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自然地理》第二讲地球上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 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平流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层 逆温 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地形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积 逆温 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暖 逆温 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低压
高压
高 低压 空
高压 冷却
低压 受热
等压线高凸低凹
高压 地 面
冷却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某地太阳能的多寡
原理应用
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 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
第一部分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分析 原理应用
2.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 温压关系 实例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受力状况 风向差异
二、热力环流
同
空
冷
气
热
垂
不
直
均
运
动
一 水 平
面 气 压 差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
低压
单圈环流
高压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前提下,引起大气运 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此在赤道和极地之间 存在热力环流
单圈环流示意
在右图中标出大气 运动的方向箭头, 表示赤道与极地间 的热力环流,并比 较赤道与极地近地 面气压的高低
? 赤道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箭头表示风向),判断1~2题。
1、图中风带⑥是( AC )[双选]
A.北半球西风带 B.南半球西风带 C.呈逆时针方向 D.呈顺时针方向
2.图中⑤处的盛行风向是( A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32
1
7
6
5
气压带风带的极点俯视图
不能 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的表面 不是均匀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三圈环流
2
既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又考虑地 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以北半球为例,用语言准确描述气压带风带 的形成过程。
90N
60N 30N 赤道
形成因素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第二章 第一节
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运动的三种模式
理论风向
等 压 线
高空风向
F梯
F梯+F偏
与等压线垂直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
低
高
F梯+F偏+f 与等压线斜交
热力环流 — 原理
单圈环流
1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大气运动
地面的 冷热不均
高低纬度间的 温度差异
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 概念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60° ° 北极
高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圈
60° °
东风带
30° °
西风带
30° °
低纬环流圈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
°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赤道
东南信风带
30° °
低纬环流圈
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60° °
东风带
60° °
中纬环流圈极地高气压带 Fra bibliotek极 高纬度环流
思 考:
1、各气压带的成因、特征是什么? 、各气压带的成因、特征是什么?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的 回归运动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小试牛刀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全球共4个高气压带4 A.全球共4个高气压带4个低气压带 B.低气压带均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性质是炎热干燥的 D.全球有三个风带 2、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B ) 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3、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 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 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 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C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 南北纬30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 南北纬60 D.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4、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是:( B ) 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 ②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③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③ B.②③ A.①②③ B.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地理默写(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地理默写(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完成上图,画出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等箭头,并在各箭头标示名称。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分为三步:
即太阳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暧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____________。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2)在图中画出空气环流方向,并标出四地的气压状况,最后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两条等压线(面)。
(3)分别画出下列图中的近地面冷热、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压、大气环流方向。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在下列两组图中各点用虚线箭头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用实线箭头画风向
四、三圈环流:在图中准确位置写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在各风带上画出实际的风向。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在图中各位置标出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并完成下表。
月份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欧大陆气压中心太平洋气压中心大西洋气压中心1月
7月
(1)在图中画出标出亚欧大陆、太平洋上的气压高低。
(2)在东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三地画出此时的风向。
(3)完成下表。
1月风向及空气性质(温度、湿度)7月风向及空气性质(温度、湿度)东亚
南亚
澳大利亚西北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自主学习·能力测评
(2)七个气压带: ①动力因素:C—________气压带(2个)
E—________气压带(2个)。 ②热力因素:A—________气压带(1个)
G—________压带(2个)。 (3)六个风带: B—________带;D—中纬_______带;F—极地_______带。 以上风带南北半球各一个。
[自主学习]
1.形成的主要因素 ___热__力___因素 太阳辐射分布的纬度差异导致高低纬受热不均 ___动__力___因素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气压带、风带和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①低纬 环流;
② 中纬 环流;③ 高纬环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
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必修1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
①图A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全球气压 带和风带向______移动。 ②图B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全球气压带、 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③图C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全球气压 带和风带向_____移动。 (3)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移,冬季 ____移;南半球则相反。 [温馨提示] 全球气压带、风带____分布, 且以______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降水量
自主学习·能力测评
对气候影响
极地高 气压带
副极地 低气压
带
副热带 高气压
带
赤道低 气压带
极地地区
南、北纬 60°附近
南、北纬 30°附近
赤道附近
下沉 上升 下沉 上升
高中地理环流
高中地理环流
高中地理环流涉及大气环流,包括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高压带通常干燥少雨,低压带通常湿润多雨。
此外,季风环流也是地理环流的一部分,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因大陆和海洋在季节性气候条件下的温度和湿度有规律地变化而形成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高中地理教材或咨询专业地理教师。
2.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解析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 是:
A、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分别指南北两极 B、南北纬30°四周上空,空气积存下沉 C、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四周辐合上升 D、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四周相遇
4.关于高纬环流圈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极地四周有上升气流 B. 60°纬度四周有下沉气流 C. 近地面形成极地东风带 D. 高空中形成极地东风带
南和东南沿海。
回
找找 看
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哪 里?
南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 巴西、澳大利亚 北部和南部。
回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
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 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
总结:依据气温降水图来推断气候类型
1 以最高温定半球
② 带的季节 蒙古
移动副热带 太平洋东南风温顺 潮湿赤道 四周 印度
西南风
高温 潮湿
洋
我国东部、 日本和朝 鲜半岛等 地
亚洲印度 半岛和我 国西南地 区
大气环流的形成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太阳直射点 海陆热力 偏向力 的南北移动 性质差异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
极地东风带 西风带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想一想:
• 刚刚我们说出了那么多的气候类型,我们怎么 去描述,他们的特征呢?
分析:〔1〕着重的把握其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气温存降水
〔2〕假设受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把握下的气候那么就 用“全年怎么样”;假设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把握则可 利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气候的特征。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
3
4
5
6
7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温和等温线
8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
太
阳
辐
射向宇宙空间
射
地 面 削弱作用、 水
收
汽
)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垂直分层、气温、逆温、等温线 2、热力环流: 气压、等压面、垂直气流、等压线、风、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风向、风力、“三力” 3、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4、季风环流: 季节性高低压中心、冬夏季风
22
微专题:气温
1、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 3、等温线图图的判读。 4、气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
时
间 气温的年较差 变
气 温
化 气温的年际变化
的
时 空
空 气温的垂直分布
分间
布变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形成、影响
化
气温的水平分布
(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拓展: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 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主要 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 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①
A
⑥
气压带、风带南移
B、南半球西风带
C、北半球信风带 D、南半球信风带
2)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B、昼长上海大于广州 D.珠江流域正值丰水期
C
5.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
图的一部分。
南半球 北半球 夏至日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三、季风环流
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季风成因: •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冬夏) •南亚:海陆热力性质(冬夏);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夏) 3、风向及性质
冬季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图2.13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夏季
(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 日相比,大致夏季_____,冬季_____。
太阳直射点 偏北 偏南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A
高低纬度间 的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B
地转偏 向力 三圈环流
C
太阳直射点南北 季节性移动
假设:
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用热力环流原理,叙述单圈 环流的形成过程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冷 高压
60N 30N
90N
热 低压
0
0°
30°
60°
90°
考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度间 的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地转偏 向力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压 A 热 B 高压 冷 地面
同一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
(1)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相等的点连线
A 低压 热
B 高压 冷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 压差
(2)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 压差
比较下面三图的气压梯度大小:
1008(hpa) 1004(hpa) 1004(hpa) 1010 1010 1010
A
B 答案:C >B >A
C
( 3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百帕)
水平气压 梯度力
1000 1005 1010
A
1000 1005
B
1010
A、B 两点哪个风速较大? A点风速较B点大 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 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 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风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会形 成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 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不 均匀)
请观察分析:
冷热不均会形成 热力环流,赤道 和极地之间冷热 不均,会形成类 似的热力环流吗?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 律的大气运动。如果只 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的 冷热不均,不考虑地转 理想环流.swf 偏向力作用,则全球的 大气运动就是一个赤道 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完成高低纬度之间的热 量交换。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返回
1.图中三点风力最强的是:
;
C 1006
1010
A
1008 B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2.绘制三圈环流 示意图,在右边 的空格里写对应 的气压带风带名 称: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中纬西风带 40°~60°大陆西岸地带,受终年盛行从海洋上吹 来的西风影响,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和副高 30°~40°大陆西岸地带,交替受西风和副高控制, 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季风环流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显著,形成了三种季风 气候,风向和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1.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和夏季海陆温 海洋 陆地 度各有何差异?
海平面气压图.swf
解说
1. 东亚季风是海陆 热力差异造成的; 请思考总结: 2. 南亚冬季风源于 蒙古高原,夏季的 1 、东亚季风的成 西南风是来源于印 因是什么? 度洋上北移的东南 2 、南亚季风的成 信风; 3. 季风的主要成因 因与东亚相比 是海陆热力差异, 有何异同? 气压带风带移动也 3 、请总结季风环 是重要原因。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北半 球 风向 (百帕) 1000
1005
1010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南半球
百帕
北半球
N ●
百帕
1 000
1 008
画出风向
判断风力
● M 1 004
1 000
● ●
练习:飞机在北半球高空向西飞行,此时飞 行方向左边为高压区,右边为低压区,问飞 机是顺风还是逆风飞行?
低压 西 高压
导航
4. ①冬季,东亚盛行来自 高压前缘的 风,天气特点 是 ;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 的 风,天气特点 是 。 ②南亚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冬季处于 高压的南侧, 盛行 风,暖热干燥; 夏季,气压带风带 移,南半球的 风带越过赤 道,受向 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_______风 ,该风越 过印度洋,给南亚和东南亚带来丰富的降水。
(2)海陆风
白天地面吹海风
陆地
海洋
(2)海陆风
晚上海边吹陆风
陆地
海洋
(3)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
(3)山谷风
夜晚吹山风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 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风
二、风的形成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1)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相等的点连线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高度升高,气压减小 P2
1060hpa 1100hpa
高空
1000m
P1
500m
A
地面
PC
PB PC PB PA
地面
PA
PA
PB
PC
B、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季风环流2.swf
流的成因有哪 些。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大气运动
气候特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气流辐合上升,对流强烈,终年高 温多雨 它是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
副热带 高压带 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炎热干旱,是热带沙漠气候
二、风的形成
假如地球不自转
风(北半球)
假如两种力共同作用
三种力共同作用
请观察分析:
1. 引起空气运动 的直接动力是 什么? 2. 高空风向取决 于哪些力的作 用?风向稳定时 指向何方? 3. 与高空风向相 比,近地面风 的受力、风向 有何不同?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swf
风带移动.swf
陆西岸地区的 气候有何影响?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导航 热力环流
水平运动
理想环流 三圈环流 风带移动 海陆影响 季风环流 课堂练习
海陆热力差异.swf
影响气候
主页
夏 季 较冷,形成高气压 较热,形成低气压 2. 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 冬 季 较热,形成低气压 较冷,形成高气压
风压定律: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左侧为低 压,右侧为高压 近地面,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 高压
东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单圈环流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 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风带移动 主页
3. 7月,气压带风带 移,北半球的 被 该季节形成于陆地上的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 上,形成 和 两个气压中心。 1月,气压带风带 移,北半球的 被该 季节形成于陆地上的 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形成 和 两个气压中心。 南半球因 ,海陆热力对 比不强,气压带的改变不明显。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CΒιβλιοθήκη B地 面D
A
C、等压面: 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所构成的面 高空
1060hpa
2 1 B A C
1000m
1100hpa
500m
地面
2、热力环流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高 度 升 高 , 气 压 减 小
C 冷却 A 受热 B 冷却
地面
热力环流
高 空
1020hpa
请观察分析:
1. 与闭合的环流 相比,三圈环 流的成因新增 了什么因素? 2. 各气压带的成 因是什么? 3. 各气压带之间 形成什么风带?
解 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三圈环流.swf
1. 全球的气压带 风带随太阳直射点 移动; 请观察分析 : 2. 由于气压带风 带的移动,使 30° 1. 气压带风带的 〜 位置随什么而 40°大陆西岸地 区冬季受西风影响 移动? 而温和湿润,夏季 2. 气压带风带移 受副高控制,炎热 动对 干燥,形成独特的 30°~40°大 地中海气候。
低压
高压
低压
1060hpa
1100hpa
地 面
高压 C 冷却
低压 A 受热
高压 B 冷却
等压面变化: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3 等压面 2000米
高1
低 2
4
地 面 1>3>4>2 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A
B
3、实例
(1)城市风
低 高 低
低
高
冷郊 区
高
城 热 市 郊冷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