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

兴城镇五小黄启平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对教师来说,课堂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这个职业的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课堂教学是师生的生命所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教学观念的变革。建构新的课堂教学观——交往教学观。新时期,在交往教学观的支持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平等对话、交流使两者的生命力得以展现。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尤其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的活动的"有目的"性往往是缺乏的,因为我们讲"有目的"应该说是包含着"主动"意思在内,没有"主动"便谈不上有"目的"。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统一活动过程",而"统一"是以"多主体"、"多方面"的存在性为前提。"教学"本身客观上就已经存在着"教"的活动主体及"学"的活动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教学活动展开前是两个自由人,两个平等主体。然而,在教学活动展开后,主体的自由性、平等性或多或少均有所丧失,有主动,教学是"有目的"过程,也就无法保证:丧失主体性。教学是"统一"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教学论研究表明唯有自由性、平等性的教学才能算得上是有价值的教学,因为"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地确立、弘扬和突现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从"不统一"中确定"统一",从"无目的"中树立"目的"是教学过程中时刻把握的事情。要做到这点,教学活动中两主体之间必须时刻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交往。从交往的角度来审视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使教学过程是"有目的"的"统一活动过程",能够起到改造和完善教学实践的作用,对学生的课堂生活的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我国传统教学观的弊端

传统教学观视教学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这种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就是"主体—客体"。其内涵就是将人类认知关系结构限定在单一的主体和单一的客体之内,将所有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过程视为在这两极之间"不停顿的旋转";这种教学观忽视了"多极主体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认知交往关系"。在这一理论支配下,往往形成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念,将教学活动理解为知识的授受活动。

(1)单一的主体观。传统教学观的"主—客体"模式,只承认一个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控制和训练,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了。

(2)片面的教学目标.教学承担着完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特殊认识论以认识作为教学的依据,"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从来是,现在仍然是知识增长的问题"。这就变相地把教学过程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连结起来的。

(3)教学与生活的断裂。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主—客体"模式的教学观,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简化成一种知识的授受关系,教学向人展示的只是一个"科学世界";而忘却了作为根本的生活世界。现代人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科学逻辑的支配,表现为工具理性。二具理性注重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不是目的本身的合理性。科学世界的教学,教人以"知识作为力量"成为世界的占有者,人成为"逐利"的工具,而不谈对人的价值关怀。所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断裂,

导致教学与人的隔离,教学以理性知识为本位,忘却了对人性提升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应该是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统一。"传统教学观把变动不居、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概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的直接后果就导致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必须突破"特殊认识论"的框架,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构建新的教学观——交往教学观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弊端,迫切要求我国中小学教育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课堂教学的变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堂教学的变革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与传统教学观相比,本文更倾向于一种新的教学观——交往教学观。

师生交往的教学观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广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交往的实践,实践过程蕴含了"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通过课程中介而结成的一种交往关系,以交往解释的教学过程更能揭示教学的本质。把教与学的关系定位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精神性交往活动,是两个人纯粹作为"人"的相遇,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主--主"关系或"我--你"关系。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走出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个极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主体,这两个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平等对话、交流使两者的生命力得以展现。

(三)课堂人际交往的策略。

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或"我——你"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

师生的交往,从形式看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师生间是一种非对称性交往,二者处于教学过程的两极,是对立的。但从性质上看,师与生在教学活动中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教依学而存在;没有教也就没有学。因此,师生间的交往,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应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师生交往有三种基本形式:(1)语言为中介的交流;(2)暗示与模仿;(3)情绪感染。

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在一个学年段的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相似相近,是在一个对等基础上的交往,交往是平等互惠的。生生交往有四种基本形式:(1)"唧唧喳喳"式;(2)轮流发言式;(3)连锁评价式;(4.)小组长轮换型。

我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课堂交往需要的满足远比纯粹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要得多;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共同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师生课堂人际合作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有效课堂交往,生生课堂人际合作在生生课堂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应通过满足学生的课堂交往需要,通过创建健康的课堂交往环境,通过师生、生生课堂人际合作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有效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