声源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分析:该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实验5:水沸腾实验(如图所示)(1)操作:①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②每隔1min(或2min)记录1次水的温度,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③沸腾后几分钟,撤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④作出水的温度-时间图像。
(2)现象:①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②沸腾前...,温度逐渐升高......,需要继续吸热....;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5篇,以供大家参考!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总结1本学期我承担八年级物理课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为宗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学期即将结束,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其目的是能完善自我,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总结如下:一、思想方面一个学期以来,本人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努力工作。
工作中关心自己任教的班级,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崇尚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业务方面1、精心备课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本届八年级物理使用的是最新修订的人教版教材。
新的教材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新的教材,需要系统学习《新课标》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理论素质。
一个学期以来,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认真与组内同志一起研究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研究新课程标准,研读新教材。
与组内同志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一起落实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确定科学的能够创设教学情境、便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做到了集众家教学之长处,克己之短处。
非常明显的提高了自己的备课质量。
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认真设计教案,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新旧知识点取舍、增补、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尽量编辑直观、高效率的多媒体课件,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
2、上课方面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实验方法归纳汇总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实验方法归纳汇总1.形象记忆法:形象记忆法指的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
这些事物主要包括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保持和重现往往带有直观性,这样记忆效果会更好。
2.理想模型法:所谓理想模型法就是把要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理想化的模型,用模型去代替客观原型,从表面看它有些失真,但是它可以更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同时物理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化,便于研究问题。
3.类比法:所谓类比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4.归纳法:归纳法就是从总体中选出足够数量且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方法。
5.排除法:通过已知条件来确定结论的范围,把不在结论范围内的其他结论排除掉。
排除法适用于解选择题或选择性填空题。
由于“排除”往往比“肯定”容易,运用“排除法”往往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6.要点掌握法:对于刻度尺、温度计、天平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或操作步骤)进行总结归纳出要点,便于理解记忆。
7.估算法:一般是指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近似计算方法,对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推算。
8.刻度差值法: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可以用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的刻度值,计算的结果就是所测物体的长度,这种方法就叫刻度差值法。
9.对比法:通过对比的方式比较物理量、公式等的异同,从而弄清其差别与联系,更好地理解物理量及公式。
10.概念辨析法: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然后辨别正误,从而获得正确的结果。
11.观察比较法:把观察到的各种物理现象与公认的标准(或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方法。
12.知识迁移法:根据已知的某种知识或规律,由此及彼推断相关的知识或延伸到其他知识的应用,是将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规律有选择地应用到新问题中去的思维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总结实验一、测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v=s/t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便于测量时间)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典例分析: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40.0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cm/s.(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小__.(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同一位置__由静止开始下滑.(4)vBC __>__(填“>”“<”或“=”)vAC.(5)“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v=st__,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方便测量__时间.(6)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__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__.(7)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变速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8)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时间_.(9)将木块竖立在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的小车上,若小车碰到金属片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特向前倾倒,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10)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机械能__变小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1)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____大___.(填“大”或“小”)实验二、晶体熔化、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4、凝固【重点】(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典题分析:1、某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3 59石蜡温度/℃40 41 42 44 46 47 48 50 52 55 58(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48℃,熔化的时间是 4 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2)海波在10﹣11min温度上升快,原因是:液态海波比固态时的比热容小.2、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线.(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秒表温度计;(2)分析图像可知:①冰的熔点是0℃;②冰的熔化规律是冰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冰熔化时不断吸热,内能增加。
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0 ℃,熔化的时间是 4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其中BC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4)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5)图像表明开始1min升温较快,最后1 min升温较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处于固态时的大(填“密度”、“比热容”、“热值”)。
(6)除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秒表__.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自下而上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三、水的沸腾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90 92 94 98 98 97 98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6______min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__℃,此时液面上的气压___小于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甲____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___温度计碰到烧杯的底部______。
5、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_96_______℃。
6、请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7、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温。
8、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地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_。
9、小华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火太小了,水散失的热比吸收的热还多(写出一条即可)。
10、小明和小华同学也在实验室里做“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B所示。
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 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11、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煤油的沸点是150℃,完成本实验所用的温度计液泡中的液体可能是__煤油________(选填“酒精”或“煤油”);12、分析评估C、D两套装置13、根据表一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 98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小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八分钟后,撤去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_14、此时小明又想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于是他移走酒精灯,过一会儿,水停止沸腾.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丁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的现象是__水重新沸腾__,说明__气压减小,沸点降低__实验四: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考点:1、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光屏)、量角器。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
(2)硬纸板B的主要作用是:呈现反射光线,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量角器的作用是: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进行实验:(1)白色硬纸板要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B面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此时,在纸板B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若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就会逆着EO方向(沿着OE方向)射出。
这个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典例分析: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不合理__(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__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其结论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__.(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OA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可逆的__.(3)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__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_. (4)实验中的可活动纸板的作用是:__显示光的传播路径__、__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__.(5)要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出现的实验器材外,还应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量角器__.(6)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C__.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7)另一个小组的小明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__W.实验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第一次20°70°第二次30°60°第三次50°40°实验五: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为: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2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