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复习指导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概括+课件
【导学案七】
小说的三要素
《江上》
冯至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 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舟行江上的情节:第11-13段
小说的三要素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 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 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 一般的宁静。(第11-12段)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
已 兴经?等”在杨那成里岳。 击王 掌超 大杰笑笑:道“决:正意“是帮二此助位意摆。好”功王架超, 杰想是了否想还要,我就再说唱:上“一今段日助就
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 一声太爷听端详……”
真题训练
小说的三要素
【导学案十六】【2018年全国3卷】 《微纪元(节选) 》 刘慈欣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着陆前
心情急切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
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
才强迫自己睁开双心眼存。一丝侥幸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明辨题型:题干中有“情节”“脉络”“思路”“梳理”“概括”“ 分析”等字样
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开端(1-24)
纯
百
“我”向新媳妇借被子→发展(25-43) 洁
合
花
小通讯员牺牲→高潮(44-57)
之 花
新媳妇献出新被子→结局(58-59)
一句话总结: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构思技巧+课件
三、知识梳理
情节构思技巧(设问方式):
1、小说关于XX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小说二轮复习
情节构思技巧
一、复习目标
1、学习小说的常见情节构思技巧,理 解其内涵特点及作用。 2、通过训练,掌握分析情节构思技巧 题的答题方法。
二、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构思技巧就是组织小说材料过程中所采用的各 种艺术技巧。
情节构思技巧包含结构手法(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叙 述视角)以及作者在安排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叙述 手法。 关于材料组织的各种艺术技巧的鉴赏,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 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 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 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 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 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 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 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 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 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 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 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 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 快就会过去的。”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 情节知识+结构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第一部分情节知识一、开头的类型与作用1.一般开头:(1)开门见山,点名题旨;(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1)造成悬念,埋下伏,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2)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3.写景开头:(1)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环境。
(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4.倒叙式: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文章开头的特点及作用二、中间情节的作用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1.出乎意料的结尾(1)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1)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3)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尾(1)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戏剧性的结局与主人、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意味深远,令读者思考、回味。
5.结尾突转式“突转”是指剧情突然急剧变化,往往在顺,逆之间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这种大起大落,能对观众产生强烈刺激,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
结尾巧设突转,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
6.写景结尾①照应开关头、深化主题;给读者相像空间,耐人寻味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暗示主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1)情节结构题
情节 手法类
①本文在叙述手法(人称
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
何效果
题干中有“叙
②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 展开的
述”“展开”
③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 “构思”“人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 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 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 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 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 任务就可以了。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 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 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 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增强艺术感染力。
文本知识图解
真题示例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 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 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 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手法+课件
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
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
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 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 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 作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二、小说的特点
1.鲜明的人物形象 2.完整的故事情节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考察的7大题型
①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梳理型 情节手法型 情节作用型
②揣摩人物形象 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形象的手法 形象的作用
③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的特点 描写环境的方法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④品味赏析语言 某句的含义和作用 叙述语言或人物语言的特点
作用:①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②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 ③衬托了人物形象; ④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⑤ 使结构曲折有致。
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述,“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 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只能写“我”的所见所闻。
优点: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便
于展开心理描写
缺点: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
职务了。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 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 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 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 -----莫泊桑《项链》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情节梳理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写与
社会环境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通过环境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 4.主题
“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又写了……,最后写……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注意梳理、概括要求 (1)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 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 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 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 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 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 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 “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 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 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参考答案] (1)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 由婉拒;(2)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3)最后 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2025一轮复-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考点梳理】【情节结构手法】一、整体(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四)线索1.定义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
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1)单线型结构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
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
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小说复习情节结构-2023年高考语文小说复习专题课件
——情节结构(以《祝福》为例)
命题角度一 情节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这类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概括。
题型一:概括小说情节
知识储备:①情节的运行方式/小说的基本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②情节切换:是否发生转折(或意外)要做到:①情节发展前后环节清楚。 ②舍去细节概括情节。 ③语言简洁明了。
思考:《祝福》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何作用?问题本质:
情节叙事手法的作用
情节结构手法
类别
释义
作用
悬念
设疑、设置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思考:《祝福》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问题本质:
参考答案:
1.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3.主题上,先写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突出(或深化了、升华了)反封建主题。
2、人物塑造上,先写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更能突出人物的悲惨命运。
类别
优点、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的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
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
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 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
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
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
的来龙去脉。
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3.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类别
特点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
第一人称 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
概括局部情 提炼、概括。如2011年江西卷《晚秋》“简要 节内容 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 轻松)。
真题再现(P140)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概括、梳理小说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4.概括小说的部来自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心理变化的过程。
(二)如何梳理、概括情节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基本要领 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 (1)按基本脉 络梳理
意识流
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
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选文《墙上的斑 点》。
三、从哪些方面赏析小说情节的构思技巧?
构思技巧
作用、效果分析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
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
悬念
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
延迟式 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文 《牲畜林》。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
横断面式
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文《半 张纸》。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
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
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 欧· 亨利式 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后发现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
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 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
探究小说人物及主旨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小说情节
命 题 分 析
通过以上表格的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全国卷近几年在小说 阅读这一考点上的几个特点: 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 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试题样式。题型相对稳定。1个5选2的选择题,3个主观简答 题。 3.考题特点。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 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 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 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 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探究题。
[思维建模]
梳理概括情节5注意
1.注意情节的线索 要依照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针
对性地概括。
2.注意时间、地点变化 要分析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根据时空的变化 划分出结构层次并加以概括。
3.注意关键语句 要注意尝试寻找能够总括或暗示情节发展的关键性语句
进行概括,如果找不到现成的语句还需要考生进行提炼加工。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 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 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还项链——识项链。
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 (3)抓住场面 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
梳理情节
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
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能够深入阅读文本的局部内 容,把握住内容发展的层次,抓住对情节推进
(4)分析细节 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进行
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 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
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 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 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事的完整性。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 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 补叙 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 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 更加清晰完整。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 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 平叙 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 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
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
行梳理。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
背景(序幕)——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 仇(高潮和结局)。
(2)寻找小说 的线索来梳 理
线索对情节具有很强的贯穿作用,抓住了线索, 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开端(①~③ 段)
发展(④~⑥ 段)
贝尔蒂_____ 俘敌
贝尔蒂护俘
发展(⑦~⑧段)
高潮(⑨~⑫段)
21 段) 结局(⑬~○
被俘 贝尔蒂_____ 脱险 贝尔蒂_____
赴死 贝尔蒂_____
[参考答案]
贝尔蒂俘敌(开端)——护俘(发展)——被俘
(发展)——脱险(高潮)——赴死(结局)。(每点1分,五点4分)
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查情况:
高考试卷 选文体裁 2016年 中国小说 《锄》 5选2选择题 (情节、人物形象、表 达技巧等) 2015年 中国小说 《马兰花》 5选2选择题 (表达技巧、人物形 象、情节、主题、等)
11(1)
涉 及 考 点 11(4)
11(2)
标题的含义
故事情节的考查
11(3)
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
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 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
人称交叉 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
3、环境
A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 、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小说阅读的基本要领:
1.阅读文章时边阅读边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关键语句。 2.阅读后先明确三点:①明确写作对象及对象特点或主要事件、
人物;②理清文章脉络;③明确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
3.审题要细致深入,既要关注问题,也要关注分值。 4.树立文本意识,答案要从文章中来。 5.答案组织要点面结合。 6.答题思路要清晰,用语要准确,不写错别字,能分点作答的
伏笔
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 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 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
衬托 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 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尽量分点,标出① ② ③。
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概括探究主题
3.理解小说标题 4.分析写作技巧
5.品味语言特色
6.揣摩人物形象
7.注意环境描写
题型剖析
命题角度一:情节
小说的情节: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 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 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 解决的整个过程。
[知能 构建]
一、赏析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 1.叙述视角及其优点
即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其特点是叙述故事讲究隐 有限视角 藏作者的意图,故意留下一些环节让读者来推理、
判断和评价,可以调动读者参与到情节中,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 即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特点是作者可以随时对故
全知视角 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交代、加工和处理,便于迅 速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 化的表现。
二、怎样赏析小说情节的安排技巧?
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除了基本模式外,还有如下几 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